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权谈对生命的尊重与维护_第1页
从环境权谈对生命的尊重与维护_第2页
从环境权谈对生命的尊重与维护_第3页
从环境权谈对生命的尊重与维护_第4页
从环境权谈对生命的尊重与维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從環境權談對生命的尊重與維護綱 要 TOC o - p h z HYPERLINK l _Toc 壹、前言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貳、環境權理論的基礎架構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一、憲法中明文的規定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二、類似憲法的規定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三、國際會議有關環境人權的宣言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參、環境權之构成與法理應用 PAGEREF _Toc

2、h HYPERLINK l _Toc 一、公法上之應用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二、私法上之應用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肆、環境法立法為憲法內涵的要求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一、對人性尊嚴、關懷生命的最大好心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二、各國對環境法立法的重視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伍、現代國家對生命關懷的義務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一、由生存權導出

3、國家保護環境權的義務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二、創造關懷生命的生存照顧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結 論 PAGEREF _Toc h HYPERLINK l _Toc 參考書目 PAGEREF _Toc h 從環境權談對生命的尊重與維護南台科技大學財法所 副教授黃勝興壹、前言現代的人類,自認其科技發達,知識無限前進,以人定勝天的氣勢,極盡一切力量發達科學技術,並利用其成果於人類生活上之各個層面及領域。此等努力,固然為全體人類創造前所未有的福祉與財富;但另一方面,則嚴重污染或破壞空氣、水源、土壤、寧靜等等人類維生所

4、賴的良好環境,甚而廣泛危害到普通大眾生命、安康及財產之平安,使人類生活在各種毒素、毒氣、及毒物籠罩之下,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人類生存所需,保有良好生活環境更是一種權利,人們為了保有自然環境中所提供的空氣、水源、土壤、寧靜等安康的生活素材,經常以生活環境的權利與私人間或地方自治團體間與診。這種權利來自憲法所保证的生存權理念,為了生存必須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能夠支配此種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才是憲法保证生存權之實質內涵,也是西德憲法第一條為維持人性尊嚴所必備的基礎要件。現代國家的任務之一要積極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展現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當人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被

5、破壞,威脅著生命安康甚至於生存時,為了保護環境被破壞,我們有權利請求國家排除或預防损害的發生,我們享有良好生活環境的權利,藉以享用生命的歡愉並追求幸福的生存方式。保证環境權的實現為國家的任務,其目的在提供國民的良好生活環境,我們回顧從去年底的象神颱風,到今年七月的桃芝颱風、納莉颱風,雖然是無法防止的天然災害,但從傷亡、損失程度判斷,卻非純粹自然要素所能解釋,河流潰堤,土石流掩埋人命等慘劇,假设沒有人為的環境破壞,死傷就不會如此嚴重,生命的悲歌總在人為的作弄下不停地輪迴,自然環境也不断在痛定思痛之後,再度的遭到摧毀破壞,難道人類貪婪的創造財富勝過對生命的珍惜愛護?本文欲從環境權來分析環境的權利是

6、大家共同的公共財,一切全體居住於該環境領域中的人民,必須像擁有私有財產的理念保護良好環境的存在,不輕易地使一切權被人支配、處分,而國家維護管理公共財的政策與方法,必須以積極替代消極,以主動替代被動,以服務管理替代行政命令,讓環境權的立法儘速實現,藉以維護人性尊嚴的生存方式,讓人們對本人的生命更眷戀,更珍惜生之愉快,更關懷生命眾生。貳、環境權理論的基礎架構一、憲法中明文的規定環境保護之概念興起於歐美各國二十世紀後期,基於人類生存權之保证、生命的尊重、與福利國理念對人性尊嚴之尊重,在保证國家權力不进犯人民根本生存空間與條件後,更進一步有人類應保有生存最低保证的權利與人類有生存在不受污染環境下的權利

7、的國家意識,大都對環境保護採取了憲法制度性的保证或以法律立法方式保证,也即在憲法中明文規定環境權的存在,一九八年韓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民有生活於清潔環境之權利,國家及國民,均負有環境保全之義務註一:邱聰智,韓國環境保全評介,輔仁法學,第四期,一九八五年,頁一四一。,德國根本法第二十條以明文賦予立法者環境立法之強制義務與行政權以及司法權在依環境法規為執行與審判的義務。且同時在憲法機關權限劃分上有明確之環境保護之職權歸屬,使得各級政府在環境保護之立法與執行上有憲法位階之法源依憲,以強調政府與全民對環境保護之重視與急迫性的需求。像德國、韓國直接在憲法上明文規定環境權的存在或指示立法的強制義務者甚

8、少。聯邦國家的州憲法如美國有許多州也對環境權作明確的規定,例如美國伊利諾州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任何人均有安康環境之權。任何人均得循適當的法律程序實行此權以對抗任何政府或私人,賓州憲法第一條第二十七項規定:人民擁有清潔空氣、淨水、以及保有環境的自然、風景、歷史、與舒適的價值之權註二:葉俊榮,環境政策與法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一九九四年,頁八。這種以憲法位階明確創設環境權的意图,即在國家有義務與責任積極保護維持良好的、安康的、自然的生活環境的生存基礎。二、類似憲法的規定憲法未明文規定環境是一種權利,但隱喻環境是維持良好生活的必要條件,必須予以維護與坚持。一我國的根本國策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第

