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解析课件_第1页
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解析课件_第2页
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解析课件_第3页
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解析课件_第4页
z古代汉语通论3语法解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古 代 汉 语 通论语法 第1页,共325页。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词法和句法。古代虚词特别多,虚词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亦需关注。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语法规则同中有异。了解古代语法的重点在于其中的古今差异。第2页,共325页。 第一节 词类活用第3页,共325页。词类活用是指词在具体语境中临时改变原有语法作用、用作其他类别的词。“活用”、“本用”没有外在标志,只能凭借意义来区别。一,名词用作动词指名词改变语法作用,由指称转而表示陈述,同时又保留原有的名词意义。从左右,皆肘之。(左成二)用肘撞击。晋灵公不君。(左宣二)不象国君。第4页,共325页。辨别名词是否用作动词主要根据意义,此外

2、还可借助词与词的组合关系。在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中,凡处于动词地位的名词都活用为动词。第一,两名词连用(“名+名”),其中之一可能用作动词。焉有仁人在位,网民而可为也?(孟梁上)用网捕捉。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策秦四)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盐铁论力耕)“禹”、“汤”,时间状语。若入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史项羽)名、名连用,一般为定中或并列关系,如果出现动宾、主谓、状中、动补关系,则必有一名词用作动词。第5页,共325页。第二,代词前的名词(“名+代”)用作动词。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庄十)击鼓(命令)。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说林上)加罪。与人刃我,宁自刃。(史鲁仲连)用刀杀。王

3、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卿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世说方正)作我君、称你卿。名词不能修饰代词,名、代连用一般为并列关系,若出现动宾关系,则位置居前的名词必然用作动词。第6页,共325页。第三,副词、助动词之后的名词(“副/助+名”)一般用作动词。今京不度,非制也。(左隐元)合法度。秦师遂东。(左僖三二)向东进发。为臣必臣,为君必君。(语周中)象臣、象君。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劝学)游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史绛侯世家)封侯。左右欲刃相如。(史廉颇蔺相如)杀。副词、助动词不能修饰名词,其后名词一般用作动词。第7页,共325页。第四,介宾结构前后的名词

4、(“名+介宾”/“介宾+名”)一般用作动词。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左襄二九)筑巢。子虽兄弟於晋,然蔡吾甥也。(语楚上)为兄弟。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策魏一)接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季氏)辩解。(锺)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世说言语)介宾结构一般修饰动词(在前或后),很少修饰名词(作定语),所以介宾结构前后的名词一般用作动词。第8页,共325页。第五,与动词并列的名词用作动词。老莱子之弟子出薪。(庄外物)打柴。率皇后列侯夫人桑。(汉元后)采桑。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策魏三)用水浇灌。食桑者有丝而蛾。(大戴礼记易本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策燕三)脱去(正式衣冠)。由“以”连接并列成分。并列成分的语法作用是一致的,与动词并列的名词必然用作动词。第9页,共325页。第六,“者”、“所”结构中的名词用作动词。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韩外储说右上)当作臣(使用)。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策赵四)封侯。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者,所且先者五。(礼记大传)置于首位。“者”、“所”的作用是把动词或形容词改造为名词结构,因此进入其中的名词一般用作动词。第10页,共325页。第七,充当陈述性谓语的名词用作动词。晋侯围曹,门焉。(左僖二八)攻打城门。彼徒,我车。(左昭元)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淮本经)掌控。且秦复得志于天下,则齮龁(音以合

6、)用事者坟墓矣。(史田儋)进坟墓,指死。注意:充当描写性谓语的名词不在此例,如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第11页,共325页。二,名词用作状语指名词修饰动词,作用相当于副词。第一,表示动作方式。草木畴生,禽兽群居,物各从其类也。(荀劝学)同类一起(生长)、成群地(居住)。彼秦者,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策赵三)以权诈(驱使)。(义纵)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史酷吏)寻进(董)卓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后汉董卓)第12页,共325页。名词表示动作方式常常是一种比喻。豕人立而啼。(左庄八)象人一样(站立)。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屈原:九歌山鬼)象表木一样(独自站立)

7、。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项羽本纪)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庄逍遥游)参分天下,鼎足而立。(汉蒯通)此一用法残留于现代汉语,如“蚕食”、“鲸吞”、“鸟瞰”、“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第13页,共325页。对人的态度也是动作方式,往往也以比喻进行。彼秦者,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策赵三)象使唤奴隶一样(使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项羽本纪)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万章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策赵一)第14页,共325页。第二,表示动作工具。商君归还,秦王车裂之。(策秦一)用车(撕裂)。乃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史刺客)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8、(汉霍光)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汤问)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三魏明帝纪)第15页,共325页。第三,表示动作依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秋水)按照时节(来到)。失期,法皆斩。(史陈涉世家)根据法律(都应斩首)。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借作“嫡”)。(史吕不韦)臣愚以为凡人之心,理不相远。(后汉左雄)愚以为长吏在远,苟不告语,势不得知。(三吴吴主)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家训勉学)第16页,共325页。第四,表示动作处所。舜勤民事而野死,稷勤百谷而山死。(语鲁上)(死)于野、(死)于山。范睢(音居)至,秦王庭迎。(策秦三)在庭中(迎接)。

