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资料_第1页
世说新语资料_第2页
世说新语资料_第3页
世说新语资料_第4页
世说新语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荀巨伯探友【原文】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释】(1)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2)值:适逢。(3)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2、(4)语:告诫,对人说。(5)子:尊称,相当于“您”。(6)败义:败坏道义。(7)汝:你。(8)止:停留不走。(9)委:抛弃。(10)相谓:相互议论。(11)班军:调军队回去。(12)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13)相视:看望你。(14)一:整个。(15)独止:一个人留下。(16)无义:不懂道义。【译文】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

3、?”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点睛之笔: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赏析】世说新语的这篇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朋友死去,而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文章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栩栩如生。语言简洁,明快。【道理启发】: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

4、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精练】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2)子令吾去(贼既至(6)遂班军而还(2、解释粗体字在文中的意思。TOC o 1-5 h z友人语巨伯()(3)败义以求生()(5)不忍委之()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答:从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一文看到荀巨伯有哪些崇高的品格?答文中点金之笔是哪句?答: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答【答案】1、“友人有疾/不忍委(抛弃)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2、告诉,对说(2)让,叫(3)破坏(4)不久抛弃于是3、荀巨伯重义轻生,胡人羞愧自退。4.参考:舍

5、生取义、忠于友情。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原文】管宁,华歆(xln)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仍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乘轩冕(midn)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注释】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共:一起捉:拿起来,举起,握。掷:扔。去:抛去。尝:曾经。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

6、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废书:放下书。废:停止。观:观望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QD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把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看到了管宁的神色之后又扔了它。后来,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座位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带着官帽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再不

7、是我的好朋友了。”成语演变【割席断交】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道理启发】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精练】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华歆()掷轩冕()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2)管挥锄与瓦石丕异。(3)又尝同席读书。(4)有乘轩冕过门者。翻译句子。(1)华捉而掷去之(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参考答案】(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8、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的一个人。三、王祥事后母【原文】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注释】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是个孝子。因为侍奉后母,年纪很大才进入仕途,官至太常、太保。事:对待、服事、侍奉的意思。题目就是:王祥服事(或侍奉)后母。谨:谨慎,小心。殊好:很好。殊:很,非常。好:美好;优良。守:守护。指防止风雨鸟雀糟蹋。时:有时。暗斫(zhu6):偷偷地砍杀。私起:

9、因上厕所而起床。憾:因而遗憾。值:正当【译文】王祥对待他的后母朱夫人非常谦恭谨慎。家里有一棵果树,据说是李子树,果实快熟了,后母要王祥看守着,不能让一颗果实掉到地上。因此遇到刮风下雨之时,王祥就会奔向果树,抱着果树哭泣,哀求果实不要掉落下来。王祥曾经在别的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前往,准备暗中砍死王祥。正好那时王祥起床,后母空砍在被子上。等到王祥回来,知道后母因为没能杀死他而遗憾不已,因而跪在后母面前请求一死。后母于是终于被王祥所感动,从此爱护他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道理启发】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精练】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

10、)殊()(2)使()(3)值()翻译下面的句子。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5文中分别表现了王祥、后母怎样的品性?_【参考答案】: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特别(2)派(3)正赶上、正值王祥曾经在另一张床上睡觉,他的后母躲在暗处想杀死他4王祥遵母命守李树;王祥请死宽慰后母。5王祥:孝顺。后母:尽管恶毒尖刻但最终被感动。四、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11邪?”遂携拯12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俱:一起2.避

11、难(na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3.依附:跟从4.辄:就5.难之:对此事感到为难。6、尚:还7、贼:敌人8、疑:迟疑;犹豫不决。本所以疑:原本感到为难的。9、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10.宁:难道11.弃:抛弃。12.拯:救助。【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这件事情)判定华歆和王朗二人品德的优劣。【人物

12、分析】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重守承诺,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则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道理启发】这则故事告诫人们: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精练】1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句子中的“此”是指代。3华歆开始犹疑的原因是,后来坚持不舍此人的理由是。王朗开始欲携此人的理由是,后来欲舍此人的原因是。4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你帮助而又损害到你自身利益的事,你会怎么做?【答案】1难道(或

