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知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局面。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中。伴读 厌恶战争,追求和平,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习近平也说过: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二、拓知识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

2、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伴读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地位之高。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

3、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伴读 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对于至圣先师,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品德方面,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在教育上,孔子主张

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伴读 法国学者伏尔泰说过: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三、理基础1.记字音xrnwshngshjnshnsfkngshmgunykuy2.通假字以已止希稀稀疏莫暮3.一词多义 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道,指是非准则方形,与“圆”相对正,正在正直表假设,如果,假如表选择,或者至于往,到去如同,像说、谈话言语或文章中的字命令,法令赞成给予等待连词,和,同介词,和,跟介词,于介词,在语气词,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吧”形

5、容词词尾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吹风落在后面小相大相5.文言句式(1)不吾知也(2)则何以哉(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尔何如?(5)为国以礼(6)浴乎沂,风乎舞雩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孔子声明自己的年龄,实在用心良苦。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盼的自是弟子实问实答的抱负与襟怀。直来直往的子路最先回答了,答案干净利落,没有半点隐瞒,更没有丝毫退缩,单刀直入。一方面是因为子路性格粗疏直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子路最年长。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

6、,并且只是“为小相”,态度更谦虚。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晳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曾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这是由于曾晳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善于点拨诱导。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齐桓晋文之事一、识作者民本思想的先驱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幼年丧父

7、,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门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伴读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也完全是一样的。你知道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哪四位圣贤吗?(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孟子是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

8、饱满,说理深刻透彻。二、知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

9、齐桓晋文之事。伴读 然而齐宣王并不能采纳孟子“广施仁政”的主张,致使他挽救人民的理想成了泡影,最终孟子愤而辞职。三、拓知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是“仁政”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思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伴读 孟子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孟子的“仁政”思想还有: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的。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也可对国君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孟子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主张君子应做到“

10、不扰民”,指出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要得民心。 “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伴读 “王霸”是诸代争论极大的命题之一。贞观初年魏征和李世民也有过一段关于“霸道”和“王道”的对话

11、。这个命题需要大家见仁见智了。四、理基础1.记字音hh swbincn dupin blghnshndi2.通假字说悦高兴枝肢肢体刑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盖盍何不罔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颁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3.古今异义从而推广到。推广到。妻子和儿女。中原地区。吝惜,舍不得。4.一词多义谁,哪一个什么成熟仔细,周详代词,这样正确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是,表判断认为正确释放房屋停止筑舍定居舍弃连词,因而连词,于是,就介词,通过介词,根据,依据动词,因袭,沿袭名词,机会代词,代“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牛”宾语前置的标志5.词类活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做榜样处罚张网捕捉,比喻陷害种植远离敬爱爱

12、护谨慎从事,慎重办理视力老人小孩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小的国家大的国家人口稀少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使听到使处于险境使来朝见对感到奇怪6.文言句式(1)是乃仁术也(2)百姓之不见保(3)夫子之谓也(4)臣未之闻也(5)莫之能御也(6)何由知吾可也(7)牛何之(8)然则一羽之不举判断句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9)舆薪之不见(10)王坐于堂上(11)未之有也(1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置句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本意在宣扬“王道”,却由问“霸道”发端,通过撇开“霸道”以引出“王道”,一开始便纳入

13、驳辩之局,文势顿挫生姿。孟子说过:“以德行仁者王。”同理。先使齐宣王树立信心。 齐宣王自身经历的事例证明他有“不忍之心”,论定他有行“王道”的根本,从而把他与“王道”牢牢绾合起来。插写“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一句,以引出下文齐宣王的辩白和孟子的分说。 齐宣王虽然对牛有不忍之心,却并未推恩于百姓。要说服齐宣王行“王道”,就必须使他懂得推恩的道理。 对于齐宣王的提问并不径直作答,而是巧为设喻,用迂回之法为下文论推恩的问题作准备。 先用三个排比句,以前两句作喻,有力地说明齐宣王对百姓“不用恩”;然后归结为“不为”而“非不能”。 再一次设喻,进一步说明“王之不王”是主观上的“不为”,而不是客观上的“不能”