9、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淮阴屠中少年众辱之。(史淮阴侯)当众(侮辱)。(袁)绍遣将道路奉迎。(蜀志先主)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庾信:拟咏怀十七)第17页,共325页。第五,表示动作原因。孝文时,(窦)婴为吴相,病免。(史魏其武安侯)因病(免官)。男子兵死有名,且以为吉;病终谓之劣,又以为不祥。(后汉纪卷九)因当兵(而死),因生病(而终)。武安负贵而好权,杯酒责望,陷彼两贤。(史魏其武安侯)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三吴士燮)(崔)振既才干被擢,当世以为荣。(魏书崔挺传附)第18页,共325页。第六,表示动作涉及对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庄十)食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10、(策齐四)学习低下者。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用众)说楚语。鲁有单豹者,巌居而水饮。(庄达生)饮水。民湿寝则腰疾偏枯。(庄齐物论)睡在潮湿的地方。臣闻“母爱者子抱。”(史留侯世家)母被爱、子被抱。第19页,共325页。第七,表示动作频度。吾日三省吾身。(论学而)日日、每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养生主)至(汲)黯七世,世为卿大夫。(史汲黯)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户知之。(汉韩信)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饥死,县数千人。(后汉五行志三注引谢承书)宣、成之世,五经家法稍增,经置博士一人。(宋书百官志上)第20页,共325页。三,其他词类活用1.形容词活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11、,以及人之幼。(孟梁惠王上)今何以卑污长者?(史日者) 用作动词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庄逍遥游)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劝学) 用作名词赵太后新用事。(策赵四)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梁惠王上)善于。 用作副词第21页,共325页。2.动词活用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韩说林上)乾鹄知来而不知往。(淮泛论训) 用作名词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史高祖本纪)为虏所生得,当斩。(史李将军) 用作副词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特兮?(卫风伐檀)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史滑稽) 用作形容词第22页,共325页。3.数词活用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隐元

12、) 用作名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荀议兵) 用作动词逐之,三周华不注。(左成二)凡天灾害之下也,君子谨避之,故不八九死。(管度地) 用作副词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离娄下) 用作形容词(谓语) 第23页,共325页。4.代词活用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知吾所谓吾之乎?(庄大宗师)称“吾”。河北人事,倡和之礼,或尔汝之。(颜氏家训治家)仲父年老矣,寡人与仲父为乐将几之?(吕达郁)多少时间呢?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谷梁传僖二十一)这样做。 用作动词第24页,共325页。5.介词活用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wi)则异。(

13、韩说林上)“为”,目的。夫物莫虚至,必有以也。(管形势解)“以”,原因。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吕壅塞)“道”,由,所由之路。“自”,所自之地。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策赵四)“与”,同伙,同盟者。 用作名词第25页,共325页。四,使动用法宾语一般表示受事,但有时表示施事,试比较:孟子将朝王。(孟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孟公孙丑下)“朝王”,朝见王,宾语“王”是动作承受者,“朝”是动词一般用法。“朝诸侯”,使诸侯朝见,宾语“诸侯”是动作实施者,“朝”是动词使动用法。辨别两者只能依据意义。孟子地位低于“王”,故朝见王;“武丁”地位高于诸侯,故使诸侯朝见。第26页,共325页。

14、1.动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作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即“使宾语动”。庄公寤生,惊姜氏。(左隐元)庄公使姜氏惊。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先进)(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陈涉世家)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上德)使人尝、使狗吃。主语省略。使动宾语有时省略: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王舆。(庄让王)使之乘坐王舆。汉兵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史淮阴侯) 第27页,共325页。动词用作使动有时带双宾语,其间接宾语为使动宾语。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隐元)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晋侯饮赵盾酒。(左宣二)使赵盾饮酒弥子瑕之行,足以观后人佞幸矣。(史佞幸)使后人看到佞幸。第28页,共325页

15、。2.形容词使动用法当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其宾语产生该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使宾语变得如何如何”。夫民劳困不足,则简禁而轻罪。(管正世)使禁令简、使罪罚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卫灵公)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魏其武安侯)主语省略。形容词用作使动,其宾语有时省略: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天论)使人贫。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韩说林下)使之大、使之小。第29页,共325页。3.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两种语义关系:一是当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其宾语作出涉及该名词的动作,即“使宾语动”。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二二)使白骨生肉。舍相如广成传。(史廉颇蔺相如)使蔺相

