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_第1页
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_第2页
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_第3页
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_第4页
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一、何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时髦的词儿。“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的理念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逐步产生的, 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人文”与“神文”相对,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的,它反对中世纪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的本身的自然性。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稳定, 那就是承认人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

2、义和人的主体性。而今,人文关怀的理念已从文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并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知名品牌在其广告中,绞尽脑汁表白如何“以人为本”, 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无论是源于人本性的回归,还是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人为本都是大势所趋。在当代,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它的外延可能包括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肯定、 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等若干个层面,但其核心内涵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关注。通俗些说,就是良心、爱心、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3、人文关怀是既要关心、 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也要关心和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是媒体文明 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记者的使命与价值所在。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应时刻把“人文关怀” 的理念存放在心中、 体现在笔下。而要将此体现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把人的情感、人的感受充分考虑在新闻的各个环节中。新闻的人

4、文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 精神、 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 、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 物的价值取向。二、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新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体制的变革导致了人文关怀在新闻界的回归。重视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新闻媒体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的关键, 也是一家媒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 一些非主流媒体在市场化转型和经

5、济腾飞的狂潮中迷失方向,为了营利不惜以牺牲人文关怀为代价,结果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责任的缺失。当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利用近些年来,媒体对人的多层次需求的关注表现出全方位的热情和细心,尤其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于是“口述新闻”、“隐私倾诉”这些新的媒体样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小媒体, 许多内心最隐秘的东西变成了大众传播的新闻。这种新闻样式的兴起适应了现代都市人“人人需要倾诉”的心理,是人文关怀在新闻界的回归, 但是媒体在做这类报道的时候容易失当, 有的是没有把握好度, 有的则是利用别人的隐私达到自己的目的,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6、结果使新闻报道不但没有给倾诉者心灵以蔚藉,反而伤害了当事人的情感,造成了人文关怀的缺失。2、媒体的话语霸权当前虽然被报道对象受到媒体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记者也力图以平视的眼光和被报道对象进行勾通,但事实上在采访活动中, 被采访对象还是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和策划新闻中,被采访对象只是媒体的一件道具,一个符号,在采访中话语权还是牢牢掌握在采访对象手中。双方的这种关系凸现了媒体的“话语霸权”以及在这种权力面前被报道 对象主体意识的缺失。有一个例子,是关于某市一儿童落水事件的。儿童落水是件令人悲伤的事。大部分的媒体都把报道的着眼点放在全市各界全力打捞,而有一家电视台别出心裁,把镜头对准了落

7、水儿童的同学,因为该同学在事发现场没有及时呼救而是跑回家向大人报告,从而失去了宝贵的救人时间。话外音告诉观众,这个小孩在学校就不够聪明,如果,那么.o言下之意,如果这个小孩聪明, 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但是媒体的记者是否想过,这位同学只是 少不更事的儿童,面对突发事件,缺乏自救能力是很正常的。 要追究责任也应该是学校教育 和家庭教育的责任,而不应该把导致儿童身亡的责任压在小孩身上,这对他以后的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难以预料的。3、对生命权的漠视人文关怀有一个基本的要素, 就是对生命的关怀。 生命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他是人的一切权利包括劳动权和休息权的前提。生命的神圣性应当是全社会的共识,

8、所有人都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但是我们的媒体的报道却常常轻视生命。例如,2003年2月中旬南方某电视台在广州一家医院采访时,要求医生护士在“非典” 病人的隔离房里,摘去口罩让记者拍摄,以显示“非典”并不可怕。但事实证明这个举动已经危及到了被采访者的生命。 在“非典”期间,充斥媒体的是“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等战争用语。大批医生被感染是一起涉及人的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事故。但是在媒体的报道中, 优秀的医务人员被感染和死亡,现在却变成了他们如何不怕被感染,不怕死,这种报道基调中隐含的是对生命的漠视。 甚至一对医务夫妻双双死亡,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这样的悲剧,报道不是问问他的父母怎么会死,而变成了美好

