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_第1页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_第2页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_第3页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_第4页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朽的教育史上奇迹:西南联大1937年,抗战爆发,仇寇肆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子辞却五朝宫阙,长途跋涉, 暂驻于衡山湘水,复又寄居春城,笳吹弦诵,悠悠八载。韶光易逝,岁月催老。时间指针从20世纪匆匆划过,染白了多少青春年少的鬓发,刻涂了多少稚嫩脸容的皱纹。65年后,三百名耄耋老者汇聚北大,缅怀散落于20世纪的美好的青春年华,也追怀洋溢于西南边陲的书生意气。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65周年纪念大会设址北大英杰对外交流中心,广聚联大校友,集会志庆。朱光亚、彭佩云、王汉斌等著名校友也到会与昔日同窗相聚。久别重逢,情何以 堪!会上,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师生和联大老校友约700人一同高歌联大校歌,堪

2、称一时盛事。西南联大,这所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其实体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声名广播海内,影响至深至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堪当“人才摇篮、民主堡垒”之称号。联大自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 8000人,毕业 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 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 西南联大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如晦的风雨中,西南联大弦歌不辍, 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重镇。如今,“联大现象”不仅

3、为华人教育圈所关注,一些外国教育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中国 20世纪初中叶的这一教育奇观。有国外研究者称:“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世界学术界追忆 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逝者如斯,转瞬之间,20世纪终成昨日,距联大结束,也已逾半世纪。发掘、总结、 整理“联大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规律、经验,如何让联大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为科教兴 国、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诚团结,既弘扬了三校“科学与民主”的优良传统,又融会 了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风,清华的“严谨求实”之风和南开的“活泼创新”之风,共同谱 写了中国

4、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破衣蔽体,糙米果腹,以茅屋为校舍,以破庙为教室,躲警报,避轰炸,钻山洞就 在这样的情形下联大教师发扬“刚毅坚卓”的精神,热情不减,弦诵不辍,培养出了一批世 界一流人才。正如著名学者陈岱孙所指出的:“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曾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对敬业、 求知的追求。这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可贵的,是特别值是纪念的。”-页脚-时光荏苒,如今的中国高校所处时代、环境早已大异于往昔;“联大现象”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尚待后来者研究发掘,整理出可资借鉴的经验、规律,并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 育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惟有对国家民

5、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才是永远推动我们前 进的首要的动力。 西南联大精神 溯既往。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云集西南重镇一一昆明。以挥汗如 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先后近九载,扬五千年民族思想,存四万万同胞心愿,激斗志、昂精神。于枪林弹雨、恶劣环境中不断点燃爱国、民主、科学之火 光,唤起民族复兴的希望。一批批民主的斗士、科学的巨匠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这依靠 和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神,即广大师生共同培育并发扬的西南联大精神。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

6、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 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作为由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发展而来的云南师范大学,我们深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倍感西南联大精神给子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支点。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十分注重继承发扬西南联大的光荣传统,确立以西南联大精神为治学兴校思想,将联大精神贯彻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 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 “学高身正、明德睿智” 的校风;高唱着联大校歌,以催生新的力量与抱负;积极进行对西南联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工作。1985

7、年成立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2001年成立了西南联大研究所,2004年扩建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 “西南联大研究专题”选修课;对 每一届入学新生进行有关西南联大和“一二 ?一”运动历史与责任“第一课”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点中开设了西南联大研究方向;2006年,还成立了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并在学生中成立了 “西南联大精神传播者协会;将路名、池名、楼名和系列人文景点赋予西南联大精神内涵,塑造学校文化特质,等等。使西南联大精神外化于载体、内化于行动中。在西南联大精神的激励下,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牢记历史嘱托,坚定不移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

