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风:历史课一定要讲得透彻_第1页
李晓风:历史课一定要讲得透彻_第2页
李晓风:历史课一定要讲得透彻_第3页
李晓风:历史课一定要讲得透彻_第4页
李晓风:历史课一定要讲得透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晓风:历史科一定要讲得透彻始终与深邃和诗意相伴专访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人大附中李晓风老师课堂上的李晓风老师u2012年4月27日,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主办的“李晓风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召开,这是北京市海淀区推出的首位中学名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会上,李晓风老师以学问和素质30年的教学反思为题,重点阐释了“学术是教学之本”的观点和自己的人生追求。“回首30年的教师生涯,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浮现出学问和素质四个大字,这或许是我半生追求的凝练和写照。教师的学问要融化到学生的素质中去,才能不枉为学问;学生的素质,将会折射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傅首清发表了重要讲话,他

2、说:“李晓风老师在30年的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动展示了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真谛,凭着对历史学科教学的艺术性和学术敏感性,以及超群的学术研究能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体系,是一位有着深厚教学功底的中学历史教育学家。”“历史学除了求真和实用的价值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大的价值,就是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和感情上成为一个更大的宇宙公民,神游于古人和来者的世界,从而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这是著名思想家罗素对历史学内涵的界定。李晓风在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中、灵魂的交融中、人格的对话中,因为有深邃和诗意相伴,逐渐进入大师所言之境,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术修养演绎着一位中

3、学历史教育学家的精彩人生。李晓风老师和他的书屋非常喜欢看两类书李晓风,历史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历史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他总能将历史学的前沿学术观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也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他所倡导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中学的专家级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的权威”。在李晓风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上,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指出:“李晓风的成才有他的个人因素,有他的特殊性,应该说,复制李晓风是很难的。但

4、他的成长过程也反映出一名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第一,执着的追求与坚守;第二,深厚的学术功底;第三,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第四,独具魅力的人格力量。”教育大家之言,发人深思。追溯李晓风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其鲜明的个性,以及作为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共性。细细品味,你会领略到一代名师特立独行的风格,体验到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与执着。从学生们“晓风”、“风哥”、“晓风兄”的亲切称呼中,你不难理解那份水乳交融般的师生关系,这使他成为学生们的“心中偶像”,也有了众多校内外忠实的“粉丝”。李晓风的少年时代,学校安排的课很少,但却给了喜欢读书的李晓风充足的时间,家里的藏书很多,也给他提供了条件。他觉

5、得鲁迅全集、春秋左传集解中的文章写得好,在似懂非懂中看完了这些书。“尤其觉得书中的注释很有意思,知道了很多历史典故,东凑西拼的积累了不少东西。”1978年,李晓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也许是因为从小就没有正经上学、听课的习惯,他在课堂老老实实听了一年课,到了大二的时候,就基本上不去上课了,整天泡在图书馆,享受着博览群书的乐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晓风看了一本西方现代哲学,从此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西方分析哲学类的专著。从那时起,留在大学教书、直至成为一名历史学家成了李晓风的梦想。因为年龄小,对事情的分析没有一整套完整的想法,再加上自己跟着兴趣走,在学习历史学科的同时,用了很多时间

6、读了许多哲学方面的专著,在毕业时的研究生考试中却一点忙也帮不上。1982年,李晓风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了人大附中,做了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说句实在话,我当时觉得非常失望,在最初工作的几年也是不安分的,想考研究生但学校却不让报考。期间,也有做公务员的机会,但总觉得在机关呆着没有意思,就放弃了”这一时期,李晓风老师大量阅读了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在历史学和哲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也比较深入,他的一项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在1991年发表。论文的题目是历史研究的逻辑:解释和假说的形成一个历史学哲学的尝试,主要运用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哲学问题,是当时这一研究领域中极其稀少的研究成果之一,

7、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被写入了大学的历史哲学教材。复旦大学张耕华教授所著的大学文科教材历史哲学引论在多处引用和介绍了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并且将该文列入了这一课程的“基本读本和参考书目”。客观上讲,李晓风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并没有安下心来做一名中学教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四个方面的因素促使李晓风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使得他喜欢上了中学历史教师这一职业。李晓风老师在讲课人生成长的分水岭从教以后,李晓风老师从不跟风,也不人云亦云,这可能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上课的时候,尽管一直没有按照规矩上课,也从来不考虑这节课该怎么上,有什么规矩,要采取什么样的教法,就是把教材看一看,缕

