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士祯悼亡诗_第1页
论王士祯悼亡诗_第2页
论王士祯悼亡诗_第3页
论王士祯悼亡诗_第4页
论王士祯悼亡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王士祯悼亡诗悼亡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类型,自唐代韦应物、元稹之后,艺术表现方面的开拓 大体已完成,以后的诗人似乎再没什么创新的余地。 自元代傅与砺以降,明清两 代诗家赋悼亡者甚众,名诗人如王彦泓、王夫之、屈大均、尤侗、厉鹦、杭世骏 集中都有悼亡之作,但引起关注的只有清代诗人王士祺和尤侗。但即便是这两位 诗人,近代陈衍也认为:“语云欢娱难工,愁苦易好。而悼亡诗工者甚妙。王阮 亭、尤西堂不过尔尔,则以此种诗贵真,而妇女之行多庸庸无奇。潘令、元相所 已言,几不能出具范围也。”。那么,悼亡诗的艺术成就果真到唐代就再无发展 了吗?我觉得还不能这么说。起码就王渔洋的作品看,虽然艺术表现未必有多少 新颖之处

2、,但其多章组诗的规模化制作仍在体式上有所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在唐宋以前,悼亡诗多为零星短章,多章组诗的规模化制作出现于清代, 具 始作俑者或许就是王渔洋。多章组诗体制上的庞大首先意味着内容表达的量化需 求,大量生活细节的文学化是这种需求的直接原因。明清以后,由于制度或经济的原因,官员仕宦常不能携眷而往,对妻室在乡侍亲课子的艰辛,也往往难以体 会。一旦妻子亡故,中馈无主,丈夫顿失左右臂,于是长忆亡人,增伉俪之重。 李梦阳正德十一年(1516)五月丧妻,撰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有云:李子 哭语入曰,妻亡而予然后知吾妻也。人曰何也,李子曰:往予学若官,不问家事, 今事不问不举矣;留宾酒食,称宾

3、至,今不至矣,即至弗称矣。往予不见器处用 之具,今器弃掷弗收矣,然又善碎损。往疏酱盐豉弗乏也,今不继旧矣。鸡鸭羊 豕时食,今食弗时,瘦矣。妻在内无嘻嘻,门予出即夜弗扃也。门今扃,内嘻嘻 矣。予往不识衣垢,今不命之浣不浣矣。缝剪描刺,妻不假手、不袭巧成足师, 今无足师者矣,然又假手人。往予有古今之,汽,难友言而言之妻,今入而无与言 者。故日妻亡而予然后知吾妻也。唐宋以前的女子墓志,多空洞的装饰辞藻而少 生活细节的铺陈,像李梦阳这样很具体的叙写,时代越往后越常见。而相应地, 悼亡诗的篇幅也越来越大,花样则日益翻新。不但以诗悼念亡妻,有的还代妻作 诗诀别。如清代马先登勿待轩诗集存稿卷一就有代妻诀诗,

4、卷二有悼亡 四十绝句。类似这样的悼亡组诗,明清两代颇不鲜见,但只有王士祺的作品进入 批评家的视野。清末杨子毕芳菲菲堂诗话已注意到:“阮亭三咏悼亡,一哭 张宜人,再哭陈孺人,又哭张孺人,此老不幸亦云甚矣!然诗以哭张宜人者为最凄惋,如门第河东双戟围云云、病中送我向南秦云云、帖子宜春认旧 题云云、药炉经卷送生涯云云,诸语不必絮絮言情,而情思自觉怆绝,读 之肠结,固不在唐人之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下也。”当代学者 对王士祺的悼亡诗也有特别的关注,提出一些很好的见解。本文拟就王士稹三次 悼亡及其作品的不同特点再作一些补充性的分析。悼亡不是一次,而是三次,并且后两次也各写作了一组12首七绝的悼亡

5、诗。张宜人去世不久,老父担心士祺生活无人照料,翌年十月就为续取济宁陈氏, 时年16岁。陈孺人性婉嫣闲静,来京邸未几,内外井井有条,家人咸称贤淑, 王士稹也稍纾张宜人去世的悲痛。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日,陈孺人生三 女于京邸,因士稹不久就膺詹事府(俗称宫詹)少詹事之命,遂名之为阿宫。十一 月士祺奉命祭告南海,嘱从侄启沃护送家室归里。六年后陈孺人再来京服侍,丈 夫每迁一职,“必相岛勉以清勤酬主知”。京官俸薄,“孺人手司出纳,往往以 樽节佐之”。康熙三十年(1691)因哭母丧而病肺,医药无效,越明年四月十二日 而殁。遗言日:“君受国恩深重,致身九卿,当思勉服官以图报称。遇下人当以宽。”又