8、的鲜明特色,成为云南省惟一的师范类省属重点大学;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光辉的历史鼓舞士气,崇高的使命催人奋进。没来云南师大之前,只知道它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那时云南师大还只是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成立于1938年秋季,初任院长黄桂生教授。等到抗战胜利,三校北返,为了回报云南人民对西南联大的支持,联大师范学院留昆独自建校,改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建国后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八十年代初期又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到后年即2008年,云南师大建校正好 70周年。从这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云南师大具有十分悠 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不过三百多亩

9、的校园里,在幽静的校园西北角静静的沉淀着历史的足迹和值得大书特书的联大精神的象征载体一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块碑石的价值所在,但凡研究过高等教育史的人对这块石碑都有着深厚的感 情,它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辉煌见证。大约在四十年代,西方某国评选世界著名大学,-页脚-国立西南联大和当时的云南大学入选前十名。由此可见当时的高等教育水平之高、 声誉威望之远,是我们现在的北大清华等国内所谓一流大学也无法比肩的,只能望其项背,敬而畏之,难以企及如此之高度。继承了西南联大的校址的云南师大却并没有继承西南联大的精神,非但没有继承反而背离了联大精神,并且在这条道路上也愈走愈远。 联大精神是什

10、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中言:“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谓谓”。西南联大培育了那么多优秀人才,有很多甚至享誉世界,诸如杨振宁、李政道、吴大猷、吴健雄 等等,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全世界教育史上创造了奇迹。郑天挺先生在梅贻琦先生和西 南联大一文中说:“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经过长沙临大五个月共赴国 难得考验和三千五百里步行入滇的艰苦卓越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坚持合作的思想。联大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 主意。学术上、思想上、政治上、校风上,莫不如此。 ”赵瑞建先生认为这句话是西南联大

11、取得光辉成就的一个很好说明,也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原则,这就是“坚持学术独立,思想民主,对不同思想兼容并包。校方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支持学生在课外从事核组织各种社团活动”。这也就是上面提及的西南联大精神,其实,西南联大精神也就是五四 精神,即民主、科学、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的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然而,纵观今日国内大 学(港澳台除外),云南师大早已丧失了联大的精神,其它所谓名牌、所谓一流大学又怎有 联大当年的精神和勇气呢?确切的说,建国之后,随着三校北返,师院留昆独自建制, 之后的国内大学已开始走下坡路,大学精神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系统之下,在其严密的思想控制之下,亦逐渐丧失殆尽。大学的灵魂

12、,我以为,其实就是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至理名言:独立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土之读书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居当今之日,回望斯人昔日之语, 我感慨万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前人那些精辟的见解和具有深刻内 涵的阐释,至今仍然得不到实效的发展?为什么辉煌只属于过去,现在拥有的只是遗产, 而不是创造?为什么众所周知的常识却无法推行下去?是体制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和理性,还

13、是我们自身没有一个身份危机的意识?当下的云南师大自然无法承托起如此之丧失大学精神的责任和重负。在时代发展的大变局 中,它和许多国内其它的大学一样,只不过是体制内的人们任意摆弄的一个小小棋子,供其作为政治上的政绩或个人的贴金装门面而已,摆脱不了被玩弄的命运。 追寻大学精神的“此在”是一种可笑的无知, 那么“彼岸”在何处?在当下的这片土壤中要想产生昔日联大 精神还需假以时日,自由和民主的先声在一百多年的时代大潮中,殆至今日略显风声鹤唳。在体制时代,思想的力量依然显出它的生机和璀璨,让我们再次重温那句经典:“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很多人来说,西南联大是一个传奇。一个在战争年代临时组建的大学,不

14、到9年的办学时间,8000在校学生,成绩斐然: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位是联大校友;2000年以来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3位是联大毕业生;解放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学生90人;而联大学生杨振宁、 李政道则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中国人。这所临时组建的大学早已不复存在。抗战结束后,北大、清华和南开相继迁回原地,继续书写自己的辉煌。当年 留在云南的联大师范学院今日已经成为云南师范大学。这所已经没有了实体的学校仍然在被人们纪念。有媒体这样评价西南联大被纪念的原因:七十载风雨过尽,西南联大依然成为“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之标高,并不仅仅因为她为民族存续菁华、奉献人才之功,亦不 仅仅在于

