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B)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

2、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

3、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

4、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材料二: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

6、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

7、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懣,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

8、,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B. 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名言,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C.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D. 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

9、精神快乐更重要。B. 在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C. 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D. 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 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B. 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C. 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

10、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D.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让病人好转来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好处。5.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答案】1. D 2. C 3. B 4. 破立结合,先破后立。增强了对两种幸福观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鲜明。 5. 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部分观点基本一致。材料二中,“自由的发展”是指人要摆脱对资源、物质等贪欲的控制;“全面的发展”是指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

11、、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这与材料一中的先秦诸子“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脉相承。【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但其观点完全一致”分析错误,先秦诸子的言论所表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但追求精神快乐的本质是相同的。B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分析

12、错误,文中无据原文说: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C项,“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对二者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只能说后者更为流行。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项,“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分析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为表述为“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13、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此人幸福观与材料二的观点不符,不能作为论据。此人认为“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与作者提倡的“通过奋斗而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不符。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二开头列举了两种幸福观,然后指出“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

14、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然后分别论述二者的危害性,最后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这样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增强了对两种幸福观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鲜明。【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材料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各段材料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了解各段材料的内容,找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部分观点基本一致。材料一主要论述了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

15、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材料二中,“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这与材料一中的先秦诸子“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脉相承。【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

16、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边的白蝴蝶林清玄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朋友中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他们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惊叹而感动了,白净绵长的沙滩反而被忽视,我看到他们拿出相机和素描薄,坐在废船头工作,那样深情而专注,我想到,通常我们都为有生机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机早已断丧,为什

17、么还会觉得美呢?恐怕我们感受到的是时间,以及无常,孤寂的美吧!然后,我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葆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正在思维的时候,摄影家惊呼起来:“呀!蝴蝶!一群白蝴蝶。”他一边叫着,一边立刻跳起来,往海岸奔去。往他奔跑的方向着去,果然有七八只白影在沙滩上追说,这也使我感到讶异,海边哪来的蝴蝶呢?既没有植物,也没有花,风势又如此狂乱。但那些白煳煤上下翻转的飞舞,确实是异常美的,怪不得摄影家跑那么快,如果能拍到一张白蝴蝶在海浪上飞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我看到摄影家站在白蝴蝶边凝视,并

18、未举起相机,他扑上去抓住其中的一只,那些画面仿佛是默片里,无声、慢动作的剪影。接着,摄影家用慢动作走回来了,海边的白蝴蝶还在他的后面飞。“拍到了没?”我问他。他颓然地张开右手,是他刚刚抓到的煳蝶。我们三人同时大笑起来,原来他抓到的不是白蝴蝶,而是一片白色的纸片。纸片原是沙滩上的垃圾,被海风吹舞,远远看,就像一群白蝴蝶在海面飞。真相往往是这样无情的。我对摄影家说:“你如果不跑过去看,到现在我们都还以为是白蝴蝶呢!”确实,在视觉上,垃圾纸片与白蝴蝶是一模一样,无法分别的,我们的美的感应,与其说来自视觉,还不如说来自想像,当我们看到“白蝴蝶在海上飞”和“垃圾纸在海上飞”,不论画面或视觉是等同的,差异

19、的是我们的想像。这更使我想到感官的感受原是非实的,我们许多时候是受着感官的蒙骗。其实在生活里,把纸片看成白蚴堞也是常有的事呀!结婚前,女朋友都是白蝴蝶,结婚后,发现不过是一张纸片。好朋友原来都是白蝴蝶,在断交反目时,才看清是纸片。未写完的诗、没有结局的恋情、被惊醒的梦、在对山看不清楚的庄园、缘尽情未了的故事,都是在生命大海边飞舞的白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只要表达了,有结局了,不再流动思慕了,那时便立刻停格,成为纸片。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房远望着北海的方向,想想,就在今天的午后,我还坐在北海的海岸吹海风,看到白色的蝴蝶喔,不!白色的纸片随风飞舞,现在,这些好像真实经验过的,都随风成为幻影。或

20、者,会在某一个梦里飞来,或者,在某一个海边,在某一世,也会有蝴蝶的感觉。唉唉!一只真的白蝴蝶,现在就在我种的一盆紫茉莉上吸花蜜哩!你信不信?你信!恭喜你,你是有美感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看见白蝴蝶飞进飞出。你不信?也恭喜你,你是重实际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快步疾行,去找到纸片与蝴蝶的真相。(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摄影家和画家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而惊叹、感动,这说明美有时不在事物本身,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B. “叫着”“跳起来”“往海岸奔去”,三个连续动作表现了摄影家看到“白蝴蝶”在海边飞舞时的惊讶、狂喜心情。C. “原来他