9、的社会如何救助孩子。和平时期最大的救助应是保障人的生命,难道捐一些钱物比生命更重要吗?4、对百姓的生存状态的漠视新闻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广泛的平等的关爱之心和服务之情。但是在新闻报道中, 报道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将新闻事实告诉受众,并常常对受众发号施令。 在报道中不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导致了报道对百姓生存状态有意或无意的漠视。上世纪90年代末,关于下岗工人的报道较多地出现在媒体上,有的传媒把下岗完全归 咎于下岗工人的“观念”问题、“素质”问题、“缺乏专业技能”问题,而无视原有体制及再就业中公开的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似乎下岗工人就是“公平竞争的合理淘汰者”,这是一种缺乏人文关

10、怀的表达方式。 工人下岗当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是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个人恐怕就不那公正了,他们毕竟是旧体制的牺牲者,媒体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同情和关怀。5、只“关怀”受众中的少数人英雄是时代的代表, 群众是生活的主流。 新闻传媒在做典型宣传的时候,似乎只看到了英雄,而看不到英雄背后的群众。我们就拿“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报道来看。“神五”发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的媒体扑天盖地的是关于杨利伟的报道,而对把他送上蓝天的其它航天人却少有提及。 的确,在航天史上是应该为杨利伟重重的写上一笔, 但是 没有全体航天人共同的努力,杨利伟能成为航天英雄吗?媒体在关怀英雄的同时,是否照顾了英雄背后多数人的情绪

11、呢?我们的时代不是精英的 时代,我们的媒体也不是精英的媒体。既然这样,我们的媒体就应该以平常人、平常事、平 常的心态去报道新闻。 英雄值得关注,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更值得关注。所以传媒关注的主体不应该是少数的英雄人物,而是芸芸众生,这才是传媒所体现的真正的人文关怀。6、在报道中使用歧视性的词语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歧视性词语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另一种表现。比如“邮差”和“车夫” 是旧社会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有歧视和侮辱的用语,这些带有贬义的旧称谓现在早就不用了,但有些人偏要把它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捡回来,还用在新闻的标题中。如青藏公路手记之五一一高原邮差谢师傅 (2002年8月31日新浪体育)、三轮车夫换新装

12、(2002年10 月2日天府早报)。“打工仔”这个词虽然现在已经用得比较普遍,现代汉语也已将这个 词收编,但“仔”有轻视的意思,比如“卖肉仔”、“擦鞋仔”等。总之,带有“仔”字的确实有歧视的意味。还有现在媒体普遍使用的“农民工”,其实是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的代称,在当今人文关怀回归新闻界的思潮中,我们是否可以用一种不伤害他们的感情、更人性化的称呼呢?三、呼吁媒体人文关怀的深层原因1、抵挡媒体逐利风潮的需要新闻媒体具有经济、社会的双重属性,而媒体逐利风潮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媒体对经 济效益的追求陷于近乎狂热的状态。新闻媒体狂热逐利的潮流仍然是愈演愈烈,它的直 接表现就是盲目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而为了

13、达到这一目的,媒体往往强化新闻的“娱 乐性”。从1994年,美国著名黑人体育和影视明星辛普森涉嫌谋杀他的白人妻子尼科尔 案件,到1999年4月14日,台湾著名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遭绑架一案,都从不同 侧面反映出媒体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罔顾道德,正因为如此,强调新闻报道的人文 关怀成为学界的呼唤,也是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体现社会属性的必然要求。2、遏制客观主义的不良影响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但绝对不是以有闻必录式的客观主义为原则。新闻报道的 客观性,不仅要求新闻的内容要客观,对客观事物的报道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且 要求新闻报道的表达形式也要客观,力戒主观臆断。在2004年底发生的印尼海啸这

14、一世纪灾难的报道中,新浪网长时间将标题为“海 里的浮尸”、“印尼尸横遍地”等过于直露的图片悬挂于页面中心位置。媒体如此“客 观”展示出的残酷景象无情地冲击着那些没有亲历灾难的人们的神经系统,不断挑战着 受众包括死难者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3、平衡公众知情权、话语权和个人隐私权公众对知情权的渴求促使新闻媒体进一步深化改革,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样也是树立媒体公信力的保证。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群众表达意见相对自由,而群众的呼声 得到重视后,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比如西安刘亮爬上广告牌的喊声牵出宝马彩票 案,它同样体现了新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命运,倡导人文关怀的精 神。但公众的知情权与