14、。 提出“推恩”作为“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把王道概念具体化;并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推恩”与“不推恩”的不同结果,发人深省。明知故问,以引出下文的辩论。 一连用五个排比句,用筛选法,巧妙地引出下文所写齐宣王的“大欲”是霸天下的结论。揭出要害。用“缘木求鱼”为喻,生动地显示出了“霸道”的路线性错误。用“邹人与楚人战”再设比喻,继续挖“坑”。 用排比句把大小、众寡、强弱之悬殊和盘托出,指出“以一服八”的绝不可能,以彻底清除齐宣王以“霸道”统一天下的念头。五个排比句,极力铺陈王道乐土的美好境界与天下归心的情景。 唉,这几句算是对“士”的吹捧和对劳动人民的污蔑,但从中也反映出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必

15、然起来反抗的事实。 从田宅桑畜到礼义庠序,分四层排比写出自己构想的“王道仁政”模式图,鲜明地勾画出一幅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的诱人图景。与开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五、理基础1.记字音poyxzhngxhukunqnggxnchhu2.通假字向响盖盍何、怎么郤隙空隙3.古今异义没有不是。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虽然这样。动作因此。4.一词多义分割,剖开解开分裂,涣散解答,解释解救,消除众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宗族,家族灭族,刑及全族类空隙中间,其间参与量词,用于房间断断续续地说,谈论天道,自然的规律道理,事理学说,主张动词,做动词,作为连词,因为,因此介词,给5.词

16、类活用踩厚度每年每月6.文言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判断句状语后置句7.积成语(1)游刃有余:(2)踌躇满志:(3)目无全牛:(4)切中肯綮: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开门就提出有关的人和事件。所见:一连几个动词描绘出庖丁手、肩、足、膝各具特色的动作。所闻:血腥的杀牛场面如同音乐一样。这解牛技术,绝了!侧面写庖丁技艺之高超。这两句暗示文惠君只看到技,不理解道,故有为他上上课、阐明“道”的必要。忆解牛的最初阶段,对牛的认识与一般人

17、相同。第二个阶段,对牛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但仍不免于“见”。第三个阶段,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此处要敲黑板,重点来了。从正面着笔,说明如何“依乎天理”。从反面着笔,说明如何“因其固然”。这两种厨师是配角,为了捧主角庖丁。主角的刀用了十九年而仍然锋利如斯,高手配宝刀啊!提出一种特殊情况。怎么办呢?又要敲黑板了。心理上重视,行动上细心,成功地剖开了“族”。从心理和动作上写出获得胜利的喜悦。文惠君得“道”。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18、“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齐桓晋文之事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本文通过记叙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庖丁解牛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本文以绘声绘色的语言,通过对庖丁解剖全牛过程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摹形传神,千载如生赏析人物形象任务导引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而庖丁解牛语言平淡自然,丝毫

19、没有斧凿痕迹,却含意深隽,刻画了一个深谙“道”的高人形象。任务设计1.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答案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说明孔子

20、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2.“言为心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通过语言写出了孔子四位弟子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子路: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

21、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性格直率,信心十足;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冉有: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冉有说他只能治理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 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22、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曾皙: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刻画一个场面,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3.庄子散文写人善于绘形传神,注重人物神态、心理情绪的惟妙惟肖的表现。庖丁解牛中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拓展延伸)假如有一天,孟子与庄子相遇,两位就“圣人之道”进行一番交谈,

23、请发挥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对话情景。答案庄子说:“敢问,何为圣人之道?”孟子说:“圣人之道乃仁义礼智信忠勇。”庄子听了后大笑,说:“你的圣人之道,怎么与大盗之道无异啊?”孟子很不高兴。庄子问孟子:“跖是什么人,你知道吗?”孟子回答:“跖,大盗啊!聚众数千,横行天下,无能挡者。”庄子又问:“你知道,跖既为盗,何以能横行天下?”孟子答:“不知。”庄子说:“盗跖的圣人之道为:只盗富人,有财均分,余资周济贫民,是为仁;艰难危险的生死关头不舍同伴,是为义;尊重同道,互敬互谅,是为礼;计划周详,知道进退,是为智;言必信,行必果,是为信;服从首领,听从命令,是为忠;冲在前面,退走最后,是为勇。没有这些道德而

