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导读_第1页
清代文学导读_第2页
清代文学导读_第3页
清代文学导读_第4页
清代文学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代文学导读2011.12 合肥1内容简介 清代文学是前朝各种文体的总汇,呈现出集大成的景象。一方面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剧入清依然蓬勃,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呈现弱势的诗、词、骈文入清又重新振兴起来。 (一)诗歌。唐已定型,宋作补充,元、明步趋其后,缺少创新,明清鼎革之际,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黍离之悲、沧桑之感,缘事而发,较之明代,诗人更关注国运民生。如屈大均推尊屈原,顾炎武继承杜甫,吴伟业开创歌行体,创作圆圆曲、鸳湖曲叙事诗的新境界。王士祯追踪六朝以来的冲和谈远的神韵,将中国诗推崇含蓄蕴藉的特征推向极致。乾隆时代,沈德潜倡导以“温柔敦厚”为准则的“格调说”,翁方纲倡导重学

2、问、重义理的“肌理说”,与之相反,袁枚高扬“性灵论”大旗,对理学家矫性、道貌者的虚假加以讽刺挖苦,在清说一文中提出“好货女色,人之欲也。”他继承了公安派的理论。另外,赵翼、黄景仁也重视诗中有“我”,重视诗歌的艺术独创性。2 (二)词。在元明两代一度衰落,然后复兴。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满族大词人纳兰性德;张惠言为盟主的常州词派。 (三)散文、骈文。清初散文,一方面存晚明小品文遗风,张岱有些文作于清。金圣叹、李渔等在理论上恢复唐宋古文传统,但创作上愈加偏狭。成就高者,侯方域、魏禧、汪琬。 桐城派出现才真正建立了清代正统“古文”的阵营。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方刘讲究

3、义理、文法,姚加之考据,个别而言,在文章作法上有可取之处,但总体上,其是对明末离经叛道和文体解放的散文的反驳。它比“唐宋派更强调为封建政治服务和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影响一直到民国。” 骈文经唐宋两次古文运动打击,一蹶不振,其以对仗排偶、隶事征典、词藻华丽为特征,是一种古典形态的美文。至清,其渐受重视,乾嘉时期大盛,形成与桐城派对抗之势,作者有很多著名学者文人才士。如阮元、洪亮吉、汪中(哀盐船文)其要求恢复文章艺术美,以之有意排斥桐城派迂腐固执的思想见解。其兴起与文化学术思潮的复古倾向汉学兴盛有关。这种古雅的文体对作者与读者在学识和文学素养都有很高要求。3 (四)戏曲。戏曲在清更加活跃。原本不重之

4、的正统文人、文学名士,因遭国变,落魄失意,亦以戏曲抒写亡国之痛。如吴伟业、王夫之、尤侗等,其作传奇、杂剧、大都取材历史,随意虚构,乃至幻化,以寄己之感,故加重戏曲之案头化倾向。至李玉,增其社会历史意识,另一方面,一些作者追明亡前夕吴炳、阮大铖风情喜剧路子,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如李渔(风筝误)。理论上提高戏曲地位的是金圣叹“六才子书”(西厢记、水浒传、庄子、离骚、史记、“杜诗”)的定位及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中的理论总结和阐扬。 戏曲创作的社会历史意识的增强与戏剧性的注重二者的结合,便涌现出戏曲的高峰长生殿、桃花扇两部戏曲杰作的诞生。4 (五)小说。短篇小说:

5、晚明异常活跃的白话短篇小说至清初开始衰退。只有李渔有些创作。文言短篇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最,其赋予女性以狐仙鬼怪之类非人世身份,使之与现实矛盾构成一定距离,成了诗意化、幻想性存在,其中现实的女性往往是贤惠温良合于传统道德的。清中期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为代表,反对聊的虚构,而以平实笔记体为正宗,向古雅的传统靠近。 长篇小说:始终很旺盛,一是英雄传奇小说,如陈忱的水浒后传,唤出英雄进行抗金保宋的战斗,以寄托清初遗民的心迹,也给小说增添了抒情性质。一是顺着金瓶梅世情之路,在醒世的旗号下展示最世俗的人生图画,如醒世姻缘传;而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则是沿着这一方向继续拓展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从而将

6、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高峰。5 吴伟业圆圆曲 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体,这首圆圆曲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代表作。其主要是作为一首爱情诗来写的,诗中对于吴三桂措辞隐约闪烁,似乎带有婉曲的嘲讽,却又带有颇多的同情。“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些诗句写出了吴三桂的悲剧性处境:他不能忍受所爱之人被人强占的耻辱,作出与李自成为敌的决定,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包括父亲在内的全家的毁灭。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也不可能对吴三桂作全面的评价,但他确实指出,人处在历史造成的困 境中时,无法作出两全的选择,他不能不承担悲剧的命运。这里面包含了诗人自

