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目录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0 o Current Document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 HYPERLINK l bookmark80 o Current Document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84 HYPERLINK l bookmark312 o Current Document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28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
2、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三、德育目标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教学难点】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教学建议】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
3、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
4、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探究指导(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
5、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方法步骤)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交流点评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
6、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探究引导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自学、讨论、点评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
7、、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八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八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八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
8、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导学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自学整理、交流点评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点评侧重分析探讨
9、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一一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活动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
10、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拓展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点评:本节课程是新课标教材模块丨(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11、,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新思路。但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从体验和感受中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2.结合太阳大气层结构,简述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说明。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多种途径(如书本知识、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手段(如报刊、网络)收集太阳活
12、动资料,并学会整理和分析。2.通过图1.8和图1.9的相关分析,图1.13的判读知道对地理要素的叠加分析是获取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2.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影响”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包括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第一部分讲述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什么是太阳辐射;以图片的形式从
13、生活、生产中的事例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生物生长发育,物质运动和生物运动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主要来源等),并要求学生列出更多生活和生产上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太阳能量的来源;通过活动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和这种差异对地球上的生物量的影响。第二部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介绍了太阳大气分层;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重要标志和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进一步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本节教学重点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难点是图1.8和图1.13的判读。【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师: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600
14、0多颗恒星,借助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更多的恒星,太阳也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为什么对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它是最重要的天体呢?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今天我们来探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一、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开门见山,突出主题,既节约时间,又直接切入主题)二、创设读图情境看书思考什么是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读图分析太阳辐射各种波长范围图(教师提供)(1)太阳辐射的主要电磁波有哪些?(可见光区,紫外线区,红外线区)(2)波长范围各是多少?(可见光波长0.40.76微米,紫外线波长小于0.4微米,红外线波长大于0.76微米)(
15、3)太阳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一部分?(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又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过渡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它到底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呢?三、分组合作,探索新知把学生分成四个图片研究小组,每组研讨一个主题图片,让学生说明太阳辐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图片1主题图片2主题图片3主题图片4主题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的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是地球上自然物质运动(水、大气)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矿物燃料的燃烧与利用太阳能的关系。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自由发言请你谈
