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何谓“资产阶级法权”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如果把“资产阶级”和“法权”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资产阶级法权”,那么很多时候,它指的不是整个资产阶级的法权体系,而是按劳分配制度。这个说法出自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德国两个工人党合并,并于 1875年3月7 日将合并纲领草案发表于人民国家报和新社会党民主人报上。(1)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合并纲领草案后,怒不可遏。在回复倍倍尔2月23日的一封信时,恩格斯首先抨击了这个草案。(2) 5月5日,在给白拉克的信中(3),马克思附上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即哥达纲领批判。在批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这么写道: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
2、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 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 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于是,“劳动所得”这个由于含义模糊就是现在也不能接受的用语,便失 去了任何意义。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例如
3、,社会劳动日是由全 部个人劳动小时构成的; 每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所提供的部份,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的一份。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 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凭张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 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显然,这里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 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么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
4、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是平均来说才存在,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虽然有这种进步,但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生产者的权利 TOC o 1-5 h z 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劳动一来计量。(4)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在新版的批判中,“资产阶级法权” 被重新译为“资产阶级权利”。 (5)不懂德文,不是很清楚“法权”与“权利”在德文中有何同异。最近又有人在讲,“资产阶级权利”的译法也不对
5、,应该是“市民社会权利”。我们都知道市民社会就是指资本阶级社会,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那里常常是混用的。(6)所以想必翻译成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问题不大。(7)接下来,马克思写道:但是,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而劳动,要当作尺度来用,就必须按照它的时间或强度来确定,不然它就不成其为尺度了。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 等的权利。权
6、利,就它的本性来讲,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但是不同等的个人(而如果他们 不是不同等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尺度去计量, 就只有从同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例如在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作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作别的什么,把其他一切都撇开了。其次,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 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 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 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 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 当是不平等的。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
7、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8)所以,简单的说,马克思在这里表达了这样的思想:首先,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生产资料已经公有,在此基础上,每个人的劳动都直接 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其次,在消费品分配方式上, 劳动者从社会总产品中, 获得在劳动量上与他所给予社会的一 样多的产品,当然是在扣除了公共基金等等之后;第三,因此,在消费品分配领域,仍然是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这个原则, 与商品交换的原则是一致的,这也就是平等的权利;第四,因此,此时的平等权利原则上仍然是资产阶级
8、权利;第五,此时的平等,是形式上的,因为此时的权利仅仅把劳动者当作劳动者,仅仅从劳动量 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实际上劳动者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不光每个人之间有区别, 而且每个不同的人之间还代表着不同的家庭组成,等等;第六,所以,分配的权利应该是不平等的,但是,那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断然宣称按劳分配体现的平等是资产阶级权利,多少是有些问题的。因为,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决定的分配方式,是按要素分配的,劳动一工资、资本一利 息、土地一地租都是按照截然不同的规律实现的,但是都不是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商品交换固然即使在平均利润率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依然遵循
9、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 则,但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简单商品交换也是遵循着同样的原则,而把简单商品交换的规律,称为资产阶级权利总是不太妥当的。不过我们也可以试着猜测一下马克思的思路,也许在他看来,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取代了自然经济,所以再区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简单商品生产(至少在他目前谈论的这个范围内)没有什么意义了。固然, 简单商品生产也遵循同样的规律,但是,简单商品生产已经不存在了,也不可能复活了。因此,我们可以安全的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所谓资产阶级权利指的是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方式;二,之所以称其为资产阶级权利,是因为这种分配方式体现的原则,依旧是等量劳动相交换,也就是说,把人看作是劳动者