9、二項規定: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此條文之規定在用語上與根本法第二十條比較起來過於保管,並未明確將環境權之保護委由國家機關附義務之執行,實為立憲當初之敗筆,以致於今日無法以公權力貫徹國家保護環境之責任。憲法作政策性的宣示雖不具憲法條文明確性的指標,但是有憲法效能之擴張,如東德憲法第十五條第二項第二句明文水與空氣的坚持純淨、動植物世界以及鄉土自然景觀的保護,雖然此條文也未把環境權的用語方式在條文中出現,但如此的政策性宣示卻遭到國家各機關及國民之保護,環境權在憲法中作政策性隱喻的方式,如紐約州憲法第十四條第四項宣示:保育及保護自然資源與景觀的秀麗乃本州的政策,密西根州憲法第

10、四條第五十二項宣示:州立法機關應立法保证水、空氣與其他自然資源、免受污染與破壞註三:葉俊榮,前揭書,頁九。 。從這些憲法政策性的宣示觀之,其具有憲法條文的精神是不可置疑的,我國今日環境污染愈趨嚴重,生態環境破壞愈趨劇烈,要以憲法高位階的立法以保護環境之自主決心尚待加強。二日本憲法的解釋日本憲法對環境權並未作明確性的規定,但透過日本學界的憲法解釋,將根本人權的內涵加以深度化、擴張化把根本人權的自在權延伸至生存權的根本人權,蓋人權中僅有自在自在的權利,寒無以為衣、饑無以為食、住無以為屋、則連生存權都無以保证,人權何以附麗?這種以生存權為根本人權之轉變是當今現行憲法應有的理念,並且應將其理念擴張解釋

11、而適用於環境權之保证,蓋生存權以有良好的環境條件為前提,果假设無環境權利加以排解破壞環境者或無法預防有破壞之虞者,生存之權利將無法獲得保证,就如日本法學泰斗吾妻榮氏所言:構成十九世紀憲法之特征者係自在權底根本人權,而構成二十世紀憲法之特征則為生存權底根本人權註四:李鴻禧,憲法與人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一九九一年,頁五三一。以下就日本法第十三條、第二十五條有關環境權的論說分述如下:A、幸福追求權和環境權之關係日本憲法第十三條:一切國民,被尊重為一個個人,關於生命、自在及追求幸福的國民之權利,以不違反公共福利為限,在立法及其他國政上,必要遭到最大的尊重。,從此條文的構成內容觀之,其重點是在憲法

12、個別保证的根本權以外,另外對生命、自在、幸福的追求作了不可欠缺的自在保证。在民主社會有關最高統治原理應為個人的尊重,這種原理的具體表徵應為國民對生命、自在及幸福追求之權利。作為普通性自在權之根本權的內容。以人格權為主的根本權利,大致上有以下內函對人格上價值之權利生命、身體、名譽,對個人生活領域之不可进犯書信的祕密、私生活的保護,普通性的自在活動。環境本身為具有物質的、精神的價值內在之人格之一部分,人類追求幸福只需在一定條件的環境下始有能够,而且想像維持,构成一定的環境,其本身就是追求幸福的目標,因此保護各種形態的環境破壞,當然可以說是包含在幸福追求權中註五:阿部照哉,現代人權的一側面公害與人權

13、,收錄於大須賀明編生存權,三省堂,一九七七年,頁二二四。吾人能享用清淨的水和空氣,並非恰巧無制止享用的法律因此發惹事實上或反射上的利益。從而,吾人可說環境權是人格權或幸福追求權與自然上生活環境所生的權利,依日本學者宮澤教授謂:依國家對人類尊重之原理,環境權有時甚至立於比財產權更優位。在憲法制定者的思索中,萬無法思及因生活環境之破壞而阻害幸福追求。況且在人權的歷史上僅止於笼统原理之規定,應基於社會變動之契機,在憲法規定中依新事實的出現,做出具體的權利保证功能才干符合憲法隨社會變遷的機能。依上述環境權是基於憲法第十三條賦與具人格權的權利,當公權力损害人格權追求幸福之自在時,吾人以防禦加以排除或救濟

14、,同樣的私人間之相互损害時,也可以加以適當的排除或救濟,以求良好的生活環境,美化個人追求幸福的權利。B、生存權和環境之關係日本憲法第二十五條:一切國民享用安康而文化的最根本程度上的生活之權利即生存權,我國憲法第十五條亦保证生存權的保证規定,當然可承認保证生存權的前提條件,即良好環境之環境權。如前所述,以憲法第十三條為根據對於破壞環境得加以防禦之內容觀之,在防禦權中就构成了環境權,而在此第二十五條之規定中,更能發現為了追求更好的環境而具有積極性權利之環境權。生存權並非單純地維持動物的生命,而是為有價值安康的、文化的生命權利。作為對抗公害的生存權之內容,必然迥異於僅在與自然的關係中才干生存底生物性

15、的生存權,也和所謂確保在經濟上、社會上弱勢者的生存底生存權不同,不用說其內容必然以坚持一定的生活環境,且為安康、文化的最低限制的生活。因此,不论任何人只需對環境的破壞,皆可依公權力請求預防、阻止及回復,在此方面,賦予公權力限制私人破壞環境之義務。以地域開發為名,用住民的福祉為犧牲,謀求生產為先之企業開發,促進公害之發生,而使公害擴大,像這樣的環境惡化,國家的功能與責任應予清查,這是公權力不彰的環境破壞,也即環境利益無法獲得國家保证的生存權损害。在日本憲法第二十五條中找尋環境權,在客觀上的文言解釋不僅極為自然,而且有其相當的依據。本來作為生存權的根本權,針對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分配的方法及一切權,也

