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语文(二)教师版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语文(二)教师版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语文(二)教师版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语文(二)教师版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语文(二)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好教育云平台 单元训练卷 第 =page 4*2-1 7页(共 =sectionPages 13*2 26页) 好教育云平台 单元训练卷 第 =page4*2 8页(共 =sectionPages 13*2 26页)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0-2021学年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训练卷语 文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

2、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

3、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差序格局”的形成与

4、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

5、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C费氏受

6、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错误,原文“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B项,“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错误,为了说明“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C项,“提出差序格局概念”错误,原文“就是差序格局的形

7、象化体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答案】A【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证明差序格局受

8、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错误,应是为了说明“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影响较为显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

9、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文中无据,无中生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材料: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到7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起来的。龙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建立在黄河

10、流域,黄河文明成为每个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伴随着这五个阶段的发展,中华民族也逐渐形成了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

11、。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材料二: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

12、力的主体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和商王朝之前近500年历史的夏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基础,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13、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衔,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全面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

14、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黄河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

15、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材料三: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历史上,以黄河区域为中线,以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为两翼,形成了中国古典文艺史中,主题、题材、形式、作品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最早、最多、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辉煌的富集区。黄河就是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

16、的长桥。今天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专业文艺工作者,其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的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横下心、不浮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

17、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摘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的、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C材料二从发展阶段人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D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

18、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C项,“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说法有误,据材料二第4段“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可知,“黄河文明”只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故选C。5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将进酒使至塞上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B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C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

19、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D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相关知识的能力。做此题时,应掌握议论文的定义(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相关知识,才能进行准确地判断。B项,材料二论证的是“黄河文明”,而此项论证的是农业文明。故选B。6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

20、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观点:作者提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必须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首先要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桥梁。如梁衡的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的博人宽厚之美,并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描绘了黄河地区赤阳岗村难民背井离乡,历时八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与奋斗史。其中穿插着大量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创作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黄河,在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正是黄河文明在当时的现实中的最直观的体现。【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21、。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在材料三中,如“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题干要求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即要针对以上作者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分析,相当于给作者的观点找论据。这就要求学生对“黄河精神”有充分的理解,对能体现“黄河精神”的文艺作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穿插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

22、风俗与文化,可以论证“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精神,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能论证“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刘星元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关校长来我们这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

23、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

24、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圈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

25、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地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只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

26、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

27、园丁或者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

28、到了一起。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所赐。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校长的第一节语文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B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布置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家能请动关校长,这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C作者借

29、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这句话凸显了关老师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表述有误。文中说“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体现的是他作为诗人和教师的价值与

30、奉献。故选C。8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分)【参考答案】传统教育精神博大深厚,代代相承;暗指作者受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是什么,还要分析其表达了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本题中的画线句写的是作者在曲阜明清走廊看到扎子语录时内心的感受,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断传承。作者能领悟到这个道理,是因为他是关校长的学生,这也就暗示出作者受到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在表达情感上,画线句表达了作者

31、对传统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9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分)【参考答案】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关校长的诗作、诗情被埋没多年;得到关校长教育和爱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他;从对教师和教育终极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隐含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能被人了解的遗憾之情。【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从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深层意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明确标题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散落在乡间的诗人”指的是关校长。由原文第8段可知,关校长“视

32、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原文第8段说“我”在旧书摊上淘到了一本诗歌集,上面有关校长的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第9段说“我从不知道蜡烛”,第12段说“即便如此了解多少呢”,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原文第11段说“我无意教育的终极理解”,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由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句可知,关校长的诗人身份未能被人知道,作者内心有一种遗憾之情,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

33、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

34、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注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已。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注】秋驾:飞车之术。(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

35、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

36、原则。“矫弓操矢”修饰“往”,拿着弓箭去了,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第一个“中”是射中的意思,“中之者”,精神上被射中的猿,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两个“中”之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句意:养由基拿着弓箭去了,还没开弓,实际上就把白猿射中了,箭一射出去,白猿就应声坠落。由此看来,养由基具有在射中目标以前就能从精神上把它射中的技艺。故选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名,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这里指功业和名声。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布衣。C文艺,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这里是官名。D土,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是脱离

37、生产劳动的读书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这里是官名”错误。“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养由基和尹儒都是精通技艺的人。这里的“文艺”指的是精通技艺。故选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

38、,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D荀子解蔽说:“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对比。故选C。13把文中画横线

39、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2)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参考答案】(1)箭的速度很快,可是飞不过二里远,因为它停止了;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2)我从前并不是吝惜技艺舍不得教你,是怕你还不可教授。今天我将教给你飞车驾驶的技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矢”,箭;“之”,助词,的;“而”,连词,表转折

40、;“过”,超过;“迟”,缓慢;“舍”,量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止”,停止。(2)“爱”,吝惜;“道”,技艺;“恐”,担心;“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介词,把;“秋驾”,飞车驾驶的技艺。【参考译文】先王有了大事,就要消除妨害它的因素,所以他所要求的一定能得到,他所憎恶的一定能除掉,这是功成名立的原因。平庸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有了大事却不能消除妨害它的因素,这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能不能消除妨害事务的因素,这是贤和不肖截然不同的原因。孔丘、墨翟、宁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他们就天下所有事务进行考虑,认为没有比先王道术更重要的,所以就日夜