10、,而不是把劳动者看作人。如果我们注意到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表达过的资本主义异化观念,那这个说法就更容易理解了一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这么说,“不言而喻,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全靠劳动而且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作工人 来考察。因此,它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工人完全像每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 却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 (9)马克思的学说,通篇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既然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劳动者在获得消费品分 配时仍然只是作为劳动者出现
11、,那么劳动者就仍然不是全面的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仍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异化问题。所以,马克思直截了当的宣布,这是资产阶级权利。二、其它相关论述马克思通常不愿意对未来社会多做猜测, 所以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简单 描述成为马克思就此最重要的阐述一点也不奇怪。很难再找到这么具体的(虽然说仍然是有限的具体)阐述了,连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都做了划分。 有必要对此做某些必要的 补充。资本论第一卷,曾经涉及到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方式。马克思这么说,最后,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 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
12、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 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 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 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
13、,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10)在这里,在这部公开出版的著作而不是措辞强硬的内部通信中,马克思足够谨慎的说,“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他才假定,劳动者按照自己的劳动时间从社会总产品中获得 相应的一份。参照哥达纲领批判的论述,可以肯定,在马克思眼里,这种分配方式并不 是他所中意的,实质上仍然是种原则上属于资产阶级权利的分配方式。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也非常简略的提到过这个问题。恩格斯写道,“劳动和劳动根据平等
14、估价的原则相交换一一这句话如果还有某种意义的话一一也就是说,等量社会劳动的产品可以相互交换, 就是说,价值规律,恰好正是商品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也就是商 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杜林先生把这一规律提升为他的经济公社的基本规律,并且要求公社完全自觉地实施这个规律,,他想消除由于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弊病,办法是利用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去反对这些弊病,而这些弊病正是由这一规律的作用产生的。像蒲鲁东一样,他想以幻想的结果来消灭价值规律的现实 结果。” (11)在这里,恩格斯正面表达出的态度,是对这一分配方式的否定态度了。但是恩 格斯本人并没有表达更多的具体意见,只
15、是说“只要分配为纯粹经济的考虑所支配,它就将由生产的利益来调节,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 (12)考虑到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上对马克思的依赖以及对其 它一些问题(13),恩格斯的这种态度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不过在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里,恩格斯对平等和正义还是做了一翻有趣的阐述。他说, “平等仅仅存在于同不平等的对立中,正义仅仅存在于同非正义的对立中,,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和资源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经过不多几代的社会发展, 人们就一定会达到这样的境地:侈谈平等和权利就像今天侈谈贵族等等的世袭特权一样显得可笑;,谁如果坚持要求丝毫不差地给他平等的
16、、公正的一份产品,别人就会给他两份以资嘲笑。” (14)这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见其实已经非常清楚了。他们对按劳分配的态度始终是批判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权利,不能消除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必须前进到更高层次的分配方式去。只有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只有在那里,那里是唯一的一次,马克 思承认了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唯一的理由,是“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本质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可能认为甚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种分 配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呢?这样的设想是有合理性的,因为这种分配方式, 即使被马克思勉强承认也
17、不忘持批判态度。而向更高层次的分配方式的过渡,先决条件就是要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列宁的论述我们只能谈谈 国家与革命和伟大的创举中的内容。在国家与革命中, 列宁分析了哥达纲领批判,指出,“马克思不仅极其准确地估计到了人们不可避免的不平 等,而且还估计到:仅仅把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公有(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还不能消除分配方面的缺点和资产阶级权利的不平等,只要产品按劳动分配,资产阶级权利就会继续通行。(15)而列宁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不愿陷入空想主义,那就不能认为,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 人们立即就能学会不要任何权利准则而为社会劳动,况且资本主义的废除不能立即为
18、这种变更创造经济前提。” (16)列宁利用这种解释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存在辩护,说为了 “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 (17)还需要有国家。列宁的这种国家思想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的异同不是这篇 文字要考察的内容,但是显然列宁的这种理由是有些令人费解的,“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需要国家?这种说法, 就是列宁自己后来好象也没有再用过。后来在经济方面更多的是强调国家对劳动和生产的监督、管理、统计职能。列宁继续说,“当社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时,也就是说,当人们已经十分 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极大地提高,以致他们能够自愿地尽其所能来劳动的时候,国家
