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2.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推恩令”(1)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西汉的中央集权:汉武帝刘彻1.原因:(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汉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二) 唐朝的中央集权的削弱:节度使政治上: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安史之乱)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
2、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1.原因:避免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2.主要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将主要将领的统兵权收归中央。 (2)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相互监督,大权归中央)(3)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运归由中央,这样就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3.影响:(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形成“冗官”、“冗兵”、 “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宋朝初期中央集权的加强:预习思考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导
3、致积贫积弱局面。集中军权 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积弱分化事权增设官僚机构、发展科举制、实行恩荫制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养官养兵、岁币等导致冗费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积贫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中司法权更戍法三衙与枢密院相互牵制军事布局“强干弱枝”“内外相制”此外,农民起义、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等也促成了这一局面的形成。杯酒释兵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四)元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2.影响:(1)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4、(2) 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内容:(1)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称为腹里)(2)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3)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等,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材料 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非若古藩僚佐得自辟也”;“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
5、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选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根据材料分析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的制度因素。 中央掌控行省人事任免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中央加强对行省的检察;行省内部相互牵制;行省区划打破自然限制。地
6、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一)汉初:内外朝制度措施:(1)汉武帝重用身边级别较低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成为决策机构。(位卑权重,是为内朝)(2)启用布衣为相,完全控制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位高权轻,是为外朝)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内外朝制度皇 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二)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三)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人 事户籍财政祭祀学校科举军 事司 法工 程三省长官均号称
7、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转机制: 皇 帝枢纽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减少失误。(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四)宋朝:二府三司制度措施:设立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结果: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书门下皇 帝参知
8、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宋朝的君主专制体制 (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总揽大权)皇帝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皇权加强注:宋代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即政事堂,长官称同平章京)、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北宋专制主义的措施示意图:8/21/202219皇帝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五)元朝时期的君主专制:(1)元朝在中央废三省,只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
9、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入中书省。(2)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分散)1.汉代: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隋唐以后:科举制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概念: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方式:自下而上的推荐。标准: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汉书武帝纪(一)察举制:1.概念: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10、下上,下中,下下(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2.标准:门第、家世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1.概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4.演变过程: (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三)隋唐科举制2.方式:公开考试。3.标准:才能。评价科举制:消极:(明清时期的科举取士)(1)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顺从皇帝的奴仆,极力维护封建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2)导致文风日下,带来脱离实际的学风,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
11、人才的培养,阻滞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也是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积极:(封建社会的早期)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大批门第不高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2)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3)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4)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结: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朝代制度选拔方式或标准先秦世官制官位世袭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唐代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明清八股取士的科举八股文
12、考试方式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3)逐渐趋向制度化;(4)形式日益严密;(5)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本课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2)专制主义: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并逐渐被废除。(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1.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下列体现了“选举社会”的是A.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 D.科举制名师诊断专案突破
13、对点集训决胜高考【解析】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世袭的局面,而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取士打破了此局面,以考试成绩来任免官吏,从而形成“选举社会”。【答案】D2.通典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以下对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科举取士促使社会重学风气形成科举制有利于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A.B.C.D.【解析】 “罢中正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五服之内,政决王朝”说明隋朝时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改变了以往士族门阀把持选举、垄断政权的局面,把选用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为普通
14、地主甚至寒门子弟参政开辟了道路,扩大了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正确。在材料中未有反映,排除。【答案】D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
15、主要作用。(6分) 基本特点:注重道德修养、分科选人做官、地方推荐。(2分,答出两点即可)主要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4分)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4分) 不足之处:被选拔者不具备德行和才能,而是讲究门第标准。(2分)不利影响:逐渐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2分) 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3)材料三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影响?(8分)变化: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分)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资入股美甲店合同范本
- 办公用品合同范本
- 债券非交易过户合同范本
- 公司住宿协议合同范本
- 兼劳动合同范本
- 2024年台州海泊荟供应链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制作安装门窗合同范本
- 中英文加工合同范本
- 企业果菜订购合同范例
- 人力劳务合作合同范本
- TCWAN 0112-2024 不锈钢复合钢板焊材匹配标准
- 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工程-第二章
- 精密陶瓷劈刀项目规划方案
- 周志华-机器学习-Chap01绪论-课件
- 共享厨房项目计划书
- 中石油加油站管理标准规范管理部分
- 北京市海淀区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 高中雷雨完整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1例及文献复习
- GB/T 43635-2024法庭科学DNA实验室检验规范
- 《社区康复》课件-第五章 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