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_第1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_第2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_第3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_第4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整理:游客1142012年9月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时第1课 鸦片战争 课标内容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

2、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2)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

3、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4)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 导入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英国发动鸦片

4、战争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鸦片战争的影响 小结 回顾鸦片战争的过程,点明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2课时 第2课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课标内容 (1)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 (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能。 (2)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

5、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听、看、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是西方侵略者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落后,落后必然要挨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积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外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政府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的理解。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制作表格的方法,并逐步感知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火烧圆明园不仅是

6、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 重点:火烧圆明园。 难点: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主要由学生读、看、议、说,来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然后由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教师提问:哪一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学生读和议

7、为主:读圆明园的宏伟壮观,议“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点拨:除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还有一个趁火打劫的国家得益最多。过渡到第二部分。 (4)关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主要通过学生看图来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遣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 (5)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讲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小结 第二 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

8、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3课时 第3课 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 课标内容 (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2)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3)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辩证唯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收复新疆与甲午战争与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

9、舰图和时局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看图说史能力;通过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和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战黄海的史实,积累对近代民族英雄的认识,理解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内涵,学会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以完善人格的方法。 (2)感知新疆危机、甲午战争、瓜分狂潮等史实,积累对19世纪晚期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会从宏观高度把握时代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是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

10、危机。由此进一步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外部根源。 (2)制度落后、国力衰弱和投降路线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内部根源。由此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信念。 (3)认识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十分残忍,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 (4)通过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的史实,认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学习左宗棠、邓世昌等近代民族英雄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2)邓世昌黄海血战。 难点:(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2)马关条约

11、。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感知历史:教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并使用课件讲述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外国势力侵略新疆?目的是什么?(2)左宗棠是怎样收复新疆的?为什么他能收复新疆?(3)左宗棠为开发新疆做了哪些贡献?(4)伊犁是哪年收回的?(5)新疆在哪一年建省?新疆建省有何意义? 实践创新:(1)“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的哪些功绩?(2)你怎样评价左宗棠?(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这一点。 二、黄海大战 感知历史:先

12、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再用课件讲述本目史实。 探究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哪年爆发?为什么称为甲午战争?(2)日本为什么要挑起甲午战争?(3)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血战的主要事迹。(4)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结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5)中国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 实践创新:(1)邓世昌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描绘该图反映的战场场景。(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沉痛教训?(4)谈谈你对旅顺大屠杀的看法?(5)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 三、中日马关条约 感知历史: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用课件讲述本目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1

13、)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清政府派谁签订的?(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相对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哪些进一步的危害?(3)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表现在哪些方面?(4)租借地、势力范围是什么意思?(5)“门户开放”的含义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践创新:(1)有人说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最严重的卖国条约之一,对中国祸害深远,试用史实说明。(2)观察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讲述英国是怎样一步一步侵占香港地区的?香港哪一年回归祖国?香港的割让与收回的过程说明了哪些道理?(3)观察时局图,谈谈你的感想。 小结 通过提问,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作业 指导

14、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4课时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内容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观察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

15、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 (3)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

16、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难点:义和团运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读、讲、议、评”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内容,然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观察义和团的旗帜图。 讲:请学生来讲:(1)义和

17、团的前身叫什么?在哪一带活动?参加者主要是些什么人?他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2)义和团运动是哪一年在山东兴起的?旗号是什么?说一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的两件大事。(3)针对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后,义和团得到怎样的发展? 议:(1)19、20世纪之交,为什么会爆发义和团运动?(2)为什么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3)你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4)清政府为什么对义和团由镇压改为招抚的政策? 评:(1)分析义和团爆发原因和在山东兴起的原因,要结合已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去分析,着眼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2)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

18、(3)分析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原因,可以从清政府与义和团和列强的三角关系,来看政策选择的可能性。 2、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 讲:讲学生讲一讲:八国联军是什么时候发动侵华战争的?参加联军的是哪八个国家? 议:(1)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的参加国中,哪一国对中国侵略时间最长?哪一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哪两国侵略中国的开始时间也比较早?还有哪两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19世纪末示开始起步,但来势凶猛? 评: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可以从根本原因的借口两层次进行;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深入趋势和要求来看根本原因,从义和团运动兴起看侵略的时机和借口。 二、抗击八国联

