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下企业国际化组织模式选择_第1页
一体化下企业国际化组织模式选择_第2页
一体化下企业国际化组织模式选择_第3页
一体化下企业国际化组织模式选择_第4页
一体化下企业国际化组织模式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体化下企业国际化组织模式选择论文导读::解决投资者的逆向选择问题。体化下企业国际化组织模式选择-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论文关键词:一体化,不完全合约,组织模式,选择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与深化,很多国家都参加了一体化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覆盖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只有12个岛国和公国没有参与任何区域贸易协议其中,为第种差异产品的市场价格,行业内差异产品的替代弹性为,代表不同国家的需求水平。设行业Y的代表性企业y生产最终产品分为上游总部活动H和下游一般活动M两个阶段, H和M对y的产出弹性分别为和,最终产品CD型生产函数为:y=,0设人力资本专用于上游活动H的投入,且在

2、三国间自由流动,单位本钱为1,一般劳动那么W国出口获得总的净利润为:2、一体化的E国和S国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跨国生产当W国把下游一般生产活动转移到E国或S国时即发生国际生产,由于生产活动的两阶段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第三方很难区分H和M的质量好坏,故双方关系为不完全契约关系。不完全契约条件下,H和M双方通过事后谈判机制对销售收入进行分成,然后各方据其预期收入确定各自最正确投入量。用表示上游生产H对东道国的谈判水平,假设W国只在国进行国际生产,那么另一方M的谈判水平为W国和E国面临的总销售收入为: 假设W国在E国进行跨国生产,S国基于一体化协议选择从E国进口的本钱为,低于S国从W国进口本产品的贸易

3、本钱,那么分别对和求一阶导数,得各方最正确投入水平为:那么进行跨国生产时的均衡价格和产品在三个国家销售后的净利润为:其中,上游活动方H对东道国E国和S国的谈判水平分别为、,假定W国首先选择与E国或W国签订跨国生产协议的可能性均为1/2,那么H方对最终产品的预期销售收入为,两个下游生产方那么市场均衡价格和总的净利润为:同完全契约相比,不完全契约降低了各方的投入水平,提高了产品价格,但整体的收入和利润下降了。假设H方可以通过事前转移条款获得更多利润,而M方只能得到较少利润,那么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H方仍能够通过选择适宜的所有权结构使总的价值到达最大化,即存在一个使所有权结构最优。四、经营利润最大化原

4、那么下东道国的供给模式选择企业供给东道国市场的模式主要有出口、直接投资和契约生产,后两者称为寻求型国际生产。本文将后两者划分为一体化下的单国直接投资表示E国与S国市场规模的比值即。显然,时企业选择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所获得经营利润等值。当时W国的企业选择出口到一体化的两国;时选择在E国进行跨国生产,并出口到S国。表示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密集度,对公式11求的偏导有,求其反函数可以得到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经营利润相等时技术密集度的临界值: 。当W国工资和贸易本钱及H的运输本钱既定时,如果产品y的技术密集度,企业在W国生产出口到E和S国;如果,企业将在E国进行国际生产。除了受到技术密集度的影响,企业对出口

5、和国际生产选择时还考虑要素禀赋差异、贸易本钱、交易本钱、一体化的两国市场间的运输本钱等因素的影响。由公式(11) 可知: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即W国工资水平上升、最终产品贸易运输本钱上升、中间产品贸易运输本钱下降、一体化的两国间的贸易壁垒增加,均会导致经营利润比值降低、技术密集度临界值提高 ,促使企业进行国际生产。同完全契约相比 ,契约不完全带来的交易本钱导致技术密集度临界值下降 ,限制了国际生产的开展。当其他条件相同时 ,国际生产倾向于契约环境较完善的区位。=1表示企业在出口与两国国际生产时获得的经营利润等值,当时W国的企业选择出口到一体化的两国;时选择在E国和S国同时进行跨国生产。相对于单国

6、国际生产,两国国际生产不会受到两国间的贸易壁垒影响,主要受技术密集度、要素禀赋差异、贸易本钱、交易本钱的影响,W国工资水平上升、最终产品贸易运输本钱上升、中间产品贸易运输本钱下降均会促使企业进行国际生产。同理,存在,在最终产品贸易本钱、中间产品的运输本钱及工资保持不变时,假设该产品的技术密集度,W国将选择在本国生产然后出口到E和S国;假设,W国的企业将会选择在一体化下的E和S国进行国际生产。因此,综合分析企业选择生产区位,可得出如下结果:当且时,W国企业会选择出口的方式,获取最大化的经营利润;时企业会选择一体化的两国国际生产,而在时企业更倾向于在一体化中的一国进行国际生产。2、直接投资与契约生

7、产所有权结构的选择。在国际生产的条件下,一体化的单国直接投资与单国契约生产、两国直接投资与两国契约生产的经营利润比值为:公式14中的,对公式13和14求的偏导有,故存在临界值,当,时,上游活动方H对最终品的生产更为重要,技术含量更高 ,这样由H方去控制剩余索取权更为有利,可获得较高的事前效率,企业会直接投资于东道国;当, 时,使得下游活动方M在最终品生产中的重要性得以提升,其讨价还价能力增强,H方会放弃对剩余权的控制, 选择契约生产。显然,同契约生产相比,FDI 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技术密集度。这也证明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推断:基于事前效率 ,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应赋予作出相对重要投资的一方。3、综合

