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关于中国罢工的合法性的具体分析在对于罢工和罢工权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分析中国的罢工合法性问题。 关于中国的罢工的合法性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中国罢工立法的特点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国际社会关于罢工立法的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在宪法中规定罢工权为 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日本、韩国; 16 一种是在劳动法律中规定罢工权并具体予以规制, 如法国、美国;17以上两种都属于积极立法方式,再一种是消极立法,如英国,成文法 只是规定了工人的团结权和谈判权,对于罢工权则主要通过判例来对于罢工予以规制。但 这种分类并非绝对,各类立法行使之间并不排斥,许多国家的罢工立法涉及多种立法类型。 我国的罢工
2、立法也涉及多种立法类型。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关于公民享有罢工权的明确规定,但我国法律从来也没有关于禁 止罢工的规定。依照基本的法理规则法无禁止即许可”,对于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便是可以作为的。所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没有禁止罢工的法律规定,所 以在中国罢工并不违法。或者说,中国没有罢工罪。18在建国后的四部宪法中,关于罢工权的规定是有变化的。1954年宪法关于公民的权利中没有罢工的规定。1975年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的自由。19 1978年宪法也规定:公民有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的自由,有运用 大鸣、大放、大辩论、
3、大字报 的权利。 ”20 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中,则取消了罢工自由”的规定。211982年宪法取消罢工,有者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但这并不表明政府禁止罢工。22即使是在宪法没有规定罢工权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对于罢工的行为也是认可的。1954年宪法期间,中共中央在 1957年发出的关于处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示中,对于罢 工问题明确规定为:允许群众这样作,而不是禁止群众这样作。因为第一,群众这样作并不违反宪法,没有理由加以禁止;第二,用禁止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种态度,不仅体现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工人群众的信任,而且也表明了党在处理罢工问题上的 自信心。而且,需要提出的是,2001年2月,全
4、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这一公约的第八条第一款(丁)项规定: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在中国批准这一公约同时发表的声明中,并没有对这一内容做作出保留或 者其他特别的说明。尽管这一国际法的规定要在中国具有国内法的效力,还需要通过国内 罢工立法的形式来实现,但 有权罢工”这一国际法律原则,则是中国政府所明确认可的。由于这一公约的可诉性问题在国际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其法律条文也无法在我国直接 适用。但如果因此而得出罢工在中国违法的结论,则是有意无意为中国政府在国际政治中 抹黑,致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处于难堪境地。中国政府对于 宥权罢工”的认可,更直接表现在
5、中国现行的成文法中。对于工人的罢 工权问题,也有相应的规定。 2001年工会法更对于 1992年工会法中关于停工 怠工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其背景与人大批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直接相关。修 改后的改法第27条规定: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 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的合 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 产、工作秩序。”尽管这一规定使用的是 停工”的概念,但在实质意义上,停工”与 罢工”具有同等含义。这一法条共有三层意思,停工怠工事件发生后,首先,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企
6、业协商,反映职工意见要求;其次,企业应当”解决工人的合理要求;再次,工会协助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秩序。从法律解释学的意义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该规定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工人享有罢工权,但处理罢工事件是以工人具有罢工 的权利作为前提条件的。但这一前提在该法条中是以隐含的方式体现的。从条文表述的逻 辑关系来看,发生罢工后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工会代表职工反映职工要求,其次应当解决的是企业解决工人的合理要求,再次才是尽快恢复生产秩序。很显然,这两个应当的前提是工人的罢工合法。因为没有这一前提,法律不会要求工会应当”代表工人提出要求,更不会要求企业 应当”解决工人合理要求,而只能是具体规定如何来