7、身的人生体验。也正因此,这首圆圆曲写得烟水迷离,百感交加,极富于艺术魅力。6 圆圆曲以陈圆圆与吴三桂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明清之际的广阔社会画卷。全诗规模宏大,人物身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融会,既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又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运用多种结构手法,追叙、插叙、夹叙等交互为用,使情节曲折多变,富有传奇色彩。其他如心理刻画、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叙事中的议论穿插等,无不恰到好处。而蕴涵于全诗的历史沧桑感,透露出浓厚主观情思,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7 纳兰性德长相思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

8、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

9、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8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国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此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

10、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 9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这篇文章通过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关系,着重表现了左光斗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作者善于提炼典型的场面和细节,叙事简练集中,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10 汪中哀盐船文 此文是汪中作品中的传世名篇,也是古代骈文中的绝作。1770年十二月,扬州仪征县江面上盐船失火,毁船百余艘,死伤上千人,当时正在扬州探亲的作者亲眼目睹了这幕人间惨

11、剧,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哀悼性骈文。文中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灾难的悲惨情状,对无辜罹难者深表悲哀和怜悯,进而对冥冥之中的莫测命运表达了一种惶惑和恐惧之情。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为此文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11 此文的艺术特点: (1)叙事生动,描写细致。文章描述失火情状,一面以时间先后为主轴,统率整个事件的描写次序;一面又从失火时的环境、氛围、船民垂死挣扎及死后形骸枯焦的各种凄惨景象展开,多方面地再现出当时火焰冲天、烟雾迷漫、群声嘶号、焦尸浮江的惨况;描绘逼真,设喻贴切,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情感流走,控纵自如。此文通篇流贯着哀矜痛苦的悲悯之情,这与作者能熟练运用骈文的艺术技

12、巧密不可分。首先是承继了六朝骈文长于抒情、善于夸饰的特点,讲究对偶和用韵恰恰增强了文章的咏唱情味和声调之美,更显凄楚动人;其次是把用典、藻采化解在对场面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12 (3)运笔圆活,富于辞采。此文既有全景的鸟瞰,又有局部的刻划;描写之中情感洋溢,叙事之末归于议论,笔法灵活,气脉贯通,一洗传统骈文板重、粘滞之弊。此文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骈文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的优点,又骈散兼行,挥洒自如,似信笔写成,故语言典雅而不失其自然,工整而不失其生动。13 蒲松龄婴宁 聊斋志异中许多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关于爱情、婚姻、友谊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这类作品往往以女性

13、为主人公,婴宁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先着重描写一些表面现象和假象,引起读者的思考,最后才显露出人物的全貌和本质,从而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这篇小说写青年书生王子服节日出游的时候,在郊外遇到一美丽女子婴宁,她手中拿着一枝梅花,笑容可掬。后来王子服到西南山中找到了婴宁的家,发现婴宁总是离不开花,而且特别爱笑,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忍不住要笑。婴宁的老母亲秦氏向王子服介绍说,婴宁已十六岁,还象小孩子一样呆痴。王子服在花园中单独见到婴宁的时候,从袖中取出很久以前婴宁丢在路边的花,向婴宁表示爱慕之情,可是婴宁好象领会不出王子服的意思,竟然对王子服说:你拿着的那

14、枝梅花已经干枯了,还留着它干什么?又说:你如果要花,那太容易了,花园中花多得很,等你走的时候,让老仆人背上一大捆给你送去。后来婴宁被接到王子服家,王子服的母亲询问婴宁家庭的情况,婴宁知道得很少。王子服的表兄来到西南山中,发现那里并没有什么村子,只是一片山野和荒坟,回来就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王子服的母亲。婴宁也知道了这个情况,可是她既不吃惊,也不悲伤,照旧嘻嘻哈哈地笑个没完,别人也弄不清她到底是怎么回事。总而言之,婴宁给人的印象是憨和痴,也就是非常天真烂漫,非常单纯,除了爱花和爱笑以外,对人情世事茫然无知。因此,王子服的母亲曾经怀疑她是鬼,后来看她这样天真,也就打消了这种怀疑。14 婴宁和王子服结婚