15、话语权有的时候也会跟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产生矛盾。美国有这样一案例,15岁的少年格兰特失踪后, 警方的结论是邻居绑架了他并将其杀害。期间明星论坛报披露了这个邻居曾经对格兰特进行猥亵和性侵犯的一些细节,之后,他们又 刊登了格兰特去过同性恋咨询中心的信息。许多人对这一做法感到不安,他们主张一个 少年的个人生活不应当“被暴露”,况且对大众进行青少年问题和性别认知教育可以有 很多更好的途径。4、对弱势群体关注度的提升呼唤人文关怀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l 14%由于弱势群体的数量庞大,他们的存在关乎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社会问题,新闻媒介 在这一问题上体现人

16、文关怀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责任。由此,新闻媒 介必须做到真诚地关注他们,并给予帮助;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求减少弱势群体数量 与缓和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促进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为维护他们正当的权益寻求 制度和法规上的保证。只有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才能深层挖掘人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 体制转型期,群众的、群体的、阶层的社会心理会深刻地影响舆论引导,新闻宣传的内 容和形式要随着社会心理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新闻报道不能忽视人的存在,也不能回避 人性的真实;既要以真情颂扬人性的美好,也不能回避人性深处的脆弱。新闻宣传要突 出人的主体作用,关注民生、关注民情、关注民意,有意识地去

17、发现、表现富有人情味 的新闻事件,多报道社会生活中与人们息息相关又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事。这些事并不 惊天动地,却能让人牵肠挂肚;这些事或令人感动,或令人切齿,都能使受众在兴趣盎 然的阅读氛围中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目前,许多新闻往往见物不见人,更不见人的思 想。即便是见人也是抽象的,比如“某某单位狠抓落实创新服务”,“某某县奋起直追 取得新突破”等等,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变成毫无喜怒哀乐的木头,怎不叫人感到 呆板、枯燥呢?新闻在报道社会问题、事件时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一味地猎奇求刺激, 它有着严格的社会伦理道德尺度,要符合党的政策,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以一种 有厚度的庄重感和有内涵的严肃吸

18、引读者,带给读者以人文的思考和抚慰。时下,各类媒体纷纷开设了民生”新闻类的相关专版、专栏和版块,直接反映和报道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难事、热点事,使老百姓无形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 怀,消解了普通民众不少的怨气和误会。这对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都是大有 裨益的。毫无疑问,人文关怀理念的实践过程又必须是全面的、积极的、健康的,要求 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把握。但在个别媒体从业者中,新闻 报道中对人的尊重,还存在某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缺乏报道艺术,无端伤害人的感 情。二是追求所谓 卖点”,极尽渲染不幸事件。三是脱离客观实际,凭空臆断新闻细节。四、理性而正确地在新闻

19、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其实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前提、条件或手段,因为我们所要关怀并选择的所 有的制度安排只是为了导向一个目标一一所有人都能啜饮公平的雨露、沐浴正义的阳 光。记者的任务则在于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成为关乎制度安排的咨文,使这种对事实真相 的忠实记录有助于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完美。.关注民生喜怒哀乐,重视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情感。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 处境,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 关怀,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以平视角度感受百姓的喜怒哀乐,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展现 人格的力量。新闻媒介应该真正想为

20、读者所想,急为读者所急,扎扎实实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 办事。比如对于破败的农舍、农村老夫妇被人贩子骗后的悲痛欲绝、辍学儿童呆滞的眼 光、下岗工人的迷茫和无奈等。像这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报道,就会体现新 闻从业者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的关注和关心,使他们感到媒体与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 怀。、正确处理好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灾害报道应该有人文视角,也是灾害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灾害本身有很多的不确定 因素,今天发生在这里,明天可能发生在那里,有很多未知的因素,但都同人的生命密 切相关。灾害新闻报道要有人文视角,这个人,主要是谁?也就是说,灾害新闻报道的 主角是谁?媒体更应该关注谁?我们很多灾害新闻的报道

21、,特别是文字报道,主角往往是政府。一场灾害发生,从 中央领导到地方大员,层层指示表示关心。其实,在灾害报道中过多地突出领导人和政府,效果并不见得好。那些救灾工作, 本来就是政府的职责,是政府应该做的。把政府的份内事当成政绩和功德来宣传,其实 是喧宾夺主。受灾害打击最大的都是普通老百姓,需要走出灾害造成的灾难,重建家园 的,也是普通老百姓。所以我们灾害新闻报道的主角,应该是普通人,应该更多地着眼 于他们如何面对灾难,面对命运的挑战。路透社报道的一个研究批评说,西方媒体对灾 害的报道很自私。比如对东南亚海啸的报道,所调查的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的 64 家报纸有40%集中在受到海啸影响的西方人,