7、处理和惩治罢工 工人。其二,解决罢工问题并实现复工,是以解决工人的含理要求”作为前提条件的。这不仅从法律行文的顺序和逻辑关系可以看出,而且该规定的重心也在强调两个应当”。这种表述方式旨在表明法律保护工人的罢工行为。对于何谓工人的含理要求”,因为不同的罢工工人有不同的的要求,法律无法具体界定。一般而言,合理要求的具体标准应该由劳资 双方通过协商谈判确定。从以上分析来看,简单地认为我国关于罢工权立法完全处于空白,是不准确的。我国 法律虽然没有明确的罢工权的规定,但其立法原则和成文法规定均是以承认工人享有罢工 权为前提的。而工会法第二十七条,是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罢工问题处理的最集中和 最明确的规定。
8、这一规定应该是对待罢工和处理罢工的基本的法律依据。但是,我国的罢工立法总体而言是不完整不健全的。尽管工会法和一些地方法规 以消极的方式认可了劳动者的罢工的合法性,但由于宪法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有权罢工并且缺乏罢工权利保障和罢工权利行使的具体规范,致使目前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行动的处理处于一种缺乏规制的状态中。这种情况一是表现为目前我国多数的自发罢工行为的无序化和不可控的状况;二是表现工人的合法罢工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23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罢工立法,明确工人享有罢工权并对于罢工权的行使和罢工的处理作出具 体规范,特别是就合法罢工的刑事免责和民事免责作出明确规定,已是实现我国劳动关系 和劳动争
9、议处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当务之急。三、对于 罢工违法”的观点的辨析尽管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无法导出罢工违法”和 罢工有罪”的结论,如上所述,目前的我国的成文法是认可罢工的合法性的。如同市场经经济初期一样,对于罢工的指责和 惩治,是以罢工违犯了其他法律作为理由的。目前我国的一些罢工违法”论者关于罢工违法论的主张,也是这样一种论证方法。对于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有必要予以辨析和廓清。一是罢工是否违反集会游行示威法。有论者认为:茶田工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意向 明确的集会或示威的行为。按照该法律,应该事先向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批准。”24如果没被批准即是违法。这一说法混淆了罢工和集会示威的概念。罢工是指工人们在
10、生产场所 集体停止工作的行为,而 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 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25这是在行为主体、目的、性质、行为方式、行为地域上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其中最容易辨别的是,罢工是在工作场所”,法律上的集会示威是在公共场所”。如果罢工工人在没有被批准的情况下离开工作场所而进入公共场 所表达诉求,是违反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如果是单纯地在工作场所停止工作则与这一法律无所关涉。而这次以南海本田为代表的工人罢工,都是在工厂厂区内进行的。很显然, 这一论断显然属于法律适用不当。二是
11、认为罢工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指责罢工违法者,其理由之一即是认为,罢 工是单方面拒绝履行劳动合同,既违约又违法,罢工是集体行为所以是集体违法。对于罢 工行为,如果仅从民法原则和民事关系来看,这是一种违约行为。但劳动法正是修正了民 法原理而确定了工人集体行动权,罢工的芷当性”正是否定民法上的 违法性”的结果。26罢工的 芷当性”的理由之一,即在于罢工不是工人的个人行为而是工人的集体行为。所以罢 工的概念通常并不包括个人停止工作。工人个人停止工作不能称之为法律意义上的罢工。个人停止工作当然可以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判断其是否违法违规,暂作为集 体停止工作,应该适用的的是集体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2
12、7罢工这一行为是工人团结权的延伸,广义的团结权中即包含了谈判和罢工的权利。28罢工权作为基本人权,在与其他权利冲突时具有优先行使的地位。罢工的含义就是暂时停止劳动给付,拒绝履行劳动合 同。如果以此为理由认为罢工违法违约,世界上便不可能有罢工立法的出现。对此,陈志武教授解释很到位:罢工是集体违约吗?不是,现代国家的法律都保障罢工权利,亦即,当企业雇人时,每份契约中都自然包含了工人的罢工权,这是与工人发生 雇用交易时双方知道的。故罢工没违约。”29这就是,劳动合同当中尽管没有约定工人享有罢工权的条款,但作为一个更高位阶的权利,它自然包含在劳动合同中。还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关系在罢工发生的时期,劳动关
13、系仍然处于存续期间,但这是 一种特殊状态下的劳动关系。这种特殊状态并非是个别劳动关系的问题,而是劳资集体关 系处于一种暂时的对抗时期。这一期间的劳动关系的处理,只能是适用于集体争议处理法 来调整,而不能简单地适用以调整个别劳动关系为目的的劳动合同法,更不宜适用民法。这也是法治国家处理集体劳动争议的一般原则。三是罢工是否触犯了刑法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因罢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罢工领导人, 其罪名当然不是 罢工罪”,因为中国法律没有此项罪名,通常是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而被提起公诉。刑法第293条规定: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 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
14、,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 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适用此规定的行为,已经不是违法而是犯罪。但如果以犯罪三要素的动机、行为、后果来衡量,罢 工行为显然无法适用该法律规定。首先罢工的动机并非扰乱社会秩序,在工作场所停止工 作的行为也并不构成扰乱社会秩序。罢工的后果会造成工作生产无法进行,否则就不叫罢 工。但这种劳资纠纷就其性质而言属于一种私的关系,属于劳动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并 不涉及社会秩序。当然,如果罢工涉及公共部门直接影响社会秩序或安全,如供水供电公 共交通等部门的罢工属于例外。但如果是一般性的市场企业罢工,并不涉及公共秩序和社 会秩序,即是