19、军的斗争 1、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及相关图片。 讲:(21)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有哪三次重大战役?(2)要求学生依照地图讲述八国联军的入侵路线和大致经过。(3)你们还了解哪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将你感触最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议:(1)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失败?(2)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说理由。(3)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功绩和教训? 评:(1)分析失败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综合国力的强弱、文明程度的高低、组织战争的水平三个层次着手。(2)分析教训应从失败原因进一步引申,立意应在怎样才能避免失败

20、,走向成功。 2、八国联军的暴行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请学生讲讲史海拾贝栏目里的故事。(2)请学生讲讲八国联军的其它暴行。 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想? 评:对八国联军暴行感受,可从三个角度谈:对其本质的认识、对其影响的认识、对其教训的认识。 三、辛丑条约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有哪11个国家强迫中国签订?(2)为什么这个条约抵消辛丑条约,这个条约的赔款叫庚子赔款?(3)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议:(1)近代以不定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的有哪些?哪个条约中的赔款最多?(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21、? 小结 根据板书所列问题,师生互动进行。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第5课时第5课 洋务运动 课标内容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评价

22、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

23、,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洋务派的出现;近代工业的创办。 难点: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

24、些?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可以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创办哪些著名企业?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第6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重点)等历史基础知识; 2.培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难点); 3.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2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出示自学指导(一)时间2分钟 要求快速浏览“公车上书”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公车上书含义 2. 公车上书背景、时间 3.公车上书代表、影响 教师巡视,学生归纳问题答案,师概括点评并共同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

26、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出示自学指导时间2分钟 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百日维新”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百日维新时间、主要内容2.百日维新结果、意义 教师巡视,学生归纳问题答案,师概括点评并共同学习第二分内容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主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 3、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性质一场资产阶性质的改良运动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 三、课外延伸与活动探究:谭嗣同牺牲值不值得 四、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了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通过共同学习我们了解了戊戌变法时间、经过、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变法虽

27、然失败了,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关于辛亥革命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复习本课内容并预习辛亥革命内容。 第7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了解并概括共产党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重点)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

28、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面的列强侵略和反侵略背景来导入新课。 出示自学指导时间2分钟 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第一部分内容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兴中会成立时间、谁建立的 2.兴中会成立目标 3.同盟会成立时间地点纲领 4.同盟会性质同盟会是革命团体还是政党 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1.孙中山革命事迹 (年代、事迹植树节提示)2.兴中会的建立(时间、

29、地点、建立者、建立目标)3.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人物、纲领、性质、意义)(二)出示自学指导 时间3分钟 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第二部分内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武昌起义时间、地点、经过、影响 2.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纪元、机构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经过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 师生共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武昌起义(介绍讲解时间、地点、经过、影响)中华民国成立(概括成立时间、领导者、地点、机构的建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0、师生共同学习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不足。学生说师引导归纳。 课堂小结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和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课外延伸和活动探究查找资料了解“十

31、八星旗”的含义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相关作业并预习下节课内容第8课 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重点)、经历哪几个阶段;2.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难点);3.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本课相关背景,即当时启蒙思想的传入和袁世凯篡夺果实称帝的背景。“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思考导入到今天的新课新文化运动。 二.讲授新课出示自学指导时间:3分钟 ,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第

32、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口号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活动中心 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 师生共同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民主与科学 3.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4.主要内容 :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具体内容课本有详细说明,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并理解掌握 5.活动中心 北京大学(二)出示自学指导时间2分钟,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第二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

33、问题 1.后期新文化运动时间 2.后期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性质,历史意义 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 师生共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1.后期时间 十月革命以后1917-19192.后期主要内容: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3.新文化运动性质 :前期、后期性质,两者概括起来的新文化运动性质 4.历史意义:让学生进行归纳师再点评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三、拓展与延伸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你认为对吗?说说自己的理由。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