22、而在海啸中丧生或失踪的23万人当中,只有900人是西方人。但是尽管这样,他们在灾害报道中常常还是显示出比我们更有人 文视角。比如当时海啸报道中救了几个人的小男孩,用学校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及早脱 离海啸危险的小姑娘等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作为西方媒体,他们更关心 西方人也是很自然的。.规避个人隐私新闻报道中应设法避开一些不雅或不宜公开的画面,明确被采访对象的个人信息不 被非法获悉和公开(包括姓名、肖像、住址、电话、收入、健康状况等)、个人生活不 受外界非法侵扰(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夫妻的性生活、日记、书信、卧室、身体的敏 感部位等)、个人私事(婚姻、生育、避孕、堕胎、收养子女等)不受非

23、法干涉的一种 独立的人格权。体现出媒体对人的尊重。.规避报道对象及相关人员的情感和感受许多读者和朋友可能都看过那张记录“ 5 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打捞出水情景的 照片,画面很有现场感,被许多网站和平面媒体采用。但正是这张照片受到了许多读者 和网友的批评。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到黑匣子被打捞出来,都情不自禁地 鼓起掌来。照片记录的是实情,因为多少天来人们都在期盼着找到这个黑匣子来解开空 难的谜底。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周围人鼓掌,死难者亲人看到后会怎么 想?在灾难新闻中,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是否还要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 的感情?记得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

24、南使馆时,有一张人民网的独家照片,反映的是从废墟中抬出我遇难烈士的情景,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没想到,照片上网不 久,就收到一封来自海外网友的电子邮件。这位网友在邮件中说,这张照片使公众看到 轰炸的残酷,但你们是否考虑到遇难者家属的感受?这封信告诉我们:在公众知情权和 人文精神中,新闻从业人员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尊重他人包括尊重死者的平衡点。6、提升记者人文素质,真切感受群众心声媒体只有不断提升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真情关怀各类报道对象,真切感受广大受 众的心声,才能赢得受众的尊重与信任。同时,记者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人文综合素质, 才能真正尊重、关心报道对象及受众,公平、公正的反映报道对象的生存现

25、状。关注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矽肺病以后,讲述的是永登蓝天石英砂有限公司 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常年让工人在石英砂粉尘漂浮的车间里连续工作, 而当工人们因身体不适要求公司带他们去做体检时,却遭到了该公司拒绝。在报道中, 记者给予被采访者及受众以足够的尊重、关心和关爱,将人文关怀精神贯穿于采访报道 的全过程中,通过舆论监督为受害者讨回了公道。只有执著地弘扬人文关怀,使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融入人们的心灵, 新闻媒体才能肩负起历史社会的责任,不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7、从新闻采编技术方面体现人文关怀隐性采访是新闻媒体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好“度”,要遵循“别无它法”

26、和“公共场合”的原则,以充分体现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新闻报道在语言措词上的把握更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坚决不使用带有歧视 性的,甚至是漠视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的措词。2006年3月8日,北京卫视身边栏目播出了一期关于黑心商贩制作出售严重不 符合卫生标准的毛鸡蛋的节目。当画面上播放出城关执法人员查处制售窝点时,脏乱的 环境确实让人触目惊心,那里有 12户小商贩,其中有炸毛鸡蛋的、卖麻辣烫的、炸臭 豆腐的,最后以一句“这 12户商贩全是河南人”的画外音结尾。显然,这样的一句话 对于这期舆论监督类节目并没有实际的说明意义,也与节目中所要报道的事实没有必然 的因果联系,除了有画蛇添足之感外,还有地域歧视之嫌。8、应当特别注重切实改进文风目前新闻文风很不尽如人意,语言概念化、结构公式化、报道形式化和内容机关化 的状况时有存在。大量的工作性报道和信息不足的总结式稿件占了版面,结果只能是, 写谁谁看、谁写谁看。新闻宣传要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