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_第1页
古代汉语通论_第2页
古代汉语通论_第3页
古代汉语通论_第4页
古代汉语通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本学期课件及练习一(周玉秀老师心血)古代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者字 所字一、代词可分为五类:(一)人称代词(二)指示代词(三)疑问代词(四)无定代词(五)辅助性代词(特别的指示代词)二、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1)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和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2)“朕”在先秦作第一人称代词,一般人可以用,秦以后专用于皇帝。皋陶曰:“朕言惠。”(书经皋陶谟)朕皇

2、考曰伯庸。(离骚)(二)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乃、而。这些代词分为两类:一是女、尔、若,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二是而、乃、一般只作定语。(三)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其”作定语,“之”作宾语。其=名词十之。在上古汉语里,实际上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其”和“之”还可以灵活运用为自称或指称对方: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宣二)“彼”是指示代词,“他”是“其他”,“别的”之义。“之”有时只是虚指,实际上无的代只是形式和为宾语放在动词后面。不译。填然鼓之。(梁惠王上)(此为指示代词)。(四)古汉语的复数形

3、式与单数一般无别,要靠上下文义判断。有时第一、二人称代词后中以加“侪”、“属”、“曹”等字,表示不只一个人。其义比较具体,与我们,你们有异。(五)谦称为尊称都是名词,不受代词规律的限制,但它们可以代替第一、二人称。(六)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古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三、指示代词(一)古汉语的指事代词有“是、此、斯、兹、彼、其、之、夫”等。(二)是、此、兹、斯是近指;彼是远指。(三)“之”泛指,作定语和宾语;“其”特指作定语,义为“那个”“那种”等。(四)“夫f”远指,指示性较弱,不译。(五)“若”作定语,表示近指,如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然”、“尔”作谓语,可译为“如此”,“这样”、“那样”等。(六)兼词:焉、诸。四、疑问代词(略)分为指人、指事、指处所三类,有交叉;指人:谁、孰指事:何(作定、宾、状)、胡、曷、盍(状宾语)。指处所:安,恶(w)、焉(状、宾)反问。五、无定代词: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人、有的人、有的、只用作主语。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有谁、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事情。六、辅助性代词:者、所(一)这两个词可称代一定的人和事,但不能独立作句子成份,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二)者字的用法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

5、性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和种类。 放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复指主语,引出谓语。(三)所字的用法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构成“所”字结构,“所”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四)“者”“所”与及物动词结合后有区别:“所”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而“者”指代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但在“所者”结构中,“者”是行为的承受者,而“所”起指示作用。试比较:食者 所食 所食者 民之所食 民之所食者(五)“所”还可与介词结合,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

6、等等。“所以”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两种意义:“用来的方法(工具)”“导致的原因。”作业:1、古汉语的代词可分为哪几类?2、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吾”“我”有何不同?3、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女、尔、若”与“而”“乃”有何不同?4、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其”与“之”有何不同?5、古汉语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用得少的原因是什么?6、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其主要用法是什么?7、“或”“莫”的意义和用法是什么?8、“者”和“所”是什么代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各有哪些语法作用?二者有何不同?9、标点、翻译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厌

7、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厌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离娄下)古代汉语二第五单元老子 四章一、背景材料:1、 老子共81章,约五千余字。基本上是韵文。分为道经(1-37章),德经(38-81章)两部分。传统次序是把道经放在前边,德经放在后边,故又称“道德经”。2、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保守,反对进取,在政治上宣扬“绝圣弃智”、“知足不争”、“无为而治”,反对科

8、学进步,主张退归原始。从方法论来说,具有朴素的说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是对立的,互相依存的,而且是互相转化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等)。3、 老子对后世影响很大,韩非、王充等人吸收了其中的辩证法,成为进步思想家,有的人却吸收了其中保守、消极的成份,脱离现实。二、常用词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为:说文,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罗振王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手牵象形。该句中略等于“是”。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下:说文:底也。指事该句中的意思是:“低”。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处:说文:止民。得几而止,从几,从夂,虍声。该句

9、中的意思是“治,作,施行”。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居:说文: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段玉裁改作:“居,蹲也。从尸,古声”。该句中的意思是“当”或“任”。对比:居住宿5、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奉:说文:承也。从手、从艹,丰声。该句中的意思是“供养”。6、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徒。什:说文:相什保也,从人,十。该句中的意思是“十倍”。对比:十什三、词类活用及主要句式1、小国寡民。2、使民重死而不远徙。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相关知识:1、无所:古汉语凝固结构,所字词组作“无”的宾语。可译为“没有的地方(东西)”。2、汉字部首:尸部(功成而弗居)宀部(凿户牖以为室)手部(高