16、谈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谈一谈你的家乡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探索活动1你知道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吗?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说明其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在这个反应中损耗太阳的质量,损耗的质量转化为能量。探索活动2根据其来源你能够推理分析太阳这个气体星球的主要成分吗?(氢和氦)(让学生通过推理去记忆,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四、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探索问题师: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各处的辐射量是否都一样呢?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有差异吗?有着什么样的差异?读图图1.8和图1.9的判读(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一年中不同时间有变化,总体而言,
17、从赤道向两极递减)(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热带雨林生物量为45千克/(米2年)大于亚寒带森林生物量20千克/(米2年)。(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没有相关性?(有相关性)(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示意图的方法,并学会对地理要素叠加分析,获取要素之间相关关系,体验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描述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自然景观的差异。(教师提供两地景观图片)推测两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教师小结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而引起自然环境、自然景观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又会影响到人类活动。五、在合作中探究,在竞争中拓展师:下面我们来探究本节的第二部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板书二、
1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师:要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必须先了解太阳的结构。太阳的内部你能够看到吗?(生:看不到)你能够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学生自主读图图1.10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太阳大气层分为哪几层?你都能够用肉眼看到吗?师:太阳活动就是指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学生活动(预先)把学生分为黑子研究小组和耀斑研究小组。阅读课本并利用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2.在纸上尽可能多的列出黑子和耀斑的相关知识。3.交流成果。4.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列的知识多?看哪个小组列出的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尽量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
19、如朗读、板书、实物投影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它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黑子研究小组成果主要包括:(1)黑子概念(2)发黑原因(因为温度低而发黑)(3)发生和出现的区域(光球)(4)活动平均周期(11年)(5)太阳活动主要标志(6)与耀斑出现的相关性(7)对地球的影响(8)观测与预报,减轻不利影响耀斑研究小组成果主要包括:(1)耀斑概念(2)发亮原因(释放出巨大的能量)(3)发生和出现区域(色球)(4)活动平均周期(11年)(5)太阳活动主要标志(6)与黑子出现的相关性(7)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磁暴”、极光、其他自然灾害)(8)观测与预报,减轻不利影响教师评点与指
20、导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适时指导,重点指导黑子对气候的影响与降水的相关性图(图1.13)分析。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中你能够获取哪些信息?(高低变化,前一次高点与后一次高点平均周期约11年)从太阳黑子曲线中你能够获取哪些信息?(黑子相对数量高低变化,前一次高峰期与后一次高峰期,即活动周期为11年)如果将两种曲线叠加,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图中12测站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与太阳黑子的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正相关;22测站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与太阳黑子的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负相关;36测站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与太阳黑子的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上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30年间是负相关,从19
21、10年开始是正相关。从以上分析,你能得出来什么结论?一一太阳黑子与水旱灾害的出现有一定的相关性。(培养学生观察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同能力的学生,能够看出的问题可能不同,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的交流补充来完成。同时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对地理要素的叠加分析是获取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之一。)探究活动你能够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吗?2003年10月23日到11月5日,许多国家的短波通讯受到影响,通讯设施受损,日本一颗通讯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通讯卫星无法恢复使用。你能够解释其成因吗?教师小结太阳活动不仅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且会扰动电离层,导致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
2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极光;其他自然灾害。【评析】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强调了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系列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体验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如认识到对地理要素的叠加分析是获取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之一。)第二部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过程的合作;观点和方法的交流),学会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地理资料,分析提取
23、有效资料。整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探索、讨论、操作等一系列活动中趣味盎然地经历了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的全过程,激发了蕴含在学生身上的灵感和潜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体验到地理的价值,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资料宝库太阳正处于近1000年来活跃的顶峰苏黎世天文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认为,现在太阳正处于最近1000年来活跃的顶峰。除此之外,天文学家还对1610年以来的太阳黑子爆发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证实太阳黑子爆发周期为11年。在太阳活动爆发时,常常伴有X射线、紫外线辐射增强,高能粒子流暴涨和日冕物质抛射等。X射线、紫外线约8分钟可以抵达地球,影响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的电离与热状态。
24、高能粒子流,如太阳质子,快的可在数小时内抵达地球,使地球数万千米高空的质子流量突增千万倍,影响航天安全。高达百万摄氏度的日冕物质以每秒数百公里至上千千米的超音速呼啸而来,形成冲击波似的风暴于两三天内到达地球,可引起地球极光、全球电离层扰动、电离层暴、地磁场突然扰动、地磁暴与亚磁暴、20到30千米以上的中高层大气密度和温度突增以及高能电子流量增强事件等,会对航天、通讯、导航和电力等高技术系统造成巨大危害,形成所谓的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人们类比地球上发生的风暴天气,将这些太阳剧烈活动称为“太阳风暴”。在太阳峰年期间,太阳风暴的强烈影响非常显著。1989年3月13日至14日,太阳风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
