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设计_第1页
2022年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设计_第2页
2022年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设计_第3页
2022年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设计_第4页
2022年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专著选读】1. 隋朝灭亡的缘由有史家指出 : “ 隋之亡也 , 民困苦而国未贫;” 就是说 , 隋朝灭亡的缘由 , 在于国家聚敛了太多的财宝 , 而老百姓却由于统治者的苛政 , 失去了保护生存最起码的条件 , 财宝集于国库 , 百姓却无以生存;为什么会显现这种状况呢 .这和隋朝的两位统治者隋文帝、隋炀帝有直接关系;据记载 , 隋文帝仍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和留意节俭的君主 , 而隋炀帝就是一个十足的骄奢淫逸的昏君;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如此评判 : “ 隋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节俭皇帝 , 由于节俭 , 剥削减轻 , 民众得以安居从事生产 , 开皇年间 , 户口和财产都有

2、巨大的增进;” “ 隋炀帝是历史上少有的浪费皇帝;由于浪费 , 民众被剥削到无法生存的地步 : 民众只有起义推翻隋统治 , 才能找到生路;”樊宪雷读史札记隋朝灭亡之鉴2. 隋唐时期西北地区的开发隋唐时期 , 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 区, 面积占全国 1/3, 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因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逼 , 政府驻戍庞大的军队 , 并将营农和防边结合;为长久计 , 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 , 唐代严管州军屯政 , 每年举办“ 屯官叙功”, 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 992 屯, 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 584 屯;西北屯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免输之劳;

3、屯田之外 , 隋唐仍在西北进展官牧业 , 畜养的战马数量巨大 , 仍能满意宫廷、政府厩马、祭奠和宴飨之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 , 对塞内民族“ 怀柔”, 进贡者备尝其值 , 广设市场 , 放开渠道 , 满意各族不同的物资需求;安史之乱前 , 西北“ 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 , 闾阎相望 , 桑麻翳野” ;李清凌西北经济史3. 对武就天的评判在武就天执政时期 , 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 , 但是吏治清明, 政局稳固 , 使广大农夫得以疗养生息 , 因而社会生产有进展 , 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的增长;可见武就天执政时期唐朝国力仍在连续上升 , 是上承“ 贞观之治” , 下启“ 开元之

4、治” ;她是把唐朝国力推向极盛这一历史进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武就天一生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晚年时期 , 她逐步走向奢侈腐化 , 大修宫殿、佛寺 , 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 , 信用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 ,大肆罗织株连 , 滥杀了一些无辜臣民;尽管如此 于过的;4. 开元盛世局面, 同她主要的治绩相比 , 仍是功大白寿彝中国通史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 6.6 亿亩;唐朝的版图 , 比之于汉代 , 有新的拓展 ;大水道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亲密地联系在一起, 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 “ 开元、天宝之际 , 耕者益力 , 高山绝壑 , 耒耜亦满” ;依据现有史料推算 , 当时全国实际

5、耕地面积约 850 万顷, 折合今亩达 6.6 亿亩 当下的中国为 18 亿亩,人均占有达 9 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 1.4 亩;唐代的人均收入相比以前的朝代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 领先位置;, 相比当时的世界 , 是处于安格斯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将来5. 藩镇性质的再熟悉以往我们把藩镇的显现归咎于中心集权衰弱、皇帝姑息纵容 , 然而这类论调已经在众多学者面前不攻自破;程志先生对藩镇本质进行了新的懂得 , 他强调藩镇林立的局面显现不能说明中心集权之衰弱, 相反在肯定程度上是加强的表现;指出藩镇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 , 为朝廷执行着监察、军事、戍边和复原国家秩序职能;更引人瞩目的是杨志

6、玖先生的高徒张国刚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成的唐代藩镇讨论可视为划时代的藩镇讨论力作, 全书采众前辈之长 , 把藩镇起源、性质、内部结构、动乱特点等问题一一交代清晰 , 后世的藩镇问题基本话语范式由此奠定;第一 , 于藩镇之起源问题 , 讨论中着重考察中晚唐特殊是肃宗、代宗时期中原军事政治、边疆边防形势变化对藩镇建制的影响 , 旨在强调唐中叶以来的藩镇林立并非君主姑息所致 , 而是客观的政局条件催生的 ; 进而进一步考察各个藩镇存在的特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 这样既可以揭示中晚唐藩镇的真实面貌 , 更可以给藩镇予以全面客观的定性;张先生不赞同把“ 藩镇” 与“ 割据”画上等号 , 认为割据绝不是藩