21、抓到的不是白蝴蝶,而是一片白色的纸片”启示我们:感官的感受原是非实的,人很容易受感官的蒙骗。D. 作者由观看海边蝴蝶的经历生发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人生如梦,变幻无常、难以捉摸的深沉感慨。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在描述摄影家发现白蝴蝶和抓住白蝴蝶两个场景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摄影家前后心理和神情的变化。B. 作者善于借助联想来阐发感悟,如用“结婚前后的女朋友”“未写完的诗”“被惊醒的梦”等事例,增强了读者的认同感。C. 文章灵活运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叙事精当,议论深刻,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呈现给读者哲思之美。D. 文章构思巧妙,语言华丽,节奏明快

22、。结尾段在“信”与“不信”的问答中透出俏皮,既轻松、亲切,又发人深思。8. 文章以“海边的白蝴蝶”为题目,有何作用?9. 请结合全文归纳文章的主旨。【答案】6. D 7. D 8. 以美丽的形象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此作为言情说理的载体,使抽象的情感道理阐发得形象、具体。 9. 作者通过叙述朋友在海边误将白纸片认作白蝴蝶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美不在事物本身,也不止来自眼睛,而在我们的心灵、感觉,来自想象;因此提倡“时常葆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甚至不一定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体现了作者乐观、睿智乃至唯美的人生态度。【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

23、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人生如梦,变幻无常、难以捉摸的深沉感慨”分析错误。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葆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因而这并不消极。故选D。【7题详解】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4、D项,“语言华丽”分析错误,本文语言风格应为“语言清新”。故选D。【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美丽的白蝴蝶”以美丽的形象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沙滩上被海风吹舞的白纸片,远远看去像一群白蝴蝶在海面飞。海边没有白蝴蝶,仍取名为白蝴蝶,蕴含了作者对美的认识:想象赋予我们生命中

25、美的感应。可使主题更加深刻突出。以“美丽的白蝴蝶”作为言情说理的载体,化虚为实,使抽象的情感道理阐发得形象、具体,使相关的道理得以印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文章主题进行分析概括。首先,由生机断绝的事物依然具有美的价值,提出美“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接着,叙述看到海边白蝴蝶飞舞,走进却发现是白纸片的过程,进一步提出想象赋予人对事物的美感。然后,结合生活体验思考,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事、物被我们想象成白蝴蝶,而其实是白纸片。通过叙述朋友这一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最后,以对“白蝴蝶”

26、的存在相信与否的问题,提出重美感和重实际两种人生价值观,提倡“时常葆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甚至不一定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体现了作者乐观、睿智乃至唯美的人生态度。【点睛】把握散文主旨的技巧: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

27、,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兖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聚粮谷以继军。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走,遂据东阿,转击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十余县,皆拔之。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

28、都阳候。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觖望。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选自三国志曹洪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B. 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C. 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D. 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

29、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表字,人的别名。古人出生后,在命名的同时往往还要命字。B. 从弟,同族的伯伯或叔叔的儿子中年纪比自己小的人,即堂弟。C. 文帝,后人写史,一般用谥号或庙号称帝王;“文帝”中的“文”即是益号。D. 薨,古代用来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用来称有爵位的大官之死。12.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曹洪识大体。在太祖失去马的时候,他认为太祖比自己更重要,主动把自己的马让给太祖骑,自己步行跟随。B. 曹洪善用人脉资源。他凭借与扬州刺史的交情,亲自带领家兵到扬州,在那一带招募到士兵数千人。C. 曹洪屡建

30、奇功。攻打徐州时,他冲在前面,率先占领东平、范县;吕布败逃后,他又转攻他地,接连攻克十多个县。D. 曹洪家本性吝啬。文帝年曾假装向他借钱,以此考验他,但是曹洪不答应,文帝因此对他怀恨在心。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14. 汉文帝要处死曹洪时,卞太后为何极力替他求情?请简要说明。【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扬州刺史陈温向来与曹洪交好,曹洪带着自己的家兵一千多人,到陈温那里招募士兵。(2)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14. 危