16、加上一定的制約條件,第二十五條的生存權亦恰好像方向,關於公害問題所呵斥的環境破壞也可以對企業的活動課予限制,憲法第二十五條之解釋上有雙面之意義,相對於憲法第二十九條有關財產權之規定,立於原理上優越的位置,這在憲法體系的解釋上應會被接受。憲法通畅立於人類尊重的大原則上,生存權及其所附麗的環境權必居於私人一切權或企業自在的上位。也惟有如此,當環境權被確認時,以公害為主的紛爭解決,就可以等待有全新的局面展開,至少會把本來以財產權的损害為紛爭的公害問題,演變成以生存權的损害為問題吧!註六:小林直樹,現代人權展開,岩波書局,一九八七年,頁二九二。,如此一來,有關公害環境破壞之解決就有更深一層的法源依據。

17、從上述可知許多國家由於憲法並未明文規定環境權的條文,然假设透過憲法解釋的方式,從憲法中其他條文加以引申闡述也可導出環境權的保证,就如上述從我國的根本國策、或從憲法第十五條的生存權均可擴張解釋涵蓋環境對生存、生命的重要,惟開發中國家的根本人權總比先進國家的根本人權的理念較保管與限縮,在實際上均以不干涉的自在放任環境被破壞,從不積極的以生存照顧的行政高權加以維持良好環境的存在,這是當今開發中國家人權與環境的深化課題。三、國際會議有關環境人權的宣言一九七二年六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對人類環境保護與改善作了艰苦宣言,此宣言影響人類福祉及全世界經濟的發展,其內容簡略如下:人類不斷地利用

18、經驗,非繼續地發現、發明、創造及進步不可。目前,人類假设能妥善運用其所具有的改變其生存環境底才干,自能帶給一切人們以發展之恩惠,及提高生活實質的機會。相反的,假设濫用此一才干,則人類環境將會遭到不可估計的禍害。吾人目前已發現,地球上的許多地區,人力所呵斥的禍害,正在逐漸地添加擴大。,此種禍害使水、空氣、地球及生物遭到危險程度的污染,嚴重擾亂生物界的生態與平衡,破壞並枯竭了寶貴的資源,並且使人工環境,尤其是居住環境、勞動環境,對人類的肉體、精神、社會等方面之安康,產生了甚為嚴重的损害。,從上述宣言可知對人類生活環境之重視,非一個國或一個地區的問題,亦非先進工業國家或開發中國家才有的問題,而是全球

19、性全人類的問題,而且已受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禍害正在煎熬掙扎中。一九七年國際社會科學研讨會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所屬的常設環境破壞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在東京所作成的東京決議也強烈的呼籲人類生活環境的重要,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成為各國政府所迫切等待解決的課題,該宣言謂:我們要求人人都享有本人的安康和福利的環境權,而不致被损害,我們也要求現世代的人具有可以將包含自然美的自然資源,留給將來後世之權利,並把這些權利都視之為根本人權,且在法律體系中確立起來。註七:李鴻禧,前揭書,頁

20、五五三。,可知吾人生命及福祉所寄之地球環境,假设人類依然不加以關心恣意破壞,則吾人本身及子孩們所需求及希望之良好環境將無法實現,而且人類所寄居的生存環境將成異種的棲息地,全球性的環境污染、破壞已成國際間的共識,而作為各國增訂或修正憲法的借鏡,使其成為各國政府共同努力完成的義務責任。參、環境權之构成與法理應用現代國家的政府為了添加國民總生產數額,不惜戕害自然環境,大量開發跨越本國經濟地理及資源供給才干的經濟計劃,呵斥產業結構急速變化,添加了就業機會,也添加了廢物的排棄,經濟起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自然環境的破壞,加深公害的蔓延,在人們無法享用安康的環境時,儘管對政府機關的措施作為有所埋怨,但熱衷於經

21、濟發展的政府,仍不脫乎自然環境的破壞乃是經濟發展必要的惡的觀念,抱著沒有經濟發達就沒有國民的福利、經濟發展重於一切的政治立場,法理上則以企業自在活動,財產權應受尊重為理念依據,始終一貫坚持產業活動的自在與權利,給予企業者充分利用的自然環境,目的無非添加或維持國民總生產的生長率而已,至於工業發展較落後之國家,則獎勵經濟成長已唯恐不及了,自然無暇顧及不當的經濟成長能否會破壞自然環境,然而經濟發展重於一切的政策,在過去法律上尊重契約自在、財產權神聖不可进犯的原則上,承認企業者經濟活動自在,致使普通人對企業者因生產破壞自然環境,因排棄廢物而污染自然環境所產生之公害,不敢主張其環境權利不可进犯來做抗辯,

22、即令抗辯也多被以權利濫用相駁斥,只好坐令對自然環境被破壞,而毫無對策,遂而演變成現在的嚴重性而不易拾掇之結果。時至今日,鑑於自然環境蒙受日益深遠的破壞,自然環境日趨稀少,不僅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破壞了人們的自然生存環境,也因此不得不對自然環境的評估和理念重做一番沉思;尤其在法律上,更有必要從社會權、生存權的理念上,推陳出新地探討新的法理,來防範和抑制企業界或國家對自然環境的濫加破壞,並積極承認國民有尋求優良的自然環境權利。誠如日本學者所言:日本戰後在經濟上、重化工業上既然居世界最高位,則必然會隨之帶來極高度之現代型公害之發生。連對舊型公害不能非常有效對應之日本法理、法制,勢必面臨極大之困