8、比拟分析由公式 (11)可以分别得到出口与单国契约生产及出口与单国直接投资的临界技术密集度和,公式12可得出口与两国国契约生产及出口与两国直接投资的临界技术密集度及,通过和及的比拟分析,可发现: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较低的行业, 且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不会产生直接投资。当时企业选择出口;当时企业选择契约生产。而在时必存在一个使得出口与两国契约生产获得的总经营利润相等,那么时企业选择出口,时企业选择在两国进行契约生产;同时,在时也会存在一个使得出口与在一国进行契约生产的总经营利润相等,故时企业会选择出口,时企业选择在一体化下的一国进行国际契约生产。而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较高的行业,且,当且时企业会选择出

9、口模式;在不考虑的前提下当时企业会选择在一体化中的一国进行直接投资;忽略的条件下当时企业选择在E和S国均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当存在及时企业会选择国际契约生产方式。五、投资本钱下企业组织模式及区位选择在净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由于,不同供给模式的临界条件将因固定本钱和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而发生变化。1、一体化市场规模及固定本钱下出口与国际生产模式比拟,由公式4、7、(10) 、(11)和12可以得到临界条件下的市场规模分别为:上述公式中,分别表示出口与单国契约生产、出口与单国直接投资在W国获得总的净利润相等时的一体化临界市场规模,分别表示出口与两国契约生产、出口与两国直接投资在净利润相等时的一体化临界市场

10、规模。显而易见,这两种不同市场供给模式的一体化临界市场规模与固定本钱之差成正比。当或时,W国企业选择出口;在且时企业会选择生产组织模式要视一体化市场规模而定: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度较低的行业,只有在一体化下的总市场规模并且时企业才会选择国际契约生产,反之选择出口;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当时 ,企业在时选择单国契约生产, 时选择出口,在时企业时选择两国契约生产,下选择出口。2、一体化市场规模及固定本钱下契约生产与直接投资模式比拟,由公式4、7、(10) 、13和14得出:和分别表示单国直接投资与单国契约生产、两国直接投资与两国契约生产在净的总利润相等时的临界市场规模。显然,两种不同供给模

11、式的临界市场规模也与其固定本钱之差成正比。当且时企业会选择在一体化下的一国或两国进行直接投资,而在,时企业选择跨国生产模式需要根据一体化市场规模的大小来确定:在上游活动技术密集度较低的行业,时企业才会选择契约生产;上游活动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当时假设企业会选择单国契约生产,假设企业会选择两国契约生产;当时,假设时企业在下选择在一体化下的一国进行直接投资,时选择两国国际契约生产,而时企业在下选择两国直接投资,在下选择一国契约生产或两国直接投资。总之,在上游活动重要性的减弱、技术密集度降低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组织模式逐渐由出口、直接投资向契约生产过渡。同时,由于存在固定本钱的差异,企业对较小的一体

12、化市场更多地以出口方式为主,伴随一体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契约生产和直接投资会逐渐替代出口方式。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国际生产特别是直接投资大多发生在投资本钱较低、一体化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六、总结本文为研究在一体化下企业进行跨国生产或投资及区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发现:1贸易障碍逐渐消除,经济一体化深入开展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契约实施环境不断完善,都对推动企业进行国际生产有重要作用;2契约的不完全性会限制企业的国际化生产,但完善的契约环境有利于国际生产的进行;3一体化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倾向于选择契约生产和直接投资;4企业在一国或两国进行契约生产或直接投资主要取决于技术密集度,贸易本

13、钱,市场规模,一体化协议等因素。因此,企业在一体化下进行投资不但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也应采取积极的向上策略,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熟悉东道国参与的一体化经济体,从而选择最正确的组织模式走出去;。附录:由于存在占先;优势,当W国与E国先签订合作协议可能性为1/2时,E国可获得的收入,剩下的销售收入再由W国和S国以谈判水平来分配,那么W国获得的收入最终为,S国所得销售收入为。同理,当W国与S国先签订合作协议可能性为1/2时,可以得到W国、E国和S国的收入分别为、。这样可以得出三个国家的预期收入分别为:,.参考文献【2】Pol antras.Firms,Contracts,and trade

14、 structure.Th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vember 2003,1375-1418.【3】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1937,4(16) :386405.【4】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Free Press, New York, NY, 1975.【5】Hart, J. 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15、 of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1990):1119-1158.【6】Wilfred J. Ethier.National and Inernational Returns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America Economic Review72,1982: 389-405.【7】Wilfred J. Ethier, James R. Markusen. Multinational Firms,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

16、.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1996:1-28.Mclaren,J.Globaliz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AER,2000,90:1239-1254.Gene M. 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Outsourcingversus FDI in Industry Equilibrium.NBER Working Paper ,October 2002:1-14.Pol Antras, Elhanan Helpman. Global Sourcing,NBERWorking Papers.2003:552-580.Pol antras,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roduct Cycle,The A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