15、涉及生产损失也是私的关系中的民事损失而不涉及公共秩序。且不说刑法此条规定便缺乏严谨性,而且将罢工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予以惩治,本身即属于 莫须有。对于性质为劳资之间私的关系的罢工行为,本应由劳资双 方自行谈判解决,但如果以公权力直接干涉并由政府出面提起公诉,其做法本身即有公权私用”之嫌疑。这种以刑法对待罢工工人的做法,尚属原始积累时期资本政府压制工人反抗 的一种手段,现今早被法治国家所摒弃。30当然,如果在罢工中工人发生破坏公物、伤害他人的行为,情节严重理应追究其刑事 责任。但这种行为属于伤害罪或破坏公物罪,而与罢工无涉。如果是由于单纯的罢工则要 动用刑罚,则属于 欲加之罪借用其他罪名来
16、惩处罢工,显属事实认定不清并法律适用 不当。四是认为罢工是否违反了企业的劳动规章。在罢工发生时,企业往往以罢工工人违反 企业规章制度解除工人的劳动合同。31这也是指责罢工违法违约的主要理由之一。罢工是否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一个必要的前提是,企业的劳动规章的这一规定是否合法。这主要涉及到两个法律问题。一是企业如果有禁止罢工的规章制度,这一规定内容是否合法 即所谓实体合法问题;其二是该企业的这一规定是否经过了民主程序即所谓程序合法问题。关于实体合法,其基本要求是企业劳动规章的内容不得与我国相关法律相冲突。但如 果将 禁止罢工”作为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不仅缺乏法律依据,而且直接违反我国现行法 律规定
17、即工会法第 27条。关于程序合法,我国法律规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要经过 职工民主程序通过方为有效。很显然,如果企业规章制度中有这一规定,也是雇主方面的 单方确定而没有通过民主程序,因为职工方决不会同意将禁止罢工”写入劳动规章,因而在程序上也是不合法的。所以,认为罢工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理由无法成立。而依照这种无 效规定解雇工人属于违法解雇。当然,更多的企业规章中根本没有这种规定,这只是解雇 罢工工人的一种借口,因而也是一种违法解雇。另外,可否以旷工为理由处理罢工工人?不可以。因为旷工和罢工是性质完全不同的 两种行为。旷工是由于职工个人的原因不请假而缺勤行为,罢工则是由于劳动争议的原因 工人集体停止
18、工作。旷工特别是无故旷工的行为后果需要劳动者个人来承担,但罢工的直 接行为后果,则是需要启动劳资谈判来具体解决争议。很显然,以旷工的名义来处理罢工 工人,缺乏依据,只是报复性惩罚的一种借口。这种行为只能是激化矛盾。以上关于罢工违法”论的种种说法,与我国目前劳动法治程度低下直接相关。在劳动 法治健全的国家,这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常识。然而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我国,并没 有建立起劳动法治体系,因而,对于罢工合法性的认识显然受到了现实和历史的局限。另 外,由于劳资利益的差别和劳资博弈的存在,关于罢工违法的争论,在相当程度上是利益 之争而非学术分歧,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这一问题上全社会达成一致。四
19、、关于罢工事件处理的原则和要求以南海本田罢工为代表的罢工潮的出现,将如何规制和处理罢工的问题直接提上日程。 这一事件促进了各地完善罢工规制和劳工政策的步伐。32考虑到国家层面上罢工立法的完善尚需时日,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正确处理罢工事件,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对待的问 题。而南海本田罢工事件的顺利解决,为今后罢工事件的正确处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正确对待和处理罢工,关键是政府对于罢工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法治解决。理性对待,主要是对于出现的罢工的性质,要有准确的判定。我国目前出现的罢工现 象,绝大部分都是劳资经济纠纷所引。在经济纠纷中,更多的是由于职工的劳动权益受到 侵害而引发,如工资待遇工资国家标准
20、、过度加班、劳动条件恶劣等,即所谓的权利争议。 近来引发集体争议的原因有的则是由于待遇不公正,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劳资利益共享等, 即所谓的利益争议。33这次南海本田罢工,既有权利争议的成分,主要涉及工人的要求成立代表自己利益工会的权利,也有利益争议的成分,主要涉及在法定最低工资基础上提 高工资水平的要求。对此,广东及南海区政府的认识就非常明确。他们认为南海本田的罢 工就是劳资纠纷,这种纠纷不涉及政治问题,对此政府不能强力介入,解决的办法就是让 劳资双方协商解决。从最终处理的结果来看,这一定性和处理方针是正确和有效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强力介入呢?通常情况下,是在某些特定企业的罢工会造 成
21、社会公共安全等问题时,政府方可运用行政力量制止。对此,一些地方立法作出了规定。 如深圳特区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条例规定: 供水、供电、供气、公共运输等用人单位因 劳动争议出现集体停工、怠工、闭厂等情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下列后果之一的,市、区 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命令,要求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停止该项行为,恢复正常秩序:(一)危害公共安全;(二)损害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市民生活秩序;(三)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利益的后果。”34该规定的立法意图非常明确,政府限制罢工或闭厂的法律要件有二:其一,企业的性 质为供水、供电、供气、公共运输等公共服务企业;其二,此类企业的罢工或闭厂已经导 致危害公共安全或损害正