13、“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呢)?2贼将至。3怕贼来追已经接纳,不应放弃地方尚宽贼已追来4如大公无私,舍弃自身利益,帮助他人。或动脑筋想妥善的办法,既帮助了别人又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五、范宣受绢【原文】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注释】范宣:字宣子,晋时人。少好学,家贫,躬耕不仕,以讲论为业。挑:挖。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

14、始也。韩豫章:韩伯,字康伯,曾任豫章太守。巾军(kun):裤子。【译文】范宣八岁时,在后园挖菜,不小心弄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有人问:“疼吗?”他回答说:“不是因为疼,人的身体四肢头发肌肤,都是来自于父母,不该随意毁伤,因此才哭!”范宣为人廉洁简朴,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绸,他不接受;减去五十匹,仍不接受;就像这样一半一半递减,直到剩下一匹绢,仍然不接受。后来,韩与范同车出游,韩便在车里撕下二丈绢绸给范宣,说:“作为丈夫难道能让妻子没有衣裤穿吗?”范宣才笑着接受了。【道理启发】突出范宣廉洁俭省的品格【精练】1、有人说,范宣不接受二丈帛绢可全廉洁声誉,也有人说,范宣接受了二丈帛绢后,这样的

15、廉洁才有些人情味,也似乎更完美真实些。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答:我认为范宣为人廉洁人人皆知,不接受反而不给韩伯面子。他只接受二丈帛绢,既保住韩伯的颜面,有保全廉洁声誉。六殷仲堪既为荆州【原文】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QD,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Q3)其本!尔曹Q4)其存的之。”【注释】殷仲堪:东进人,能清淡,善著文,为孝武帝所重,曾任荆州刺史。水俭:因水灾而歉收。俭:荒年。五碗盘:一种孝星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五个碗组成。脱落:掉在。辄:

16、就。虽:虽然。率物:有心为人表率。缘:因为。真素:生性朴素。(受任:出任。QD方州:指一州的长官,刺史。QQ豁:舍弃。Q3)损:抛弃。QQ尔曹:你们。Q9存:记【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盘,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以为我出任一州刺史,就认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对待物质生活还是像从前那样简朴,没有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因为地位高了就变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道理】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精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7、)1既为荆州()2虽欲率物()3斗折蛇行()4圣人非所与熙也()(2)与“勿以我受任方州”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吾欲辱之,何以也?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辄拾以啖之D.全石以为底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一处停顿。(1分)云我豁平昔时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焉得登枝而损其文中殷仲堪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分)答:【参考答案】:一、(1)已经、虽然、像北斗星一样、同“嬉”,开玩笑(2)B二、云我/豁平昔时意三、(1)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四、勤俭节约、不忘根本、以身作则(达到2点即给全分)七、孔文举年十岁【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

18、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注释】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通报。2.既:已经。3.奕世:累世。4.了了:明白,聪明。5.踧踖:局促不安。【译文】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

19、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赏析】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

20、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第三层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精练】1下面

21、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太中大去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仆:指我(李元礼)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D.太

22、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太中大夫是一个官职的名称不是指医生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人以其语语之。: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陈韪听,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孔融用他的话反问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不仅夸奖他小时很聪明,而且也讽刺他长大了却没有什么才情,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八、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

23、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注释】收:逮捕,拘禁。琢钉戏:古代的一种儿童游戏。冀罪止于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已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冀:希望。身:自己一人。复:助词,表反问语气。寻:不久。收:动词活用为名词,代指执行“收”这一动作的人,这里指差役。不(fu):通否”,表疑问语气。【译文】孔融被捕时,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孔融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这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他们的生命?”两个孩子慢慢地走进来说:“爸爸,难道你见过倾覆了的鸟巢中还有

24、完整的蛋吗?”不久,抓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成语】后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语用,也可以使用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相同的成语巢覆卵破,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短文中心思想】面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要从容地面对它。不能乱了阵脚【精练】一、解释句子1、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2、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二、问答3、写出本文的成语,并说出它的比喻意?【答案】一、1、意思: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2、难道你见过倾覆了的鸟巢中还有完整的蛋吗?3、答:成语为“巢覆卵破”,字面意思是鸟巢既倾覆,

