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_第1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_第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_第3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_第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学习内容:教材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教学目标:、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难点: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来描绘物体所在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教具、学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

2、、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二、新知: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出示例1挂图: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第1页共51页完成“做一做”三、巩固练习:

3、1、完成练习一第2题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四、小结。课外作业:认方向。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2.了解平年、闰年与地球公转间的关系,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学难点

4、: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2。(1)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引导:这是201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年份(年)2005。月的天数(天)(2)组织交流。第2页共51页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年份(年)2005。月的天数(天)28

5、。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4)提问

6、: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2.数学文化。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

7、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第3页共51页倍数,才是闰年。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案例设计说明: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数

8、学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本单元的教学是建立在时、分、秒的认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平年和闰年的抽象性更强,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公历中的平年、闰年可能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一点点认识。而要让学生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教学素材的选取要注意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特征和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合作探究准确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对于学生知识层次还达不到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进行补充。整个过程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渗透。教学目标:1、知道

9、平年、闰年的特征。了解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的道理。2、能根据年份准确判断出平闰年。3、培养互相合作的意识与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导入新课师:你知道自己出生在那一年吗?(学生汇报,多数在1999年或2000年)师:能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小组交流后部分学生汇报)师:闰平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也出生在2000年,同样也是三年级的学生,可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测,引起全班交流争论,最后形成最合理的认识,闰平的生日可能在2月29日。)第4页共51页师:对,闰平的生日是在2月29日,可是今年他又没能过生日,他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我们来帮帮

10、他好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闰平的生日问题。(板书:闰平的生日)二、自主探究1、探究平年、闰年的特征师:请同学们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观察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都有都少天。并完成闰平的生日统计表。年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二月的天数(小组合作完成后展示)师:观察统计表,哪些年闰平能过生日?他过了几个生日?生汇报:2000年、2004年、2008年的二月是29天,2000年闰平出生,2004年闰平过了第一个生日,2008年闰平过了第二个生日,一共过了两个生日,其他年份的二月都是28天,所以闰平不能过生日。师:我们

11、规定,二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二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年28天、闰年29天)师: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学生计算,汇报: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教师根据汇报板书)2、探究四年一闰的规律(多媒体出示万年历)师:我们一起再帮闰平查一查哪一年他能过第三个生日?也请你继续填写统计表。(共同查找,填写统计表)师:观察统计表,说说闰平生日的出现都有什么规律?(观察、讨论)汇报:每四年闰平过一次生日。师:闰平每四年过一次生日,也就是每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闰年与4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那怎样判断平年、闰年呢?我们不妨来试一试!看看能发第5页共51页现

12、什么方法。(小组讨论、尝试、合作)汇报:用闰年年份除以4,所得结果没有余数;用平年年份除以4,结果有余数。师:对!每四年一闰,就是说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也就是用“年份4”(板书),结果若没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平年。师:为什么会每四年就要有一个闰年呢?这里有一段小知识,请同学们了解。出示课件: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位365天,叫平年。这样每年大约少算了6小时,过四年差不多就多出一天,我们就把多出的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样,这年的二月就是29天,全年3

13、66天,叫做闰年。(学生阅读了解)3、尝试判断,探究简单的判断方法。出示历史上的重大年份进行判断。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开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学生自主进行判断)师:哪些年份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生汇报)师:你觉得一个个的去计算麻烦吗?有没有好的办法?(小组讨论)汇报:年份是单数时不用计算也就知道这一年不是闰年,因为单数不可能是4的倍数。师:真聪明!可是剩下的这些双数年份还是要算的,算起来也很麻烦的。老师有个很好的办法,只要计算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是否能被4整除就可以了。如:判断1840年是否是闰年,我们只要用404看一看是否有余数就

14、可以了,如果404没有余数,那么18404也就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学生验证2008年)第6页共51页4、了解整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的道理。师:假如闰平同学能活一百岁,那么到2100年,他能不能过生日呢?学生计算汇报:能,因为这一年是闰年,二月是29天。查询万年历验证,产生疑问。师:为什么这一年不是闰年,是我们计算错了还是万年历错了?还是听听时间老人是怎么说的吧!出示课件:刚才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的365天还多出的5小时48分46秒当做“6小时”来计算的,这样常年下来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累积到整百年时一般不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闰。(学生阅读了解)师:刚才老师也说过,如果公历年份