15、以后,二人感情很好,婴宁还经常以她的笑声为婆母解除烦恼。西边的邻居有个男子对婴宁怀好意,婴宁轻而易举地用恶作剧的手段给了那个人很重的惩罚。这个情节很重要,说明婴宁实际上并不傻。有一天晚上,婴宁流着眼泪,对王子服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是一个狐狸的女儿,父亲死后母亲改嫁,她成为一个孤苦无依的婴儿,靠荒野中的鬼魂秦氏抚养长大。以前婴宁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唯恐王子服一家会害怕她和抛弃她,现在她发现丈夫和婆母都非常爱她和信任她,婴宁才坦率地说明了一切,要求王子服把秦氏迁葬到祖坟之中,让秦氏和自己家的人在阴间团聚。 读者看完这一段才恍然大悟,知道婴宁是一个非常不幸和可怜的女子。读者这时再回顾婴宁以前

16、的种种表现,才知道她聪明绝顶,考虑问题非常细致周密。当初她把一枝梅花丢在地上,看起来好象无意,实际上是有意的,表明她已经爱上了王子服这个漂亮的年轻人。等到婴宁获得幸福以后,仍然念念不忘报答秦氏老人,又表明她很重情义。15 关于婴宁的憨和痴,可以作以下几种解释:第一,婴宁确实象一块白玉那样纯洁无瑕,她的性格自然有天真烂漫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爱花和爱笑,乃是她的美好心灵的一种表现。第二,婴宁的憨和痴有时候是半真半假,这样做的目的,乃是与自己所爱的人善意地开个玩笑。例如王子服向她表示爱慕,她装做不懂,故意惹得王子服着急,她还把王子服的话告诉秦氏老人,其实她知道老人耳朵聋,听不见,她纯粹是为了使王子服受

17、窘才泄露王子服私下说的话。可见婴宁的性格还有开朗、活泼、顽皮的一个方面。第三,憨和痴对婴宁来说也是一种保护色,她刚到王子服家的时候,不宜于和盘托出自己的来历,以免引起别人不必要的惊慌和疑虑。于是她用憨笑来把自己内心的辛酸悲苦暂时遮掩起来,一直到最后才转笑为哭,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可见婴宁这个姑娘很深沉,富有心机,办事能掌握分寸,绝不会出现漏洞。这代表了她性格中成熟的一个方面。总而言之,婴宁一身兼备多种美好的品德,她受到了广大读者由衷的喜爱,是蒲松龄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典型之一。16 长生殿惊变 惊变是长生殿的第二十四出,在舞台演出时,又称“小宴”、“惊变”。按舞台的时空与剧情的变化,全出戏可分为

18、前、后两个部分,从首曲北粉蝶儿至南扑灯蛾六曲,为第一部分,即“小宴”,写李隆基在御花园中排下小宴,与杨玉环游赏宴乐。首曲北粉蝶儿通过李隆基的所见,交待了这出戏所发生的具体时间与空间:“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萍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北雁南飞,御花园中,鸟语花香,景色如画,作者为展现李、杨两人的爱情设置了一个清闲安逸的环境。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色下,也预示了“变”的征兆:大雁为避寒而匆匆南飞,柳条由绿转黄,浮萍变枯,红莲脱瓣,这些都为后一部分的“变”埋下了伏线。17 南泣颜回曲则由景及人,描写了李、杨两人的缠绵情深。两人来到御花园中

19、,“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陶醉在柔情密意之中,“爱桐阴静悄,碧沉沉并绕回廊看”。只见“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翻”。“恋香巢秋燕依人,睡银塘鸳鸯蘸眼”。在这首曲中,作者借景喻人,借香巢中秋燕的“依人”和银塘中鸳鸯的“蘸眼”来写李、杨两人的绵绵深情。蘸眼:招眼,触眼。 18 接下去的北石榴花、南泣颜回换头、北斗鹌鹑三曲,则是具体描写了“小宴”的情景。来到亭上,小宴开始,当杨玉环把盏为李隆基斟酒时,李隆基“止住介”,并请杨玉环坐下,表示今日只是“清游小宴”,不必遵守帝妃之礼,“不劳你玉纤纤高捧礼仪烦,子待借小饮对眉山。俺与你浅斟低唱互更番,三杯两盏,遣兴消闲。回避了御厨中烹龙炰凤堆盘案,咿咿哑哑

