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科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米库利兹病临床分析)_第1页
免疫科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米库利兹病临床分析)_第2页
免疫科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米库利兹病临床分析)_第3页
免疫科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米库利兹病临床分析)_第4页
免疫科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米库利兹病临床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免疫科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2年*月*日米库利兹病临床分析米库利兹病(Mikuliczdisease,MD)是属于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disease,IgG4-RD)的一种罕见病,临床较为少见。现报道我院收治的MD患者2例如下。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女,51岁,6个月前左侧下颌下区发现一“花生米粒”大小肿块,无明显自觉症状。肿物缓慢增长,随后至外院就诊;B超检查示双侧颌下腺多发实性低回声包块,考虑囊腺瘤,建议手术切除。随后来我院就诊,复查B超显示:双侧颌下腺内低回声结节,考虑腺淋巴瘤可能,不除

2、排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双侧颌下腺周围淋巴结肿大。以“颌下腺肿物,性质待查”收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全麻下行“颌下腺肿物摘除术”(图1A),术后病理检查(图1B):(左侧颌下腺)Mikulicz病,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符合IgG4相关疾病。免疫组化染色示:CD38(浆细胞+)、IgG(+)、IgG4+/CD38+比率40%,且大于10个IgG+浆细胞/HPF。图1 病例1肿物切除及组织病理图片。A:切除肿物;B: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40)病例2患者,男,32岁,1年前发现右侧耳屏前皮肤表面长有“青春痘”,后期逐渐消退,而皮下出现一“玉米粒”大小的无痛性肿物,且逐渐增大至“

3、核桃样”大小,无痛,无麻木感,且其他不适;无明显面瘫症状。皮肤科就诊,腮腺区超声检查示:右侧腮腺区占位性病变,考虑肿大淋巴结,腮腺肿瘤待排。遂来我院口腔科就诊,复查腮腺区超声:腮腺区囊实性包块,考虑腺淋巴瘤可能。腮腺区CT检查示:腮腺区占位性病变并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囊腺淋巴瘤,或混合瘤可能。以“右侧腮腺区肿物,性质待查”收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无特殊个人史和家族史。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全麻下行“腮腺肿物摘除术”(图2A),术后病理检查(图2B):(右侧腮腺)倾向Mikulicz病(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建议结合临床或密切随诊。免疫组化染色示:CK7(+)、CK5/6()、p6

4、3(+)、CD20(+)、CD3(+)、CD23(部分+)、CD5(部分+)、CD7(部分+)、ki-67约20%。图2病例2肿物切除及组织病理图片。A:切除肿物;B: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40)2.讨论2003年Kamisawa等首次提出米库利兹病(Mikuliczdisease,MD)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于2010年此类疾病正式命名。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非特异性。有报道其出现的比例为(2.8/100万)。目前,米库利兹病的具体诱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IgG4参与发病,免疫因素、基因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和分子模拟、抗原暴露所致免疫失衡及自身抗体形成均为致病的相关因素。MD也称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多见于泪腺、腮腺和下颌下腺;双侧,无痛及对称性肿胀。本文报道2例患者均为无痛性肿物,渐进性增大,临床辅助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易与肿瘤等疾病相混淆。有学者报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相似性组织病理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