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善美”民间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吴杰 摘 要:“善美”文化是中国民间美术图形创意的重要源泉,也是标志行之有效的审美创新之道。现代标志“神形”需求与民间美术图形“善美”思想间的契合关系及其派生出的“神善”与“形美”表达,通过迁想妙得的“观其形而取其神”“变其形而取其神”“舍其形而取其神”的方式达到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是实现现代标志与民间图形间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Key:民间图形;善美文化;标志设计;传承创新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资助项目(RCQL19102)研究成果。一、民间“善美”文化渊源“善美”文化源远流长。说文解字:“善,吉也
2、。从誩,从羊”,表达了吉祥的美好寓意;美“羊,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承载了视觉和味觉的最佳感受。“善美”文化随着儒、释、道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大地上不断传播、碰撞与融合。汉末三国初的牟子著牟子理惑论,主张儒释道一致,认为佛教之“道”,“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1,在北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苗头,隋唐时期“久己普遍朝野”,经宋明理学和心学的倡导与发展,最终“援佛老入儒”,完成了三教归儒的历程。整个过程在儒生、名僧、方士相互交游与影响下,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在此期间,“善与美”逐渐合流成为一种极具东方魅力的审美理想,“以善为美”“尽善尽美”代表
3、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对圆满的无限追求。作为民俗的重要代表,民间美术图形源于生活实践,体现着大众的审美意趣,在“善美”表达上也“纳百家之长为一体”,承载着儒释道精神,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和人生体验。民间美术图形构图上讲求视觉的规范性、均衡性和严谨性;造型上追求适形与质朴、留白與变化、符号与范式;文化上体现为图形的“人格化”、表达的自然天趣和审美的寓意性,突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二、标志图形之“善美”表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借助设计这一载体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2。设计与文化是一对互为影响的因子,一方面设计是一种文化派生及创造的
4、过程,另一方面设计所创造的成果又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标志作为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代表企业或组织的特色文化的一种重要视觉形象载体。标志设计在图形表达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十分注重外在形象与内在寓意的统一,在这个方面与中国传统“善美”图形的表达不谋而合。“善美”文化作为中国民间图形创意的重要思想源泉,其暗含的大众审美需求恰好为标志图形设计带来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善”与“美”的结合赋予了标志图形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视觉张力。以“善”为基础的儒家德仁中和、道家无为自然、释家心性禅悟等思想,都为标志设计提供了创意视角。以“美”为表征的儒家均衡和谐、道家虚空留白、释家形象范式也为标志图形表达
5、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使设计兼具“资生”“安适”“美目”“怡神”之功效3,成为当代中国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三、“善美”设计之传承创新民间美术图形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取之不尽的创意宝库。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方式的形成是劳动人民,在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长期传承的规律性的造型图式4。中国民间图形强调应物象形,即对图形的要求需做到“画成其物,图必有意,意必吉祥”5。将民间图案的“善美”内涵与现代标志的“神形”需求结合,构建起新的逻辑关系,成为民间美术图形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新的途径。(一)具象创意设计具象标志设计与民间美术图形的结合是实现标志创新的重
6、要手段之一。民间具象图形种类繁多,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动物如鹤、蝠、龟、兔等;场景如“百子图”“五子登科”“童子抱鲤”等。这些图形或通过谐音转换如“喜上眉梢”“年年有余”“马上封侯”等进行联想创意;或通过借喻、比拟如“青梅竹马”“恩爱鸳鸯”“圣洁莲花”等进行会意表达;或通过吉祥寓意如“福星高照”“一团和气”“招财进宝”等进行直观描绘,具有鲜明具体的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中,在保留这些基本视觉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善美”的艺术精髓,可以采用“观其形而取其神”的方式进行创意。一方面可以通过概括、提炼、共形、变异、夸张等手法让图形满足现代审美需求。“陈幼坚设计公司”标志(如图