25、其卵当皆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现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也不能幸免。九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释】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家庭集会。儿女:指侄子辈。讲论文义:谈论诗文(论:讨论)俄而:不久,不一会儿。骤:急速,大。欣然:高兴的样子(欣:高兴;然:的样子)胡儿:即谢郎,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差

26、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未若:不象不如比不上。【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在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下起了又大又急的雪,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这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精练】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乐”。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3翻译

27、下列句子。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4在文中找出两个关于雪的比喻句。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案】1fDzhdun!xD2D3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飞的白雪像什么?”4“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示例:第二个 启发】 比第一个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十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QD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Q3)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28、。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的;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18)。元方入门不顾(19)。【注释】陈太丘:即陈寔(shi)字仲弓,东汉颍川人(现在河南太丘)与:和期行:相约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乃至:(友人)才到。乃:才。元方:即陈纪,字元方,是陈寔的长子时年:这年(那时)。戏:玩耍,游戏。(尊君在不(f&u):您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Q1)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QQ非:不是。Q3)相委而去:丢下别人而离开。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

29、委,放弃,抛弃。家君:家父。信:诚信,信用。(礼:礼貌。QO惭:惭愧。8引之:拉住(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9顾:回头看。【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

30、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做人要言而有信,信守诺言,守信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太丘舍去()2.尊君在丕()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丕顾()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丕至:去后乃至: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答案】一、1.放弃2.同“否”3.拉4.丕回头二、真丕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三、那朋友太丘那朋友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丕讲信用自食苦果。十一郑玄赠稿【原文】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

31、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注释】欲:想要。注:注释。尚:还。未:没有。成:完成。行:在路上,外出。遇:相遇。先:先前良久:很久。就:接近,靠近,趋向向:从前,往昔遂:于是【译文】郑玄要注释春秋左氏传,还没完成,就在外出时和服子慎(服虔)在客店里相遇了。他们先前并丕认识,服子慎在外面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很多见解和自己相同。郑玄就到车上和服子慎说:“我也早就想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刚才听了你的话,与我的想法很相似,现在就把我的注释全部给你。”于是就有了服氏春秋注。【人物评价】郑玄无私

32、奉献,与同类文人心心相犀,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十二、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注释】义帝:魏文帝曹丕,曹操的儿子。东阿王:曹植,字子建。尝:曾经。令:命令。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应声: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煮豆”句:大意是,煮熟豆子做成豆羹,滤去豆渣做成豆汁。羹,有浓汁的食品。漉(lU),过滤,菽(shU),豆类的总称。”其(qi)在”句:大意是,豆桔在锅下烧。豆子在锅中哭。然,通“燃”,烧。“本自”句:大意是

33、,我们(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根所生,你煎熬我怎么这样急迫!按:曹植借豆子的哭诉,讽喻胞兄曹丕对自己的无理迫害。惭:惭愧。【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赏析】本则故事写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为了加害亲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见曹丕是多么狠毒。但曹植“应声便为诗”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皇兄的讽喻,读来实在感人肺腑!所以,连心胸狭隘,残忍自私的曹丕听了这诗以后,脸上也露出了羞耻的

34、表情。十三王戎识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王戎晋朝人。尝:曾经。与:和。诸:众多。小儿:小孩。游:玩。子:果实。折枝:压弯了树枝。竞:争先恐后。走:跑。唯:只有。信然:真是这样。【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人物评价】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

35、,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向王戎学习,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精练】解释下面的“之”1、诸儿竞走取2、人问3、取之,信然【答案】:1、李子。2、王戎。3、李子。十四、何晏七岁【原文】何晏(1)七岁,明慧(10)若(6)神,魏武奇(9)爱之(8),以晏在宫内,因欲(2)以为子。晏乃(3)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4),答曰:“何氏之庐(5)也。”魏武知之(7),即遣还外。【注释】(1)何晏:人名。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2)欲:想要。(3)乃:于是,就。(4)故:.的原因。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