20、乐声催趱。只几味脆生生,只几味脆生生蔬和果清肴馔,雅称你仙肌玉骨美人餐。”这时李隆基想起当年与杨玉环定情之初,两人在沉香亭上赏玩牡丹,“召翰林李白草清平调三章,令李龟年度成新谱,其词甚佳”,便要杨玉环演唱清平调,李隆基则亲白倚玉笛相和。南泣颜回换头便是杨玉环所唱的清平调词:“花繁,浓艳想容颜。云想衣裳光璨。新妆谁似,可怜坛燕娇懒。名花国色,笑微微常得君王看。向春风解释春愁,沉香亭同倚栏干。”19 两人浅斟低唱,“畅好是喜孜孜驻拍停歌,喜孜孜驻拍停歌,笑吟吟传杯送盏。不须他絮烦烦射覆藏钩,闹纷纷弹丝弄板。”小宴在两人的更番干杯达到了高潮,而两人的爱情也达到了高潮,在北斗鹤鹑和南扑灯蛾两曲中,作者

21、以描写杨玉环的醉态来表现李、杨爱情的高潮,先是通过李隆基的所见来写杨的醉态:“我这里无语持觞仔细看,早子见花一朵上腮间。一会价软咍咍柳軃花欹,软咍咍柳軃花欹,困腾腾莺娇燕懒。”接着又通过杨玉环的自诉,来展现其醉态:“态恹恹轻云软四肢,影濛濛空花乱双眼,娇怯怯柳腰扶难起,困沉沉强抬娇腕,软设设金莲倒褪,乱松松香肩軃云鬃,美甘甘思寻风枕,步迟迟,倩宫娥搀入绣帏间。”在这两曲里,作者用了“软咍咍”、“困腾腾”、“态恹恹”、“影濛濛”、“娇怯怯”、“困沉沉”、“软设设”、“乱松松”、“美甘甘”、“步迟迟”等一连串的叠字,来极写杨玉环的醉态。杨玉环的醉态,不仅是因酒而醉,而且主要是因与李隆基的柔情密意而

22、醉,因此,杨玉环妩媚动人的醉态,正显示出了李、杨的爱情达到了高潮,然而随着李、杨爱情高潮的出现,也预示了剧情即将发生转折。20 从北上小楼到南尾声,则是这出戏的第二部分,即“惊变”部分,也是这出戏所要表现的中心内容。“乐极哀来”,正当李隆基与杨玉环沉浸在柔情密意之中,报警的鼓声骤发,忽然传来安禄山起兵渔阳,陷东京,破潼关,直逼长安而来。渔阳兵变的消息,顿时使沉醉于与杨玉环的柔情密意之中的风流天子“胆战心摇”、“魂飞魄散”。接着的北上小楼和南扑灯蛾两曲,则具体描写了李隆基听到了渔阳兵变的警报后的惊慌情形:“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唬得人

23、胆战心摇,肠慌腹热,魂飞魄散,早惊破月明花粲。”稳稳的宫庭宴安,扰扰的边廷造反。咚咚的鼙鼓喧,腾腾的烽火烟。的溜扑碌臣民儿逃散,黑漫漫乾坤翻覆,碜磕磕社稷摧残,碜磕磕社稷摧残。当不得萧萧飒飒西风送晚,黯黯的一轮落日冷长安。”21 眼看着“稳稳的宫廷宴安”,歌舞升平的局面被兵变所打破,臣民逃散,乾坤覆翻,社稷摧残,在登基之初曾有所作为,开创了开天盛世的李隆基,因“占了情场,弛了朝纲”,面对这突起的兵变,此时却束手无策,只是感叹“怎生是了”?但即使在兵变突起,社稷将摧之际,李隆基仍不忘对杨玉环的关爱,还关心她“可曾安寝”,吩咐宫娥们“不要惊她,且待明早五更同行。”更是担心杨玉环的“玉貌花容”,经受

24、不了蜀道驱驰的劳累,“在深宫兀自娇慵惯,怎样支吾蜀道难!愁杀你玉软花柔要将途路趱”。并为此而痛心落泪。在兵变突起,社稷即将倾覆之时,想不出平定兵变的措施,却仍关心着自己所宠幸的情人,这对于一个理朝治国的皇帝来说,确是十分昏庸的,但对于一个情人来说,这样的态度实是坚贞纯真的。而作者将这样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性格统一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正形象地揭示了全剧“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主题。22 全出戏构思巧妙,作者将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情节组合在同一出戏中,前欢乐,后凄凉,前安逸,后惊急,两相映照,正突出了“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主题,表明社会的动乱,正是封建统治者的纵情享乐造成的。全出曲调格律整饰,采用南北