25、地区电网停电,600万人遭受停电之苦,挨冻一天。同时,全球无线电信号受到干扰;日本一颗通信卫星异常;美国一颗卫星轨道下降。后来魁北克电力公司耗资13亿加元改善系统性能,希望在这个太阳峰年中经受住考验。在上个太阳高峰期里,高能粒子造成我国“风云二号B”气象卫星于1990年提前报废。在本次太阳高峰期里,2000年7月14日发生的一次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使得电离层发生强烈的突然扰动和电离层暴,短波通讯中断,所有科学卫星受损减寿,如美欧合作耗资20亿美元的SOHO太阳科学卫星的探测器减寿一年,日本ASCA卫星失控,我国短波通讯遭受严重干扰等等,带来了一系列的空间灾害。因此,空间灾害性天气是通过
26、高技术系统影响人类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越是高技术系统,在空间天气的灾害面前受到的影响越大,而空间灾害性天气的根源正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太阳活动的变化究竟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科学家一直未能求得甚解。美国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分析了地球气候变迁1500年和100年周期的模式,并与太阳的活动做了相关的探讨。研究人员利用北大西洋的深海沉积物,分析过去约11000年以来的纪录,利用碳14及铍10的同位素量,重建过去太阳活动的强弱变化(太阳活动较弱的时候,宇宙射线会产生较多的碳14和铍10),然后再利用冰漂物的沉积(浮冰溶解后的沉积,IRD),来看北极冰原的势力消长,归纳
27、出地球气候与太阳活动之间的1500年周期。而另一组科学家则是利用计算机仿真太阳表面活动变化,分析17、18世纪的气候变化,归纳100年以内的气候变化模式。他们还把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也列入分析,由于这个周期主要是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变化,因此他们认为地球平流层以及其中所含臭氧对于反应太阳活动变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大家似乎都是肯定的,但是细节部分究竟如何,答案则似乎还在很遥远的地方。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
28、及其直接影响。分析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交替、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分析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学会计算地方时、区时、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如何变化。学会阅读和分析各种图像,尤其是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相关概念(太阳日与恒星日、地方时和区时、冬至日和夏至日)。2学会通过读图、观察动画演示、观察并参与模拟演示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
29、材内容及分析】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分析”一词,表明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材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轨道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并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和国际
30、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先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再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教材配备了很多图片,让学习者通过读图来完成认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和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在教材中未作介绍,但在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有相关内容,并且考虑到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次要用到这个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补充这一知识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
31、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4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5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难点主要有: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2区时的计算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激趣导课,让学生“心”动师:同学们一定看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吧?里面的“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昼夜长短会变化”?“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等问题你能够解答吗?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有自转和公转运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知
32、识。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使地球“运动”,让学生行动动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学生观察、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边讲边填)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特的运功C)日和地球表面除了/卜,各处釣黄15*/时-由赤道分别向两侧的高纬目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时针:从回极上空看为()时针書转皱的运加匕极上空向下看:时軒,从雨极上空向下看:时计C)年和()年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_,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平均为的千米於近日点到远日点.遐来遥一1远日点番近日点越来般概念动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学生回答地球
33、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旋转中心。2方向学生活动(1)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面看)。(2)学生观察活动:教师分别把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对准学生,让学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3)学生在侧视图和从南北、极点上空的俯视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通过学生演示、观察、画图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周期自转周期读图图1.15恒星日与太阳日,引导学生分析: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从而找出恒星日和太阳日。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恒星的光可以看作为平行光线,所以图1.15中的“三颗恒星”
34、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分析两者的差异: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360,所需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所需时间为24小时,地球自转了36059/。分析原因: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公转周期师:地球公转周期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但是地球真正的公转周期是一个恒星年,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1)自转速度读图图1.16,指出哪个是角速度,哪个是线速度,它们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师:与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应该