34、地位与作用,以及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了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课下请同学们认真回味一下牢记知识要点。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第9课内容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学习目标: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重点);2.理解掌握五四运动性质意义、五四精神(难点);3.区分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此期间先后兴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分别从经济、政治和思

35、想文化领域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近代化举步维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得到改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五四运动。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师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本49-52页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历史背景又是什么;2.五四运动爆发时间、地点、学生口号、惩处哪几个卖国贼;3.北洋政府镇压与学生反镇压的经过;4.如何理解五四运动只是取得“初步胜利”。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

36、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这部分内容,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经过要交代清楚,时间关系要理顺,便于学生记忆。(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本第三部分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五四运动性质是什么;2.五四运动意义:3.什么叫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 师生共同学习此部分内容,此部分内容为本课一重点和难点,尤其讲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要引导学生看方框,划下并识记这部分内容。 拓展与延伸:什么是五四精神,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先辈精神?课堂小结:学生先试着归

37、纳,师再小结。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由于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预习第11课内容第11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成立的情况;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重点);3.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内容学习,同学们应该知道中国工人阶

38、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什么呀?老师引导: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主力,对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这说明中国无产阶级已经开始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通过自己的政党及其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实现的。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的呢?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成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内容。二、师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本54-57页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的呢?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3.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哪里建立的?4.

39、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代表及人数。5.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这部分内容,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中共一大基本史实经过要交代清楚,时间关系要理顺,便于学生记忆。 (二)快速浏览课本第三部分内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2.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此部分内容,此部分内容为本课一重点和难点,尤其讲述中国共产党与以往的政党有

40、何不同,要引导学生看方框,划下并识记这部分内容。 拓展与延伸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中共“一大”还选举他为中共中央局书记?课堂小结:学生先试着归纳,师再小结。由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成熟了。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预习第12课内容 第12课 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黄埔军校的创建经过史实;2.掌握北

41、伐战争史实、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经过(重点);3.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难点)。教学方法:故事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综合启发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辛亥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中,北洋军阀的统治在中国建立起来。为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国民党和中共进行第一次合作,在20世纪20年代,发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之一。师板书课题,讲授新课:学生快速浏览课本59-61页第一部分和第

42、二部分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黄埔军校建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领导人是?地点?2.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和功绩作用是3.北伐战争的目的、时间、总司令、主要对象、方针、战果 4.思考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5. 结合历史地图册21页北伐战争形势图和课本分析北伐经过。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这部分内容,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尤其对北伐经过基本史实要掌握透彻,时间关系要理顺,战役先后顺序搞清,识图辨图能力要加强。(二)快速浏览课本第三部分内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了解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2.国民革命夭折的原因3.皇姑屯

43、事件、东北易帜史实 4.历届国民政府中心变迁顺序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此部分内容,此部分内容为本课一重点和难点,尤其讲述“宁汉合流”,要引导学生看课本小字,划下并识记重点内容。拓展与延伸:如何看待张学良“东北易帜”? 课堂小结:学生先试着归纳,师再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大家要充分认识到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宁汉合流的实质和东北易帜的重大意义等历史问题,主动探究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以此为基础,勤思考多发问。布置作业完成本节课历史课后练习并预习第13课内容 第13课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学习目标:1.了解南昌起义

44、相关史实(重点);2.掌握井冈山会师经过历程,熟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重点);3.理解思考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难点)。教学方法:故事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综合启发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同学们,8月1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么历史事实有关?设置悬念,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师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本64-66页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南昌起义发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时间、地点、领导者、经过、意义是2.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3.请你为大家

45、讲一讲油画南昌起义的故事4.思考: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5.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准备哪些条件呢?6.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损失严重。这说明了什么?7.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8.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9.油画井冈山会师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0.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这部分内容,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尤其对南昌起义经过基本史实要掌握透彻,时间关系要理顺,注意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相关史实。(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本第三部分内容星

