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 走进神奇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
2、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
3、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4、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
5、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6、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
7、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
8、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
9、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板书设计第一节 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是物理的第一节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物理这一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举出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引出课文:走进神奇。在讲解自然和生活中的神奇时,可以演示或探究的方式进行,以便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如探究拉链的开启、闭合原因等。第二节 探索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
10、个重要阶段。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 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
11、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 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
12、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
13、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击。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同年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14、。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比萨城里的一个衰落的望族家庭。l0岁随全家迁居佛尼伦萨,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热衷于宗教和哲学。以致曾决心献身宗教。为了恢复家业。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后来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虽然由于家境原因被迫退学,但他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在伽利略之前,几乎没有人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某一观点或理论的正确。人们认为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而伽利略去注意以实验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 传说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
15、(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比萨斜塔的塔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塔下站满了观看实验的人。在同一时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的挑战。 伽利略阅读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该书所陈述的观点及理论给伽利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伽利略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了天文学,他是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空的人。他的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写出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学说的对话一书,此书出版后引起震动。1632年,教皇下令将年已68
16、岁的伽利略押上法庭。最后遣送回家乡阿塞特。晚年,伽利略又写了运动的法则。1637年伽利略失明。1642年月8日逝世。347午后的1979年,罗马教皇正式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 2牛顿。 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匠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庄。3个月时,父亲因肺炎而去世,3岁时母亲改嫁,牛顿便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所幸的是乌尔斯普的大自然给了牛顿童年的乐趣和创造的灵性。在上剑桥之前,牛顿像一只乌尔斯索普起飞的风筝,他飞得再远,飞得再久,也总离不开乌尔斯索普
17、的牵系。16岁时,他又回到那里,帮助家里务农。这一年,英伦三岛遭受了猛烈的暴风雨,牛顿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他没有按照吩咐去照料农舍,而是趁着狂风测风速。在庄严的毕业典礼上,使托盘中学的校长夸赞牛顿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牛顿将自己的一生的成就写进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等。他后来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727年3月20日,牛顿去世。英国诗人波普在他的碑铭写到:“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3爱因斯坦与玻尔。 1879年3月14日,爱囚斯坦降生在乌
18、儿姆城一个普通的犹大人家庭。爱因斯坦的父亲有极高数学天赋和很深的文学造诣。大约在5岁时,父亲给爱因斯坦一枚指南针爱因斯坦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即使到了晚年,爱囚斯坦还对童年时的指南针记忆犹新,说:“指南针对我的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爱因斯坦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将音乐带进了家庭。爱因斯坦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随后又学习钢琴。在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的时候,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造诣。伟大的音乐也塑造了爱因斯坦伟大的品格,他不仅创立了深奥的理论,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同样震撼着人们。从1926年开始,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哥本哈根派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学术之争。这个学派研究新的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理论涉及
19、一些新的见解。如海森堡测不准原因,认为运动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确定,时间与能量也不能同时确定。爱因斯坦不完全接受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他总是试图单一些反例以证明玻尔等人理论的缺陷和错误,但都被玻尔一一化解。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是纯粹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澄清了许多概念问题,使量子力学更加完美。他们的学术之争并未影响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友谊。他们同为物理学的泰斗,互相尊重,互相促进。 师: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交流。 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
20、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师:物理学便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沦、归纳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物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还知道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师:你归纳得很简明扼要,全班同学掌声鼓励,
21、每付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评估。板书设计第二节 探索之路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象形文字、石头阵等 (二)物理学的发展之阶 1哥白尼的“日心说”。 2牛顿的经典力学。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教学反思 在黑板讲解象形文字的构成,物理学发展历程等;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物理学发展历程。在物理学发展历程时为学生勾画出物理学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并强调这几个阶段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可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前以各种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中外科学家艰苦探索的事例。事例也不一定是物理方面,可以是生物学、医学、化学等等,体现间的交流。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
22、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4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2)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2难点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具准备课件、自由落体演示器、抽气机、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教学过程 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师: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