35、在哪个纬度?生:赤道上。(2)公转速度读图图1.18分析地球轨道特点,太阳位置,地球的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然后填表。学生活动课本P16活动题第3题。第(1)小题参考答案: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其他恒星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的运动。第(2)小题参考答案:原因是在每年夏半年的7月初,地球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经过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比较快,日数相对较少。(第1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演示因为要联系到黄赤交角,建议在后面演示,第2题答案见上表)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地球自转的证明”。师:你还能够举出事例说明地球在自转吗?(
36、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同时起到过渡作用。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可以从他们已有知识“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答案中引入地球自转的意义)板书二、地球自转的意义(一)昼夜交替动画展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图(侧视图和从极点上空俯视图,有静态和动态图)你能在图中找出昼半球和夜半球吗?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现象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你能找出晨昏线吗?(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你能分清楚晨线和昏线吗?(东昼西夜:晨线;东夜西昼:昏线)演示地球自转,地面某点出现昼夜交替,揭示产生昼夜交替原因是由于
37、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周期与意义(一个太阳日,基本的时间单位)(设计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完成认知目标,体验过程与方法)探究活动假设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了自转,地球上还有昼夜变化吗?如有,则地球上昼夜变化的周期多长?(地球上还是有昼夜的交替,但是交替的周期是一年)(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板书(二)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动画展示阳光照射,地球自转(包括侧视图和从极点上空俯视图)比较:地球自转时,同纬度地区的东西两点(A.B)哪一点先看到日出?哪一点的时刻早?A、B两点经度不同,地方时相同吗?从以上演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师:推
38、导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强调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找地方:在图上找出地方时为6、12、18、24(0)点的地方。师:在图中展示各经线的时间。先找出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然后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推理。(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在各种阳光照射地球图上判断各经度的地方时的方法)师:我们还需要学会计算地方时。推导地方时的计算方法。(1)根据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2)地方时是“东早西晚”,在计算时一般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例:如东经120的地方时为12点,求东经125的地方时。东经125与东经120相差5,即相差20分钟,东
39、经125在东经120以东,比东经120地方时早20分钟,采用“东加”原则,东经125的地方时为12时20分。师: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首先要了解时区的划分。1.时区的划分学生活动读图1.21时区与国际日界线(1)中时区怎样划分?(0经线向东和向西各7.5划为中时区)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0经线)(2)中时区向东和向西依次划分为哪几个时区?(向东和向西各12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如何确定?师:指导学生推导各区中央经线确定方法。(15乘于时区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东、西12时区)(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
40、京、东京、纽约属于什么时区?(伦敦-中时区、开罗-东2区、莫斯科一东3区、北京-东8区、东京-东9区、纽约一西5区)。师:指导学生推导根据经度确定所属时区的方法。(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得数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区时的确定北京时间是哪个时区的区时?是如何确定的?据此推理某区区时的确定方法(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区时的计算读图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一致?师:指导学生,根据实例,推导出计算区时的方法。(1)已知两时区,计算两地时区差:同区(同在东
41、时区或西时区)相减,异区(位于东、西不同时区)相加;(2)已知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东加西减(已知时区是西时区,所求时区是东时区,或者已知时区在西方,所求时区在东方,则加时差,反之则减)师:有些国家因地制宜,采用特别的计时方法。读图122和123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美国和中国是怎样采用采用特别计时方法的?学生活动(1)打国际长途电话给亲友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如果你在北京时间14点打电话给美国纽约的亲戚,请问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北京时间为东8区,纽约为西5区,东8区比西5区早13小时,北京时间14点时,纽约时间为夜间1点。)学生活动(2)说一说你在宾馆大堂看到的各
42、国时间挂钟。学生活动(3)一家涉外宾馆为了方便游客安排出行时间,接待大厅里需要挂上几个时钟,表示不同城市(如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堪培拉)时间的差异。假如经理请你负责这项工作,你如何确定不同时钟的时间?(通过实例进行推理,解决重点与难点,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事例感受时区与区时的存在,通过角色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提高地理计算能力)师:根据以上计算,如有人向西旅行,每越过一个时区,手表就要拨慢1小时。麦哲伦向西环球航行回到西班牙后,发现完整的航海日记与当地时间相比少了一天的记录,你知道为什么吗?国际日界线读图1.21并放大东、西12时区局部图(板图)(1)找出国际日界线。说一说它的含义。(
43、2)地球上哪个时区时刻最早?(东十二区)哪个最迟?(西十二区)(3)东、西十二时区的时刻和日期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比西十区早一天)(4)分析东、西十二区之间日期如何变更?列表日期变更自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向东减去一天不变自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向西加上一天(5)国际日界线完全等于180经线吗?你知道为什么吗?(不完全等同,为了照顾180经线两侧居民的生活)(设计问题串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探究活动地球上除了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外,还有哪条经线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0点时刻的哪条经线)(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
44、。这里学生可能想不出答案,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在阳光照射地球图上指出0点时刻的哪条经线,说明随着地球的自转,它的经度数值是不断变化的。)板书(三)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师: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其偏向规律是: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产生偏向。板图演示先确定水平运动物体的左、右方向,再画出在南、北半球的偏移方向。教师补充这种因为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大气和水的运动方向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方式依然是有效的板书三、地球公转与季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