31、急时刻,为太祖让战马。利用与陈温的交情,为太祖招募士兵。饥荒时,征集粮食,接济大军。攻城略地,多次立功。【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曹洪家里富裕但本性吝啬。文帝年轻时向他借钱没能满足,常常恨他,于是借曹洪的门客犯法之机,把曹洪关进大牢并判处死刑。句中,“假求”意思是借东西,这里指借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不称”是“假求”的结果,“常恨之”的原因是“向他借钱没能满足

32、”,因此,“不称”应与上句相连,与下句断开。排除CD两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古人出生后,在命名的同时往往还要命字”解说错误,古人到成人时才有字。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文帝年曾假装向他借钱,以此考验他”分析错误,文帝年轻时向他借钱是真的缺钱,不是假装

33、借钱。原文表述为“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故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与善”,与交好;“将”,带领;“就”,靠近。(2)“假”,借助;“水”,游水;“绝”,横渡。【1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汉文帝要处死曹洪时,卞太后极力为他求情的原因,结合文本分

34、析如下:“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危急时刻,为太祖让战马。“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利用与陈温的交情,为太祖招募士兵。“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聚粮谷以继军。” 饥荒时,征集粮食,接济大军。曹洪跟随太祖,攻城略地,多次立功。【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

35、,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36、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参考译文曹洪字子廉,是太祖的堂弟。太祖率领义军讨伐董卓,大军行至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太祖失去了战马,敌兵追赶得很急,曹洪下马,把自己的战马给太祖,太祖推辞不要。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可以没有您。”曹洪就步行跟从太祖来到汴水岸边,水太深不能过河,曹洪就沿着河边找到了船只,与太祖一同渡过汴河,逃回谯郡。扬州刺史陈温向来与曹洪交好,曹洪带着自己的家兵一千多人,到陈温那里招募士兵,招到庐江上甲兵两千人,向东到丹杨又招到几千人,与太祖在龙亢会合。太祖征讨

37、徐州,张邈背叛太祖,把整个兖州拱手献给了吕布。当时正赶,上大饥荒,曹洪率兵在前面,率先占领了东平、范县,征集粮食来接济大军。太祖在濮阳一带征讨张邈、吕布,吕布败逃,曹洪于是占领了东阿一带,转而攻打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等十多个县,把它们全部攻打下来了。曹洪因为前后的功劳被授予鹰扬校尉一职,又升迁为扬武中郎将。天子迁都许昌,授予曹洪谏议大夫的官职。曹洪单独带兵征讨刘表,在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打败了刘表派出的独立作战的将领,有战功,迁升为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文帝即位,曹洪担任卫将军,又升迁为骠骑将军,晋封为野王侯,增加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两千一百户,加位特进;后来又改封为都阳侯。当

38、初,曹洪家里富裕但本性吝啬。文帝年轻时向他借钱没能满足,常常恨他,于是借曹洪的门客犯法之机,把曹洪关进大牢并判处死刑。众大臣一同营救没能成功。卞太后对郭皇后说:“如果曹洪今天被处死,我明天就让皇帝废除你这个皇后。”于是皇后多次哭着向皇上求情,曹洪才得以免去官职、削去爵位和封地(而不死)。曹洪是先帝的有功之臣,当时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满。明帝即位,授予曹洪后将军之职,又改封为乐城侯,食邑一千户,加位特进,又授予骠骑将军之职。太和六年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本诗是诗

39、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荆州记载,南朝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逄驿使,寄与陇头梅。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看见鸿雁南飞的景象,由此想到“北雁南归,不过梅岭”的传闻,忧伤不觉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B. 作者由南飞雁想到自己的处境,运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将诗人痛苦复杂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C. 颈联描写了黄昏时分,江潮初退,水面寂静,林中瘴气萦绕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D. 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想到明天早晨回首遥望,岭上梅花盛开,定会阻挡自己望乡的视线,无限凄凉油然而生。16. 陆时雍诗镜

40、总论曾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全诗处处写“愁”,却未着一“愁”字,诗人是如何来抒发内心愁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 D 16. 运用对比手法,作者将到达大庾岭而北回的南飞雁,南迁未已、有家难归的自己形成对比,抒发了对流放岭南的忧伤、哀怨和对家的思念、向往之情。借景抒情。江潮初落,水面平静而清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借以抒发流放者内心的孤寂和迷茫之情。运用典故。作者第二天早上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陆凯一样给家乡寄一枝梅,来安慰亲人,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思乡之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1、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梅花盛开,阻挡了望乡视线”分析错误。尾联的意思是: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作者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故选D【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