23、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音乐和朗诵: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而且还能登上月球、遨游太空,继续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这是脱离“发现”号宇宙飞船机体的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行走,其背后是蓝色的地球。这是“旅行者”宇宙飞船拍摄的土星照片,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体照片之一。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这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放大了200万倍的铱原子排列图。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
24、人们带来了方便。看。激光束在刹那间将草莓切成两半。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致连蚂蚁都能搬动。超导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看:这是超导中的磁悬浮(极低温下金属块在磁场中会自动漂浮起来。) 师:看了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你有什么感受? 生: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生:讨沦、交流。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师: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还带领学生在比萨斜塔
25、上亲自实验,后来还巧妙地设计了斜面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1照图1那样,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师: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
26、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 师:铅弹和羽毛一起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 演示实验:当玻璃管中有空气时,铅弹下落比羽毛快,当玻璃管被抽成真空时,铅弹和羽毛同时下落。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沦: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师:物理规律的获得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仅仅靠思辨,而应该依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请同学们寸论: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生:有七个主要环节,具体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汁实验,进
27、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阅读课本P1011的内容。 生:阅读。 师:科学精神有哪些?请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生甲: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例如,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哥白尼顽强地说自己终于推动了地球;伽利略坚持认为地球在转动。 生乙: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例如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伟大的成功皆源于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长期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她和丈夫发现的“镭”是在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4年提炼出来的。 生丙:科学家们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
28、弃自己的错误观点。例如,爱因斯坦和玻尔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量子力学大战,而这种学术之争并未影响两位科学泰斗的友谊。在解答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玻尔等人逐渐完善了量子力学体系。 2新课程寄语。 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 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29、,我们了解了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还知道了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刻苦认真、锲而不舍、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师:你归纳得很全面,说明你归纳能力很强,今后一定是个有用之才,大家掌声鼓励,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知识园地一一硕果累累 (二)科学探究一其乐无穷 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
30、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生动的图文,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想结合,激发学生对现代物理技术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的萌动。可以展示几个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猜想和进行简单的探究。介绍科学家的卓越成就,灵活渗透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高尚情操来感染、鞭策学生。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
31、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 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
32、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二、运动的描述 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问题: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答案:升起、下落、环行、摇动 (合理即可)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 2音乐与运动。 展示: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教材P14图 2-4),请同学们聆听。 4
33、绘画与运动。 展示: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教材P14图 2-5),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抢答获胜小组。 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教材P15图 2-6) 同步
34、地球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教材P15图 2-7)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 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 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4
35、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板书设计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反思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全班通过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法的不完整性,鼓励小组内争论“怎样描述这话
36、才具有准确性”。学生从实例中得出答案。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4)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
37、量结果。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课本、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测量单位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讲解: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
38、单位是(s)。 问题: 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抢答。 答案: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还有“微米”(m)、“纳米”(nm)。问题: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大家抢答。 答案: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m=106m 1nm=109m 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1m= mm 18km= m 130nm= m 10dm= mm 2102cm= m 78mm= m 问题:
39、你知道我国以前使用的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答案:尺、寸1尺0.33米 1寸0.033问题:你知道英、美等国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可?请抢答。答案:英里、英寸、英尺、码1英里=1609米 1英尺=0.305米 1英寸=0.0254米 1码=0.91米问题:你知道航海、天文学家中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答案:海里、光年1海里=1852米 1光年=9.460531015米问题: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请抢答。答案: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