15、她关怀国事,时刻牵挂着本民族的命运,而更体现她是在一个民族最艰难的岁月,-页脚-建立起了大学精神之卓绝。西南联合大学在漫长的高等教育史中只存在了短短8年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内迁至昆明所组成的一所临时性的综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三校菁华,尽汇于此,兼容并蓄,开创联大“刚毅坚卓”之精神,奋发图强,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谱写了壮丽篇章,中华民族教育的学脉不仅得以传承,还作出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之材,以致被美国学者盛赞为“中邦三十载, 西土一千年”的“教育史上的奇迹”。时光如逝,70年过去了,云南师范大学迎来了校庆,该校的前身就

16、是国立西南联大的师范 学院,抗战胜利后随着北大、清华、南开的北上复校,只有师范学院保留下来,并在昆明持 续办学至今,尽管数易其名,西南联大的旧址和遗风依然留存。每当徜徉在云南师范大学美丽的校园内,抚摸着西南联大旧址的泥地土坯平房,我似乎听到了昔日联大学子们朗朗读书声,“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的豪迈志向久久回荡在象牙塔的上空南开精神有人说:“南开真像是一头老黄牛呀!”牛,在中国象征着什么,不需再费笔墨。南开百年 的风雨飘摇,弦歌不辍,有成功,有失败,有欢欣,有挫折但就是没有沮丧,南开始终 箪路蓝缕,在育人兴国的田地中默默耕耘戮力苦干。“不抱怨别人,靠自己去干! ”张伯苓说得多好啊,这短短的言语不

17、正是南开精神特质的浓缩汇集吗?靠自己去干,南开由中学而大学;靠自己去干,南开经毁掠而重建;靠自己去干,南开逆拮据而蓄资;靠自己去干,南开逢新纪而腾骥。 南开的历程就是在坎坷中愈益奋进的过程,就是在委屈灾难里克服困扰的过程,就是在挑战压力中毫无怨言躬耕苦干的过程。总有一种精神让人荡气回肠,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愈益奋进,南开在默默躬耕踏实苦干中 孕育和积聚的精神力量更让人激动挂怀。没有怨言,踏实苦干,南开的精神特质意蕴无穷, 它在本源上其实是质朴务实与激情热忱的典范结合。南开诞生于民族忧患的时代大背景下,它的创办人目睹时艰, 锥心于民族之不兴、 国家之不昌,始终将忧患意识悬于脑际, 他们追求民族国家的

18、昌盛富强同时又受制于落后拮据的 私立民办教育条件,此最直接的反映,便是南开兴学之务实质朴和爱国创新之激情热忱。务实质朴是南开的风格, 是南开历经磨难踏平坎坷办事情干事业做工作的具体方式,-辛苦苦筹措每一笔资金,兢兢业业育好每一个人才; 激情热忱是南开的性情, 是南开制定战-页脚-略开拓前进的整体心态, 始终坚持民主爱国的传统,敢想敢干日新月异, 满腔热血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过分的质朴务实会显得暮气横秋缺乏锋芒;过分的激情热忱则会显得稚气浮泛盲目聒噪而自乱发展前行的步伐,而百年南开执两用中、 不瘟不火,正是将质朴务实与激情热忱完美结合的典范!世纪风雨,一路走来,南开有声有色步履稳健越 “难”