42、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首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诗人看见鸿雁南飞的景象,由此想到“北雁南归,不过梅岭”的传闻,忧伤不觉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颔联运用比兴手法,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

43、不舍的悲戚心情。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颈联借景抒情,描写了黄昏时分,江潮初退,水面寂静,林中瘴气萦绕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尾联诗人暗用了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这时诗人内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难尽,无限凄凉油然而生。【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

44、: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诗词赏析: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

45、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样寂静、荒凉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

46、堪忍受。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很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

47、人。这时诗人内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难尽,无限凄凉油然而生。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 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表达出愁绪满怀,凄恻缠绵。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48、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诗经邶风静女中“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时逗趣的生动细节。(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3)赤壁赋中用_写出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战船首尾相接的盛况,用_写出曹操的文韬武略。【答案】 (1). 爱而不见 (2). 搔首踟蹰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舳舻千里 (6). 横槊赋诗【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

49、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搔、踟、蹰、谀、舳、舻、槊。【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

50、(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 ),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_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_,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

51、落。( ),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_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萧条 兴趣 寂静B. 萧条 兴致 死寂C. 冷清 兴趣 寂静D. 冷清 兴致 死寂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度仿佛要被浸入骨髓的冰凉都抽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 B 19. 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

52、述主体一致。 20. 示例: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倘若再来一场冷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第一空:“萧条”意为“寂寞冷落,毫无生气”;“冷清”意为“形容冷静而凄凉”。此处的语境强调南方的冬天没有生机,所以应选“萧条”。第二空:“死寂”意为“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儿声音”,侧重于“没有一丝生气的静”;“寂静”意为“没有声音,很静”,侧重于“安静、宁静”。此处强调南方的冬天“没有一丝生命的动感”,所以应选“死寂”。第三空:兴致,高兴的情绪。兴趣,喜好的情绪。根据搭配原则,“提起

53、”与“兴致”更搭配,并且,“兴趣”一般不用“好”来修饰,所以应选“兴致”。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与“身体的所有温度仿佛要被浸入骨髓的冰凉都抽去”语意基本相同,但前者表达效果更好。因为语境上文“天很冷很冷”,以“浸入骨髓的冰凉”为主语,与语境陈述主体一致。同时,用主动语态表达“骨髓里的冰凉”抽“身体里的温暖”,更能突出“冰凉”的影响力。【20题详解】此题考查语

54、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第空,根据语境上文“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下文“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可知,这应该是南方的冬天,此处可填写:特别是南方的冬天。第空,上文写冬天的荷花荷叶,“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下文写了“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可知,这是受到冬雨的打击所致。因而,此处可填写:倘若再来一场冷雨。【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

55、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找出有问题的句子(只标明序号即可)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在今天,拥有一部电脑就如同好比拥有整个世界。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

56、阅读。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毫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对纸质图书的命运,即使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而且,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定会受到大众的钟爱。目前,古典著作图书再次受到读者追逐,就是最好的印证。【答案】句删“如同”或“好比”;将“即使”改为“不管”;删掉“使”字;将“追逐”改成“青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

57、当、残缺等问题。本题中,题干要求“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所以先找出句子,在修改。句。“好比如同”连用,造成成分赘余,克删“如同”或“好比”。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该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关联词语应为“不管都是”,可将“即使”改为“不管”。句,主语残缺,因“使”的使用,导致句子没有了主语,可删掉“使”字。句,“追逐”与“古典著作图书”搭配不当,可将“追逐”改成“青眯”。【点睛】主语残缺的三种类型: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

58、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22.下面是光阴小诗的一部分,请仿照其形式,从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再写一节。无人能描绘它的面容春却能闻到清新的气息枯黄的大地便披上翠绿的新衣【答案】示例:无人能听到它的心声/秋/却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广阔的田野/便铺满金黄的稻田无人能聆听它的声音/夏/却能感受到火热的阳光/辽阔的田野/便荡漾沁人的麦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查学

59、生仿写诗歌的能力。注意所仿造句子的语言组织形式和内容意向两个方面,同时要运用相关的修辞。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本题,先仔细分析例句,这首小诗题目是光阴,已经写了一节“春”,一共5句,第2句是季节名称。第1句和第3、4、5句根据这个季节的特点进行描写。按照“无人能( )它的( )/(季节)/却能( )/( )/便( )”的格式进

60、行拟写。如,写夏季:无人能聆听它的声音/夏/却能感受到火热的阳光/辽阔的田野/便荡漾沁人的麦香。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材料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