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基础_第1页
工程地质学基础_第2页
工程地质学基础_第3页
工程地质学基础_第4页
工程地质学基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10月9日 绪论1工程地质学定义: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范畴。2研究对象: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和解决。研究核心: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3研究任务: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建议。5)根据建筑物场

2、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6)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4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学科:土力学、岩体力学 地质结构(地质结构、岩体结构、地应力) 地貌(地表形态) 水文地质(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学科:水文地质学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如:火山喷发、地震、滑坡 分为外/内/人为) 天然建材5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如:岩土工程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量、降水水位、边坡基坑问题 矿山开采围岩稳定性、边坡斜坡问题

3、、水文问题6研究内容:1)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2)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3)工程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4)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大范围5)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7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地质学分析法) 定性,从地质角度分析 数学力学分析发(定量分析计算评价) 定量研究方法 模型模拟试验法(仿实体演绎) 定量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类比法(经验借鉴类比法)常用 定性/半定量评价,较粗略8相关学科:1)地质学分支学科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2)高等数学、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3)物理学、普通化学、物理化

4、学、胶体化学4)工程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 9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及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 *二* 10月11日 工程地质条件1举例分析: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结构往往很复杂,多断层,甚至有活动断层。河谷深切,沟谷发育,地势高耸,斜坡陡峭。地下水往往为埋藏较深的基岩裂隙水,富水程度较低,但地下水交替强烈,水质多为低矿化而不具侵蚀性的淡水,但如遇有可溶性碳酸盐岩或大的断层破碎带,则往往为强富水带。崩塌、滑坡、泥石流广泛发育,且规模往往很大。天然建材以石料、粗骨料丰富,细骨料土料贫乏为特征。2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工程地质条件在长期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的区域性规律和自然地理环

5、境的分带性规律控制着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空间分布与组合规律性,促使工程地质条件形成、发展演化的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它们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控制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演化。3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因素:区域性、分带性规律。1)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大地构造2)外动力地质作用起源于地球外部能,表现为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自然地理环境4中国工程地质条件的分区分带性:中国大地构造环境1)缓变区:最厚: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厚6070km地壳厚度缓变区 最薄:东部沿海平原,厚3035km地壳厚度缓变区 中等:甘新地壳厚度缓变

6、区,厚约50km 中国中部地壳厚度缓变区,厚3840km2)陡变带:青藏高原周边:喜马拉雅陡变带、昆仑-祁连陡变带、贺兰-龙门陡变带 中等-最薄两大区间:兴安-太行-武夷陡变带、 东南沿海地区陡变带、台湾东部地区陡变带西北地区:阿尔泰陡变带、天山地壳厚度陡变带 3)四大陆间增生褶皱区或陆间褶皱造山带 4)新构造活动带:较近期的褶皱山区、新生代以来的断陷盆地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地貌轮廓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样性气候分区: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壳表层沉积物:沙漠、黄土、膨胀土、红土、淤泥质软土、常年冻土5中国工程地质条件的组合类型

7、:高原冻土型、高山峡谷型、黄土高原型、红色盆地型、岩溶高原型、冲积平原型、滨海平原型、河口三角洲型、丘陵与山间盆地型*三*10月14日 区域稳定性理论(问答)*1区域稳定性定义是指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2区域稳定性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区别前者包含后者,后者通常不包括区域性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而只是现代地壳活动性及其对工程建设影响的研究与评价。*3区域稳定性分析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4何谓“安全岛”理论以李四光倡导的活动构造体系与“安全岛”理论为主体,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评价。

8、其核心思想是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强烈地区,寻找活动相对微弱的“安全岛”,而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区,圈出活动性相对较强的活动带。*5构造控制理论的两种研究思路强调构造活动和岩体结构是控制区域地区稳定性的主导因素,以断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和断块稳定性状态分析评价为主的思路。构造应力场研究为主线,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6何谓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地场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在强调地球内动力作用是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主导因素的同时,考虑外动力和特殊物理地质现象对地面和地场稳定性的影响。7区域稳定性评价的目的,重点是什么目

9、的:稳定性分级与分区。重点:构造稳定性评价研究8区域稳定性评价的指标确定原则以构造稳定性指标为主,以地面稳定性和岩土介质稳定性指标为辅。9区域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构造应力场,尤其是现今构造应力场*10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区域地壳结构与组成研究 区域新构造运动与应力场研究 区域断裂现今活动性研究 区域地震活动与火山活动研究 区域重大地震灾害研究 区域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11稳定性分区与分级的四个级别是稳定区、基本稳定区、次稳定区、不稳定区12中国区域地质构造在近挽期的特点西部强烈隆升,东部相对下降和凹陷13区域稳定性分区分级的目的将一个区域划分成不同稳定程度的区和块,供工程设计部门利