16、如住宿。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策燕一)使苏代往东(齐国)去。第30页,共325页。一是当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其宾语成为该名词表示的事物,即“使宾语成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僖三十)使远方成为鄙。然后罢戎休边,民天下之兵。(贾谊新书匈奴)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史张耳陈馀)昌国君乐毅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策燕二)名词用作使动,其宾语有时省略:a.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荀天论)使人病。b.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使之成为臣、使之成为友。第31页,共325页。五,意动用法指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或成为某个事物,即“认为宾语如何如何”。吾

17、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策齐一)赞美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劝学)使美甘其食,美其服。(老八十章)认为美对比可知:在使动用法中,宾语作出的动作客观存在;在意动用法中,宾语发生的变化只是主观的认识或感觉,未必真实存在。意动用法只出现于用作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而动词本身无意动用法。第32页,共325页。1形容词意动用法当形容词用作动词后,其宾语被认为具有该形容词表示的状态或性质,即”认为宾语如何如何”。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成二)不认为以死使国君免于灾难是困难的(“免”用作使动)。即“认为难”。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尽心上)认为鲁国小、天下小。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

18、尊也。(韩诗外传卷五)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史刺客)第33页,共325页。2名词意动用法当名词用作动词后,其宾语被当作该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友风而子雨。(荀赋)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女。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尽心下)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也。(史魏其武安侯)外黄富人女甚美,佣奴其夫,亡邸父客。(汉张耳)儒家者流,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艺文志)名词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时难以区别,如“孟尝君客我”,理解为“把我当成门客”?或“使我成为门客”?皆通,因为此时客观事实与主观认识恰好一致。第34页,共325页。六,为动、对动、与动、处

19、动用法1为动用法指主语为宾语作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为宾语动”。“为”有不同意义,为动用法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可细分为四。(1)为/替宾语动。夫人将启之。(左隐元)为/替他开门。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左成二)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梁惠王上)父曰:“履我!”(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留侯世家)天下多冤王氏。(汉元后)第35页,共325页。(2)为/为了宾语动。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庄骈拇)为/为了名而死。引是非,争天下大体。(史酷吏)广陵太守陈登病,(华)佗脉之。(三魏华佗传)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庄德充符)(3)为/因为宾语动。吾非悲刖足也。(韩和氏)为/因为

20、刖足而悲伤。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策齐四)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庄逍遥游)第36页,共325页。(4)为/被宾语动。关中阻山河,四塞,可都以霸。(史项羽本纪)被山河阻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司马迁:报任安书)天下共苦秦久矣。(史淮阴侯)动词的为动用法有时也带双宾语: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书泰誓上)为/替他们设立君主、为/替他们设立师傅。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左襄十四)为/替他们设立君主。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动词”的语义内容。第37页,共325页。2对动用法指主语对或向宾语作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对或向宾语动”。遂

21、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隐元)对/向她发誓。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诸客。(史魏公子)向称赞。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荀大略)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孟滕文公上)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礼貌之也。(吕报更)对动用法也有时带双宾语:示我显德行。(周颂敬之)向我显示美好的德行。对动用法是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动词”的语义内容。第38页,共325页。3与动用法指主语与宾语共同作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与宾语一起动”。晋郤犫盟秦伯于河西。(左成十一)与秦伯盟。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新书过秦上)陵七十余城,战三十万众。(史司马穰苴)与动用法是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动词”的语义内容。第

22、39页,共325页。4处动用法指主语对宾语作出处置,即“把宾语怎么样”。鄂侯争之急,辩之急,故脯鄂侯。(策赵三)把做成肉干。盗窃贼乱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礼记礼运)把向外(打开)。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史项羽本纪)把彘肩放在上面。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史项羽本纪)处动用法是以动宾形式表达“介宾短语+动词”的语义内容。第40页,共325页。七,词类活用与词义引申词类活用是词的临时用法,词义引申则是词义发生变化、形成新义。引申义不应误解为词类活用。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策秦四)“衣、食、冠”同。齐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墨鲁问)“学”,使学,即敩。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梁惠王上)远离

23、世之所高,莫如黄帝。(庄盗跖)称道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僖三十)第41页,共325页。第二节 句式与结构第42页,共325页。一,判断句古代肯定判断用“是、为、维惟唯、伊、繄”表示,否定判断用“非、匪”表示。韩必畏魏,不敢反魏,韩是魏之县也。(策魏三)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韩外储说左上)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汉墓帛书彗星图注文)我为汝父也。(吕疑似)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微子)第43页,共325页。尔惟旧人。(尚书大诰)反成乃亡,其罪伊何?(屈原:天问)王逸注:“言殷王位已成,反覆亡之,其罪惟何乎?”子亲伊姑,我父唯舅。(潘岳:北芒送别王