41、学习。据说孔丘、墨翟白天背诵经典研习学业,夜里就梦到亲眼见到了文王和周公旦,当面向他们请教。他们用心如此精深,还有什么做不到?还有什么办不成呢?所以说精心习熟,鬼神都将告诉他。并不是真的有鬼神告知,是因为精心习熟啊!现在有宝剑良马在这里,人们一定会把玩起来不知满足,观赏起来不觉疲倦。而对于嘉言懿行,却稍加尝试就不再钻研实行。这样做,还想使自身平安,名声显扬,不是太困难了吗?宁越是中牟的草野之民,苦于耕作的辛劳,对他的友人说:“怎样做才能免除这种痛苦呢?”他的友人说:“做什么也比不上学习。学习三十年就可以显达了。”宁越说:“让我用十五年来实现。别人休息,我不敢休息;别人睡觉,我不敢睡觉。”学了十

42、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箭的速度很快,可是飞不过二里远,因为它停止了;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如果凭宁越的才干,又长久不停地努力,他成为诸侯的老师,难道不正应该吗?养由基和尹儒都是精通技艺的人。楚国朝廷中曾有一只白色的神猿,楚国善射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射中,楚王就请养由基来射它。养由基拿着弓箭去了,还没开弓,实际上就把白猿射中了,箭一射出去,白猿就应声坠落。由此看来,养由基具有在射中目标以前就能从精神上把它射中的技艺。尹儒学习驾车,学了三年仍无所得,为此很苦恼,夜里做梦,梦见从老师那里学习飞车驾驶的技艺。第二天去拜见老师,老师看见他就说:“我从前并不是吝惜技艺舍不得教你

43、,是怕你还不可教授。今天我将教给你飞车驾驶的技艺。”尹儒转身后退几步,向北再拜说:“这种技艺我昨天夜里在梦中已经学了。”他先向老师叙述自己所梦到的,梦到的正是飞车驾驶的技艺。上面二人,可算是能学习了,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妨害他们了,这正是他们扬名后世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这首词作于宋

44、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14.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及其作用的能力

45、。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A项,“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他人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用正确。B项,“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错误,借用苏轼游赤壁的典故是表达荆楚一路风光的壮美,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望其早归”错误,化用李白蜀道难,有“对友人的担忧”,但并无“望其早归”之意。D项,“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错误,“儿女泪”几句是说:与其有像小儿

46、女那样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以此过渡到后面所说的作诗的好素材,一扫上片愁闷的心绪,并不是为了“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故选A。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参考答案】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解析】题干是“清人陈

47、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史草相如檄”

48、。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的恨上加恨的心理。下笔生动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相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此为“和缓”。(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诗文中,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借鸟鸣渲染离情。(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用“_,_”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无法挽回。(3)陶渊明桃

49、花源记中,描写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的情景的句子是“_,_”。【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2)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3)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啼、溪、絮、阡、陌。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在鲁迅看来,中国要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立于_,“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

50、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资本主义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一个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_、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_,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_的理念和思路。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才能生效的风尚,他冷静地看到: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

51、方面入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人所以立,这是个基本条件。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败之地 决一死战 烟消云散 不同凡响B不败之地 背水一战 烟消云散 与众不同C一席之地 背水一战 风流云散 与众不同D一席之地 决一死战 风流云散 不同凡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空:不败之地,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52、一席之地,指极小的一块地方或一定的位置。第一处的语境为中国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要取胜,所以选不败之地,排除CD两项。第二空:背水一战,是指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做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做最后一次努力。决一死战,意思是不怕牺牲,对敌人做你死我活的战斗。第二处的语境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方案,所以要选背水一战,排除A。第三空: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风流云散,形容四散消失。第三处的语境为期间经历的这些运动都已经消失净尽,所以选烟消云散。第四空: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形容出色。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第四处的语境为我们看到的鲁迅思

53、考问题和别人不同的理念和思路,并没有形容它作品,故选与众不同。故选B。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B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有拿来,定然生效的风尚C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D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有拿来,定然生效的风尚【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

54、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根据原文,原句存在两处语病,一处是缺少关涉对象的介词或谓语动词,另一处是“只有才”和“只要就(定)”辨析。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前后句的关系,据原文“他”是主语,前部分作状语,所以排除CD两项。“只有定然”不搭配,所以排除B项。故选A。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张扬人的个性B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C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

55、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张扬人的个性D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首先,要注意选文重在论述“他”(鲁迅)的理念和思路,据此排除AB两项。其次,注意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和短语结构“张扬人的个性”与“觉悟人的尊严”在内容上的先后关系,据此排除C项。

56、故选D。20.给下列新闻拟一个正标题与一个引题,正标题、引题均要求不超过20个字。(5分)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同各族各界群众一起欢度国庆之夜。金秋时节的北京,张灯结彩,繁花似锦,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从天安门广场到金水桥南端,大型“红飘带”主题景观、7棵特效光影“烟花树”、LED巨幅网幕、3000多名手持“光影屏”的联欢群众以及各族各界群众,将联欢活动核心区域装扮得流光溢彩、绚丽夺目。10个群众联欢区分布长安街沿线,数万群众以欢歌热舞,点赞中华人民共和国、讴歌新时代。20时整,电报大楼传来悠扬的东方红乐曲,联欢活动开始。东自建国门,西自复兴门,70束烟花柱依次腾空而起,向天安门广场汇集。广场上空,“70”字样的烟花,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新中国70华诞的热情礼赞。联欢活动分4个篇章,由主题表演、中心联欢表演、群众联欢和烟花表演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