24、能成为大盗者,古今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孟子默然。庄子说得高兴,就继续发挥:“盗跖没有圣人的道理不能横行天下,窃国者没有圣人的道理不能窃国。圣人教育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国君忠于国君,所以心怀不轨的人都想成为国君,这就是天下大乱争斗不息的原因。所以说,圣人的学说利天下少而害天下多。圣人生而大盗起,大盗窃国而圣人拥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以先贤老子说绝圣弃智才能天下太平。”孟子沉默良久,之后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倘能如此,天下可治。”庄子说:“是这个道理,但哪个国君、圣人、大盗愿意为轻呢?只怕后世要不断重复大盗窃国,圣人拥戴,新大盗再窃国,圣人再拥戴的情况,如此王朝更替,战乱不止,谁兴谁

25、亡都是百姓苦啊。我还是在濮水垂钓,到濠梁游玩吧。”孟子一声长叹。任务探究二儒道经典,各呈异彩品读圣贤的思想任务导引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中国本土先民创造的思想经典。它们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的思想、社会、哲学,成为中国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学习本课,要注意探讨和分析三位圣贤大师的思想精要。任务设计1.简析孔子对四位弟子述志的态度。答案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孔子“哂之”。对冉有: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2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对曾皙:孔子与之。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答案(示例1)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点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孔子“与点”。(示例2)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

27、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3.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分析孟子“仁政”的三方面内容及其意义。答案内容: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尤其是“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最基本的生活权利。意义:这种“仁政”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4.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答案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

28、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在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则还是容易受到伤害。“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5.(拓展延伸)阅读下列庄子养生主中的节选文字,说说它表达了庄子怎样的哲学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哲学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29、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答案上述文字是庄子养生主全文第一段,也是全文中心论点之所在,即“缘督以为经”(即“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一切顺乎自然”)。作者先指明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的道理,然后指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又指出人生应持有的态度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在庄子看来,“近名”与“近刑”是同样危险的。提出“缘督以为经”这一论点后,作者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文字表达了庄子的养生哲学观。所谓养生,就是要先觉察自然的规律,再顺势而行,减少主观的意念与欲望,洞悉外物的变化状态,如此可以长保平安与自

30、在。这也就是庄子哲学中的“贵自然”的思想,即强调了解规律,利用规律,因势利导,适度掌控。【参考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疲困不堪!既然知道这一点,还要去追求知识,只会更加疲困不堪!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利,做世俗认为的“恶”不要遭到刑戮之害,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作为做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可以享尽天然的寿命。任务探究三取譬设喻,寓理于事赏析圣贤说理艺术任务导引赵岐曾在孟子章句题辞中说过:“孟子长于譬喻。”孟子在与他人进行论辩中善于用譬喻说明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使其论辩生

31、动有力令人信服。而庄子讲哲学道理,也很少作抽象的说教,而是借助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运用神话和寓言故事来抒情说理,使文章充满了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学习本课要注意赏析两位圣贤的说理艺术。任务设计1.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并能因势利导。结合课文,请简要概括孟子是怎样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并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答案第一,把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与齐宣王“王天下”的心理结合起来,使他对“保民”的主张产生兴趣;第二,以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信心;第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使齐宣王辨明是非利害,知所取舍。

32、2.孟子在劝说齐宣王时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比喻,请结合文本找出运用比喻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用“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

33、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3.庄子散文说理,不仅善用比喻,也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庖丁解牛中将良庖、族庖和庖丁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良庖岁更刀”“割”;“族庖月更刀”“折”;“臣之刀十九年”“刃若新发于硎”“解”。将良庖、族庖和庖丁不同的用刀方法进行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庖丁之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犹如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解牛时的“以无厚入有间”、避开“技经肯綮”和大的骨头、“每至于族”时不莽干。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道”、循“道”而行,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4.从庖丁解牛一文内

34、容的表达来看,庄子散文在说理方面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试简要概括。答案善于寓言说理,巧于比喻。即把深刻抽象的道理寄托在生动具体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比喻来阐发。本文通过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通过庖丁对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的阐述,通过良庖、族庖与庖丁在用刀方法上的不同的介绍,通过对庖丁解牛场面的描写和解牛之道的陈述正面表现庖丁技术的精湛,突出他对道的精通;通过文惠君的质疑与赞叹来侧面衬托庖丁解牛之道的出神入化;逐层深入,前后照应,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得养生焉”的主旨。5.(拓展延伸)以“批评要讲究艺术”为题,采用比喻或寓言故事等形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答案提示可以写一个寓言故事,梗概是: 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让路上的行人把衣服脱掉。北风猛吹,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温暖地吹着,行人终于敞开了襟怀。任务群阅读与实践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