19、越“开”,靠的就是这种敢想敢干激情闪耀能“顶天”、勤恳节俭务实筹谋能“立地”的风格,顶天立 地就是百年南开的精神特色!很多人认同南开质朴务实的风格,却不一定苟同南开激情热忱的性情,实则差矣。南开精神中激情热忱的表现屡见不鲜。校长张伯苓从北洋战舰上走下来誓要在苇地坑土里创办新大学培养新人才,这不是激情热忱是什么?1917年,天津大水,南开中学一片汪洋却借房舍、搭席棚坚持上课,这不是激情热忱是什么?1926年,天津战乱,南开大学在枪炮轰鸣中坚持全校举行大考, 这不是激情热忱是什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平津教育界流传着“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的俗语,没有激情热忱又怎会有“南开活泼”的美誉?所

20、以,南开是质朴的,南开是务实的,南开是刚毅坚卓的, 但南开也是创新的、 民主的、日新月异的、激情迸射的、满腔热忱的。正是这些元素的合力成就了南开这份“思想者的产业”。百年传奇话精神,世纪南开待传承。 对一个系列学校百年历程的回眸与纪念方式,绝不仅仅是华灯流彩的庆典,更有对它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发掘,对它精神特色的传承与弘扬。先辈的心血,前哲的风范,结晶为南开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意蕴绵长的南开精神凝练在百年时空之中,这烛照着几代南开人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还要继续传扬,无远弗届。让我们期待,走过一个百年的南开,再度谱写又一个世纪的传奇!文 /李向阳心怀大公力求最能南开校训意味深远南开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21、和意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种解读,但万绪归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始终是其核心理念, 并在此基础上辐射出跨越时空的特质, 历久弥新。-页脚-淑世为公、敬业乐群精神。“南开精神”是强烈爱国忧患意识的结晶,爱国乃南开精神之魂。南开的办学者认为教育的意义在“润身” ,尤在“淑世”。“润身”是为个人私己; “淑世”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强国富国服务。将“淑世”放在“润身”之先,爱国特点 鲜明。同强调爱国一样,南开的办学者反复强调为公的精神。“允公允能”的校训就喻示着为公的精神诉求。张伯苓先生多次指出,“公的意思,就是为公众,摒除自私自利。”他说,“余敢断言,将来做事能以南开精神成功者,即为公

22、二字 。与“淑世”、“为公”思 想一脉相连的是“乐群”精神。“乐群”强调个人融入群体,强调民族团结。在南开的办学者看来,不在个体身上培育起 “乐群”的精神,整个民族就缺乏凝聚力。 以上述思想为引领, 南开大学始终不渝地努力创造“淑世”、“为公”、“乐群”的道德环境,以矫正近代社会转型 时期国人重“私”之弊病。南开学子们长期在这种人文环境中生活学习,自然有益于养成“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语)的精神。这是百年南开所以能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的 重要原因之一。自强不息、务实苦干精神。南开学校由民间力量发物,在近代中国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外敌入侵的艰难困苦之中萌芽成长,从一所小学校,发展到系列化

23、的大南开,表现出 令人惊叹折服的毅力与韧性。1 9 3 7年,侵华日军炸毁南开大学校园,师生跋涉南迁,继 续为国育才的事业。抗战胜利后,南开在所得经费甚少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力量很快实现复校。1 9 7 6年,南开遭严重的地震灾害, 师生们在地震棚中学习,教学科研工作从未中断。回开还白芥务实苫下、不尚空谈的传统 要求学:生f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拿出莒T”、 “实干”、“硬干”的精神,不取巧,不投机。南开培养学生以“诚” 、“真”、“信”三字为根本,推崇诚实、真实、老实、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一些知名的南开校友回忆道:“南开精神表现于行动者,是脚踏实地。 南开校友做起事来最忌的是只说不做,浮夸粉饰

24、。与其作大而空洞的宣传,不若任小而实际的工作。”南开在百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风踏实、诚笃公信的校风,是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一面旗帜的基础,也是南开在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力量。开放求新、与时俱进精神。南开从来具有容纳中西文化的开放意识。校训中的 “日 新月异”,既体现在南开办学、治学的宏观思路上,也体现在南开传道、 育人的具体要求上。办学之和 南开就极力主弘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为富国强国之.用.新中国成立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南开延续传统,把学校的发展放到世界教育的坐标中去定位。同时,南开主张应时求新、与时俱进。秉持这一理念,在改革开放初期,南开以“人所少有,我所专 长,人尚未及,我