45、学生活动(1)观察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两者关一黄赤交角的形成。(2)读图1.24黄赤交角。找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地轴、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度数、黄赤交角度数、地轴与黄道平面度数、地轴北端空间指向。(3)演示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教师演示:请一学生当太阳,教师手持地球仪(使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方向)一边拨动地球仪(自转)一边围绕学生作逆时针方向的圆周走动(绕转)。学生演示: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演示教师指导纠正学生演示中的错误(学生在演示中可能出现黄赤交角度数有明显的变动和地轴空间指向发生变化两个错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只有知道地球一定
46、的这个特点,才能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板书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4)观察动画演示(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师先说明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然后提醒学生观察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5)填表:节吒日期太阳章射点位苴春分日3月爼日前后赤道區至日B月盈日前后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赤道各至日12月22日前后甬回归线(6)读图1.24上图判断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教师指导注意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判断日期方法。(7)探究活动: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与上图相反,你会判断二分二至的日期吗?(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教师小结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
47、回归运动8)画图:按课本P20活动要求进行。(通过一系列活动参与,让学生在“动”中学)三、动静结合分析,联系生活探究师: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又产生什么影响呢?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来描述,这两种变化又导致季节变化。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体会得到这些变化。板书3.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活动(1)观察动画演示: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秋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思考、回答问题:此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有什么特点?(昼长夜短)随纬度昼长有什么变化?(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哪里首先出现极昼现象?(北极点)极昼的范围在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
48、(从北极点开始,向南扩大,夏至日范围达到最大值,在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都出现极昼,以后极昼的范围逐渐向北缩小)动画定格北半球夏至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思考、回答问题:a)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北回归线)b)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从南极圈向北到北极圈白昼逐渐增长)c)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动画演示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第二年春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思考、回答问题:此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有什么特点?(昼短夜长)随纬度昼长有什么变化?(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哪里首先出现极夜现象?(北极点)极夜的范围在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从北极点开始,向南扩大
49、,夏至日范围达到最大值,在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都出现极夜,以后极夜的范围逐渐向北缩小)动画定格北半球冬至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思考、回答问题: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南回归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从南极圈向北到北极圈白昼逐渐缩短)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动画定格春、秋分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思考、回答问题: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赤道)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全球各地都昼夜平分)还存在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区吗?(没有)(利用动画技术帮助学生跳出球外看地球,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2)探究活动地球上始终昼夜平分的地方在哪里?(赤道上)昼长是多少?
50、(12小时)地球上能够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在哪里?(极圈到极点之间)本地有极昼、极夜现象吗?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哪一天?(夏至日)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哪一天?(冬至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每天与太阳一同升起,你知道在一年中的哪一天升旗最早?哪一天升旗最晚?为什么?(夏至日最早,冬至日最晚,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日出最早,冬至日相反。本地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与题答案一致,后一问可以从作息时间等方面来描述。(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板书(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师:解释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和区别
51、。学生活动(1)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本地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有变化吗?(有)本地刚好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高度是多少?(0)天中的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地方时12点,即正午。(2)观察动画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思考、回答问题:找出地方时为12点(正午)的经线。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注意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日期.正午木阳高度随纬度的分芾规荐由北回归娃冋南北两侧谨羸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夫值,甫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年至日由南回归竝向南北两侧谨彼,南回归线及基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谨诚