10、者抑之;损不足以奉有余)庄子胠箧一、背景知识:本文是胠箧篇中的一部分。文中从防止小偷撬箱、掏包,开柜谈起,一方面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借鉴作用。但另一方面,把窃钩,窃国的原因归结为圣人的存在,是非常荒谬的。并进而提出“绝圣弃智,大盗及止”的主张,要毁掉文明,阻止社会进步,使人们回到混混沌沌的原始状态中去,这显然是消极、落后的。二、常用词1、将为胠箧,探囊 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发:说文:射发也从弓,癹声。该句中的意思是:“启封,开。”备:说文:慎也。从人, 声。该句中的意思是“防备”。对比:完备2、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竭:说文:负举也。从

11、立,曷声。该句中的意思是:“干涸”。3、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权:说文:黄华木也。从木,雚声。该句中的意思是:“秤,秤锤。”衡:说文: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该句中的意思是:“秤”对比:权-衡度量4、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斗:说文:十升也,象形。该句中的意思是:“量粮食的用具,十升为斗”。5、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矫:说文:揉箭箝也。从矢,乔声。该句中的意思是:“揉曲使直”。三、主要句式:1、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2、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3、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4、擢乱六律,铄绝竽瑟。5、灭文章,散五采。

12、四、相关知识:六律,六律: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十二律 黄 钟 大 吕 太 簇 夹 钟 姑 洗 中 吕蕤 宾 林 钟 夷 则 南 吕 无 射 应 钟 五 声 宫 商 角 徵 羽 七 声 宫 商 角 变 徵 徵 羽 变 宫 现代音名 C C D D E F F G G A A B 三分减一 三分增一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四象黄钟 林钟 太簇 南吕姑洗 庄子百川灌河一、背景知识:本文是庄子秋水篇中的一段。通过河神顺流东行,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后,对海神的一段谈话,说明了“天外有天”,“强中有强”的道理,对那些盲目自大的人,是一面极好的镜子

13、。二、常用词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说文:四时也。从日,寺声。该句中的意思是:“按时”。2、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说文:危也。从歹,台声。该句中的意思是:“危险”。三、主要句式:1、 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2、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4、 我之谓也5、 以为莫己若者。四、相关知识:1、 望洋:仰视的样子。是联绵词。在构词上,联绵词的特点是:一个词素,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故词中的每一个字,只表音节,不表意义。(望洋向若而叹曰)2、 且夫:略等于说“且”,增加了“夫”字,表示要发议论。(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3、 以为:以天下之美

14、为尽在己。4、 面脸: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 汉字部首:页部(欣然自喜)庄子庄子钓于濮水一、背景知识:本文选自秋水篇,通过庄子对楚国使臣的回答,表明了庄子不愿做官,而要隐居山林的思想。二、主要句式: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三、相关知识1、 往去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2、“以”的用法:庄子钓于濮水愿以境内累矣。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3、 汉字部首:页部(庄子持竿不顾曰)庄子惠子相梁一、背景知识:这段寓言故事,主要讽刺了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庄子的朋友惠子是用来指代这类小人的。不一定是史实。二、主要句式:1、惠子相梁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三、相关知识:

15、于是惠子恐。于是鸱得腐鼠。庄子运斤成风一、背景知识:本文通过匠石运斤成风的寓言,说明了做一件事,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缺少一方,就无法做好的道理。二、常用词: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听:说文:聆也。从耳, ,壬声。该句中的意思是:“由着,放任,任从”。三、相关知识:1、吾无以为质矣。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2、尝试为寡人为之。臣则尝能斲之。庄子曹商使秦一、背景知识:本文讽刺了那种不顾国格,人格,谄谀别人而得到利益的人。 二、常用词:2、 破痈溃痤者,得与一乘。吕氏春秋察传一、背景知识:察传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主要论述了对于传言要进行仔细考察研究,而不要盲目听信的道理。文中指

16、出,传闻的事物多“类非而是”或“类似而非”,如果对传言不加考察,而妄听轻信,小则可能上当受骗,大则会酿成身死国亡之祸,不得不谨慎从事。只有“缘物之情及人之情”,即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才能达到察传的目的。二、常用词:1、察传察:覆也。从宀,祭。该句中的意思是:观察,审察。2、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过:说文:度也。从辵 ,呙声。该句中的意思是“过错”。3、重黎又欲益求人。益:说文:饶也。从水,皿。该句中的意思是“多”。4、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说文:竹约也从竹,即声。该句中的意思是“关键”。5、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经:说文:织也。从系, 声。该句中的意思是“原则,界