23、難。註一:高柳信一,環境權保護 ,日本評論社法時報,第四十三卷第八號,一九七八年,頁五十六。,在逼迫我國法理、法制做一番改革的環境破壞激盪下,終使在制定頒行日本新憲法時始未料及的環境與人權也被提出來了。註二:松本昌,環境權,有斐閣 ,第六六期,一九七六年,頁一八。就這是最好的說明,於是,法律應一方面承認國民都有良好的自然環境,營安康生活的權利,不受外來损害,同時另一方面,對破壞自然環境,產生公害污染的企業,予以法律之規制禁抑,把國民享有居住地區的自然環境之清潔與美觀,視為住民的權利,而以法律加以保護,使损害這種環境權的個人、企業,乃至於公共團體,負擔民事上的損害賠償,回復原狀的責任,甚至科以刑

24、事上的懲罰之觀點,已成為各國所接受或首肯,如此一來,圍繞於人類周邊的自然環境,包括空氣、日光、水、綠地、土壤、寧靜的環境,甚至瞭望、景觀等,就由過去可以自在运用的自在財,漸漸成為具有價值的價值財,就法的立場而言即已具備權利保護之要件了。註三:仁藤一,池屋隆良,環境權法理,日本評論社法律時報,第六六期,一九八年,頁五十八。而這種自然環境由自在財推移成價值財的價值觀之轉變,就成為環境權之构成,提供了堅固的理論基礎,也使之更易展開了。環境權之觀念,作為法概念是在美國透過判例渐渐构成的,因在步入一九六年代時,無次序的地域開發及進行急激的事業活動,呵斥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其結果使人們重新認識自然環境的

25、寶貴,保全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成為國民的總意。當時環境權之內容,大致如下:每個國民在清淨的空氣和水、天然的景勝、及靜穩的環境圍繞下,應有營運安康、平安的自在生活。因為良好的環境,應為全體住民的共有財產,不允許部分人胡亂地因事業活動而污染地域環境或破壤環境,因為這是對全體住民共有財產之损害。良好環境被剝奪或有被剝奪之虞時,全禮住民有使破壞環境者,停顿其破壞之權利。這就是承認環境權之主要理由,目前在美國已有好幾個州,把此理念具體化成州法律,而成為承認環境權為實定法上之根據。就好像上述,環境之运用除非附麗於不動產物權之运用,收益才有一切權之單獨權利主張,否則,大自然環境中的空氣、陽光、水和自然景觀,在法

26、律上已由自在財轉變成價值財,而此種價值財為人類所共有共享,非任何個人可獨佔,因此對環境运用的權利,並非一切權絕對原則的理論,而构成環境權社會化的連帶關係,此等權利在公私法上應有行政程序的保证,在司法程序上應有救濟回復之途徑,以下就環境權在公私上之應用分析解述之。一、公法上之應用環境權理論,不僅對法律之解釋適用有極大的影響,而且今後在公法的領域中,對環境行政之執行應會衡量利益正義之原則,一掃過去不承認環境權,認環境行政僅係為公共利益而運作,藐視個體住民權利、利益,而認為住民因環境行政而受之利益,僅是反射的利益而已,依環境權理論,則認為為環境行政為信託行使住民之環境權,因此,強調住民對於環境行政主

27、體的位置。從而得擴大行政訴訟上抗告訴訟請求撤銷行政機關對於企業之許可之原告適格的範圍,開闢對於環境利益損失補償之能够性。此外,並可提供給環境立法、環境行政以杰出之指導理念,亦提供給住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理論註四:駱永家,民事法研讨,國立臺灣大學叢書(),一九九四年,頁三六三。二、私法上之應用環境權係以對於破壞環境之行為,得要求防止或排除之,亦得請求損害賠償為內容之權利。此之所謂破壞環境者,乃指妨害為維持人類安康而安適生活所必要的環境素材之功能,而使安康而安適的生活之維持陷於困難之一切行為而言。如前所述,環境乃屬於眾人所共有,故環境權之共有人,得單獨的或共同的請求防止或排除破壞環境之行為。不僅得主張

28、本人之損害,亦得合併主張其他共有人之損害利用訴說擔當之制度。此等環境權之效能,與在公害之防止或排除請求之理論構成上,不採取環境權論,而採取忍受限制論有明顯之差異。忍受限制論認為,僅破壞環境尚不得請求防止或排除之,必須比較衡量該行為之結果,能否發生對生命、身體的损害,或呵斥生活之不便,或為財產上的損害等被害人之情形,與行為之效益性、公共性等加害人之諸要素,判斷其能否有違法性;假设有違法性時,先承認損害賠償,僅在違法性較強之情形,始承認防止或排除請求。但採環境權說,則認為環境之破壞即受害,而不問能否因此使人的生命、安康或財產被损害均屬違法,立刻得請求防止或排除之註五:駱永家,前揭書,頁二六四。環境

29、權之构成是從根本人權之生存權導出的理論,再從生存權理論演繹出自然環境共有的法理,此種法理突破了傳統的環境權理論,也對私法理論中的法次序作了觀念上的大變革,過去傳統的理論對附屬於個人不動產的環境,有自在运用的權利,對他人因运用其不動產而發生之噪音、湮霧、臭氣、排水、污染等違法运用,他人也都忍受下來無法主張任何的預防或排除的權利,但當今環境權理念已與往昔大異其趣,環境權應該獨立於不動產一切關係之外,平均而公平地分享給大眾,因為自然環境所提供自然資源,乃國民共享之根本權利,應將視之為國民所共同公有的財產法理,對違法性獨佔运用自然資源的所謂正當行使一切權、或企業活動的自在等絕對私有權等觀念,在尊重人性