6、日:“从君十七年,止有一女,且善病,可谨视之如我在也。”孰料三 个月后,阿宫也不幸夭折。王士稹追忆孺人德行,“尤痛其十七年中,荆钗裙布, 手自箴纫,无金珠以耀首,无锦绮以饰身”;尤喜其性慧强记,“授唐绝旬百 首,皆成诵,吟讽中律吕,予所赋诗,亦颇能诵数十篇,禅诵之余,每举以相乐”。 看来陈孺人天性颖悟,颇有文学修养,还能与丈夫咏诗作乐,悼张宜人诗文中从 来没提到这方面的内容。悼念陈孺人的悼亡诗 原有十六首,删存 12首,收在蚕尾诗集卷二, 题下注:“哭陈孺人及女宫作。”由于陈氏奉佛诵经,悼亡第一首就从佛家话头 写起:“优钵昙花现即空,那堪摇落委残红。招魂欲问魂何处,冷雨凄风野寺中。” 第三首仍

7、然是发挥空门之理。第五首回忆陈孺人诵诗的情景:“博山香篆倚银屏, 三体唐诗梵字经。仿佛红窗人未起寝,灯前教诵雨淋铃。”相比悼念张宜人的组 诗,这组七绝给人返朴归真的感觉, 较少用典和出入前人诗句,而将笔触落到写 实的细节,构思则常回到传统的今昔对照表现上来。陈孺人持家的岁月,王士稹已官至户部侍郎,诗中一再出现相应的家庭生活情境: 银箭金壶听丽谯,年年空 负可怜宵。抛残斗帐红蕤枕,手点茶汤候早朝。枕压偏鬟久罢梳,绿窗昼寂掩流 苏。那堪亭午朝回后,日听垂第响药炉。二诗一写日常早朝空负良宵,一写孺人 病后缠绵病榻,一种无复生人乐趣的空虚无奈之感, 在华丽的环境、器物描写反 衬下,表达得刻骨铭心。在这

8、整体的氛围中,“博山香篆倚银屏” 一首所能忆起 的快乐,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我常想,王士稹一生虽然仕途通达,名满天下,但 家庭生活实在是充满了不幸。他的诗风被目为“神韵”,而神韵又总被认为与一 种超然的生活姿态、远离社会现实的审美距离感相联系。这两者之间究竟有着什 么样的关系呢?王士祺第三次悼亡的对象是侧室张孺人。据亡室张孺人行述:“孺人淮 之山阳人,本周氏。其归予甫髯髯,修眉曼喙,双瞳如剪秋水,婉娈。张夫人爱 之,俾从己姓。孺人少机警,能强记。张夫人善病,凡箱箧宪库之属,一以委之。 康熙十五年丙辰正月,予内艰服阕上京师。九月张夫人病卒于家,孺人日夜侍汤 药,殁则哭踊不自胜。自时厥后二十余年,每

9、讳日必呜咽流涕,虽张夫人逮下之 仁,而孺人之贤可知也。”看来张孺人的出身像是Y鬟,所以从张宜人姓。宜人 病故不久,翌年二月老父就遣孺人来京服侍饮食。 及继室陈孺人来京,她又能扶 助持家,燕飨宾客饶有宜人之风。此后无论土稹居里守制,还是在京任职,饮食 起居都赖孺人调护。然而从康熙二十五年起孺人即婴疾, 时剧时瘗,终以三十八 年(1699)六月七日卒于京邸,享年43岁。当时王士稹是66岁,孺人虽非正室, 却是伴他生活时间最长的。行述起首就说“老不能朝夕哭,而悲从中来,不 可断绝。拊膺自叹,中夜反侧。(中略)欲赋诗以写其悲愤无聊之思,而胸臆间如 有鳗不得吐。聊追忆平生,书具梗概,使孺人之贤不至与烟草