24、世胄)潘岳与王堪(字世胄)为姑表兄弟。此一王四伯,岂繄多宠?皆亡王之后也。(语周下)韦昭注:“繄,是也。言禹与四岳岂是多宠之人,乃亡王之后也。”教材认为“为”是动词、“唯”等是语气词,郭锡良古代汉语已作部分修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秋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第44页,共325页。肯定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系词),特别在先秦。其基本结构有四种:A.虢,虞之表也。(左僖五) “,也”式B.兵者,不祥之器。(老三十一章)“者,”式C.南冥者,天池也。(庄逍遥游) “者,也”式D.今秦,万乘之国。(策赵三) “,”式差别仅在有无“者”、“也”。“也”表示煞句、“者”表示停顿,就语法分析而

25、言,皆可忽略不计。第45页,共325页。判断句基本结构的变化形式:第一,主谓之间加进某个副词: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策赵三)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公孙丑下)梁父即楚将项燕。(史项羽本纪)子诚齐人也!(孟公孙丑上)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项羽本纪)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策魏四)此亦妄人也已矣。(孟离娄下)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项羽本纪)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汉外戚下)各词均保持原来意义和作用,但修饰谓语,不修饰动词。第46页,共325页。第二,主谓之间加“是”或“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僖三十)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

26、墨耕柱)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吕察今)“千里”,指千里马。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墨耕柱)“是”、“此”皆为指示代词,复指主语。第47页,共325页。“是”前有停顿,复指成为可能;若无停顿,则复指成为赘余,即为判断词。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襄十四)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荀成相)作兼语结构V2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谷梁桓六)何用见其是齐侯也?(谷梁僖元)作主谓短语之谓语问人曰:“此是何种也?”(韩外储说左上)韩是魏之县也。(策魏三) 主语过短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告子上)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荀修身)被副词修饰第4

27、8页,共325页。第三,“是”字后移,成为“是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策魏四)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梁惠王下)地籁则众窍是已,天籁则比竹是已。(庄齐物论)教材认为此类“是”亦为指示代词,表示复指。其事表复指的“是也、此也”前面也必须停顿,与此不同: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战秦三)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兼爱上)第49页,共325页。表示判断的“是也”前面没有停顿,而且还可被副词修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论微子)无其名而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策秦四)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十过)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

28、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韩十过)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吕重言)马氏文通认为先秦汉语存在判断词,但一般不用,至确。第50页,共325页。“判断句”是语法概念,不等于逻辑学的“是非判断”,因而判断句常常表达“是非判断”以外的语义内容。百乘,显使也。(策齐四)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僖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尽心下)君者,舟也;小人者,水也。(荀王制)比喻 确认性质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左僖七)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宪问) 解释原因第51页,共325页。二,被动句主语可以是谓语动词的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前者叫“主动句”,后者叫“被动句”。汉语特殊,

29、只有被动概念,没有表示被动的语法形式,即主动、被动没有形式区别: 书看完了 = 书被看完了 饭吃过了 = 饭被吃过了“被”可不用,而且“被”是虚词,与英语的被动形式“be-ed”不同。第52页,共325页。古代被动句也与主动句相同。十三年,晋侯弑。(语周下)鲁酒薄而邯郸围。(庄胠箧)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报任安书)主动、被动没有外在形式变化,只能依据意义辨别,懂汉语的人对此并不困难。第53页,共325页。如果表被动意义的动词被副词或助动词修饰,其被动意义更易辨别。蔓草犹不

30、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隐元)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左昭十二)逮至暴乱已胜,海内大定。(淮泛论训)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使。(汉外戚下)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范睢蔡泽)因而汉语只有“语义被动句”,没有“形式被动句”。第54页,共325页。通常所谓的“形式被动句”其实只是以介词介出施事的被动句,有“于”、“为”、“被”以及“见”。1)“于”字句基本结构:“V+于”,“于”介出施事。亦可写成“於”、“乎”。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邶风柏舟)介词宾语为施事。比干忠而诛於君。(韩诗外传卷七)郄克伤於矢,流血及屦。(左成二)二君者驱於声词,眩乎辩说。(韩问田)第55页,共325页。“于、於、乎”仅介绍施

31、事,与主动、被动无关。试比较:鲁、卫偪于齐而亲于晋。(左昭四)被齐逼迫,与晋亲近。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韩说疑)被楚灭亡,被越兼并,在晋阳城下被消灭。生乎乱世,不得正行,劫乎暴人,不得全义,悲夫!(韩诗外传卷六)盖六国所以兼并於强秦,西楚所以北面於汉高也。(三吴陆逊传附)王力早年认为“于”字表示被动,晚年修正了这一看法,认为“这只是借用处所状语来引进施事者”。第56页,共325页。2)“为”字句基本结构三种:A.“为V”式:身死,妻子为戮。(语越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陈涉世家)B.“为V”式: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左襄十)不为酒困。(论子罕)C.“为V于”式:秦多