8、一缕,大概构思一下,就去上课了。就这样10年的时间过去了,他在教学方面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在学生中的口碑却非常好,其中有些评价开始时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甚至也不太清楚为什么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一位学生这样说道:“对于我们来说,在中学时代能成为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运。他不仅是一位教育者,更是一位思想者。深厚的积淀和极具洞察力的思考,让他能透过历史现象,精确提炼出历史问题的本质。他总是能给学生点明历史事件的核心,并不断传递给我们分析历史问题的思想方法。”“他从来都不会只是让我们记住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而是会精辟地阐明某个事件为何会发生、为何会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对于每个

9、历史事件,李老师总会对它发生的背景给出全面的解读,而且会将相似的历史事件和概念对比分析,让我们能把握住事件的核心特征与机理。”多年来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引发了学生对人和社会的感悟,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与关怀,这也正是他所期待的。于是,李晓风老师开始冷静下来,认真反思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逐步坚定了做一名优秀中学教师的信念。自1993年开始,李晓风先后被聘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北京市教研部的市、区两级的兼职教研员,又被遴选为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校日常教学以外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工作多了起来,继续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时间和成果少了。但是,却开辟一个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可以有更大作为的新领

10、域,而且让他在此前10年的勤修炼也派上了大的用场,其社会价值远远高于他独自面壁的收获。这是李晓风开始安心做一名中学教师的第二个因素。影响李晓风成长的第三个因素,就是他读的书越来越多,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要产生质的飞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历史教学提纲契领的总结和概括,对新学术观点的领悟和渗透,对时政与课堂随手拈来的结合,常常让听课的老师感到很难超越。有一次,人大附中历史组的几位老师到李晓风的家中做客,扑面而来的是满屋的书籍,让同事们感到惊讶,“这明明是一个大学教授的书房嘛!”其实,熟悉李晓风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而且他读书时的专注与自觉自律的精神让人们佩服。李晓风老师

11、的同事三天两头总能看到,他从书店拿着一捆书回来。用李晓风自己开玩笑的话说,“挣的这点工资全买书了!”目前,他还一直保持着买书的习惯。“应该说刚工作的前10年,我的确静下心来看了很多书,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1992年以后,外面的事情越来越多,我看的书就不如以前那么多了,而且也很少到抱着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通常是现学现用,主要查询和了解学术界一些新的动态和观点。”有一位具有历史学博士学位的老师,她听完李晓风的课后这样说:“第一次听李晓风的历史课,就让很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照本宣科,可以象大学的一些好的历史课那样生动、学术氛围浓厚而又耐人寻味。李老师讲课时特有的不紧不慢的语调,温和而幽

12、默的语言,就象涓涓溪流,滋润着每一位学生,也打动了当时听课的我,我甚至感觉到了笼罩在李老师身上的那一层为人师者的光环。”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评价李老师:“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者,李老师的另一个独到之处是他极强的感染力。他不是一位演讲家,也不是格外的谈笑风生,但同学们都说他的课非常“抓人”,因为从他的每句话中传递出的思想,总是令我们眼前一亮,感到深受启发。他的卓见来自于他对历史的深沉的爱,这种热爱与投入本身也是一种很强的精神力量;许多同学在他的影响下在课外读史书、思考历史问题,并以与李老师讨论为乐。”“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很容易理解历史之于李老师是智慧的源泉,来自历史的启迪让他感到快乐与满足,

13、然而他用卓越的教学实践让历史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也充满了实际意义。”“进入高三以来,我又有幸成为李老师的学生,每节课班里的最后一排都会有来听课的老师,初中部和高中部都有,历史组和非历史组的老师都有,李老师也很大方,因此每节历史课满讲台的录音笔也是文一班每年都有的独特风景。”2010年的6月下旬,某一个下午的课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的教学楼发生了这样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李晓风老师被几十个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地簇拥着,他们拿着历史书让李老师签字留念。那是一群高一年级的学生们,因为高二文理分科后就没有历史课了,很多选择理科的学生在李老师给他们上完最后一节课后,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14、的历史课。平时话语不多,有时还显得有些腼腆,在学生的簇拥中,李老师的笑容是那么灿烂,笑声是那样的爽朗。在学生们眼中,李晓风是一位“随时随地都散发着魅力的人”。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他让学生们不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只言片语,而是真正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深入分析其背景原因,以更缜密的思维与更客观的态度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热爱历史。人大附中的一位老师曾经问过一个找李老师在历史书上签字的学生,学生回答说:“听李老师的历史课很享受!这一年的历史课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生活中的李晓风老师历史学科一定要讲得透彻李晓风认为,新课程改革一定要强调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是由不重复