7、镇存在的形式和性质; 他本人最大的奉献在于破除了以往人们对于藩镇的刻板印象割据 , 由于多数读者脱口而出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 , 认为藩镇的存在就是一种割据势力 进行对抗;, 它的存在就是与中心政府于迪唐代藩镇问题综述【素养目标】 主题立意 隋唐盛世与民族交融; 教学环节及目标 1 大水道开通开发与富强;运用相关历史材料 , 明白大水道开通的政治、经济背景 , 多方面、多角度评判大水道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 盛世下的民族交融开明的民族政策;明确唐朝的疆域及唐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 , 通过对唐朝都城的观看并结合史料 , 明白到唐朝的富强 ,熟悉唐朝民族交融的

8、趋势 , 懂得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材解读】一、隋朝兴亡1. 隋的建立和统一1 建立:581 年, 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 , 建立隋朝 , 定都长安 , 是为隋文帝;2 统一:589 年, 隋灭陈 , 终止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2. 隋朝的建设 1 广设仓库 : 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2 兴建洛阳 : 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 , 雄伟壮美 , 著名于世;3 开通大水道 : 贯穿南北 ,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沟通以及水道沿岸城市发 展, 起了重要作用;3. 隋朝的灭亡 1 隋炀帝的暴政 : 隋炀帝自恃强大 , 大兴土木 , 穷奢极欲 ,

9、 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峻破坏 , 民不聊生 , 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2 隋朝灭亡 :618 年,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二、唐朝的富强与民族交融 1. 唐朝的建立和灭亡 : , 隋朝灭亡;1 建立: 李渊在长安称帝 , 建立唐朝 , 是为唐高祖;2 灭亡:907 年, 朱温废唐称帝 , 国号梁 , 史称后梁;唐朝灭亡;2. 贞观之治 : 1 措施: 经济上 : 吸取隋亡的教训 , 轻徭薄赋 , 劝课农桑 , 戒奢从简;政治上 : 知人善任 , 虚怀纳谏;2 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 , 显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3. 武就天的统治 : 当权期间 , 唐朝社会经济连续进展;, 史称“

10、贞观之治” ;4. 开元盛世 : 唐玄宗选贤任能 , 改革吏治 , 进展生产 , 大兴文治 , 改革兵制 , 将唐朝 推向全盛;经济有很大进展 , 社会空前富强;5. 民族关系 : 1 突厥: 东突厥与唐朝的关系 : 唐太宗统治时期 , 对周边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贞 观初年 , 唐朝大败东突厥;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 天可汗” ;西突厥与唐朝的关系 :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心政权加强对西域管理, 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 吐蕃: , 统辖天山南北;吐蕃的统一 :7 世纪前期 ,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 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11、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 和经济文化沟通;, 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3 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 , 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 荣为渤海郡王;4 少数民族政权作用 :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作出了积极奉献;, 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 安史之乱 1 缘由 政治腐败 : 唐玄宗统治后期 , 沉于享乐 , 怠于政事;节度使的设置 : 开元年间 , 唐玄宗在边疆重地增置军镇 , 加强边防 , 军镇长官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 国家显现外重内轻的局面;2 过程 755 年,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 发动叛乱;安

12、史之乱于 763 年被唐平定;3 影响 唐朝由盛而衰 : 在平叛过程中 , 唐军很多将领拥兵自重 , 中心集权被减弱 ; 边防空虚 , 吐蕃占据河西陇右地区;从今以后, 唐朝由盛转衰;藩镇权力膨胀 , 割据局面形成 : 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 , 形成割据局面 , 严峻减弱 唐朝的统治力气;2. 农夫起义1 缘由: 唐朝后期 ,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 进一步减弱了唐朝的统治;2 过程: 唐末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3 影响: 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 , 一度攻占长安 , 繁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 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1 五代十国的概况 : 黄河流域先后经受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