32、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策秦二)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墨法仪)“僇”,笑辱。A式省略施事,B式用“为”、C式用“于”介绍施事。第57页,共325页。“为”字句扩展形式第一,加虚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项羽本纪)“为所V”弊邑为大国所患。(吕审应)“为所V”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至乐)“为见V”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后汉西羌)“为所见V”此行也,君为妇人之笑辱也。(左成三)“为之V”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管枢言)“为之所V”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为之所见V”。所加虚词皆有音无义,只是协调话语节奏

33、。第58页,共325页。第二,动词复杂化: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汉黄霸传)动宾(黥)布为楚所攻败。(荀悦汉纪卷二)动补(孙策)为许贡客射破其面。(世说豪爽注引)动补宾北方有兽,名曰蹶,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吕不广)连动太原周党伯况,少为乡佐发党过于人中辱之。(风俗通义过誉)连动第59页,共325页。“为”可写作“维唯惟”、“伊”、“与”: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左昭四)曾是忠勇,惟帝攸叹。(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攸”,所。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陶潜:岁暮和张常侍)秦与天下疲,则不横行于周也。(策西周)“与”借作“为”。吴王夫差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策秦五)和尚是高人,

34、莫与他所使。(祖堂集惠可禅师)第60页,共325页。3)“被”字句基本结构三种:A.“被V”式: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策齐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屈原)B.“被V”式: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C.“被V于”:万乘之国,被围于赵。(策齐六)而太公、吕后被获于楚。(汉纪卷二)A式无施事,B式用“被”、C式用“于”介绍施事。第61页,共325页。“被”字句的扩展形式第一,加虚词:如贼贤,则被所贼者何负?(论衡福虚)“被所V”父子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颜氏家训杂艺)“被所V”今被平王见寻讨。(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35、“被见”故被不肖主之所诛也。(吕至忠高诱注)“被之所V”第62页,共325页。第二,动词复杂化:时(刘)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三蜀刘焉)动宾祢衡被魏武帝谪为鼓吏。(世说言语)动补美辞多被删落。(三魏王粲传裴注)动补墓上人被(刘玄)石酒气冲入鼻中,亦各醉卧三月。(搜神记卷十九)动补“被”字句先秦已经产生,但魏晋以前远没有“为”字句普遍,而后来却逐渐成为汉语被动句的主流形式。第63页,共325页。4)“见”字句基本结构三种:A.“见V”式:盆成括见杀。(孟尽心下)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非十二子)B.“见V于”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秋水)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吕不苟)C“为

36、见V”式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至乐)臣诚恐卒为豺狼横见噬食,故冒死欲诣阙披肝胆、布腹心。(后汉寇荣)A式无施事,B式用“于”、C式用“为”介绍施事。第64页,共325页。“见”,副词,意义略同“相”: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策齐一)故“见”不能带宾语,其施事须以“于、为”介绍。第65页,共325页。“见”字句的扩展形式第一,动词复杂化: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荀宥坐)动宾吾行仁义见削地,寡人甚恥之。(汉淮南王)动宾(贾)恩及桓(氏)俱见烧死。(宋孝义贾恩)动补史子心见署为丞相史。(抱朴子内篇黄白)动补第66页,共325页。第二,受“

37、为、被”同化影响,“见”偶带宾语,成为介词: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语齐上)“而”字无义。怯,胁也,见敌恐胁也。(释名释言语)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未言涕交零,如何见君隔?(晋诗上声歌五)虽无亭长识,终见野人传。(庾信:奉和赵王隐士)魏晋以后“被”字句崛起,“见”字句衰落,“见V”式也随之消失,仅在汉语语法史上昙花一现。第67页,共325页。 3其他被动句汉语遭受义动词有时也构成被动句:遭 问所哭者谁,对曰:“夫遭烧死。”(搜神记卷十一) 不见废弃,颇亦遭明达君子亮其本心。(三魏杜恕传裴注)受 先绝齐,后责地,必且受欺于张仪。(策秦二) 至恶之质,不受蓝朱变也。(论衡

38、本性)蒙 卿有何功行,而蒙先帝所识?(魏书李先) (岑)彭幸蒙司徒公所见全济。(后汉岑彭)经 雀离浮图自作以来,三经天火所烧。(洛阳伽蓝记卷五) “经”法苑珠林引作“为”。第68页,共325页。三,疑问句疑问句提出问题、征求答案。依据语气轻重,分为询问句、测问句、反问句;依据语法结构,则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对于语气的体会因人而异,故疑问句研究应侧重于客观的语法结构。第69页,共325页。1.是非问句用语气词表示疑问,要求对方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疑问语气词一般用“乎/夫/于”、“邪/耶、“与/欤”以及合音字“诸”。冯公有亲乎?(策齐四)孔子曰:“吾歌,可夫?”(史孔子世家)(魏)