17、线”。三、主要句式:1、闻之于宋君。3、 以平天下。4、 然则何以慎?四、相关知识:1、 连词“而”: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2、 汉字部首:辵部(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参考书目:1、朱谦之老子校释 2、陈鼓应老子译注及其评介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泽 4、梁启雄荀子简释5、梁启雄韩非子浅解 6、陈奇猷韩非子集释7、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 8、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古代汉语通论(十三)连 词 介 词一、连词虚词的基本作用是连接和附着。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介词附着在各类实词或实词词组前面。我们学习虚词,要掌握

18、其语法特点:(1)它连接、附着的是哪类实词;(2)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连词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或句子。从连词连接的成分看,有的是词或词组,有的是分句。每个连词必定要连接一定的成分,而且要表达一定的关系。(一)与:“与”字作连词,连接平列的两个词,和现代汉语的“和”、“同”相当。“与”字只连接名词(或用如名词者),不连接形容词或动词,那是“而”字的任务。(吕叔相文言虚字)例: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3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吕始春秋)4、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子罕)(二)及:“及”和“与”大致一样,它所连接的也是两个平列的名词

19、性成分。例:1、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2、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史记陈涉世家)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察传)(三)且:可以连接实词,也可以连接小句。它连接的实词主要是形容词,也可为动词。(表示更进一层的意义。)连接动词或小句时,表示意义更进一层;连接形容词时,不表示转所,只是顺接。连接形容词时,不表示转折,只是顺接。意义相当于“而且”、“再说”例: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2、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3、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秦伯) “且夫”也是连

20、词,作用同“且”。“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四)而:不连接名词,只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还可以连接句子。若连接形容词,表示两种性质的联系;连接动词,则表示两种行为的联系。从它所表示的关系上大致可以分为顺接和逆接两种。若“而”连接名词,则名词活用为动词。顺接和逆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分清的,但有时却难以辨别。所谓顺接,是指所连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关系或相似,中间没有转折。这种“而”可译为“且”“而且”或不译。如:1、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杨伯峻注:“逆,迎也。人从对面来,先以目迎之;既过,则以目送之。美

21、言其面目姣好,艳言其光彩动人。”按:孔父,名嘉,孔丘的祖先。2、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所谓逆接,是说相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转折。这种“而”可以译为“却”、“但是”等。如: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有时候, “而”字用在一句话的主谓之间,表示不应有而有的情况。或表示假设。如:5、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而”字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为顺接。如:7、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赵策)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2、。(荀子劝学)今按:“而”字的基本用法如上所述,它还有一些特殊用法,王引之经传释词解之甚详,今简录数条于次:(1)而,犹“与”也,“及”也。a. 墨子尚贤:“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言善与不善也。b. 韩子说林:“以管子之圣,而隰朋之智。”言管钟与隰朋也。c. 庄子外物:“与其誉尧而非桀”。大宗师“与”作“而”。(2)而,犹“以”也。a.墨子尚贤:“使无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又“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b.庄子天下:“其风窢(x:逆风声。)然,恶可而言?”c.吕氏春秋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d.吕氏春秋不屈:“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

23、不可而听矣。”(五)“以”“以”和“而”不同, “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动作行为。用“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情况: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产生的结果。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b. 焉用亡郑以陪邻?(僖公三十年)“以”也可以连接状语和动词,但不象“而”那么常用。如:c. 挟太山以超北海。(孟子)“以”以有时也可以连接形容词,如:d.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这种“以”可以用“而”替换,在骈文中它经常和“而”对举。e.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

24、欢。(滕王阁序)f.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与“而”一样,“以”也和“与”“及”同义,今录经传释词数条于次:广雅曰:“以,与也。”a.易鼎初六曰:“得妾以其子”。言得妾与其子也。b.论语微子:“而谁以易之”?言谁与易之也。c.吕氏春秋乐成:“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樂成功。”“与”“以”互文。今补西门豹治邺一例;“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以乐成。”以,犹“及”也。d.周语引汤誓:“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言无及万夫也。以,犹“而”也。e.大戴礼曾子制言:“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f.左闵二年:“亲以无灾,又何患焉?”g.昭二十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25、h.晋语:“狐偃惠以有谋,赵衰文以忠贞,贾佗多识以恭敬。”I.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六)则(1)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可译为“就”、“便”。a.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宣二年) “则”还常常用于紧缩句中。b.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有时候,“则”所连接的两项并不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只是第二件事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的实施者所预期到的,这时也用“则”,有“原来已经”之意。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枯矣。(孟子公孙丑上)(3)则字又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