30、關懷生命的責任感下,對環境的运用開發應重新省思。肆、環境法立法為憲法內涵的要求一、對人性尊嚴、關懷生命的最大好心一人性尊嚴與根本人權人權乃人之所以為人當然享有的權利,根本觀念源於自然法思想。早期人權一詞著重先於國家而存在之自然權,惟二十世紀後社會權崛起,成為人權概念中不可或缺之一部分註一:假设從歷性之角度调查自然法,則社會權可以稱為二十世紀之自然權,因此人權與自然權似無嚴格區分之必要。,促使人權概念產生變化,而內涵更加廣泛。今日普通所謂人權,包括參政權及社會權,顯然與啟蒙時期自然法思想家洛克及盧梭等人主張之自然權不盡一样。在廣義之人權概念下,人權很難繼續界定為先於國家而存在之權利。但是,通說依

31、然認為人權具有固有性、不可进犯性及普遍性等三大特性固有性堪稱最根本之特性,故其根據必須另外探求。人權既為人之所以為人當然享有的權利,可見具備固有性,屬於與生俱來之權利,不待憲法之賦予。近代自然權思想採取天賦人權說,主張人權係由天、神、造物者或自然所賦予,歸根結底,不外意指人權思想源於人之尊嚴,為人所固有者。立憲主義國家之憲法明文保证人權,性質乃係將先於憲法而存在之權利加以確認,使其成為實定之權利而究其目的,仍為確保社會中自律的個人之自在與生存,進而維護個人尊嚴。換言之,各國憲法保证人權之根據,毋庸求諸神或自然法,而僅須以人性或人之尊嚴為根據即可註二:宮澤俊義,憲法,有斐閣,一九七五年,頁七十。

32、人性尊嚴或謂人格尊嚴,人格尊嚴即尊重個人有自主權與自決權,斯等權利為與生俱來的權利,是自然權利,任何國家權力與個人均不得加以进犯或剝奪,人格權具體言之、包括姓名權、生命權、身體權、安康權、名譽權、自在權、信誉權、隱私權等其他由個人意思自我決定的人格上的權利。上述權利在立憲法治主義的國家,其憲法中必以綱領性的條款加以保证,成為普通法律的具體規範。憲法概念具有多義性,而各種意義之构成或演變常受時代背景與價值觀影響。就近代立憲主義之憲法而言,其出發點無疑在於追求立憲主義之政治理想,以達成限制國家權力,保证人民自在權利為目的。一七八九年法國人權宣言第十六條揭櫫權利之保证未臻確實,權力分立制度未予釐定之

33、社會,不得謂為有憲法之社會,明確指出近代意義之憲法應有的內涵。由此可見,近代意義之憲法包含兩大部分,一為權利典章Declaration or Bill of Rights,一為統治機構Frame of Plan of Government。二者具有標目與手段之關係,統治機構唯於維護權利典章之實現的前提下,方有存在之理由。這想法本来出於自在主義之國家觀,但是戰後西歐型民主國家之憲法論依然坚持同一態度,將其奉為憲法之根本原則註三:蘆部信喜,憲法講義,有斐閣,一九八七年,頁十五。此種將權利典章作為憲法內容的一個主要部份,仍戰後立憲主義國家憲法之一大特征,根本人權之保证乃在於防止國家權力之不當干涉個人

34、之自在權利,國家意志在無法律依據下不得恣意进犯個人的權利,國家凡百施政均應以人權為最大考量,不得跨越必要的裁量,而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權力機關,於實行國家權力時,皆應以人性尊嚴為考量的依據規範,不得肆意違背立憲國家保证人民權利的存在價值。以德國為例,戰後西德鑑於納粹政權下之慘痛經驗,特於新憲法波昂根本法中將憲法與法律之性質明確劃分。根本法第一條歌頌人之尊嚴不可进犯,承認國民享有不可进犯且不可讓與之人權,且提示以下之根本權,為直接適用之法,拘谨立法、執行權及裁判;復於七十九條第二項規定,根本法之變更,不得影響第一條及第二十條國民主權主義所提示之根本原理。此等規定,無疑為上開思想之具體表現。憲法

35、學界亦呼應戰後自然法之再生之趨勢,強調憲法之價值體係,認為人之尊嚴原理乃超實定法之實定法或實定化之超實定法,屬於憲法之根本規範,位居憲法規範之頂點。人性尊嚴Menschenwuerde是戰後各國憲法中,尤其是戰敗國所一玫宣示保護之價值,就立憲意義之憲法而言,個人尊嚴或人之尊嚴應屬中心概念,殆無疑義。德國根本法第一條第一項明文:人性尊嚴不可进犯,對其尊重保護,為一切國家權力之義務。日本憲法第十二條規定:任何國民,身為個人應受尊重。國民生命、自在及追求幸福之權利,於不違反公共福祉範圍內,在立法及其他國政上,應受最大之尊重;第二十四條第二項規定:關於配偶之選擇、財產權、繼承、住居之選定、離婚、婚姻及

36、其他有關家族之事項,法律應立足於個人尊嚴及兩性之本質性平等上制定之。此外,個人尊嚴或人之尊嚴的保证,亦見諸世界人權宣言、國際人權規約及其他許多國家之憲法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憲法本来未有類似規定,但在第二階段憲政改革時,於憲法增修條文第十八條第四項明定: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证婦女之人身平安,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位置之實質平等。我國憲法中首度出現人格尊嚴與外國憲法之個人尊嚴或人之尊嚴應具有同義之旨趣。吾人可從德國根本法第一條第一項窺出,它不只是一種品德上的宣示,毋寧說其本身是客觀權利的規範,這個對於一切國家權力皆有拘谨性的規定,在根本法第七十九條中特別予強化,特別是根本法第七十九條