39、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审应) “乎、夫、于”通用汝狗猛邪?(韩外储说右上)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韩说林上) “邪”、“耶”古今字第70页,共325页。是鲁孔丘与?(论微子)“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策秦五) “欤”,“与”古今字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梁惠王下) “诸”,“之乎”合音字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后汉逸民韩康)第71页,共325页。语气词在是非问句中起主导作用,去掉它句子结构则与陈述句相同。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王风君子于役)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策韩二)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

40、之廋也?”(孟尽心下)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史李斯)句意不够清晰,需揣摩体察。第72页,共325页。是非问句以语气词表示疑问,但语气轻重却由副词表示。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爱类)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庄齐物论)子未学礼乎?(孟滕文公下)子非三闾大夫欤?(史屈原) 反问,“难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梁惠王上)(白公)胜好勇而阴求死士,殆有私乎?(史伍子胥)昔者辞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孟公孙丑下) 测问,“大概?”第73页,共325页。2特指问句用疑问词表示疑问,要求对方做出针对性回答。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

41、问副词。由于存在疑问词,特指问句可不用语气词。疑问词所提问题:第一,问人“谁、孰、畴”,疑问代词。追我者,谁也?(孟离娄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非相)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列天瑞) 第74页,共325页。第二,问事物(包括时间、地点、状况、原因、方式)“何、奚、曷/朅、盍/阖、侯、胡、安、焉、恶、乌、爰”等,或为疑问代词,或为疑问副词。以“何”为例:公曰:“何谓忠贞?(左僖九)问事物,主语。三公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韩诗外传卷八)问事物,指称性谓语。牛何之?(孟梁惠王上)问地点,宾语。“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孟尽心下)问状况,定语。“卿国史何当成

42、?”孙(盛)曰:“久当成,在公无暇,故至今日。”(世说排调)问时间,状语。第75页,共325页。何为不酤庄氏之酒?(韩外储说右上)问原因,宾语。夫子何哂由也?(论先进)问原因,状语。晏子,齐之习辞者,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内篇杂下)问方式,宾语。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山木)问方式,状语。作主、定、宾、指称性谓语时为疑问代词,作状、陈述性谓语时为疑问副词。其他疑问词与“何”用法基本相同,只是“安、焉、恶、乌”多用于问地点。第76页,共325页。问原因的特指问句“何为”、“何以为”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外物)何为含珠?有臣不用,何书其言为?(

43、韩诗外传卷二) “为”,介词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颜渊)何以为文?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淮阴侯) “为”,动词“何为”等于 “何为”, “何以为”等于 “何以为”, “为”,或介词、或动词,因强调疑问而移至句尾。第77页,共325页。“何”可写成其他疑问词:恶用是鶃鶃者为哉?(孟滕文公下)何为用这个鶃鶃叫的东西?“为”,介词。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列子说符)奚为用许多人?“为”,介词。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吕当务)尚胡为而更求肉?“为”,介词。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庄大宗师)奚以为汝、奚以适汝?“为”,动词。第78页,共325页

44、。“为”后演变爲疑问语气词。演变条件句中另有动词,为与其冲突:今怨高祖辱吾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史张耳陈余)何故当圣君道为?(风俗通义怪神)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庄天地)何计以为有虞氏(打算)?“为”,介词,后省动词。第79页,共325页。东汉以后“为”字独立表示是非疑问:若徒守江东,脩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三吴吴主传)百里奚、五羊皮,今日富贵忘我为?(家训书证)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百喻经杀群牛喻)第80页,共325页。第三,问数量“几、几何、几许、几所、几多、几何所、何几”,疑问代词。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左僖二三)人长之极几何?(语

45、鲁下)数问其家:“金尚馀几所?”(汉疏广)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十)问国之伏利、其可应人之急者几何所也。(管问)复令悲此曲,红颜馀几多?(庾信:夜听捣衣)去我寻阳,经途何几?(徐陵:与齐尚书杨遵彦书)此数词仅对数量提问,必要时可补足数量所属事物:子来几日矣?(孟离娄上)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史酷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第81页,共325页。3选择问句列举两种或多种问题要求对方选择回答。其结构即并列的“是非问句”或”特指问句”。韩怨魏乎?怨秦乎?(策魏四)先生之老欤?昏欤?(吕贵直)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滕文公下) 并列是非