10、同灭没,而予之悲, 庶亦稍写起万一焉”。由此可见,王士祺对张孺人是怀有特殊情感的。古代男子娶妻,必门当户对,多考虑政治、经济及血缘等因素;而讨小妾却 无需顾及这些,反得伶俐可爱的女子。据行述看,张孺人应该是红楼梦 中平儿那样的女子,乖巧能干,更兼容貌明丽一一三篇行述中只有张孺人特别描 述了相貌,可见张氏不仅美貌过人,也是很得士祺怜爱的。果然, 12首悼亡诗 中破天荒地出现了对亡室容貌的描写:“曼喙横波一顾时,素妆不屑洗胭脂。成都画手丹青笔,难写天然却月眉。”而且其九写道:“廿年往事忆前尘,离合神 光似洛滨。白有宓妃留不得,那能怜取眼前人。”这是说张宜人亡故之际,自己 沉溺于悼亡之情不能自拔,以

11、致冷淡了孺人,其中的歉疚和遗憾之意是不难体会的。或许正是出自爱恋而非感激之情, 这组悼亡诗相比前面两组,内容更空灵和 唯美,“红窗依旧明明月,不向罗帏鉴玉人”这样的情语和冰簟银床夜色幽, 凉生风露碧云秋”这样的景语取代了现实中生活细节的叙写。诗中很少追忆那些 特殊的生活情境,只是抒发失去孺人的悲哀和绝望之情。虽然也袭用前人诗句, 如其一 “落叶哀蝉断送秋,他生未卜此生休”,其十一 “江上峰青人不见,美弹 今日是哀弹”,具十二“春水绿波春草碧,从今何处不关隋,但像是意之所至, 信手拈来,殊无补缀衬贴的感觉,这似乎是渔洋晚年炉火纯青的老境。 值得注意 的是,这组悼亡诗中一再出现神话仙传的比拟, 除

12、上文举出的宓妃,还有“碧海 青天欲见难,月中谁伴女乘鸾”、“飙车几日返神霄,青雀西飞竟寂寥”、“流 萤几点堕轻罗,灵鹊传闻此重过”。这种艺术手法,远地说是承袭江淹的构思, 近地说是重拈早年赋香奁体的绮丽笔调,实质上都与他对张孺人的感情有关。张 孺人显然是三位夫人中惟一让他感受到女性的美丽和柔情的一位,他对张孺人的悼念自然流露出缱绻的眷恋,而不只是单纯的道德情感。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判断,陈衍说王渔洋悼亡之作于“潘令、 元相 所已言,几不能出具范围也”,未免过于武断。王渔洋三组悼亡诗起码在体制、 规模上是有创辟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后人注意到他的悼亡之作,原因 盖在于此。应该说,悼亡

13、诗到王士祺,所有体式上的发展、结构上的特点、技巧 上的变化,才基本穷尽。而即便是王士祺,除了哭侧室张孺人外,其他两篇行述 及其悼亡诗都没有提到妻子的容貌,这显然表明,悼亡诗中对妻子形象的塑造, 是彻底被道德化的意识所主宰的。 也许可以说,从古到今的整部悼亡诗史,就是 一个被道德化的女性角色群像。在妻子去世后,男诗人们才在其中倾诉对妻子的 赞美和怀念,以及未在妻子生前表达的遗感之情。这种情形始终没有得到改变, 悼亡诗也就一直维持着“公开合法地表达自己对配偶之爱的唯一机会”的地位。新城王氏为邑中望族,世代与邹平张氏、淄川毕氏、益都赵氏、孙氏等著姓 通焙。王士祺初娶于邹平张氏,祖延登官至南京都察院右

14、都御史,赠太子太保; 父万钟福王时授江防同知、镇江府推官。王、张两家本是姻亲,顺治三年(1646)谢迁聚众攻占新城、长山、淄川一带,士祺即随祖、父避于张氏。是年张宜人父 亲亡故,随母返里,士稹母亲前去探望,”时宜人十岁,发覆额矣,举止如成人”, 王夫人很喜欢,遂议蜡,并于顺治七年(1650)八月迎娶。时王士祺十七岁,张宜 人年十四。顺治十六年(1659)秋,王士祺在京锭选,有寄内二首,除以“遥 怜香阁里,独坐理鸣弦。明镜惭孤影,愁妆减旧妍”四句表达对妻子的怜惜之情, 还称颂了妻子的美德:“偕隐庞公妇,家风儒仲儿。挽车当早岁,磺雪及芳时。” 此后他偶尔也有诗寄给妻子,但内容都较平淡,妻子对于他的