19、才会消亡。“那时, 分配产品就无需社会规定每人应当领取的产品数量;每人将按需自由地取用。” (18)这种阐述,未免有些过于浪漫主义了。但是列宁不是庸人。虽然有时候他确实有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我们又有谁能够完全避免呢?既然我们都不是马克思。),但是总体上列宁是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总能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觉察到最本质的东西。在伟大的创举中,列宁热情讴 歌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说,“工人自己发起和组织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具有极大的意义。显然,这还只是开端,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端。 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因为这是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
20、和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这是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习惯。当这种胜利巩固起来时, 而且只有那时,新的社会纪律,即社会主义纪律才会建立起来;只有那时,退回到资本主义才不可能,共产主义才真正是不可战胜的。” (19)夺取了政权的布尔什维克马上就领教了什么叫“社会的经 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而“资产阶级国家”显然不像列宁设想的那样“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而是迅速的官僚化着。而显然,列宁一一与马克思一样一一虽然承认阶段,但绝对不是机械阶段论者,没有片面和愚蠢的把各个阶段截然划分开,而是在一开始,在第一阶段刚刚开始、甚至第一阶段还没有真正实现的时候,就指出向高级
21、阶段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来了。事实也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 社会主义制度,或者说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长达几百年的缓慢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这种过渡不可能漫长得无穷无尽。有一种说法,称所谓的“大过渡”理论是文革期间“左”倾错 误的思想根源之一,后边将会谈到这个问题。这里不多谈国家问题,只限于讨论关于“资产阶级权利”的问题。列宁认为革命后的俄国在为消灭阶级差别、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做着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列宁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不光把“按劳分配”这种“资产阶级 权利”理解为受到旧习惯、旧观念影响而保留下来的东西,而且把
22、“按需分配”的前提理解 为“不要任何权利准则而为社会劳动”。这样,就把问题更多的引向了道德领域,尽管列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希望在改造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做到这一点,但是无疑这是一个危险的理解方式。而这种理解方式,显然不是列宁一个人的,而是当时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共有的。很久没看斯大林的文章了,记不起他是否对此有何论述。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文中斯大林没有论及此事。(20)不过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提到了限制商品流通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全民所有制经济转变的思想。斯大林认为, 只有在全部生产资料转归全民所有之后才能消灭商品生产,从而消灭商品流通。他说,按照列宁的思想,应该把
23、中小农民联合到大规模的农业企业中,集体农庄中。在一定时期内,商 品生产和交换是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经济联系方式。(21)而在集体所有制经济与全民所有制经济之间,国家只能支配国家企业的产品,而集体农庄支配自己的产品,所以两者之间的交换只能是商品流通。 集体农庄生产的剩余品进入市场,进入商品流通。要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 必须将集体农庄生产的剩余品从商品流通系统中排除出去,把它们纳入国家工业和集体农庄之间的产品交换系统。这样,就有可能把集体农庄的基本财产即农庄生产的产品纳入全民计划的总系统中。(22)这些思想与分配方式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三、苏联的实践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4、,当然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抽象描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首先发生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描述为社会主义制定一套生产、分配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全民所有制而言,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被严格区 分开了。生产资料遵循的是计划调拨的方式,而消费资料,至少在理论上,按照“按劳分配”的方式进行。同时,由于存在着城乡小生产者以及由城乡小生产者集体化诞生的城乡集体经 济,商品交换的规律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之间发生着作用。但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重要的性质,当然是计划性,也就是那个强有力的经济计划部门。事实上,商品流通的规律,虽然斯大林在1952年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还大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是事实上,这种流通已经被有目的的改造过了。苏维埃政权稳固之后,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上,马上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需要从农业中 获得必要的积累。联共(布)开始是反对这种观念的。在 1926年11月联共(布)第15次 代表会议决议关于我国经济状况和党的任务中,关于资金积累的源泉,这样写道,“反对派认为实行工业化的方法,就是必须向农民课征这样的税收,并实行这样的物价政策,即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招致农业发展的停滞,缩小工业原料来源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从而不可避免地会急剧降低国家工业化的速度,对于这种观点,代表会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大学《图像处理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古生物及地史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陕西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
- 2025年江苏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写作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甘肃省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附答案
- 广州新华学院《智能感知与移动计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期货交易知识入门-理论与实务课件(考试参考)
- 税金分析课件
-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英语试题
- 学校科研处处长述职报告范文
- 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 LS/T 1234-2023植物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 2016-2023年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 小古文阅读 试卷附答案
- 烟花爆竹火灾事故的处置措施
- 收费站春运保通保畅工作方案
-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案
- 江苏南京鼓楼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