26、列分句里,表示一种对比。d.(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饷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go:矢套。)鞬(jin:弓套.),以与君周旋。”(左僖一十三年)(4)“则”字用在两个并列分句之间时,有时其前的词语是表示时间修饰的。e.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

27、则兵强。此之谓王资。(韩非子五蠹)(5)“则”字有时表示让步,意思为“是”,“例是”,先承认前者,再转入正题。如:f.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庄子徐无鬼)g.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这种用法的“则”一般用在分句的主谓之间。何则=何也?然则=如此,那么。(七)然,然而;虽然,虽“然”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如;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hng,zhung),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高祖本纪)“然而”在上古是两个词,“然”为代词,

28、“而”为连词,意为“如此,可是”“虽”作为连词,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承认一件事实,这个事实是存在的,相当于“虽然”。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二是表示承认一个假设,相当于“即使”。如: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左宣十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虽然”是一个结构,“虽”为连词,表示承认一件事实。“然”字有实意,相当于“如此”。如: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庄子徐无鬼)(八)故,是故故=所以是故:本义为这种缘故,译为“由于这种缘故”,即“因此”,“所以”。如: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九)况,而况“况”,何况

29、,常与“而”连用,上句又往往有“尚”、“且”、“犹”等字相呼应。本句后常有“乎”字呼应。注意,此词文言只用在问句,不用在现代用“况且”的地方,文言在这种地方一般用“且”字。(文言虚字)“而况”与“况”意义相同,它们都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何况”。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管仲犹且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孟子公孙丑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隐元)(十)若、如、苟:均为表假设的连词。二、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同它们合起来,一同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的词叫作介词。(一)以:说文:“用也”。本义为用,是

30、动词。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所依据的工具、依据、方式等。可译为“用”“拿”等。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借)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后汉书张衡传)(凭借)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僖四年)(用,凭借)子归,何以报我?(左成三年)(方式)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方式)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凭借)许子以釜甑爨、擦铁耕乎?(许行)(工具)2、引进原因,可译为“因为”: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鞍之战)晋侯秦伯围

31、郑,以其无礼于者,且贰于楚也。(左僖公三十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表示凭借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或表示“根据”,“按照”等。如;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孙膑传)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墨子非攻)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孟子万章下)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胡铨上高宗封事)4、引进时间,相当于“于”。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汉书张蹇传)(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子厚以元和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我们要注意“以”字短语在词序上的变化。第一、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

32、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如: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從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公伐楚)一以当十 夜以继日 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是以”等于说“因此”。第三、有时候,“以”字的宾语还可以省略。“无以”=没有什么用来,“有以

33、”=有(拿来干什么的东西)如: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齐策)夫樊(於期)将军,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史记刺客列传)信喜,谓漂毋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淮阴侯列传)(二)于(於)(乎、诸)“于,於也。象气之舒亏。”“乌( ),孝鸟也。孔子曰:乌,亏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亏呼。 古文乌,象古文乌省。”二者用作介词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作“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二者并用。“于”常用于地名之前,其余写作“於”。但动词词头作“于”,叹词作“於”,则不相混。简化后都写作“于”。“乎”与“于”上古同音。(参P675

34、、P683、P684)“于”的用法常见的有:1、引进处所和时间,相当于“在”、“向”、“到”等。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亨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山木)事异则备变。上古京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子五蠹)(在方面)“于”放在动词“在”、“至”后面,构成“在于”、“至于

35、”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秋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而文彩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2、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表示“对”“向”“对于”等。 亟请于武公。(左隐元)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3、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口语的“于”,这种用法的“于”一般放在形容词之后,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齐策)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36、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4、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乎,相当于“于”。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吕氏春秋用众)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论语)“于”和“乎”也是有区别的:在引进处所

37、,比较的对象时,二者可以互换。如“生乎吾前”可以换成“生于吾前”。又如“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庄子盗跖)等。但在引进行为主动者时,“乎”不能代替“于”,另外,当“对于”讲时,“乎”也不能代替。“恶乎”是个固定结构,不能说成“恶于”。(三)为wi:给,替。引进动作的受益者。如:“为人民服务”。表示原因,目的。wi表被动。引进主动者(四)与:用作介词,是“跟一起”“跟”之义,如: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胠箧)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可与言而不可之言,失人;可不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五)之:马氏文通:凡文中