25、能先登”的胆识与魄力,率先创立了金融、旅游、生物化学等诸多社会急 需的应用学科。在一些高校对恢复社会学学科心存疑虑的情况下,南开率先开办了社会学研究班,培养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社会学专业人才。南开还注重以灵活的机制引导学生及早进入科学研究的过程, 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又具有主动的创新能力。 进入新世纪后,南开大学更是加大了开放创新的力度,不仅在办学体制上积极探索、大胆出新,兴 建泰达学院、深圳金融工程学院、滨海学院等,而且通过设立创新科研基金和实行“弹性学制”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开创新型人才辈出,学校发展形势喜人。正是由于不断融汇世界精粹,吸纳时代活力,南开精

26、神与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始终 契合一致,南开的步伐因此走得扎实而稳健。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摘要:在70年前的那个朝夕不保的时代里,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在如晦的风雨中,弦歌不-页脚-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它就是西南联大。自它1937年在长沙建校,至 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 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 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 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因此,面对当代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却出不了人才的现 象,重温历史,从联大中吸取经验,进而改进当代大学环境,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27、是十分 必要的。关键字:西南联大背景成功原因 当代大学 启示 正文:建立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 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 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 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成功原因.联

28、大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三校的学术民主精神,特别是兼容并包的精神。 联大汇集三校学者专家于一堂,但由于联大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使联大成为勇于自由探讨学术的论坛,不同学术主张的专家均无向隅的寂寞。这不仅调动了教授任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大开眼界,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联大严格要求、重视实际的学风,集中表现在重视基础训练方面。联大对基础课 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又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

29、强,有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创新, 可以开展边缘学科、 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有的联大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后 来能领导大型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这与他们扎实严格的基础训练与开阔的思路就有很大的关系。.联大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学术造诣深,而且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因而教学质 量是高水平的,这是联大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联大许多名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因空袭移居郊区,远离学校数十里,为了同学学习效果好,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数小时辛苦跋涉,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深受同学的敬重。联大教授授课风格各

30、异, 但一般都反对照本宣科, 而重视讲授自己研究所长。.联大校系领导,重视教学实验、实习,对保证理工科学生的学术水平起了很大作 用。联大刚搬到昆明时,理工科的仪器设备不多。但校方集中财力,尽量通过各种渠道,从 上海、香港以至国外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再加以教员自己动手制造设备,各系都开出一系列的实验课程。如物理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年都有实验课,每周一次实验,在战时实为难得。工学院在困难的条件下,材料试验设备齐全,木工、金工、锻工、铸工实习从一年级 就开始。.联大实行“教授治校”。联大校长梅贻琦认为校长就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大学必 须由教授来治理。因此,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大学治理结构层面,主

31、要有两个机构:一 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教授会” ,教授会是一个咨询机构。二是由三常委、教务长、 总务长、训导长、各院院长及教授代表组成校务会议,是决策机构。在西南联大,校长、教-页脚-务长、总务长、各院院长以及各系主任均由教授兼任,没有副职,且常是一人兼任数职。学 校很多的专门性任务都交给由教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去研究和办理,委员会有常设的,也有临时性的。总之,西南联大的决策机构、 咨询机构的主要成员都是教授,各种委员会也是由 教授组成。西南联大的重大事情都经过教授会议讨论决定,教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使学校充分保持了纯洁。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的启示一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大众教育不能丢了 “大学精神 )今天,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继续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 然而应该看到,对比联大,现在大学教育缺乏学术精神, 这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没有学术精神,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空话。所以,当代的大学教师,不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