15、的单一事件构成,而自然学科的某一现象是永远重复的。不重复的单一性事件、一个叙事性的学科,决定了历史学科不可能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由初始条件就可以推出最后的结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自然学科尤其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学科,可以采取渗透发现式学习,但是历史学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就不可能发现什么东西。学生什么都不知道,能发现什么?这就是单一事件和叙事性学科的一个特点。因此,李晓风老师一直强调,历史课一定要讲,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讲课讲到一定程度,再进行一些有质量有层次的活动,这是很有必要的。有质量有层次的活动体现发现性特征,但是绝对不能

16、把讲课免掉了。“从具体授课的模式上来讲,现在有些课堂不区分学科的特点,一上来就是活动,好像这就是素质教育了,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我觉得历史课是非讲不可的,如果非要确定一个比例的话,历史课堂75%的时间要用来讲课的,然后在剩下的四分之一时间中,如果教师对问题有了充分的把握,可以进行一些有深度有质量的活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对问题有把握这一前提。”“另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能够讲到让学生目不转睛地在那想事儿,那是最好的效果。你要适时地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去琢磨。能不能把课讲到这个程度呢?讲到这个程度的依靠是什么呢?不仅仅是教育学的那些理论和方法,更重要

17、的还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教育学有一些理论的确不错,但是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去实践,因此当老师必须首先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功底。”有时候,李晓风也会和老师们进行一些争论。“强调能力,是不是就可以说不要专业知识了?如果真的那么简单的话,何不让中小学的学生就学习一门名字叫能力课的功课,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学科知识不重要,那就不用分学科了,就只讲能力好。但事实却是,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科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更常见的现状是,教师教学的内容局限于对教材的重复和强化,甚至做不到解释清楚教材中涉及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无论设计怎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活动,最后却仍然跳不出教教材的窠臼,真正的素质教育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18、。李晓风认为,高三是历史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时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去背书,去做题,而要把知识的体系讲清楚,把关键点讲出来,还要把可以让学生思考争论的地方说出来,有些问题会让学生思考一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真翻阅一些理论著作的基础上,李晓风写了一些论文探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强调历史学科的叙事性特征和从大量的不可重复的具体事件感知人类社会的演进的思维方式。也正是因为历史学科与数学和自然科学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非常明确的重复性规律有很大的区别,他建议历史学科不能像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学科那样进行课堂活动,而是要在保证教师的充分讲述、向学生提供

19、足够的关于历史事件的知识的前提下,再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活动。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强调课堂活动的形式,但对于内涵方面却相当的忽略,往往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热闹的形式掩盖了教学内容的贫乏、肤浅和缺乏创造性。在李晓风看来,一节课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不是由这堂课的外在形式决定的,而是由教学的内容决定的。很多课堂活动,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欠缺,教师又没有进行有效的的引导和最起码阐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完全是在重复和强化教科书上极其简略的知识陈述和简单而固定的结论和“意义”,对于教科书没有任何阐释和延伸。“目前,高考试题基本上是由高校教师主导,在命题中渗透了很高的学

20、术性。如果高三的老师明白了这一点,在备课时进行了深入理解,就会使高三的教学就更加自由、更加主动、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课堂教学可以上一个档次,同时体现出了历史学科特点。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和高考更接近了,更能体现出高考想考察的东西来。”“优秀的中学教师应该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应该有独立的探索精神和独到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李晓风老师坦言。学科专业知识更重要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依托于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李晓风对此感受最深,他常说:“我们历史老师的学科基础一定要扎实,学术眼界一定要开阔,教师的史学功底是历史老师的看家本领。”无论是在一些高规格的会

21、议上,还是与老师们的私下交流,李晓风老师经常阐述这样的观点和主张:“新课改以来,教师的理念更新力度很大,成绩不小。但是,对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关注不够,狭窄的知识面和陈旧的观点使新理念空洞化,最终制约了课程改革目标的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这话一点都不错,也是绝对应该做到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怎么去做呢?是通过那些所谓新的教育理念、不着边际的课堂活动,还是凭借老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呢?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仅仅能够被动地解读教材中的知识和体系,就算想去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恐怕也会力不从心。”其实,早在北京市推行新课程之前,李晓风

22、就曾经到一些首批实验地区进行教材培训,他发现教师在历史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新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无法实现,很多教师在使用自己熟悉的旧教材的思路应付新课程。李晓风老师的培训解决了教师们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许多教师由此意识到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比如,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新课程已经基本不提学术界充满争议,已经基本上被放弃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但是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不讲春秋战国封建说,就根本不知道该讲什么。面对这种现象,李晓风告诉接受培训的教师,先秦时期社会变革的实质问题不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而是由早期的部族血缘国家向成熟的中央集权的地域国家过渡;由世卿世禄