15、重要性和他自己对 妻子的感情,似乎非要到妻子去世,才能真正体会和表达出来。康熙十五年(1676)九月十日,张宜人在新城里第病逝,享年 40岁。王士稹 接到讣闻时夫人已下葬,他甚至不能临帷一哭,只能将一腔悲怀尽情倾诉于诰 封宜人先室张氏行述中。他请汪琬为张宜人撰墓志铭,有书云:“某用文辞累 吾子者凡两世矣,今吾妻张宜人年甫四十而殁,某感悼不已,愿复以累吾子。吾 子其亦怜我而惠之铭,以慰吾亡者而损吾悲乎 ?”请平生挚友同时也是当代古文 三大家之一的汪琬为撰墓志铭,用意当然不止于寄托哀思,告慰亡灵,更主要的 是希望借名家手笔使张宜人事迹传之久远。出于同样的用心,他还请朱彝尊、汪懋麟为张宜人撰写了传记

16、。三篇文字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源于他自己撰写的张 宜人行述,也都没有行述悲怆感人。这篇近四千言的行述,确实是饱含诗 人爱和辛酸的文字。起首一段小引就悲凄欲绝:呜呼,士祺数年来,备遭骨肉之惨,所与同忧患相慰藉者,惟糟糠之妇耳。今又凝焉长往,藐诸孤呱呱无告,士 祺孑然一身,羁孤千里,欲归不能,欲留不可,人生至此,天道宁论。念结发以 来,二十有六载,甘苦患难,无一不与妇共之。忍不技涕,略述以负地下!之后士祺历述亡妻完美的妇德,包括敬事长辈,承欢顺旨;善恤姑她,尤得婆母喜爱; 勤俭持家,不饰罗绮金翠;从宦二十年,无私货无私蓄等。其中写到了三则热情 待客、尽力济友的逸事:丁未、戊中间,予与汪户部苕文、刘吏

17、部公勇、梁侍御 日缉、李学士湘北、陈阁学子端诸君,为文洒之会,四方文士游京师者,时凑邸 舍。宜人知予好宾客,肴核酒茗必手治,不以委臧获。或鞋菜不继,辄脱簪珥付 质库中,两人更以此相乐也。忆辛丑在广陵,闽中友人许天玉公车北上,以缺资 斧来告。会囊无一钱,宜人笑日:“君勿忧,我为君筹之。”除腕上跳脱付予日:“此不足为许君行李费耶?”予亦一笑,持遗天玉。天玉作长歌记其事,颇援古 贤媛为比。同里徐东痴隐君贫且老,虽冻饿不干人。每严冬风雪,无御寒之计, 宜人辄出絮帛属予日:“君得勿念徐先生乎?曷以遗之? ”其与予同志相助,大抵 然也。对于丈夫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德行更令人感动呢?张宜人从丈夫离扬入京

18、的康熙四年(1665)即婴疾,当时她才28岁,此后一直身体赢弱,长年服 药。王士祺的叙述显示,宜人的“薄命而早终”与迭经家门不幸、”婴生艰之至极”有很大的关系:士祺获罪于天,频遭惨酷,自庚戌后,哭母,哭兄,哭两子, 一哭侄,一哭子妇,期功之戚,无岁无之。今哭宜人于千里之外,予何以为情哉! 抑人情最不能忘者,所与共忧患之人也。宜人十四归予,二十年甘苦两人相与共 之。数载以来,牛衣对泣,忧患亦惟两人共之。今死者已矣,生者奈何?物上有七旬老亲,下有呱呱诸稚,谁代予仰事俯育者 ?度宜人九泉有知,目且不瞑矣。 最后他特别提到,仿佛是有预感,“今年夏,予偶读文选,至潘骑省悼亡诗,辄闭目不欲观”。这就告诉我

19、们,他原是很熟悉潘岳悼亡诗的内容和 写法的。在宜人去世到翌年二月的几个月内,王士稹一共写了36首悼亡七绝,今存35首,编于康熙十六年的丁巳稿卷首尽管历来公认王士稹最擅七绝,但以七绝一体写作悼亡诗,仍不能不说是个 大胆的选择。由于诗体短小而数量众多,王士稹一改前人那种集中和笼统的写法, 化整为零,使悼亡的内容变成多彩的蜡史片段。 据日本学者三枝茂人研究,这组 作品在内容安排上具有完整的构思,第一首为总述,第二至十一首为回忆妻子生 前,第十二至十六首追悼年来家中其他亲人的凋丧,第十七至二十九写季节的推 移,第三十至三十五以佛教观念自解。 尽管全体可见这样的布局,但各诗之间我 觉得还是有一种意识流的