37、第三項之規定中,對於經由憲法修正而變更根本法第一條及第二十條之原則,認其應不受允許,更可看出其加強人性尊嚴之目的。在對於人性尊嚴之保護與重視,初步只是一種習慣法上之價值,但是經由根本法之規定,而使其具有價值。它在法律上之要求,則是一種實証法律上的要求,也就是說一個憲法上的要求。對於一切國家法律而言,對於人性尊嚴的尊重與保護。是一個絕對的界限。因此,可以說,對於人性尊嚴的尊重與保護,是一切國家行為的一個拘谨方針。二生存權的根本人權而生存權為根本人權之一,生存權是憲法所保证的根本人權卻是一切憲法學者憲法學界所一致一定,毫無爭論的事實。其所以然者,當然是探討生存權之中心所在,而憲法本文中,终究是那些

38、條款保有生存權的內涵?其權利的本質如何?憲法如此保证生存權之意義又何在?這多重的問題假设無法釐清,則深化探討生存權之法律性質或其具體判例,將有如騰空架屋,頗有基礎不穩之虞。像日本憲法,普通論及生存權,毫無疑問地,均以憲法第二十五條為中心,而將二十五條以後至二十八條的社會保证、受教育權、任务權、勞工根本權等權利合稱為生存的根本權。然而除此之外,憲法前文所及之和平生存權利,第十三條追求生命、自在及幸福的權利,以及第十四條之平等權原則,亦均涉有生存權的理念,甚且在生存權理念成為憲法所保证之權利後,財產權之內容亦有重新確定的必要。人性尊嚴在個人基於經濟上所追求自保與滿足的過程中,即顯現出權利概念的發展

39、過程,生存權,普通將其定義為得要求確保生存或生活上必要諸條件的權利。奧地利社會法律學者麥格爾(Anton Menger)的生存權理論即認為,社會中的成員都有權利要求分割現存的社會資源,藉以獲得維持生存所必要的物質及勞動位置著力空間,並進一步認為,此一權利優先於任何其他個人為滿足不切實際愿望所得實施的其他作為,基於此,可架構出如下之生存權的法律概念,亦即社會中的每一構成員,為追求自我生存,得要求分配現有的社會資源及數量;而其分配有財物的分配與勞動位置之分配二種必要性。如此得以要求給與的位置,即是生存權的權利本質。註四:中村睦男,生存權,蘆部信喜,憲法人權(),有斐閣,一九八五年,頁三一九。隨著民

40、權理念與社會環境的不斷進展,生存問題亦日趨系統化與複雜化,儼然已非單純的個人問題;因此,社會體系中對於生存問題,日益有普遍的共識构成,而逐漸認為必須集合眾力排除一切不利生存的要素;換句話說,任何能够危及構成員生存的社會要素,在共識的日益构成之下,均能够列在積極排除之列。此一普遍性概念的典型規範;以一切權不得损害他人生存原則,最具代表性;此一原則的確立,使得任何與其相違背的財產持有或构成,均失去正當性,且被認定係違法;而社會中一切法次序的构成,也因此確立了必須以生命、自在及幸福追求的權利概念,來加以觀察;雖然,普通認為此概念係源自洛克的生命、自在及財產之自然權理念,但是就其中以幸福追求取代財產的

41、轉變看來,可發現該當權利在本質上已產生了頗為宏大的變化;生命的概念由單純的、笼统的不確定範疇,進入具體地尋求妥當性與積極地謀求社會調和的層次,生存的意念至此已演變成既已成立的,具有具體意義的權利,日本憲法第十三條:全體國民應以個人而受尊重。對於生命、自在及追求幸福之國民權利,於不違反公共福祉之範圍內,立法及其他之國政上必須予以最大的尊重。之規定,即為此種意義的具體化表現。社會環境不斷進展,生存環境也不斷擴大,尤其產業革命之後,因機械化地大量生產而构成資本的累積與集中,又加之採行自在放任主義,遂使得社會上出現大批憑本人勞力換取工資維生的勞動者大眾。其結果,進入十九世紀中葉,終至演變成勞資糾紛衝突

42、不斷增高、貧困及失業等社會問題亦相連地接踵而至;而所謂的生存問題,即與上述各種社會現象糾葛在一同,使得該問題之解決對策與角度,必須透過勞資對立、階級對立等矛盾現象來加以思索與觀察。換言之,對於那些失業、貧弱者而言,其生存之所以受威脅實導因於社會結構上的種種矛盾,如此之矛盾,假设依循過去生存權所發展的軌跡而行,實無法找尋出具體而完好的解決之道。缘由在於,過去生存權的發展,注重個人生存質、量方面的縱向發展,而於此所言之生存問題,除了須留意個人生存質、量方面的提昇外,對生活基礎所在的橫面社會環境,亦須積極尋求改善、協調與改善之衡平性基礎,否則將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就因為如此,使得生存權保证內容與本質

43、發生極大的變化,而生存權保证之能否實現,與社會問題之能否根本解決,也從此關係亲密不可分,蓋因社會問題之生存權,不僅是個人自求生存可以解決的,而是應由國家保证,國家保证生存權,原則上應使每位國民享有幸福生活的權利,人類生存的概念,除了活著,亦即持續生存之外,理應兼有生活情趣的問題存在;倘非如此,而僅認定生命的持續等同於生存的全部含意,則人之於動植物,又有何差異。因此,生存權除了保证生命的持續進行之外,尚含有保证人民享有生活情趣權利更明白一點的說法即是,保证人民有過著人之所以為人之人類生活樣態的權利。三生存權內涵環境權社會問題的生存權,除了以上述的方式,針對社會弱者的生存問題予以解決、保证之外,目