38、实字,孰先孰后,原有一定之理,以识其互相维系之情。而维系之情,有非先后之序所能毕达者,因假虚字以明之,所谓介字也。介字也有,凡实字有维系相关之情,介于其间以联之耳。(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相当于“的”。如:a.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c.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 (庄子至乐)其=名十之d.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作用: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

39、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闻之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蓏之下,是以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故不敢先于宗庙盛也。”(说苑古代汉语三第六单元 诗经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风(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颂(四十篇)三类,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也是研究上古音韵极为重要的材料。诗经经秦火后,至汉复传,传诗者有齐(齐人辕固)、鲁(鲁人申培)、韩(韩人

40、韩婴)、毛(鲁人毛亨)四家,后来其他三家先后亡佚,仅存毛诗。现在的诗经就是毛亨所传的。课文选讲关 睢 序: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笺:哀,盖字之误也,当为衷,衷谓中心恕之。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了。关关:尔雅释诗:“关关、雍雍”“音声和也。”郭璞注:“皆鸟鸣相和也。”睢:玉篇:“王睢”。毛传:“王睢也,鸟挚而有别。”一种水鸟,即鱼鹰,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为贞鸟。异体字为“鸷”。洲:本字州,水中洲,水中小块陆也。以上两句说,睢鸠关关、关关地在黄河中的小洲上鸣叫。以此

41、引起兴引出下文。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赋”、“比”、“兴”只是写作法。“赋”就是铺陈事物,孔颖达疏:“赋之言铺,直铺今之政教善恶。”“比”,比喻,不直言其事,而用模拟的办法来说明。疏:“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就是“发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它有时与下文有关,有时只是为了引起下文,和下文意思没有任何联系。一般的民歌多用这种手法。窈窕:迭韵联绵词,美好貌。淑,贤,品德好。逑:配偶。仇(qi),同逑。左传桓公二年:“嘉偶曰妃,怨偶曰仇古之命也。”说文辵部:“敛聚也”,又曰:“怨匹曰逑”。尔雅释诗:“仇,妃,匹也。”孙

42、炎:“相逑之匹。”引申逑、仇都指配偶,伴侣。参差(cn c):不齐貌,双声联绵词。荇(xng):一种水菜,可食。流:择取。尔雅释诂:“流,择也。”按:或“捋”之声转也。服:思念。悠:忧思。辗转:双声迭韵联绵词,即转。反侧,翻来覆去;侧,侧身。芼(mo):林义光诗经通释:“尔雅释诂:芼,搴也。”搴即取。说文:“搴,拔取也。南楚语。”离骚:“朝搴陂之木兰兮。”王逸注:“搴,取也。”庄子至乐:“攓蓬而取之。”晋司马彪注:“攓,拔也。”方言:“拔,取也,南楚曰搴。”说文艸部:“芼,草覆蔓。从艸毛声。诗曰:左右芼之。”静女(邶风)序:“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是为附会之辞。这首诗写一对男女约

43、会时,男子唱的爱慕之歌。隅:说文阜部:“隅,陬也。”广雅:“陬,角也。”城隅,就是城角,即城边。向秀思旧赋:“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平城隅。”爱:有人认为通“爱”,尔雅释言:爱,隐也。洵(xun):说文:“涡中水也。”笺:洵,信也。疑为“信”之通假字。释文:“洵,本亦作询。”尔雅释诂:“询,信也。”郭璞注:“宋卫曰询。”邢昺疏:“按方言,宋卫汝颖之间曰洵。” 北门(邶风)序:北门,刺仁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走尔。终窭且贫:“言既窭且贫也。”经传释词卷九:“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日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日终。故曰词之既也。诗终风:终风且暴。毛传曰:终日风

44、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眼风且暴也。燕燕曰: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言既温且惠也。北门曰:终窭且贫,莫知我艰。言既窭且贫也。伐木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言即和且贫也。甫田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言既善且有也。正月曰:终其永怀,又窘阴雨雨。言既长忧伤,又仍阴雨也。终与既同义,故或上言终而下言且,或上言终而下言又。说者皆以终为终竟之终,而经文上下相因之指,遂不可寻矣。”柏舟(鄘风)髧:毛传:“髧,两髦之貌。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说文:“髦,髦发也。”段注:“发中之秀出者日髦。”经典释文、尔雅释言“毛中之长豪曰髦。”引申为俊壮。尔雅释注:“髦,俊也。