20、散漫感。在第一首总述哀悼之意后,其二回忆焙礼情景, 其三又追忆最后一次离别,其四感叹宜人因艰难支撑清贫的生活而早衰,其五写 宜人常在花时归宁,其六忆宜人烹茶伴读的温馨气氛,其七述宜人脱金钏赠许天 玉一事由于伉俪之间别多聚少, 许多篇章在追叙离别相忆之情的同时, 也述 说了自己的境况与行踪,而这些感伤的记忆又往往同家族凋零的不幸交织在一 起,浓缩了诗作的悲哀情感:寸草春晖恨未休,何时负土泣松楸。九泉凭报慈亲 道,四十儿令已白头。(其十二,自注:先慈宜人以壬子见背。)三载西风雁影分, 登高泪尽陇头云。从今肠断重阳节,又采寒花酹细君。(其十三,自注:先兄西樵以癸丑秋殁。)自失双珠泪暗垂,几年石阙口衔

21、悲。而今一笑黄泉里,玉雪娇儿见母时。(其 十四,自注:儿沂以辛亥殛,浑以壬子殛。)这部分作品因包含特定的生活体验, 也更具有个性色彩,在悼亡诗的写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七绝的篇幅难以容纳传统的今昔对照结构,但并不妨碍作者借助诗句的互文性来拓展抒情性,这本是王渔洋诗最擅长的功夫。在这组悼亡诗中,不仅有与行 述的互文,更触目可见与前代作品的互文。 如其十八“遗挂空存冷旧熏”是因 袭潘岳的“遗挂犹在壁”,其九“牙牙学语今何似,忍听娇儿索母啼”是本自韦 应物的“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其八“廿载无衣搜画箧,不曾悔却嫁黔 娄”,其十七“只余金缕裙犹在,争忍无情布施来”则明显脱化于元稹 三遗悲 怀的前两

22、首。还不仅如此,悼亡诗以外的素材,王士稹摭取得更为广泛,不仅 迭用古书典故,还大量化用前代作品,以陶铸自己的诗歌语言。如其一 “藁砧无 复望刀头”用古乐府语,其五“可怜陌上花开后,常送香车缓缓归”用吴越王遗 妃书语,其二十“东风不启蕨蕤锁,一任空梁落燕泥”用韩姗、薛道衡诗句,其 二十一 “翠袖何人倚暮寒”用杜甫旬,其二十四“断肠方羡雉朝飞”用牧犊子歌 意,其二十五“长伴鳏鱼夜不眠”用陆游诗句, 其二十七“华屋山丘理亦齐”用 曹植诗语,其二十八“春事愁中复病中”用杨简诗句, 其三十一 “禅榻春风两鬓 华”用杜牧诗句(金荣注误作元祺);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三十五“宦情薄似秋蝉 翼,愁思多于春茧丝” 一

23、联,系取陆游宿武连县驿原旬,仅改“乡思”为“愁 思”,清代注家已一一注出。唯其太依赖书卷作敷衍,这类作品虽翻新出巧,不 失雕章琢句的精致趣味,但除了上引“寸草春晖恨未休”(用孟郊诗语)、“几年 石阙口衔悲”(用南朝乐府双关语)两句外,多数读来反不如那些一空依傍、直掳 胸臆之作更真挚动人。三枝茂人认为王渔洋这组诗的情感表现显得较淡,与“神 韵”的艺术观念有关,应该说已触及一部分问题。但我觉得过多地依赖于前代作 品,过多的涂饰,才是影响情感表达的根本原因。袁枚曾说:“阮亭之悼亡妻, 浮言满纸,词太文而意转隐故也。极中肯禁。第三十三首“陌上莺啼细草薰, 鱼鳞风皱水成文。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

24、”,据惠栋引(陆)茎思之说, 乃是将少作留别改写前两句而成,原作“斗帐香寒歇旧熏,人间无路识行云” 的“旧熏”已被用于其十八,而“鱼鳞”句却是袭取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鱼 龙潜跃水成文”旬,注家尚未指出。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王士稹即便写悼亡之 作,也不免矫饰的成分。为什么要矫饰?这就要联系到赵执信对他的批评一一“爱 好”。爱好,就是为了将诗写得漂亮,达到自己想要的某种艺术效果,而牺牲一 点原则性,或者说对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作一些让步。王士稹在此牺牲的是抒情 的真实性,如果“陌上莺啼细草薰” 一首确是据少作改写的话,将多年前留别友人的话语重新翻出来告慰妻子,那明显就属于刘勰批评的“为文造情” 了。 对友 对妻,生离死别,这两种情感显然是不等价的。当然,这么说也只是我们了解其写作真相而生发的感触, 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