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化经典专题_第1页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化经典专题_第2页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化经典专题_第3页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化经典专题_第4页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化经典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所以不能轻忽势位富贵。 (1 分)文化经典专题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11 月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 题。 (6 分)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司马牛问仁。子日:“仁者,其言也切。”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日:“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论语颜渊)子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注切:言语迟缓,话不轻易出口2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孔子 的思想。 (2 分 )22根据材料筒要分析“言”与“行”的关系。(4 分). 安贫乐道( 2 分).言出必行,言要谨慎,行要敏捷;言行一致。(4分)义乌市普

2、通高中 2020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 题。 ( 6 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苏秦 ) 读书欲睡, 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 曰: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 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 “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 苏秦曰:“嗟乎 !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苏秦为什么认为人生不能轻忽势位富贵? (2 分)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 (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

3、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威畏惧” ,达两句意思是:一个人在穷困落魄时,连父母都不疼爱他;在富贵显赫时,连亲戚都畏惧他。由此可以看出,趋炎附势的人自古有之,就连目已的父母都不能排除在外,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参考答案】 苏秦认为世态炎凉,一个人富贵时连亲威都感到畏惧, ( 1 分)而贫穷时连父母都会看不起。【知识链接 】苏秦劝说秦王连横失败,去秦而归。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他,嫂子不绐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讲话。后来他苦读诗书,揣摩人主之心,困极则用锥刺股,终于学有所成,劝说赵王合纵成功,位极人臣。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听说了,清扫房子,修整道路,奏乐摆宴,到离城三十里

4、的郊外去迎接他。妻子低着头不敢正视他,侧着耳朵听他讲话;嫂子像蛇一样匍匐在地,拜了四次之后跪着道歉。苏秦说: “嫂子缘何前倨后恭也?”嫂子倒也实在,答: “是因为您现在地位高而且钱财多啊! ” 苏秦于是感慨地说: “贫穷则父母不子, 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 势位富贵, 盖可忽乎哉?”.【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这些东西对于自己而言,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而苏

5、秦为了能够得到君王的重视,在读书欲睡的时候,用锥子刺大腿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学习,这件事反映了他把追求富贵当作头等大事来做,并通过努力奋斗去求得富贵。【参考答案】 ( 1 )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 (2 分 )( 2)苏秦的富贵观:以富贵为重,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 (2 分 )【参考译文】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论语 述而)苏秦读书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说: “哪有说服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 得到卿相尊

6、位的道理呢?” 过了一年, 他的研究终于成功, 他说道: “这确实可以说服当世君王了。”苏秦说道:“哎! 一个人在穷困落魄时,连父母都不疼爱他;在富贵显赫时,连亲戚都畏惧他。人生在世,权位和财富,怎么能忽视不顾呢?(战国策秦策)杭州市建人高复12 月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题。(6分)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 12.

7、11 )21、同是“问政” ,孔子回答却不同。这些不同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 分)2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 4 分)2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材料一: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21-22 题( 6 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2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侧重个人修养,不违仁。三人

8、都怀抱仁心、践行仁道( 4 分。答出一点 2 分,答出2 点 3分,答出 3 点 4 分)浙江省慈溪市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朱熹论语集注 )21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 (用四个字回答)22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21谨言慎行22.原因:.君子就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作为君子,在言行问题上就不能轻诺寡信,要谨守一诺千金的原则。.作为君子

9、,必须恪守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准则,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重要观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用四个字归纳,就应从“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抓关键词“讷”、“敏”和“言、行”,即可概括为:谨言慎行。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重要观点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般要通过提取文本信息,抓关键词句,加以筛选整合。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整合思路。题目其实是要求用范氏的话来说明孔子提倡“谨言慎行”的理由。从“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可概括为: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从“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可概括为:言行一致,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10、东阳中学期中考试“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第一则材料中“周”和“比”的含义是什么?( 2 分)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 4 分)“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周”指以义合, “比”指以利合。党:类。仁:仁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类型。因此,观察人民的过错,便可知是否具有仁德了。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过错,亦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的根据,这里含有从反面看问题的辩证法。主旨 2 分,评价 2 分。嘉兴市第一中学期中考试(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 22 题。 ( 6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子曰: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诩,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知者, 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 有似于水, 故乐水。 仁者, 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 有似于山, 故乐山。 ( 朱熹论语集注 )【注】约:贫困。2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 “山” 来说“知者” “仁者” ,使用的是 手法。孔子弟子中 “处约” “安仁”的代表人物是 。 ( 2 分)2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 4 分)21比喻 颜渊 ( 2 分)22. (4分)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2分)因为具有“仁德”修

12、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 2 分)9+1 高中联盟期中联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题。(6分)材料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 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材料三:子贡日:“有美玉于斯,镒梗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结合材料三,说说“镒梗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一句体现了孔子 的心情。(2分).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观”。(4分).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1)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若

13、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2)孔子入仕有其原则。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 天下无道则退隐。 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北仑中学期中模拟(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 22题。(6分)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材料二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14、。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 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 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材料一中,“足食”和“去食”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思想? (2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孔子和孟子对待战争的态度的异同。(4分).“足食”体现了孔子的富民政策(或“养民” “供养百姓” “让百姓吃饱” ) 。 ( 1 分) “去食”从侧面体现了孔子认为得到百姓信任的重要性。 ( 1 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解题时首先

15、要读懂材料,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之后分析作者的态度和真实意图,孔子认为得到百姓信任,是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同: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取舍都是以“民本” (或“百姓的利益” )为出发点的。 ( 2 分)异: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 “足食” “民信”远比用兵重要,先“去兵” ,表明他对战争的暴力的警惕和不认同。 ( 1分)孟子认为战争的起点和支点是“仁政” ,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使百姓远“避水火” ,就可以攻伐。 ( 1 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解题时要全面理解文意,找出二人共同之处是以人民利益为重。之后分析二人的不同之处,孔子是直接反对战争,孟

16、子认为在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战争的手段。【文言译文二】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 “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 “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 “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什么都谈不上了。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 “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 (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