15、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那还有不一般的,这就是那不一般的情况。看来对待科学,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你们知道了为什么2100年为什么闰平不能过生日了吗?(知道)师:当遇到整百年份需要我们判断是闰年还是平年时,我们要看这一年除以400有没有余数,可是我们有没有学过除以400这样的多位数除以多位数的除法怎么办?如:2100400。老师告诉你我们只需要用2100的前两位数也就是21去除以4就可以了,如果有余数就是平年,如果没有余数那就是闰年。请你验证一下吧!(学生验证)三、巩固应用1、我知道哪一年是闰年。(1)1962年、1980年、1830年、2018年、1900年、1804年、2112年、2

16、076年(2)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先有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全班交流。)2、一封来信小朋友们:你们好!狐狸要在我的工厂里定一批货,按合同,我要在今年年底前把货给他,而他要到明年的2月29日才把货款付清,别人都说狐狸很狡猾。你们帮我参考参考,这个合同我能不能签?第7页共51页小猪杭杭2010年5月31日(选自新课标教案)3、回答下面的问题北京奥运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知道奥运会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吗?下届奥运会将在哪一年召开?回答完上面的问题你会有什么发现?四、小知识:为什么个月天数不一样我们现在用的历法

17、来源于古罗马。古罗马有一位叫儒略.凯撒的统帅,他主持制定了历法。因为他自己生于七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他就决定把七月改叫做“儒略月”,而连同其他和七月一样的单月,都定为31天,双月就定为30天。如果这样的话,一年就有366天了,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一样,历法就不准确了。因为二月是罗马处决犯人的月份,凯撒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就下令把二月减少了一天。因此,二月就有29天,而在闰年时二月就有30天。凯撒死后,奥古斯都继承了帝位。他出生于八月,就把八月叫做“奥古斯都月”,还把原来八月份加了一天,成了31天,又把十月、十二月也都改成了31天,这样一来,一年就有多出了3天,所以他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

18、成了30天,再从二月里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就变成了28天,只有闰年才有29天。所以,我们现在的1、3、5、7、8、10、12月是31天,4、6、9、11月是30天,而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五、总结: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帮助闰平解决了他了解自己什么时候能过生日的问题,也就是“平年和闰年”。(板书课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收获吧!赶快交流一下吧!(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六、板书设计平年和闰年闰平的生日平年闰年第8页共51页二月28天二月29天全年365天全年366天年分数4(后两位数4)整百年分数400(前两位数4)效果分析:本节课的设计,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

19、导,我觉得主要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一、创设贯穿教学始终的大而有趣问题情境。以自己和闰平的生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能够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环节创设了大的教学情境,通过“三年级的闰平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对前一节所学内容进行了“不自觉的复习”。认识到只有二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而闰平出生在2月29日,这可能是有些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他不能过生日的原因;通过“闰平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以后的整个探究过程就围绕着“闰平的生日”这一问题情境而展开。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广泛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完成闰平的生日统计表,知道了平年和闰年以及平

20、年和闰年的特征。在发现闰年的出现规律、判断闰年的方法上,我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探究和广泛的交流空间,并给予了必要的补充。在探究交流中,让他们充分交换数学思维。三、利用丰富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出示了“为什么四年一闰”、“四百年一闰”和“为什么各月的天数不一样”三个小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知识的由来,拓宽了知识面。除此之外,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万年历,快捷方便的提供材料,用于教学。四、重视品德教育的渗透。这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上部分重大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判断上,还有就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第9页共51页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

21、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以单位面积为参照,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估测能力。3、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教学准备:课件、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一、复习导入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用面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一

22、)提供材料,启发研究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二)展示、交流方法1.交流。(1)它的面积是多少(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第10页共51页(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4表示什么3呢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3)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

23、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单位了。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到铺一部分,只摆一行一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改。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2)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

24、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促学生深入思考,再次丰富学生间接测量经验,优化方法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能想象出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方法。(1)“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2)那我们今后就揣着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扛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到处去测量面积吧。比如足球场场地面积,想说些什么(3)讨论:我们不妨把这张卡片就当作,大家开动脑筋,小组研究能不能第11页共51页找到简便的方法(4)探究交流:为什么长20厘米就能摆20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呢(5)为什么宽是4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

25、面积呢!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测量较大面积卡片的方法,引起学生自觉改进旧方法的意识,发现长方形长、宽与面积单位边长个数的关系,突破由面积单位到长度单位的转化这一理解难点。6.利用多张卡片深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1)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它的面积是多少啊怎么想的(课件)看到长9厘米,就说明能摆,宽6厘米,说明,一共多少个面积单位所以。怎样列式(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书算式。)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设计意图:培养想象能力,内化操作活动,展现思维状态,推进学生思维发展,深化理解面积计算方法。(三)归纳公式(1)研究到现在,你知

26、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3)(指算式)看到长几厘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验证公式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近。3.练习: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四)总结研究过程,渗透数学研究的方法回顾一下咱们的研究过程:同学第12页共51页们经历