7、1),以我国传统“四喜娃”图形为基础,通过共形、变形的应用提炼了穿着肚兜、光着屁股、活泼可爱、憨态可掬的四个共体小男孩形象,传承了中国善喜文化基因,将“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喜”吉祥寓意与公司所包含的神形特色进行巧妙结合,让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解构与重构的方式,如打散、错位、切割、取舍、变异等方式,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以简代繁等手段对图形进行合理化的整合。如陈幼坚的另一设计作品“MR CHAN”(如图2),采用了具象的佛手与茶叶的组合,佛手是“幸福之手”,象征佛的智慧、勇气和力量,茶文化源远流长,有“一道、二悟、三友、四气、五性、六味、七情、八难、
8、九香、十德”之说6,标志巧妙地重构了佛手与茶叶这两个中国常见的民间图形符号,以中国人喜庆吉祥的红色为基准色,通过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TEA ROOM”的理解,很好地承载了中国的“善美”思想,体现了设计师对于东方文化的深刻感悟。同时还可以通过平面图形立体化表达的方式,利用抽象、透视、堆叠、投影、3D等手段创作出全新的视觉形象。中国“牡丹花都”标志(如图3),即是以牡丹花、洛阳古都等具象图形为元素。牡丹被誉为中国的“国花”,色彩娇艳而气质典雅,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花卉品种,承载了大众对吉祥好运与繁荣昌盛的“善美”向往。以民间牡丹剪纸图案为基础,色彩基调选用中国特色喜乐文化的红
9、黄色系,利用透视、堆叠的表现手法,通过层叠的花瓣赋予标志“花开富贵在洛阳”的立体视觉形象,成为民间具象图形在现代标志中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二)意象创意设计民间美术图形的“善美”情感常使用程式化、经验性、组合化的方式来表达,结合对生活中的图像、印记等物体形态的加工重构或关联想象来创造新的形象。这些形象在构建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分为“表象意象”和“精神意象”两种方式。“表象意象”是对原生图案根据客观生活内容的再创造,这些图形往往“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善美”文化影响下,派生出了龙凤、麒麟、玄武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图案范式。这些范式与现代标志传达的“意”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标志设计方法上与具象
10、图形表达大体相同,可以通过元素再造、借形增意等手法,赋予標志全新形象。“精神意象”是借助色彩或图形语言对原始物象进行主观再造,表达“喜乐相生”情感或宗教仪式寓意,在传达上不求人人皆懂,而更注重观者的“心领神会”,常见的有火纹、曲水纹、雷纹、云纹等。这些图形常结合大众“善美”需求进行再次或数次重新构建,呈现出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特征。由于这些图形已经具备了现代标志的简约雏形,可以通过“变其形而取其神”手段,利用倾斜、重复、旋转、镜像、错位等构图方式,采取“添减元素”“元素共联”“断开笔画”“置换变化”“转换色彩”等创意手法,搭建起“善美”图形与标志设计的桥梁。陈绍华先生设计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11、会徽”(如图4),以“百花吉印”为出发点,贯彻了“三生万物,花开吉祥;四合为土,天圆地方;五叶生木,林森荫育;六流成水,润泽万物”的理念。标志三边人形表达了“以人为本”,四边城墙寓意了“宇宙四方”,五瓣花朵突出了“五行协调”,六边雪花暗含了“天下六合”,体现了人、城市、自然、宇宙和谐共生理念,契合了西安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主题,是一个中国“善美”文化意象创意的经典标志。(三)抽象创意设计抽象表达是民间图形内化生成的视觉符号,具有谱系性的文化艺术特征,承载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卡西尔认为,“人的世界并不是作为某种现成的东西而存在的,它需要建构”,“人类文化可以界定为我们人类经验的渐
12、次性的客观化(对象化),可以界定为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愿望、我们的印象、我们的直觉体知和我们的思想观念的客观化”7。这些图案通过标符、文字、数字等方式来传达表征意义,具有几何化、概念性及多样性的特点,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而是借助适当的表现手法,把具象之“形”延伸为抽象之“意”,是物象“善美”的意境升华,常见的图形包括方胜、盘长、太极、八卦、万字符等。这些图形符号,虽源于自然形态,但经提炼后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较之具象和意象形态更具艺术魅力。在具体的标志设计中需要把握抽象图形的文化寓意、符形渊源、表达需求、匹配要素等内在关系,如太极的正负图形象征阴阳调和,右旋万字符代表“吉祥海云相
13、”等,然后结合“舍其形而取神”的要旨,突出符号内生的“精气神”,赋予抽象图形现代审美特质。“靳刘高设计”标志(如图5),以民间图案“方胜纹”为基础,“方胜”构图对称、连续、均衡,具有同心相连、吉祥永续的美好寓意,与互补互进、传承创新、与时俱进的企业理念高度契合,标志具有强烈而简洁的视觉观感,设计深得“方胜”符形神韵,是中国“善美”图形应用于标志设计的又一典范之作。四、结语民间美术图形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承载着东方独特的审美意蕴,对于当代标志设计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图形与标志间通过神的“善”与形的“美”找到了恰当的兼具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点。把握标志的“神善”需要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探求图形的文化要意,而把握标志的“形美”需要从国人主观性审美观念中发掘图形的东方韵味。只有认真汲取民间图形的“善美”精髓和创作内涵,才能够为打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特色标志设计之路提供不竭的创作源泉。Reference:1纪华传.中国佛教史上的儒释道关系与宗教文化对话J.中国宗教,2018(10):26-27.2于溟跃.设计与中国文化J.艺术评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