13、命王朝 , 称为“ 五代” ;南方各地先后显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 汉, 称为“ 十国” ;, 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2 后周世宗的改革 : 到五代十国后期 , 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 , 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 , 实力逐步增强 , 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课堂探究】环节一 大水道的开通视角 1 大水道开通的缘由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 , 经济重心始终在黄河流域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南方经济获得迅猛进展 ,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因此 , 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治理 , 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 , 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同时 , 长期的分裂阻断南北社会经济的沟通 , 而随着生

14、产力水平的提高 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经济进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隋开水道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 , 也有政治方面的;门阀士族依恃其强大的势力, 妄想与中心政权抗衡;这一尖锐冲突在江南地区始终存在 , 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逼 , 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 , 贯穿南北水道势在必行;同时 , 北部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 , 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疆 , 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 , 必需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 , 开凿水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 1 依据材料一 , 概括隋朝大水道开通的历史缘由; 解读 据材料一“ 经济进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得出经济

15、上的缘由是东晋等朝代对江南的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为了保证北方的物资供应 , 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 据材料一“ 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 ,贯穿南北水道势在必行;同时, 北部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 得出政治上是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备 , 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 , 巩固国家的统一; 结论 1经济缘由 : 东晋等朝代对江南的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为了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 为了保证北方粮食、物资供应;政治缘由 : 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备; 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 巩固国家统一;视角 2 大水道开通的作用材料二 公元 58

16、9 年, 隋朝统一全国后 , 隋炀帝征调 300 万民工 , 用 6 年的时间凿通了长达 2 500 千米的大水道 , 沟通了五大水系 , 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水道沿岸经济富强 , 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朝时期大水道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 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问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 分析隋唐时期大水道的作用; 解读 据材料二“ 沟通了五大水系, 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 可以得出加强了南北沟通 , 巩固了中心集权的统治 ; 据材料二“ 水道沿岸经济富强 , 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可以得出促使水道沿岸市镇的兴起, 工商业的富强 ; 据材料二“

17、唐朝时期大水道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 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可以得出连通海上丝绸之路, 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 结论 2 作用: 加强了南北沟通 , 巩固了中心集权的统治 ; 促使水道沿岸市镇的兴起 , 工商业的富强 ; 连通海上丝绸之路 , 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 深化拓展 对隋开凿大水道的熟悉1. 从历史背景看 : 大水道的开凿是南方经济进展的结果;由于自三国以来 , 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 经济进展水平逐步赶上北方;隋朝统一后 , 政治中心仍在北方 , 故开凿贯穿南北的大水道是适应时代经济进展的需要 , 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沟通 ,巩固统一;2. 从主观目的上看 : 隋

18、炀帝开凿大水道的动机是为加强南北交通 , 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 这是主要目的;其次是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和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享乐;3. 从客观作用上看 : 一方面 , 开凿大水道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徭役负担 , 是隋朝速亡的缘由之一;另一方面 , 大水道的开通对我国社会进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沟通 济进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泽被后世;, 对巩固统一和促进社会经环节二 盛世下的民族交融视角 1 繁华长安材料一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材料二 国家的统一、南北大水道的开通、两座雄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 , 均刺激了经济进展;唐朝京城长安进

19、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 有居民百万 , 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同学和朝拜者; 美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问题 1 观看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 说明其布局特点 ,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盛唐长安城的位置; 解读 观看长安城示意图 , 从坊市特点、皇城位置、河流位置等方面分析其特点;据材料二“ 长安 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同学和朝拜者”, 可得长安是经济、文化中心 , 结合所学可得长安亦是政治中心; 结论 1 特点: 布局方正、街道笔直 ; 坊市分别 ; 政治中心位于北部 ; 城内河道纵横;位置 : 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视角 2 开放长安材料三 唐朝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示意图

20、材料四 异族入居长安者多 , 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 : 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 竞事纷泊 , 其极社会各方面 , 模糊皆有所化, 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问题 2观看材料三分析东市与西市的异同点, 指出材料四反映的民族政策并回答其影响; 解读 第一小问从两市的总体布局、所设机构和店铺分析即可 , 据材料四可知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影响即可; 结论 2同: 两市布局基本相同 , 都有各种店铺和政府商业治理机构;异: 西市商业店铺较多 , 且经营西域商品的店铺众多;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