40、“毫秒”(ms)、“微妙”(s)问题: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是什么?请抢答。答案: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s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60min= s 2h= s 100s= sm 1h= s 15min= h 108s= s评出抢答获胜小组,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二、测量活动 讲解:人们对测量结果精确度的要求,有时很高,有时不那么高。当精度不高时,可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的物品进行估测;当精确度要求较高时,则应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问题:通常我们测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你知道还有什么测量工具?介绍教材P19图215中的测量
41、工具实验探究(一)刻度尺测量长度 下面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用刻度尺测书本的长度和宽度,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动手,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读数)测量结果。 学生分小组探究活动1: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检查,当给予指导、督促、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相邻的两个小组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并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生甲:上台演示,说明用刻度尺测课本长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师:请每个小组报出测量结果。 师:为什么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不同?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读数。 生甲: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到最小刻度值,还要进行估读。 师:请一个同学归纳正
42、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生: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师:下面请各小组按正确方法测量课本长和宽,并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P20表格中,算出平均值。 生:分小组活动。(二)用表测量时间 师:通常测时间用什么工具? 生:钟表、停表。 师:你知道时钟的演变过程吗?请大家看课本P18图213,你知道沙漏、水钟是如何测时间吗? 生甲:沙漏是由于砂子漏完需一定的时间,时间与砂子漏多少成正比,以此来测量时间。生乙:水钟道理同上。(三)长度的估测和时间的估测1. 长度的估测 师: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估测长度的
43、方法很多,可以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或身边的某物品去测量。 师:怎样使估测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 你首先应该知道自己身体某长度或身边的某物品的长度,还要经常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测一测lmm、lcm、ldm、lm等有多长?以提高估潞的准确牲,下面请大家测一测拇指指甲宽度、中指的长度,一作的长度、手臂的长度,画一画lcm、ldm,lm的长度。 学生探究活动2:估测教室内黑板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并说出你估测方法并上台演示。 生甲:我是用目测。 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 生乙:我是用两臂测。 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 生丙:我用手量度黑板长度,宽度有几,估测。 我估测的教
44、室黑板长度、宽度是对估测准确的同学予以表扬。2.时间的估测 (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如测量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或跑l00m所用的时间等)。 (2)采用数脉膊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估测项目同前)。 (3)比较用手表测得的时间与数脉膊跳动次数估测的时间。各组讨论好估测项目和方法,课后选一个时间进行。(四)测量误差 指导:请大家阅读课本P22:测量误差。 解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减小误差? 点拔思维:有的误差是偏大,有的误差是偏小。 生: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分小组讨论:误差可以消除吗?为什么?如何减小误差? 生:讨论、交流得出: 误差是不可能消除的,
45、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这些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的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m=106m 1nm=109m 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h=3600s 1min=60s 1ms=103s 1s=106s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6、。3长度的估测。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板书设计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长度单位换算关系:时间单位换算关系: 2正确使用刻度尺。3长度的估测。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第三
47、节 快与慢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
48、慢 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
49、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教师板书。4、速度的单位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教师板书。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
50、何?师边讲解边板书:1km/h=m/s 1m/s=3.6km/h 72km/h=72=72m/s=20m/s 10m/s=10=103.6m/s=36m/s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生:s=vt(速度公式变形)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生:t=(速度公式变形)教师板书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教材P24例题)。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
51、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l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
52、看教材P25图225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量速度,说明其原理。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问题:请同学们看教材P26图226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
53、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26图227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了解一些速度值:阅读教材P27信息窗.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
54、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单位:1km/h=m/s 1m/s=3.6km/h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 (2)用速度仪直接测。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板书设计第三节 快与慢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
55、度。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 s=vt,t=(变形式)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m/s=km/h 1km/h=3.6m/s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2)速度仪。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
56、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
57、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9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58、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
59、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 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
60、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路程s/m0.1m0.1m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舞蹈伴侣技术-深度研究
- 磁性胶束生物应用研究-深度研究
-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深度研究
- 老年人生活品质提升策略-深度研究
- 浮白识别算法创新探索-深度研究
- 跨平台数据同步机制-深度研究
-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第1篇-深度研究
- 电商代理市场趋势预测-深度研究
- 刀具进口合同范本
- 出租钢管书架合同范本
- 【基于近五年数据的鸿星尔克财务报表分析15000字】
- 公司员工奖惩制度流程
- 星巴克案例分析-星巴克成功之道
- 静脉炎预防和处理课件
- 船舶种类与特点
- 2023年中国兵器人才学院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曲轴加工工艺卡片
- 客房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
- 乌鲁木齐超低温欧斯博热泵供暖制冷设计方案
- 妇产科学(第9版)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 LY/T 2241-2014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