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单元一、积累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诓骗(kung)懦夫(nu)前仆后继(p)B.停滞(zh) 汲取(x)舍身求法(sh)C.豢养(hun) 折扣(zh)锲而不舍(q)D.中伤(zhng) 懒惰(du)根深蒂固(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渺茫摧残自抱自弃自欺欺人B.凶险压榨不足为据走头无路C.鲁钝灌溉不攻自破怀古伤今D.视察虚忘持之以恒轻而易举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固安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区域,发展前景不言而喻。B.当你似乎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成功也许离你仅一步之遥了。C.推广广

2、播体操,是增强广大中小学生体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D.他罪行累累,舍身求法,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天津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3分)()A.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B.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

3、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D.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有定力才更见功力。浅尝辄止容易半途而废,走马观花容易流于形式。正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的,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到位”意味着必须用心专一、用力持久保持恒劲和韧性,愿下笨功夫,肯下苦功夫,才能迎来大功告成时“到位”的过程,实际上是认识提升、思维集成、实践创新的过程A.B.C.D.7.名

4、著阅读。(7分)甲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乙到第四日上,老太太起来吃过点心,走到第三进房子内,见A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髻此时是十月中旬,天气尚暖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盏杯箸。老太太看了,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笑道:“我家怎的有这些东西?”丫鬟和媳妇一齐都说道:“怎么不是?岂但这个东西是,连我们这些人和这房子都是你老太太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碗盏和银

5、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1)甲诗是对水浒传第十回内容的高度概括,请你写出第十回完整的回目名称:陆虞候火烧草料场(2分)(2)请概述甲诗中“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所指事件的主要内容。(3分) (3)乙文段选自,文中的A指的是(人名)。(2分)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0分)某校对九年级学生就家务劳动对性格、家庭关系及学习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对性格的影响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对学习的影响积极影响无影响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无影响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无影响消极影响64%34%2%72%24%4%32%30%

6、38%(1)家务劳动对性格、家庭关系及学习有何影响?请结合上表,概括该校九年级学生对此问题认识的主要倾向。要求:不出现具体数据。(4分)(2)你的好友明明认为家务劳动对学习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担心干家务活会耽误学习。如果你对他进行劝导,会怎么说?(6分)二、阅读理解(25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25分)变与常叶春雷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是一汪清泉,流动是它的常态。若停滞了,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变”是一种自我更新,就像年年春天,树木会长出新叶。自我更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吸纳新的知识、新的思想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他外在的精力,更要看他内在的思想。而思想的活力,离不开

7、“变”,离不开推陈出新。周易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一个民族如此,对一个生命个体更是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我们自身,就一定要跟着变化。苏轼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说明变化之剧烈。人在这样剧烈的变化中,如果抱残守缺,很快就会被淘汰。道家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看到了这剧烈的“变”,从而要求人们跟着“变”。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如果能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祸福,人的心态,就会变得从容得多。古人之所以讲“宠辱不惊”,就是因为对祸福的变化看得比较通透。对祸福看得通透了,那么就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人生自然就“宠辱不惊”了。但是,在适应“

8、变”、跟着“变”的同时,人也要保持自己的“常”。这就是老子所言“知常曰明”。为何“知常”是明智的?因为懂得“常”,人才能守住自己的心,才能不让自己被五彩缤纷的世界牵着鼻子走。什么叫“常”?“常”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世间万物虽然变动不居,但是规律却是常态的、恒定的。譬如万有引力,水只能往低处流,不可能往高处流。这就是“常”。懂得了这个“常”,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依照万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行事,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同时,对个体生命而言,“常”是指一个人恪守的那些基本的生活原则。我们最讨厌的,是那些喜怒无常的人。为何讨厌他们?因为他们朝三暮四,见利忘义,见异思迁,行为没有逻辑可寻。前面

9、讲过,一个人固然要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是一个新的样子,但“变”之中,也要有“不变”的东西,这“不变”的东西,就是道家所谓的“常”。当代生活中,有人不知“变”,所以很快就被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淘汰了。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传统的经商模式彻底颠覆了。一些人适应不了这个变化,“死”掉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人倒是不怕“变”,也能在巨变的时代如鱼得水,但是他却失去了“常”,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投机分子,有奶就是娘,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底线。人要不怕“变”,但也应该守住自己的“常”。能适应变化的人,是聪明人,识时务的人。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守住自己的“常”的人,是忠厚的人,仁德的人,值得信赖的人

10、。人不聪明,就可能被剧烈变动的时代杀死;人不仁厚,就可能自相残杀。但有一点,笨一点,只要仁厚,还可能有他人在你身处危机的时候拉你一把;如果光聪明,不仁厚,那么,很可能就像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到头来,成为孤家寡人一个。(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9期,有删改)9.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10.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11.请简要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论证思路。(8分)12.谈谈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不少于50字)(7分)写作答案1.解析 DA项,“仆”应读“p”;B项,“汲”应读“j”;C项,“锲”应读“qi”。2.解析 CA项,“自抱自弃”

11、应为“自暴自弃”;B项,“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D项,“虚忘”应为“虚妄”。3.解析 D“舍身求法”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用在这里不合语境。4.解析 BA项,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开展”;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D项,语序不当,应将“解决”与“发现”互换位置。5.解析 B应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6.解析 A前文“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直接引出下面对“到位”的论述,因此接句,然后再对其余三句进行排序。先指出“到位的过程”是怎样的,紧接着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得出结论“保持恒劲和韧性,愿下笨功夫,肯下苦功夫,才能迎来大功告成时”。由此可知排序应为。7.

12、(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林冲接管草料场后,到临近村里买酒御寒,回来发现草料场住处被大雪压塌了,于是到山神庙中借宿。陆谦和管营、差拨到草料场纵火,企图烧死林冲,林冲借宿山神庙躲过了劫难。(3)儒林外史范进8.(1)绝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认为,家务劳动对性格和家庭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家务劳动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或: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家务劳动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2)示例:明明,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咱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让大脑得到休息;而良好的心情是学习的催化剂,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语言委婉得体,意对即可)9.解析 本题考查

13、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本文最后一段为总结段,该段首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把握住这句话,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变”和“常”的含义进行概括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人要不断地自我更新,也要依照规律,恪守原则。10.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抓住文段中“周易中有句名言”“苏轼说”“老子说”等标志性语句,可判断出运用了引用论证。因为引用的是名言,所以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周易、苏轼和老子的名言论证了“人要变化”的观点,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11.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最后一段共六句话,第一句是观点句;第二至四句分别分析了“变”与“常”的意义;第五句,抓住“不聪明”“不仁厚”等词语可判断其从反面论述了“变”与“常”的作用;最后一句起到补充的作用,强调了“仁厚”即“常”的重要性。 本段首先提出观点“人既要知变,又要守常”;然后分别指出知“变”和守“常”的意义,即知“变”能适应变化,守“常”能得到信赖;接着从反面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