23、的宗法贵族制度向选贤任能的职业官僚制度过渡,同时伴随着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鉴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李晓风在承担一线教师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岳麓版新课程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一书的总主编工作,组织一批教师编写了七卷500万字左右的教学参考书。在近两年的时间,李晓风用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逐字逐句的修改和编定教师的稿件,亲自撰写了近30万字的内容,对于推进新课程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7年,北京市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李晓风实际上成为被教师公认的首席主讲人,他在五年的时间里全面参与了新课程各个模块的教材培训,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帮助教师解决了大量有关

24、新知识、新能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师钻研学问更新知识的风气。有的历史教师半开玩笑地说,李晓风创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晓风流派”,说的就是他主张学术是教学之本,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造诣。李晓风说:“专业阅读可以丰富知识,专业研究则是提高教师能力的基本途径。现在的教学理念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提高和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的瓶颈制约就是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的不足,学科观念的陈旧,以及自身探索问题能力的不足。”有一个学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前些天上课时,一位坐在倒数第二位的同学不停地翻着一本厚厚的大学历史教科书,晓

25、风老师在讲台上用眼一扫,就立即准确无误地说出了那本书的书名和编者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由此,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惊呼。”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学和大学的交流活动中,有老师这样说:“跟大学老师在一起交流,如果李晓风在,中学老师就能够更加平等的和大学老师探讨问题。因为大学老师谈的很多新观点,李晓风都能比较专业的展开讨论。更可贵的是对于大学老师的有些说法,如果李晓风觉得可以商榷,他就同他们展开讨论,而不是比较茫然的被动接受。”很多听过李晓风历史课的老师评价说:“晓风老师还将深厚的专业功底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一方面保证了他自己所提倡的教学的成功和创新,也对中学历史教师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在他为

26、全市的历史骨干教师做的示范课上,以其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对史学前沿各种成果的深刻认知,对重要历史概念的探究和剖析,令全场教师折服。晓风老师将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述出来,使所有听课教师思路大开,豁然明朗。”2012年3月,在北京市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中,人大附中的历史老师获得了第一名,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渗透,让参会老师意识到“这是明显的李晓风风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凡是能够说的,都能说清楚;对于不能说的,我们保持沉默。”李晓风曾经认真读过维特根斯坦,读了之后并把他的观点应用到自己的历史教学中。他说:“看这些西方哲学的过程,就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渗透着一种独立思考

27、的精神,一种科学与逻辑的精神,尽管不会一下子就感悟到很多东西,有些观点甚至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反复琢磨才能逐渐搞懂。但后来发现,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就用到了工作中。有些老师比较用功,所拥有的历史知识也不少,但因为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进步就不是很快,这可能与哲学思考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吧。”也正是因为深厚的历史学专业知识功底,以及他所读过的西方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李晓风对历史教学的内涵和本质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他说:“历史教育就是要激发起学生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历史教学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要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课堂教学遵循三个原则

28、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李晓风老师的课堂:“要说晓风老师的历史课,毫无疑问节节课都是经典,每一句话都很精彩,每一秒钟都不容错过。记得那次讲启蒙运动,李老师首先给出启蒙运动的英文“Enlightenment”,然后再从英文构词法上去分析这个词的意思,帮助大家从本质上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历史课上能有这样的讲解,这样的分析,不由得不让人叫绝,不由得不让人对晓风老师的学识和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概括起来,李老师的历史课给我这样的感受:提纲挈领,钩玄提要;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古今中外,自由挥洒;边讲解边分析,边分析边启发;旁征博引,融会中西;妙语连珠,回味无穷!”在李晓风看来,历史学科不像别的学科那样教学生

29、怎么去做事,而是教他们怎么做人的,或者说教学生去思考人、感悟人,是对人自身发展过程的叙述。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有一种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能力,以及对社会有一种人文关怀。他倡导课堂教学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历史老师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上应该达到融会贯通,避免在备课的时候没觉得知识点不清楚,但是在讲课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解释不过去了;第二,历史老师的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既要讲到位,更要追求那种形如流水般的历史课授课的最高境界;第三,课堂活动是必需的,但是课堂活动必须有深度、有价值,课堂活动要渗透比较深入的对于历史问题、对于人文精神的一些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知识,还要把知识说清楚。第二,老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依托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在李晓风老师的课堂上,他所传授给学生们的都是史学界最新的、最为广泛认同的观点,并且能结合哲学观点,在学生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给出充分的解释,他在课堂上不断讲述的内容也正是学生们在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