45、”诗甫田:“丞我髦土。”传:“髦,俊也。”仪礼士冠礼:“髦土攸且。”注:“髦,俊也。”又左传昭九年:“岂如弁髦。”疏:“髦,谓童子垂髦。”仪:匹也。说文:“仪,度也。”指容仪,风度。谓配偶盖引申义。尔雅释诂:“仪,匹也。”大雅丞民:“我仪图之。”笺:“仪,匹也。”又国语周语:“朱丹冯声以仪之。”韦昭注:“仪,匹也。”毛传:“天谓父也。”特:“牛父也。从牛,寺声。”引申指雄性配偶。墙有茨(鄘风)1、中冓:“中,内也。” 说文:“冓,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毛传:“内冓也。”笺:内冓之言,谓空中所冓成顽与夫人淫昏之语。郭晋稀诗经蠡测:“冓当借作垢。垢,浊也。中冓,即中垢。大雅桑柔云:维此良人,作为

46、贰谷。维波不顺,征以中垢。传云:中垢,言誾冥也。忖诗意言之,其训诗亦非也。桑柔以良人与不顺相对,以贰谷与中垢相对。征以中垢谓行以内浊也。中冓之言即中垢之言,即内污之言,故云不可道。”按:冓本义为架木构层,有交构义,中冓若言“内冓”亦通。“内部媾合”之言自然是垢恶不堪言的。说文:“媾,重婚也。”段注:“重迭交互为婚姻也。杜注左传云:重婚日媾。”“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襄:说文:“汉令,解衣而耕谓之襄。从衣,声。段注:“引申之为除去。”毛传:“襄,除也。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襄。”传:“除也”。又尔雅释诂:“襄,除也。”束:捆束,言束而除之,犹今言“收拾干净”。读:“籀书也。”籀,读书也。方

47、言:“籀,抽也。”这里也指宣扬,说出来。古代汉语四古代汉语通论(十五)(十六)的用韵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夫处穷闾阨巷。穷:说文:极也。从穴,躬声。该句中的意思是:“阻塞不通”对比:贫穷三、主要句式:1、 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几个阶段: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阶段。(一)上古音: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的语音为代表。(二)中古音:六朝到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切韵是隋朝陆法言所编的一部韵书,原书已经失传,但它的音系保存在唐王仁煦刑谬补缺切韵和宋代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三)近古音: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编的中原

48、音韵音系为代表。(四)现代音:以北京语音为代表。二、古音与现代音的差异(一)声母(1)中古的声母,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选用三十六个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古音学上按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其中唇音又分为重唇和轻唇,舌音分为舌头和舌上,齿音分为齿头和正齿。此外还分出一个半舌音和一个半齿音,所以又有“七音”之说。下面是三十六字母分类表:清 浊五 音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牙 音见溪 群疑舌音舌头端透定泥

49、舌上知彻澄娘唇音重唇帮滂并明轻唇 非敷奉微齿音齿头精清从心邪正齿照穿床审禅喉 音影喻晓匣半 舌 音来半 齿 音日三十六字母拟音(唐36页)牙音见k溪k群g疑?舌音端t透t定d泥n知?彻?澄?娘?唇音帮p滂p并b明 非pf敷pf奉bv微?齿音精ts清ts从dz心s邪z照t?穿t?床d?审?禅?喉音影?喻?晓?匣?半舌来l半齿日?三十六字母起源于唐代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受到佛经中梵文的启示,首先选取了30个汉字代表声母。后来,宋代人又增加了六个,便成了三十六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2)近古声母,据中原音韵有20个,与现代汉语相比,多了一个v ,没有j q x。(3

50、)上古的声母系统,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所分合。这主要是:A、古无轻唇音,即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各母,在上古读为“帮”、“滂”“并”、“明”各母。也就是说,凡轻唇之音,皆读为重唇。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字晓徽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人(17271786)其音韵学著作见于潜研堂文集卷十五之音韵答问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并有专书声类。)考察发明的。他主要利用异文和方言来证明。他写有古无轻唇音一文,云:“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今录其例证数条于次:古读弗如不。广韵不与弗同分勿切。说文:“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弗、不声相近也。古读甫如圃。诗:“东有甫草。”韩诗作圃草。薛君章句:“圃,博也,有博大茂草也。”郑笺云:“甫草,甫田之草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