25、全套的形式,在“小宴”部分,当李隆基与杨玉环同时在场时,让李隆基唱北曲,杨玉环唱南曲,以南北曲调声情上的差异,来突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另外,曲文清丽流畅,既有文采,充满抒情色彩,与剧情相合,又不堆砌辞藻,明白易懂。23 桃花扇却奁 桃花扇以国家兴亡为要旨,以爱情为依托,描写了风云变幻、峰火四起、社会矛盾复杂激烈的一段历史。 桃花扇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文臣武将、妓女艺人还是清流文士,一个个呼之欲出,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脍炙人口的却奁一出是整个剧情发展中的重头戏,随着作者的笔锋所至,一个个人物鲜明地显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人物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人物的性格被

26、揭示得淋漓尽致:李香君的注重名节和不贪富贵;杨龙友的八面玲珑和看风使舵;侯方域的轻信动摇直至觉醒,无不刻画得活灵活现,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24 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 李香君聪明、勇敢、有节气,她的形象处于桃花扇全剧艺术世界的中心,在却奁一出中更是光彩照人。她虽是一名烟花女子,但有着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她和侯方域的结合是建立在憎恨阉党这一共同思想基础上的。所以当她知道杨龙友送的妆仓酒席是阮大铖用以拉拢侯方域的礼品,而侯方域表示接纳并要为阮大铖排解困扰时,不禁怒气上冲(川拨掉),这位流落风尘的“秦淮佳丽”,在当时那些风流名士看来,不过是个仅供他们“怀中炯娜袖中藏”的小小玩物而已,如今竟有这样

27、的胆量与才识,说出这样一席斩钉截铁的道理。她那蔑视一切邪恶、视富贵财利如粪土的刚正之气,的确使那些动摇不定、感情用事的士大夫文人震慑心折,难怪侯方域认为她是“畏友”。李香君这里的表现,非一般青楼女子可比拟,她那种在乱世末流中独立自持、不畏权势的品行可敬可叹。25 书剑飘零的侯方域本质并不坏,但对于复杂的斗争生活细节缺乏敏感,与李香君比起来,有他软弱的一面。他最初与香君的关系,不过是一种名士风流,借此消遣春愁的行径;在却奁一场中更在阮大铖、杨龙友的巧言利诱下于政治上表现出动摇不定.作者特意突出了他这种软弱动摇的性格,与李香君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末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各派势力此起彼伏,杨龙友正是

28、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无行文人和政治掬客。他既不敢自绝于清流,又不想得罪魏党,于是讨好双方以在政治斗争中谋取自己的利益。却奁一出,就是他这种性格的最好注释。26 二、细致人微的心理描写。 就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致来说,桃花扇更有独到之处。首先,作者笔触伸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出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同是对于杨龙友办来的许多妆仓,李香君一定要“问个明白,以便图报”。这是因为李香君出身青楼,人生的经验告诉她,那些老爷们不会毫无目的地浪掷他们处心积虑地压榨得来的民脂民膏的。“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因此她必须追根寻源,以明原委。而侯方域则不以为然,他是个豪华

29、公子,金钱来得容易也去得快,此时急于得到香君却又囊中羞涩,私欲障眼,使他不可能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只说:“承情过厚,也觉不妥。”口角之间的稍稍不同,反映了他们不同身份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状态。外部行为的表现实为人物心态的折射。27 其次,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发掘人物内在性格的冲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整。在李香君拔答脱衣郑之于地之后,侯方域为其重名节行为所震撼,反思道: 前腔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 节和名,非泛常;重和轻,须审详。 这种心理活动的描写,实际上是内心冲突:她一位平康佳丽尚如此看重名节,我一介清流文士倒不如她,竟是非不分了吗?激烈的

30、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和李香君站在一起,将阮大锻的箱笼全部退回。这种内心独白的揭示,为我们展示了侯方域的内心世界,也更好地烘托了李香君那刚正节烈的品格。28 三、注重人物思想感情及情绪的发展变化 却奁这场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秦淮歌妓与复社文人的关系。这除了男女双方在才华、容貌上互相倾慕外,还在政治态度上互相影响,使人物在思想感情方面有发展有变化。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李香君对侯方域的影响上。当李香君不知原委穿戴上杨龙友送来的衣饰时,侯方域赞不绝口:“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播了几朵珠草,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随着剧情的发展,香君问清了事由,退还了阮大锁的妆奋,仍然一身布裙荆钗的打扮,侯方域更是由衷赞美香君:“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穿戴了珠翠绮罗,十分花貌,只添二分,“果然可爱”,脱去了珠翠绮罗,十分容貌,反而增添十分,则“更觉可爱”。好一个“十分”,好一个“更”,与其说是对香君容貌的赞美,不如说是对香君品行的钦佩,真可谓“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深明大义的青楼女子让一介清流文士惭愧了,从自叹弗如到觉醒,侯方域对李香君的爱慕升华到了敬佩,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