46、火燎原,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观察农村革命根据形势示意图,这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2.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什么会形成燎原之势?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教师补充:1. 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越来越多,革命队伍发展壮大。2.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广大工农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支持;广大农村地域宽广、地势易守难攻,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敌人力量薄弱,这些都为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调动了根据地人民参军的积极性,巩

47、固了根据地。拓展与延伸: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课堂小结:学生先试着归纳,师再小结。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恐怖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布置作业完成本节课历史基础训练并预习第14课内容第14课 红军长征学习目标:1.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原因(难点)和红军长征;2.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伟大历史意义(重点);3.理解思考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经过、长征精神内涵。教学方法:故事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综合启发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先询问学生们是否学过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再带

48、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师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本69-73页正文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红军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时间、结果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结果,导致其结果的原因是3.红军长征开始时间、原因、前期经过是怎样的4.遵义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各是什么5.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经过、结果6.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有哪些?7.

49、长征精神你觉得有哪些方面?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师生共同学习这部分内容,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尤其对长征经过基本史实要掌握透彻,事件时间顺序关系要理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原因要细讲。关于遵义会议,也是本课重点,师可拓展一下学生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 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

50、议的深远意义。拓展与延伸:本课历史名词中出现“左倾”那么左与右你如何区分课堂小结:学生可以先探讨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的根本原因掌握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认识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师再因势利导地进行总结,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初期“左”倾错误思想继续统治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路线,致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在中央的统治地位,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经过英勇奋战,克服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最

51、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布置作业完成本节课历史基础训练并预习第15课内容单元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课标内容 (1)简述九一八事迹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讨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过程等问题,学生培养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思考讨论“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学会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感知九一八事就业兵

52、团日本侵华的史实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理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

53、政策和东北三省的沦陷 3、伪满洲国的成立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1)一二八事变 (2)华北事变 2、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表现 (1)东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2)一二九运动 (3)社会各界支援抗战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作业 指导学生解决课后习题。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3、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

54、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把祖国建设强大以免遭外族侵略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 2、难点: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引导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加紧侵略中国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中国,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随之开始了全面民族抗战。 导入新课 一、七七事变(板书) 1、七七事变(板书) 教师提示:事变爆发前,日军控制了北平的北面、南面和东面,卢沟桥成了北平通往南方和其它地区的惟一通道。日军占领了卢沟桥,北平将成为一座孤城。

55、办要中国军队一反击,日军就有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引导学生阅读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第29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提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事变(板书) 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泸会战粉碎了日军的什么“狂妄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3)七七事变后,蒋介石

56、在庐山表示“准备应战”。 (4)国民党正式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二、南京大屠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 讨论: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对于日本战后几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最近的教科书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笔血债。对于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历史事实的行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三、血战台儿庄(板书) 1、血战台儿庄(板书) 指导学生

57、阅读教材,明确以下重点内容:指挥李宗仁;时间1938年春;战果歼敌1万多人;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板书)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组织了哪些大的军事行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在枣宜战役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一度击退日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2)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北撤。(3)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痛击日军。 四、百团大战(板书) 1、背景 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

58、地图介绍百团大战的简况:发动时间1940年秋;指挥彭德怀;规模八路军105个团约20万人;进攻重点华北日军交通线和据点。 3、意义 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有关百团大战历史意义的课文。 小结 1、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2、南大屠杀:中国军民被屠杀30万人以上。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4、敌后战场: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作业布置 让学生思考“课后题”。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重点和难点

59、 1、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难点:理解分析“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经及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导入新课 一、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文。 1、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进行局部反攻(19441945年春) 2、国民党正面战场局部反攻的起点湘西会战(1946年4月) 二、中共“七大”召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探讨: (1)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背景是什么? (2)你能归纳并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吗? (3)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1、时间、地点:1945年,延安。 2、主要内容:(1)制定党的政

60、治路线;(2)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3、历史意义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板书) 1、抗战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 (1)国际:一是盟军对日反攻,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二是苏联对日宣战。 (2)国内:一是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人民全面反攻;二是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向日占区推进。 2、日本无条件投降(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及课内“史海拾贝”,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四、台湾回归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板书) 1、台湾回归(1945年10月25日) 提问: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