46、问句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庄秋水)万物一齐,孰长?孰短?(庄秋水)赵王与楼烦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策赵三) 并列特指问句第82页,共325页。选择问句的两种延伸形式。A.正反问并列两问恰好一正一反,构成“正反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庄至乐)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史仓公)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孟万章下)反面状况可以简化为一个否定词: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也?(庄德充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王之军乎?其不邪?(策赵三)持老养衰,犹有善于是者与不?(荀正论)(崔)僧祐若无母弟,来归以不?(魏书刘休宾传附)第83页,共325页。如果进一步简化,去掉“其、与、以/

47、已”,句子就变成一问: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史张仪)我当作三公,不知卿堪为夫人不耳?(世说贤媛注引)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汉外戚传上)前见何(晏)、邓(飏)之日,为已有凶气未也?(三魏方伎传裴注引)此言与实反者非?(汉终军)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庄盗跖)当能究达其义、通见其意否?(论衡谢短)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孟公孙丑下)第84页,共325页。B.比较问句列举不同选项并提出选择标准,供对方斟酌回答。一般以“孰”提问:父与夫孰亲?(左桓十五)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语吴)立孤与死,孰难?(史赵世家)吾与徐公孰美?(策齐一)“孰”也可移至“与

48、”前:赵孰与秦大?(策秦五)王之获利孰与秦多?(史赵世家)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策韩二)吾孰与徐公美?(策齐一)第85页,共325页。“孰”的位置移动,引起语义轻重的变化:“与孰”表示客观比较,意谓“比如何?”,“孰与”表示主观质疑,意谓“难道比更?”比较标准亦可省略:救赵孰与勿救利?(策齐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天论)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逾?第86页,共325页。比较标准省略后,“孰与”义为“怎能比得上”,与“疑问词+与、如、若”同:楚王之猎,何与寡人?(史司马相如)汉书司马相如传改作“孰与”。卫君之爱(薄)疑,奚与媪?(韩外储说右上)予秦地何如毋予?(史虞卿)请君自度:结

49、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魏志武帝纪裴注引曹操书)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列力命)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文心雕龙章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微子)第87页,共325页。注意: “孰与”还有另一种意义“怎么、为何”,不应相混: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颜渊)综上所述,比较问句有三种互相关联的结构形式:(1)“与孰+形容词”吾与徐公孰美?(2)“孰与+形容词”吾孰与徐公美?(3)“孰与” 吾孰与徐公?第88页,共325页。4.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1)不亦(乎)意为“不也是吗”,表示委婉的反问;有时语气较重,可理

50、解为“难道不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学而)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左僖十)“不”可成换成“无”,“亦”可换成“以”:德,国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左襄二四)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与诸侯,不以泰乎?(孟滕文公下)第89页,共325页。(2)无乃(乎)意为“大概是吧”、“是不是”,表示委婉的反问;有时语气较重,可理解为“难道不吗”、“岂不是吗”: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僖三二)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雍也)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庄让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吕悔过)“无”可换成“不”、“毋”、“非”等: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

51、大盗积者也?(庄胠箧)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下)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史孝文本纪)第90页,共325页。“无乃”仅表推测,副词,亦可用于陈述句: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于鲜,敢献于从者。(左宣十二)“无乃”的疑问语气很轻,需要语气词帮助才能构成疑问。第91页,共325页。(3)得无(乎)意为“大概是吧”、“是不是”,表示委婉的反问,疑问语气比“无乃”轻。日食饮得无衰乎?(策赵四)今民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内篇杂下)“无”可换成其他否定词,如“微、毋、勿、亡、不”: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乎?(庄盗跖)(韩)信问郦生:“魏得毋用周叔为大

52、将乎?”(汉韩信)今兵不出,得亡变生、与先零为一?(汉赵充国)臂上金钏得非金印之征也?(宋书王玄谟)第92页,共325页。(4)何有(哉)意为“何有不可”,反问语气相对较重: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语楚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述而)王如好货,与民同之,于王何有?(孟梁惠王下)赵岐注:“于王何有不可也?”孟子曰:“不用贤,削何有也?”(韩诗外传卷六)第93页,共325页。四,双宾结构一个动词一般只带一个宾语,但有少数动词受意义制约可带两个宾语: 给他书意义与动词直接相关的叫“直接宾语”,一般指事物,而且结构上远离动词,如“书”;意义与动词间接相关的叫“间接宾语”,

53、一般指人,而且结构上靠近动词,如“他”。 可带双宾语的动词有三类:第一,授予义动词。如“授、与、予、假、藉、齎、贷、赐、遗、贻、赠、饷、奉、献、致、送”等:公赐之食。(左隐元)此所谓藉贼兵而齎盗粮也。(策秦三)第94页,共325页。彼求我予,假仇人斧。(韩扬权)我将贷子三百金。(庄外物)毋贻盲者镜,毋予躄者履,毋赏越人章甫,非其用也。(淮说林训)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汉朱买臣)上以此专属任(萧)何关中事。(史萧相国世家)人饷魏武一杯酪。(世说捷悟)动词“为”假借为“予”,也可带双宾语:齐侯将为臧纥田。(左襄二三)给臧纥田地。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汉贾谊)第95页,共325页。第二