44、前更逐漸朝向保证有品質、有尊嚴內涵的生存權方向發展;蓋隨著工業之發達,大量的有害物質,污染水源及空氣,進而构成大規模的公害問題,破壞人類生存空間的品質,因此使得享用乾淨的生活空間,已經非自然隨手可得,於是,要求保護生態環境的呼聲,應然而生;這種要求純淨生存空間,希望享用高品質生活環境的概念,就是一種引申自生存權的權利,普通又稱為環境權。更具體地說來,環境權所要求的,事實上並不限於空氣、水、陽光、森林等自然環境,其他如道路、建築物等人造的景觀環境,文化古蹟之類的人文環境等,隨著人類對良好環境及生活品質的注重,未來必然也將成為生存權得以要求的權利內容。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由於大量的開發破壞了本来的

45、自然生態,都市計劃的擴大開發傷害了環境保育,雖然人類仰賴的日光、空氣和水,依然存在著,然已經失去對大自然的平衡與次序,而且隨著人口衍殖數目的增多,以及各個人對維生資財的慾望添加,利用高科技的開發和快迅的破壞也愈增長,對生態保育的知識又極缺失,因此對自然的次序與平衡的破壞,正極迅的進行著,此類違反自然的保育現象正威脅著人類生存的環境,生存在隨時受死亡威脅的環境中,生命的尊嚴如何保有?今年九月的納莉颱風僅僅兩天,奪走五十九條人命,一場土石流狂奔又摧毀了幾個不幸的的家庭,生命應值得國家以法律來保证,生命權的保有是人性尊嚴的最高原則,關懷生命應從愉快幸福的生存環境開始,吾人有義務、責任做好環境的保育任

46、务,對自然環境應加以保護,人造環境更應維持其自然的法則思索,才干保有良好的生存環境。二、各國對環境法立法的重視環境法之立法目的旨在保護良好環境的存在,藉以保证大眾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享有更有尊嚴的生命價值,環境法之立法法源無論是源自憲法明文規定,或類似憲法規定的根本國策宣示,各國對環境都以積極的立法程序加以周全的保護,一方面固然強調國家社會對環境保護之重視與責任,另一方面欲藉法之公信力使人民對尊重環境保護之義務,以下吾人試就先進國家對環境立法之經驗分述如下:一美國美國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最為徹底,是對自然環境的環境權加以倡導的先驅註五:李鴻禧,憲法與人權,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一九九一年,頁五四

47、七。,不僅以周全的法律體系保護自然環境,在行政體系中也導入司法的公信力對行政機關的命令或處分要求停顿或撤銷,如此周而復始的以國家高權介入對環境的保護,使國民對自然環境產生權利意識,加強了個人或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因環境權而引發的環境訴訟Environmental Suit,在早期美國的環境團體有過如下的案例,訴請法院撤銷政府對在哈德遜河設置水力發電廠的許可,以及撤銷哈德遜河建築高速公路的計劃。司法機關對該環境訴訟裁判的理由:認為自然景觀、自然環境和各勝古蹟、道路、電力等經濟利益,同樣是值得以法律加以保護的註六:李源禧,前揭書,頁五四八。,透過司法機關的裁判培養美國國民對自然環境之權利意識,及损

48、害自然環境之違法意識,也因這種對自然環境保護的意識高漲,促進了美國從一九六九年通過國家環境政策法到一九七年全美第一次環境問題年度報告書之提出,相繼制定假设干有關自然環境中有關水、空氣、土壤的規制法,充分展現國家對環境保護的積極責任,強調人類與環境的調和,除去或防止對環境或生物圈之傷害,過去只注重生產量的提昇而犧牲生產質的環境,是政策上的錯估,爾後應改弦更張的注重環境開發對自然環境整體的影響,包括人類本身之間相互間之依存,這種立法的內涵精神揭櫫了對生命關懷的最大好心。二德國德國對環境保護所採取的積極作為,堪稱歐美國家之中最好的,德國對環境法之立法理論體系,已儼然已一金字塔體系,猶如其他法領域具有

49、完好的基礎規範,一九九年以及一九九三年由德國環境部組成委員會,專門研擬與環境問題相關的法規,先後完成環境法典總則篇與各論篇,總則篇共一百六十九條,內容包含立法目的、根本原則、根本措施、環境上的權利與義務、環境指導性計劃,環境結果之檢測、環保團體及民眾參與決策的法規制訂。各論編則共三百二十九條、包含自然保育、水污染防治、水資源規劃與利用、土地保護、公害防制、核能、放射性防護、危害物質控制與廢棄物處理等。這些琳瑯滿目的環境法規的產生與立法背景,固然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的快速復興,為了防患嚴重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及自然環境的破壞所制訂法規範,另一面為了落實憲法人性尊嚴條款,為了維持國民更好的環境生

50、活,賜予生命更充實的自然享有,對自然之保護,土地之合理利用、水與空氣之維持清潔、以及對動植物界和田園美景之保護,儼然已成國家社會之義務,也成為市民的責任。三英國歐州最具有環境法規基礎的國家,對妨害公共利益(Public nuisance)的不法行為,制定簡易迅速法律程序排除之,對環境不良的构成加以遏制蔓延,一九三六年頒布的公眾衛生法,對自然環境、生活環境之破壞,設有專款保護。在第二次大戰後更加重視環境權的保護,除對一些有關安康生活的法令重新修訂外,關於空氣潔淨、汽車廢氣之法規更是徹底的以法律保護限制。四日本亞洲經濟大國的日本,從戰後的廢墟不断到九十年代的今天,其經濟的影響力在全球具有相當的震撼