52、(3)填表(对应日期让动画定格)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4)探究生活实际问题: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何时达到最大值?何时达到最小值?你能够感受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吗?说一说你的感受。有一个成语叫“立竿见影”,你能够讲清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的关系吗?学校旗杆正午时的影子长度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领域)师: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和昼夜长短变化与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有相关性吗?有着怎样的相关性?引出季节变化影响四季更替的两个因素是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板书(3)四季更替学生自学、填表季节天文含义气候统计划分(牝温带)获得太阳橇射多少夏李一年中白昼
53、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了、8月多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少春、秋季趴聂两李的过渡季节弘触5月(春)9、10狎月(秋)居中问题探究表中的北温带是什么意思?(教学中可以以图明确五带的划分)为什么气候统计划分要标明北温带?(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热带和北寒带季节变化不明显)7月份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冬季)你的家乡季节变化明显吗?教师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再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课后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四季的形成”知识框图,画冬、夏至日眼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评析】地球的运动必须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本设
54、计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模拟地球运动,既有动态又有静态(动态的瞬间,)创设对学生来说是全新而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跳出地球外(有时在地球上反而看不清楚),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昼夜交替演示,黄赤交角形成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动画,十分直观展示地理事物的动态过程,使学生获得地球运动的“庐山真面目”,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动”中学,一是指让学生在地球的“动”中观察地球的运动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二是积极动脑探究问题,解答问题,填写表格,运用规律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5、三是实验活动,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如自转和公转运动演示中的太阳和地球,在演示中学习地球运动特点和规律,如区时学习中的大堂经理等,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学习过程而不只是死记结论,同时营造出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资料宝库谁最早提出地球在运动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出版了他的天体运行论,认为太阳是不动的,运动着的是地球,它同金星、火星等一样,围绕着太阳旋转,而且自转。这的确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挑战。此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天体运行论宣告了自然科学由此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中国最早出现的“地动说”见于战国时的列子。该书天瑞篇说:“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又说“
56、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这里前一句指出地球不过是宇宙空间的一个细小物体,但又是我们周围有形物体中最巨大的,这种认识颇为得当。后一句则说明大地在不停地运转,短时间内已移动了不少路径,而使人难以觉察,也完全正确。一至二世纪,中国东汉尚书纬考灵曜中记有:“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中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则其中矣。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不觉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动的朴素臆测。但由于许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地动思想没有在我国古代引发一场类似哥白尼日心说那样的科学革命。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自转速度进行精密测量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
57、在8月和9月自转速度最快,在3月和4月自转速度最慢。地球不仅在一年之内自转速度不均衡,而且各年之间的自转速度也有差异。近300年的纪录表明,地球自转速度最快的是1870年,最慢的是1903年。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的呢?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地球上海水的涨潮和退潮影响所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水的涨潮与退潮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地球两极冰块融化所造成的海水水位的上升。目前,这个观点已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地球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南极洲冰川是格陵兰的8倍。科学统计表明,南极冰层的厚度,从1870年至1918年,减少了近25米,到1935年又增加了15米,此后又逐渐
58、减少,冰层的这种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周期,与已知的地球各年自转速度的变化相吻合。为什么冰层增减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呢?这是因为地表冰层减少,使海水水位上升,反之,冰层增加,使海水水位下降,而水位的升降可改变地球质量的分布,地球质量的分布如有变化,就会引起地球转动惯量的变化。当海水上涨时,地球质量分布的半径增大,转动惯量也随之增大,地球自转时,其角动量是守恒的,而角动量等于转动惯量与角速度的乘积。转动惯量增加,必然导致角速度减小,这就表现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
59、解地球表层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
60、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师: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生:(略)师: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那么有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2028年中国智能电池充电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社交电商的法律法规与合规风险
- 科技中心如何塑造未来办公环境
- 现代办公楼装饰设计的舒适性研究
- 2024-2029年中国NFC支付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科技助力老年女性健康管理
- 珠宝店装修班组协议
- 北京城市声景的调查与设计
- 2025年中国消毒解痉镇痛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橡塑合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付款申请英文模板
- 大同大学综测细则
- 生活会前谈心谈话提纲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第十二章课件
- 普通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英语全册作业设计一课一练(课时练)
- 2021新版GJB9001C-2017体系文件内审检查表
- 风筛式清选机的使用与维护
- 《计算流体力学CFD》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件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