10、用和决策,以便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制订合理的建设、规划方案。*14区域不稳定性区内有强烈活动断裂或附近强烈活动断裂、可能发生强震,影响该区烈度为IX度或IX度以上,可能引起区内某些断裂复活及山体失稳、地表开裂,难以进行建筑或需采取特别防护措施才能进行建筑的区域。 区域次不稳定性区内或附近活动断裂发震、影响烈度为VII度VIII度,也可能引起某些坡体失稳滑动以及某些地段地面发生凹陷、变形破坏,建筑物必须进行抗震设防的区域。 区域基本稳定基本烈度为VI度,地震作用对岩土体稳定无影响,除特殊重要建筑物外,一般建筑物都不可以进行抗震设防的区域。 区域稳定烈度为V度和V度以下,地壳及其表面处于稳定状态,

11、任何建筑物都不需抗震设防的区域。15一个区域的稳定性由大到小可划分为哪四级地区、地带、地段、地点*16影响区域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地质因素(地质体组成、结构、构造、形态和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物理因素(重力场、地应力场、地热场)自然因素(气象、水文)人为因素(人类工程经济等各类活动)17在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对工程地质问题按不同层次可划分为哪三类区域地壳稳定性、建设地区地表稳定性和工程场址岩土体稳定性18地壳稳定性主要在地球内因,包括现代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岩浆运动等引起的地壳及其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也包括人类工程及其它活动诱发的地震活动、断层活动及火山活动研究和预测。 地表稳定性在地壳表面在地球

12、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的相对稳定程度。如各种原因产生的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各种斜坡、边坡的变形和破坏现象;也包括湿陷性土、膨胀性土、易液化土、盐渍土等土层性状变化引起的地表变形等。地表变形可能直接引起工程岩土体失稳。 工程岩土稳定性工程建筑物影响范围内岩土体的稳定性,如地基、边坡、堤坝及硐室围岩的稳定性等。*19评价区域稳定性的指标有哪些地质指标(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速率、叠加断裂作用)地球物理指标(重力梯度、地热流值、静压力差值、地震应变能、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20区域稳定性评价的步骤收集资料室内对资料进行分析野外调查研究室内研究进行论证

13、综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评价与区分*四*10月18日 岩体构造控制论1岩石是岩体结构的物质基础,是矿物的集合体。 岩石的定义: 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地质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岩体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的地质体。 分为:结构体、结构面(如:层理、裂隙、断层) 与岩石的关系:任何岩体都要经历岩石的建造过程,岩石既是岩体的物质基础过程,也是各种原生结构面与岩性组合的形成过程。3岩体结构岩体中结构体与结构面的组合形式。 或定义为:不同类型的基本单元(结构面和结构体)在岩体内组合、排列的形式称为岩体结构。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的方位和厚度、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控制岩体结构的主要工

14、程性质) 分类:物质分界面-层面、片理面、软弱夹层、岩浆侵入接触面、泥化夹层。充化夹层、沉积间断面。 不连续面-错动面、断层、节理、风化与卸荷裂隙。结构体由不同结构面分割所形成的岩块。岩体结构作用:岩体结构不同,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岩体变形破坏的难易程度与方式也不同。 控制了岩体的水文地质条件、风化作用。 岩体结构不同,岩体稳定性特征完全不同。4对特殊的岩石建造(如:含煤建造、含盐建造、以粘土岩为主的碎屑岩建造)岩体较软,易变性,他们变形破坏与失稳其岩性效应十分突出。在岩性效应中,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5岩石的形成过程及物理力学性质对岩体结构的影响:岩石的成分与结构:是岩石工程地质性质差异

15、的主要原因。岩石的成岩环境与岩相变化:决定岩石的均一性和各向异性。岩石的成层条件及厚度变化:对沉积岩及负变质岩影响较大关系到岩体介质的连续性与各向异性。岩石组合特征及其划分依据:是研究岩体结构物质特征的基础工作。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稳定性有重要影响,6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原生结构面(沉积、火成、变质结构面) 原生结构面 表生(次生)结构面*结构面成因类型成因地质类型主要特征原生结构面沉积结构面层面、软弱夹层、沉积间断面产状与岩层一致,一般延续性较强,易受构造及次生作用而恶化火成结构面火成接触面、岩流层面、冷凝节理产状受岩浆岩形态控制,接触面一般延伸远,原生节理则较短小,火成岩流间可有泥质物

16、填充变质结构面片理、软弱夹层产状有区域性,延续一般较差,在深部一般闭合原生结构面劈理、节理、断层、层间破碎夹层产状与岩层产状有一定关系,特性和力学成因关系密切表生(次生)结构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层面及裂隙夹泥在地表部位发育,延续性不强,产状变化大,结构面常有泥质物填充结构面力学类型破裂、破碎、层状、泥化结构面。7结构面的分级根据规模(发展趋势、大小)划分级序分级依据力学效应力学属性地质构造特征I级延展长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以上,贯通岩体,破碎带宽度达数米至数十米形成岩体力学作用边界控制岩体变形和破坏构成独立的力学介质单元软弱结构面较大的断层II级延展规模与研究的岩体相当,破碎带宽度比较窄,几厘米到数米形成块裂体边界控制岩体变形和破坏方式构成次级地应力边界软弱结构面小断层,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