27、了“解决长方形卡片面积问题直接测量到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发现规律:间接测量方法形成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四、课后反思: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

28、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第13页共51页们的牛奶是怎么分配的,好吗?挂图出示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教学例题。(1)列算式。提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师:要知道10箱够不够,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列式(2)探讨12某10的算法。谈话:观察例

29、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学生自由计算2。教学“试试”。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1)列式:12某30()(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3)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12某33612某30360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l做“想想做做”第1

30、题。(1)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共51页(2)相互交流,改正错误。(3)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2、做“想想做做”第2题。(1)指名回答。(2)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3、做“想想做做”第4题。(1)一个学生拿卡片,其余学生抢答。(2)同桌互相评价。4、做“想想做做”第3、5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五、课堂作业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P3031页。教学设想: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会计算方法的需

31、要,并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灵感。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第15页共51页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谈话导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

32、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问题也不例外。2、估算。(1)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300元)(2)你是怎样估算的?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说明白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算一算)。怎样算呢?你们能自己动动脑解决这个问题吗?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样,请大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交流之前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4)用竖式计算。请学生说说用前三种方法算的道理。5、比较方法:这个竖式同方法(3)比较

33、有无联系?(实际上都是分三步计算的,竖式第16页共51页是把三步计算写在一个式子里。)6、选择方法: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为什么?自己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7、研究笔算方法。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1)第一步算的是什么?(2)第二步算的是什么(3)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4)这一结果和我们开始的估测差不多吗?8、归纳提炼。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9、完成“试一试”。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1、完成“想想做做

34、”第1题。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做题。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2)各自算出正确答案。4、做“想想做做”第4、5题。(1)观察题目提供的场景。提问: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朋友应付多少元?)第17页共51页(2)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3)全班共同订正。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教学

35、内容: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练习课书第32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3、巩固前面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教学过程:一口算25101420406010943023390302030124011122040508050二复习笔算1判断下面各题并改正。24325925561412016223648150591681662726要求学生说出错在什么地方?在改

36、正。第18页共51页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4856732739164328156435623填表。(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2)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出“一共的支数”的,可以用每个的支数乘盒数得出,也可以看后面的盒数是5盒的几倍,后面相应的支数也应是60的几倍。从而渗透积的变化规律。三练习应用题1讨论第4题(1)先让学生观察图,知道了那些信息?(2)一共有多少千克?怎样求?(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2讨论第5题(1)让学生观察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一共住多少户?怎样求?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说出每步的意思?教学内容: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科书3334页教学设想: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

37、乘两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并通过笔算得出精确结果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估算价值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出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第19页共51页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出示例题,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农场去参观,通过

38、介绍你了解农场的有关那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那些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二、探索方法1、谈话:估算以下明明一家一天可以挤奶多少千克?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2、全班讨论交流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方法合理吗?教师提问:2942比8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多”字。2942比15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少”字。2942接近1200,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这么考虑?为什么用“左右”这两个字?3、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验证。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4、看书交流5、讲述:只要方法合理,都是可以的。三、巩固深化1、完成想想做做的T2

39、、3、题。2、完成想想做做的T5题。四、课堂小结五、作业:想想做做的T4、5第20页共51页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40、,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1、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21页共51页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生(

42、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2)比多少?(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第2

43、2页共51页(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44、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2)比平均笔画数。(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

45、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第23页共51页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2)略(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师出示例题: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师:谁来估计一下这

46、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

47、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第24页共51页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统计表教学流程:一、导入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二、学习交流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他

48、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1)指名展示(2)这种方法叫什么?点拨:移多补少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14+12+11+15=(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第25页共51页524=4、归纳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三、交流展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四、达标测评1、练习十一第2题(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3)填写

49、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第26页共5

50、1页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1204280730055409242844933693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2、计算:4)85)257)639)45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3、出示例1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2)

51、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4)笔算:422.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第27页共51页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

52、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4、出示例题2.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

53、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

54、比除数小。(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第28页共51页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三、巩固运用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五、课堂作业:练习四第1题。课后习题完成练习四相关练习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

55、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下面统计表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第29页共51页生:8+9=17人,师:同意吗一定吗生:齐说同意、一定。师:出示图1集

56、合圈,语文组数学组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二、探究新知1、问题的引出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师:

57、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师:同意吗生:同意。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第30页共51页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2、交流汇报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生:8+9=1717-3=14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

58、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

59、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第31页共51页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生:用“韦恩图”来表示。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生:有重复关系的,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2、教材P1

60、10练习二十四第2题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交流回报: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生:8+9=17人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