22、常的社会秩序和市民生活秩序或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利益的后果。 换言之,不具备这两个法律要件的罢工或闭厂,政府不予限制。这一条例虽为地方立法,但有普遍意义。即政府对于一般性的罢工应该采用中立立场, 按照工会法第27条中两个应当”的规定,通过劳资双方协商来解决。既不要强制企 业提高,也不要压迫工人必须复工。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地方政府不应该为了出于经济 发展的考虑,完全站在企业一方来对付工人。这种政府替老板买单的行为,将劳资矛盾转 化为工人与政府的矛盾,使得矛盾更加复杂,并留下更大的隐患。南海本田事件处理的结 果说明,政府只要坚持法治解决的原则,罢工事件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还需要提出的是,政府在处理
23、的劳资纠纷所引发的罢工时,必须要慎用警力。当然, 出动一定的警力维持秩序防止意外还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不是出现暴力行为和极端行为, 以警力来平息罢工完全不足取的。因为罢工本身并非是极端行为”和过激行为35所谓的 过激行为”,是指违反法律和治安条例规定的行为,诸如超出厂区范围的纠察线、打 砸抢等暴力行为、阻塞交通枢纽和交通要道等。用警力来对付工人的和平罢工,是资本主 义早期政府来对付工人集体行动的手段。严格来讲,这是一种滥用权力的违法行为。因为 劳资纠纷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处理无需公权力 的直接接入。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处理罢工,不仅会激化和扩大矛盾,改变矛盾的性质
24、,而 且会严重影响人民政府的形象和声誉,破坏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直接削弱党的执政能力。与此相联系的问题是,政府在对待和处理罢工事件是,需要谨防将劳资集体争议和罢 工政治化”。将罢工问题政治化是某些地方政府动用警力和刑罚对待罢工的主要理由。目 前我国所出现的罢工事件,绝大部分是由于劳工待遇所引发的劳资经济纠纷,在一些国有改制企业的集体劳动争议中还涉及到当地政府的改制遗留的政策问题,而在非公企业罢工不仅不涉及政治而且连政策问题也不涉及。但是在一些地方,往往将劳资集体争议当成群体性事件”和 突发性事件”,认为事件的发生是有人 煽动”,甚至是有 境外势力插手”,因 此,将其作为政治性质的 维稳事件”来处
25、理。其处理方法必然是动用国家机器强力介入。这种做法首先是对于罢工的性质作了错误判断。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工人自发罢工, 绝不是个别坏人或某种势力能够煽动或操纵的。组织或参与罢工,对于工人说来需要承担 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经济风险、职业风险、政治风险甚至刑事风险。工人不会想不 到这一点。他们之所以不顾风险投入罢工,显然是被逼无奈的最后选择。而将罢工事件政治化“、维稳化”,是一种最简单而又能邀功的一种处理方法。但这种处理方式的结果,则 是将党所依靠的工人群众推到党和政府的对面,对于执政党而言是一种极为得不偿失的政 治失策。因此,罢工问题的处理要袪政治化”而强调法制化。在南海本田事件为代表的广东的罢工潮中,广东高层明确指示,不要以维稳的方式来处理罢工事件。这是一个非常重 要和正确的决策,也是广东工潮能够平稳解决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需要深以为戒。罢工事件的法治解决,不仅要求政府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罢工工人来讲,必须保持 理智和克制。将罢工行为限制在厂区并保持理性与和平的状态,杜绝出现过激行为将罢工作为一种手段和威慑力量,促使雇主进行集体谈判,这是罢工合法进行的重要条件。因而,如何保持罢工的理性进行,便成为解决和规范自发罢工的一个重要议题。尽管南海 本田等事件中罢工工人的行动极为克制和理性,没有出现过激行为。但是,自发性的罢工 具有不可控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河北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河南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家禽常见病资料》课件
- 《法医检验相关》课件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集粹汇编十篇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呈现大合集十篇
- 北方华创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领域优势突出打造平台型设备龙头
-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策略报告:量产元年曙光将现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全人事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合集员工管理篇十篇
- “销售技巧课件-让你掌握销售技巧”
- 2019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修一UNIT 2 单词短语句子复习默写单
- 房地产项目保密协议
- 2023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物理
- 【安吉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仓储管理现状及问题和优化研究15000字(论文)】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调试报告
- 《13464电脑动画》自考复习必备题库(含答案)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课件
- 2023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集热系统设计规范
- 消费税改革对商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 识别药用植物种类-识别药用被子植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