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全诗翻译赏析_第1页
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全诗翻译赏析_第2页
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全诗翻译赏析_第3页
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全诗翻译赏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H至寿州全诗翻译赏析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注释颖(ying) 口:今安徽寿县西正阳关。颖水由颖上县东南流至此入淮,春 秋时谓之颖尾。寿州:州治在今寿县。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怀。长淮:宽阔的淮水。低昂:时高时低。白石塔:洁白石头砌成的塔。棹(zhao):船浆。黄茅冈: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软:柔和。故人:指送行人。苍茫:模糊迷茫的样子。参考译文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淮水缥渺不 明,天际忽远忽近,岸边的青山随着

2、船儿低落高涨。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 塔,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 立的地方烟云迷茫。参考译文二我日夜朝向江海而行,沿途的枫叶和芦花使得秋意更浓。长而宽广的淮河, 突然使人对天空是远、是近,产生了迷惑。河旁的青山,似乎长久地随著船只的 起伏而忽高忽低。不知不觉中,已经远远地看到寿州的白石塔。但我们这艘小 船(短棹)还未驶入黄茅冈呢。于轻风平波之中,我仍望不到,那位久立于烟 雾苍茫中的老友。赏析出颍口初见淮山是II至寿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熙宁四年(1071)六月,东坡以太常博士直史 馆出任杭州通判。七月离开汴京,沿蔡河舟行东南赴陈州,

3、历颍州,十月,出颍 口,入淮水,折而东行,至寿州,过濠州、临淮、泗州,渡洪泽湖,乂沿运河折 而东南行,经楚州、山阳,抵扬州,渡江至润州、苏州,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 州通判任。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初见淮山时作。作者去国离乡,心情难免忧抑,然而面对水天相接,H然流出秋天行旅的逸 兴。首联写出了之心情沉重,表达了仕途险恶,应远避是非之情。中间两联写景, 前写淮河青山壮阔之景,后写已到寿州之所见,暗示了作者怅惘不安的心情以及 物是人非的感慨。尾联以淮河烟波之迷茫点出前途之迷茫,以抒情结尾,曲折有 味。这首诗可说是文辞、对仗具佳,自然流畅,景情交融,韵律优美,以实写虚 的代表作品。第一句“我行日夜

4、向江海”,实写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却有一种“贤 人去国”的忧愤抑郁之情,有似古诗“行行重行行”,有似“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 返”这些诗句中所包含的意蕴来。王文诰说:“此极沉痛语,浅人自不知耳。”这领会是 不错的。东坡此次出都,原因是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安石之党谢景温的诬告,东坡不屑自辩,但力求外放。其通 判杭州,是政治上遭到排斥、受到诬陷的结果。“日夜向江海”即“相去FI以远” 意,言一天天愈来愈远地离开汴都,喑示了一种对朝廷的依恋、对被谗外放的忿 懑不堪之情。全诗有此起句,以下只是实写II日夜夜的耳闻目见,不再纠缠这一 层意思,但整个诗篇却笼罩在一种怅惘的情绪里

5、。这是极高的艺术,不应该随便 读过的。第二句点时令。东坡以七月出都,十月至颍口,其间在陈州和子由相聚, 在颍州乂一同谒见已经退休的欧阳修于里第,颇事留连。计算从出都至颍口这段 路程,竟整整花去了一个秋天。“枫叶芦花秋兴长”,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行程。中间四句是题目的正面文字,其描写中心是“波平风软”四字。这是诗人此 时此地的突出感受,是审美对象的突出特征。“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二句是一篇的警策。这里没有一个生 僻的字眼和华丽的词藻,更没有什么冷僻的典故,只是冲口而出,纯用白描,言 简意深地表现了一种难言之景和不尽之情,表现得那么鲜明,那么新颖,那么自 然。诗人把H己的亲切感受亳不费力地

6、讲给人们听,使人们感到这一切都活脱脱 地呈现在眼前。这种境界,是那些字雕句琢、“字字挨密为之”的诗人永远也达 不到的。东坡谈艺,尝言“求物之妙”好像“系风捕影”,诗人不仅对他所写的 东西做到了 “了然于心”,而且做到了 “了然于口与手”。这两句诗,可以说是 抓住了此时此地的“物之妙”,而且做到了两个“了然”的例子。淮水源多流广, 唐人尝称之为“广源公” O诗人沿着蔡河、颍水一路行来,水面都比较狭窄,沿 途所见,不外是枫叶芦花的瑟瑟秋意,情趣是比较单调的。一出颍口就不同了, 面对着水天相接的广阔的长淮,顿觉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忽迷”二字表 达了这种情景交融的新异之感。而两岸青山,连绵不断,

7、隐隐约约,像无尽的波 澜,时起时伏。诗人此际,扁舟一叶,容与中流,遥吟俯唱,逸兴遇3他的心 和江山胜迹已融合在一起了。究竟是山在低昂,水在低昂,船在低昂,他说不清: 他只觉得一切都在徐徐地流动,徐徐地运行;他处在一种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 他完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醉了。七个字写出了船随水波起伏,人在船上感觉不 出,只觉得两岸青山忽上忽下;其中“久与”二字写出了 “波平风软”的神情, 也曲折地暗示了诗人去国的惘惘不安、隐隐作痛,“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的依 约心情。这两句诗,看来东坡H己也是十分得意的,他在后来写的李思训画长 江绝岛图诗中写道:“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重复用了这首诗 的第

8、四、第七两句,只换了一个“沙”字,一个“孤”字。“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二句振笔直书,用粗笔浓涂大抹,一 气流转,使人忘记了这中间还有对仗。寿州的白塔已经在望,要到达那里,还得 绕过前面那一带黄茅冈。说“已见”,说“未转”,再一次突出了 “波平风软” 的特色。这里的黄茅冈不是地名,而是实指长满黄茅的山冈,前代注家已经辨明 过了。七、八句乘势而下,用“波平风软”四字总束了中间四句描写;用“望不到” 三字引出第八句这个抒情的结尾。不说自己急于到达寿州,却说寿州的故人久立 相待,从对面着笔,更加曲折有味。后二十三年,东坡尝纵笔向书此诗,且题云: “余年三十六赴杭悴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南迁

9、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 象也。”据东坡这段题记,知至寿州之H当有小雨。此诗“烟苍茫”三字就是描 写那“烟雨凄然”的气象的。乂,诗中所称“故人”不知指谁,翁方纲石洲诗 话说“故人即青山也”,义殊难通。以本集考之,疑此“故人”或即李定。与 东坡同时有三个李定,此李定即乌台诗案中所称尝“承受无讥讽文字”者。 其人此时在寿州,东坡有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诗可证。这首诗情景浑融,神完气足,光彩照人,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赏析二首联“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点明被外放的季节、行走路线 和地点。接下来几句,便在“秋兴长”三字上做文章。颔联”长淮忽迷天远 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两句,开拓了一幅旷远迷茫的 画面,这是幅远景,也是这幅贤人去国图的背景。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将目力投 向天涯尽头:长长的淮河消逝在天地尽头,远处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即,久久地 停留在视野中,与行船起伏上下。这两句诗紧扣诗题”出颍口,初见淮山”,形 象地道出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诗人出京是沿着蔡河、颍水南行,蔡河、颍水 水面狭窄,加上两岸为平原,景色较为单调,但一出颍口、入淮河,气象就截然 不同了:淮河水天相接,气象万千,一直延伸到天地尽头,青山也浮现在地平 线上,与行船上下低昂,诗人不觉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