51、力,政府集中火力發展經濟,其施政方針、根本政策均以經濟為重担,可是經濟奇蹟的背後,也深受公害及自然環境破壞之苦楚,於是在一九七年九月,全日本律師公會在召開第十三次人權大會時,大力提倡確立民眾之環境權,將享有自然環境的安康作為生存條件的思索方式,列入根本人權之譜系中,以保護自然環境來對抗企業或團體之破壞自然,危害環境。同年眾議院以保全環境宣言方式,對環境權確認,這一宣言並經參議院通過確認,成為國家、社會、人民共同保護環境的標竿,從此日本邁入了以法律嚴格控制生態環境最徹底的亞洲大國。註七:李鴻禧,前揭書,頁五四八。環顧我國的環境保護理念比較上述各先進國家,實務上是消極的不作為,理念又保守落後,使得

52、環境立法任务嚴重落後其他先進國家,遲至民國六十年代始有由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草擬以及為防治公害的立法,完好的公害防制法令並未成形,但各別的公害法規已見雛形,比如民國六十三年之水污染防治法,廢棄物清理法,以及民國六十四年之空氣污染防治法等,但這些法令的制訂過程相當的粗糙與簡略,直至民國八十年代初期才將公害防治法體系與相關法令中所缺漏的部份加以補充,然此時的修補任务依然只注重公害防制,並未將自然環境保育的觀念導引入法,到八十年代末期由立法委員與行政院環保署所提出之環境根本法草案在體系上有較完好之基礎,對各別公害及自然環境保育的防制提昇不少法規基礎,如空氣污染防制法、水污染防制法、廢棄物處理法、噪音控制

53、法、毒性化學物質處理法,與公害糾紛處理法等,另外自然保育方面有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以及文化資產保管法等,這些各別法令之完成已為我國環境立法建立了根本規範,但有民事求償、行政救濟、或公害犯罪之處罰仍停留在各別的行政罰中,毫無具體的權利義務規定,是為美中缺乏,實應以各別的法規加以統合,以達環境保護之目的。伍、現代國家對生命關懷的義務一、由生存權導出國家保護環境權的義務以自在權與平等權為中心基礎的近代國家憲法,在歷經資本主義自在市場經濟體制後,發覺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平等現象,為了保证一切人作為人的生存價值,強調經濟生活次序,要符合生存權的價值內涵,藉以保護個人追求生存的正義原則,使得原先以

54、傳統自在平等的個人自在權藉以防止國家權力的干涉,轉而成要求國家權力必須介入積極保護以求生存的社會權,這種轉變顯示國家的權力不僅消極的不介入人民生活中的自在範疇,更應積極地介入人民追求生存平等的次序中,因為生存權乃是為了實質保证社會生活中個人人性尊嚴,亦即以保证國民生而為人的生活水準為目的,而生活水準即是追求幸福的權利,此種幸福的權利,包括國家保護、幫助貧困者在社會上、經濟上的弱勢者,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重視個別具體的社會生存的差異。此等社會權之生存權保证已成憲法委託立法委者的立法義務,惟憲法上之權利只需透過立法,才干具體落實,吾人期盼憲法委託的內涵能早日實現,以保证個人免受

55、環境的危害而生存,享有更尊嚴的生命價值。二、創造關懷生命的生存照顧生存照顧乃現代國家的任務之一,在個人自在主義時期,個人之自在應該用在負責個人生存之上,亦即個人應運用本人自在的權利,來謀取本人的幸福,這種個人生存負責的內涵是個人必須以本人能掌握的生存空間內獲取本人的生存保证。然而自在主義已從個人自在到集體自在,從個人獨自生存到集體共謀生存的法治國家,是故現代之生活方式已完全改變,人們依賴本人所擁有之生存空間,例如,房舍、田地與任务來獲得生活之資的情況,已日漸減少。因為,人類假设越能依賴其本人掌握之生存空間者,即可藉此謀生,就有越少的社會依賴性;而這種所謂的社會依賴性是指人們在運用本人所掌握的東

56、西外,為了生存所需或是超過生存所需,但還再追求的生活之資,所取用來自個人之身外之物而言。係因個人之生活已無法自給自故。是故,即使一個人掌握了相當程度之生活空間,亦难免有取用於社會之必要性。因此,凡是一切已滿足人們這種取用必要性之設備,吾人可用一名詞涵括之,此一名詞便是生存照顧。當然如何來區分人們生存所必需,或是非必需之奢侈,並非易事;本文對此不予討論。然而,對於負擔滿足人們上述取用必要性之責任者,個人之自在應該用在負責個人的生存之上,亦即個人應運用本人之自在權利,來謀取本人的幸福。這種個人生存負責制度的可行性有其前提要件,那便是個人必須可以本人於所掌握的生存空間內獲得生存之保证;不然,就是可有順利獲得有效之取用生活之資的能够性。在以前高度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政治與經濟之環境必須一定此前提,惟於此階段發展後之第二個階段,亦即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所產生之嚴重的社會磨擦,這個前提便已不復存在。勞工為了適當工資之抗爭運動,便是一種要求在沒有可自行掌握的生存空間中,藉著要求給予適當工資之鬥爭,來獲取一個取用之能够性。由此一發展之歷史中可看得出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