54、,告语义动词。如“教、语、告、谓、晓、问”等: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隐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语楚上)天子数问(张)骞大夏之属。(汉张骞)第三,某些动词的使动、为动、对动用法:若弗予,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隐元)“生”,使动。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汉郊祀志上)“食”,使动。天生民而立之君。(左襄十四)“立”,为动。示之弱,以诱楚也。(语楚上韦昭注)“示”,对动。前两类沿用于现代,后一类为古代独有。第96页,共325页。 双宾结构的形式变换:A)直接宾语前加“以”,将其改造为工具状语: 赐之食 = 赐之以食 = 以食赐之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韩和氏)子犯以璧授公子。(左僖二四)“动

55、+宾+宾” “动+宾+状”或“状+动+宾 ”。第97页,共325页。B)两宾语位置对调:范座献书魏王。(策赵四)献魏王书周公之代成王治,七年后,还政成王。(史鲁世家)若侯身已殁,属所上其子孙见名尚书,封拜。(后汉光武帝上)但: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公输)言王之得璧,传之美人。(史廉颇蔺相如)对调后间接宾语前可加介词“于”,将其改造为趋向状语: 献书魏王 = 献书于魏王“动+宾+宾” “动+宾+状”。第98页,共325页。C)两宾语间可加进“之”: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之邑?(语鲁上)予人邑。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庄徐无鬼)与吾子罪。“之”仅舒缓语气节奏。天子所以教诸侯之悌也。(韩诗

56、外传卷三)所加“之”字无义,仅谐调语气节奏。分析双宾结构的关键:二宾语分别与动词发生联系,而彼此之间没有意义或语法联系。“闭之门”、“夺之食”、“为之民”均非双宾结构,“之”是定语,相当于“其”。教材误解。第99页,共325页。五,兼语结构结构形式:动宾套着主谓。两动词夹一名词(或代词),该词既是前一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动词的主语,身兼两职,故称“兼语”,兼语结构由此得名。天帝使我长百兽。(策楚一)使,前V;长,后V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策赵三)使,前V;令后2/前V;帝,后V。必须两个动词,故称前V后V。第100页,共325页。1使令式前动词表示“要求、命令、允准、禁止”等义,“使、

57、令”最常见。请君讨之。(左庄九)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语鲁上)止子路宿。(论微子)武安乃麾骑缚(灌)夫,置传舍。(史魏其武安侯)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刘)放作诏。(魏志刘放)必不敢禁我城壶丘矣。(韩说林下)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语鲁上)韦昭注:“为,犹使也。”(冷)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策秦一)高诱注:“以,犹使也。”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同。第101页,共325页。2使成式后动词表示“成为”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劝学)秦王拜(李)斯为客卿。(史李斯)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冢。(三魏东夷)3称谓式后动词为“曰、为、作”。今君命太子曰仇。(左桓二)东观按图,名鬼目作芝草、买

58、菜作平虑草。(吴志三嗣主)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后汉光武纪)第102页,共325页。4.存现式前动词为“有”或“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学而)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小雅谷风)5评价式前动词表示看法或认识。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史齐世家)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史淮阴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左隐三)第103页,共325页。出于节奏需要,兼语与后动词之间可加“而、以”:王曰:“召相田单而来。”(策齐六)前有尺帛,且令工以为冠。(策赵三)如此则与连动结构形式相同,但语义关系不同。后动词常可省略:前太守臣逵,察臣 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会。诏书特

59、下,拜臣 郎中,寻蒙国恩,除臣 洗马。(李密:陈情表)省略后动词“为”。第104页,共325页。六,主谓结构“主+谓”既可构成句子,又可构成词组(短语)。古代主谓之间常加“之”。此之谓死而不朽。(语晋八)何许子之不惮烦?(孟滕文公上)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韩五蠹)亦可构成分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僖十四假设分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汤问)让步分句邻之厚,君之薄也。(左僖三十)假设分句、结果分句第105页,共325页。“之”连接主谓,消弭其间停顿,可使句子词组化,即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试比较: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梁惠王下)句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孟滕文公下)词

60、组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礼记檀弓上)句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礼记檀弓上)词组“之”,连词。王力以为介词,学界大多以为助词。第106页,共325页。主谓结构还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左僖四)主语。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项羽本纪)谓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学而)宾语。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养生主)定语。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史平原君)时间状语。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庄秋水)原因状语。第107页,共325页。 “之”还可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梁惠王上)秦之与魏,譬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