21、: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固, 利于祖国统一 ; 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沟通,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相互沟通、贸易促进了经济进展与物种交流; 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深化拓展 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1. 方式1 设立机构 : 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 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或将军来治理 ; 唐太宗和武就天时期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 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2 册封首领 : 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 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 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3 武力战胜 : 唐朝初年 , 东突厥不断南下进扰 ,

22、 唐太宗大败东突厥 , 俘获颉利可汗, 保护北部边疆安定;4 政治和亲 : 文成公主入藏 ;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 唐肃宗与回纥和亲;5 会盟通好 : 唐政府与吐蕃会盟巩固了双方友好关系 实际;6 经济文化沟通;2. 特点1 政策开明;2 措施敏捷 , 方式多样;, 也符合当时双方关系的3 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沟通,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展, 规模空前; 开放课堂 学习情境品尝唐诗中的水道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 , 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 , 至今千里赖通波;如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问题 诗中的“ 长

23、河” “ 此河” 是指什么.胡曾和皮日休对隋开凿此“ 河” 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 参考答案 京杭大水道;胡曾对开凿大水道持否定态度 , 认为大水道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缘由;皮日休对开凿大水道持基本确定态度 , 认为大水道的开凿利大于弊 , 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旧依靠它;胡曾的理由 : 第一, 隋朝开凿大水道除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 , 主要是为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武供应便利 ; 其次, 大水道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 消耗了大量的财力 ,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以至于爆发了农夫起义;因此 , 说隋亡于此河有道理;皮日休的理由

24、: 第一, 大水道开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和巩固对全国 的统治 ; 其次, 大水道的开凿 , 大大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沟通;虽然大水道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 但这是任何一项大工程难以防止的; 第三, 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结果, 并非开凿大水道所致;【随堂练习】一、挑选题1. “ 北通涿郡之渔商 , 南运江都之转输;” 这就材料说明隋朝大水道 A. 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 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沟通C.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水道 D. 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负担解析 :B 依据材料“ 北通涿郡之渔商 , 南运江都之转输” 并结合所学可知 , 隋朝大水道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25、经济的沟通 合题意 , 排除;,B 项符合题意 ;A 、C、D三项的内容不符2. 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叫做“ 唐人街”, 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唐玄宗统治前期 上称为 , 唐朝进入全盛时代 , 这种盛世景象历史A. 贞观遗风 B. 开元盛世 C. 贞观之治 D.开皇之治解析 :B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 , 年号为“ 开元”, 当时政治稳固 , 经济富强 , 国库充盈, 民众生活安定 ,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为“ 开元盛世” ; B项正确;, 进入了鼎盛时期 , 历史上称3. “ 文皇南面坐 , 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 , 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 , 以覆我国

26、都;兵戎不交害 , 各保性与躯;” 诗文赞颂的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武就天 D.唐玄宗解析 :B 依据材料中的“ 文皇” “ 夷狄” “ 天可汗” 等信息 , 结合所学学问 , 即可推断出这是对唐太宗积极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友好的赞颂;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始终在不断巩固和进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行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时期 机构西汉 西域都护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 伊犁将军、行省A. 西藏 B. 库页岛 C. 新疆 D. 南海解析 :C 结合所学学问可知 , 公元前 60 年,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 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心政权的开头

27、;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 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由此可见 , 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行分割的一部分;C项符合题意;5. “ 限于当时的国力 , 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心政府的津贴, 必需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 , 节度使对中心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 这直接导致了 A. 黄巢起义 B. 安史之乱 C. 唐朝灭亡 D.开元盛世解析 :B 依据所学学问 , 唐朝节度使兵力扩大 , 到唐玄宗后期国家显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材料中“ 节度使对中心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 ,B项正确 ; 唐末爆发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A 项错误 ;907 年, 朱温废唐称帝 , 唐朝灭亡,C 项错误 ; 开元盛世是唐朝的一个盛世局面 , 经济进展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