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贫困标准应该如何确定_第1页
中国的贫困标准应该如何确定_第2页
中国的贫困标准应该如何确定_第3页
中国的贫困标准应该如何确定_第4页
中国的贫困标准应该如何确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中国的贫困标准应该如何确定中国贫困线标准的制定,长期都依据每人每天摄入热量2100大卡路里来推算。1985年首次测算贫困线时,在整个根本温饱的测算体系中,食品消费占到60%,而在1997年调整时,食品开支比例高达85%。1985年,中国将人均年纯收入200元确定为贫困线,2009年这一标准为1196元,24年来增长约5倍;而在此期间,中国GDP由7780亿元增至33万亿元,增长42倍。我国目前至少有一亿多人属于被社会几乎遗忘的群体,他们没有工作,没有根本收入,没有最低生活保障;还有二亿多人仅仅维持根本温饱,没有任何资产和储蓄;也有二亿多人属于自给自足型,但缺乏根本的消费能力。中国金字

2、塔的顶尖富人大概只有中国人口的2%,即少数权贵和富豪,他们拥有的财富甚至超过了欧美乃至亚洲的一些新老富豪,他们尽管在西方世界挥金如土,对本国经济却奉献缺乏;另外还有8%的所谓金领白领或者企业主算得上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他们是中国的消费主力。剩下的几亿人属于所谓的夹心层,名义上过着所谓的小康生活,一旦遇上大病或天灾人祸,面对高涨的物价房价,他们随时都会成为贫困线之下的群体。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5元,按2005年汇率折算每天收入只有0.57美元。这与世行公布的人均每天不低于1.25美元的贫困线标准相比,差距悬殊。设身处地想一下:即使现在每人每年1196元,也就是每天

3、只有3元多人民币,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他们也许能够免强解决根本温饱,但几乎无法维持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这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的费用,还要包括再生产的费用。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效劳严重缺失,比方高额的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支出,使很年多收入即使高于贫困群体之上的人,其实也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1、太低的贫困线让过亿居民人为被脱贫,建议现有贫困线应至少提高一倍至2400元以上。中国在2009年将贫困线上调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之前,贫困线标准为785元,按2005年汇率折算每天收入只有0.57美元,与世界银行确定的1.25美元标准差距悬殊。据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在目前仍采用国

4、自定义贫困线的86个国家里,贫困发生率最低的是中国,2009年为4.2%,大大低于86国平均水平的37.4%。2、当前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制定模糊不合理,和国际标准距离长期偏低,扶贫投入过少,有过亿人没有被划分在贫困人口线,人为地被脱贫。联合国千年开展目标确定的标准是,日均消费低于1美元属于绝对贫困,日均消费低于1.25美元属于贫困人口。2009年,中国新贫困线1196元启用后,贫困人口从2008年的1479万增至4300多万人口;但如果按照联合国标准计算,这个数字应是1.5亿和3亿。3、面对物价飞涨,提高贫困线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不但考虑吃饭,还要考虑教育和医疗保障。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贫困线

5、以下人口由2008年的3980万上升至2009年的4360万,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需承受政府救济。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在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加超过70%。中国国企在去年也创下了2万多亿的利润。不难看出,我国国力增强的速度是惊人的,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其他收入,都大大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标准提高可致贫困人口达1亿2010年贫困标准有可能上调到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2008年、2009年1196元的贫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困标准提高了25%,贫困

6、人口总数将大增,再回到9000多万甚至上亿都有可能。另外还要考虑受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开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返贫压力仍然较大。中国提高扶贫标准,是要让贫困人口过得更好,而不是解决简单的衣食问题。5、我国扶贫应更有针对性,专家称应该落实到村到人以现有贫困线的制定标准作为政府扶贫的目标对象,缺乏针对性。有专家表示,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进展,贫困人口变少且分布分散,必须得靠微观层面的努力,比方,扶贫到村,落实到户。然而中国现行的扶贫工作大都以县作为根本单位。他国的经历性举措不乏可借鉴之处,但其中既适合我国国情、国力、民俗、民质,又能与现行扶贫政策匹配嫁接者较少。即便我国现行的

7、扶贫政策和模式也存在低效益症结,亟需根据新阶段新任务的需要予以完善、创新。国富民强曾经是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如今这个国家是越来越富了,但如何从国富民强转变为民富国强,需要政府真正关心怜悯广阔弱势群体,需要财政加大对公共民生社会保障的投入,需要国家改变财富分配体制。只有广阔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表达国家的强大,才能真正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贫困有两个特征:一是原生型贫困,而是开展型贫困。前者主要发生在我国农村地区,后者则突出的表现为收入增加了,但是居民的生活指数下降了,生活质量下降了,而使人们处于贫困状态。因此,要合理地划分我国的贫困线就要从人均纯收入的官方数字标准、作为家庭财富象征的物质

8、指向以及人们心目中贫困认知观等几方面来分析。很显然,以前我国对贫困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生存的需要上。正是与国际组织存在理解和定义上得差距,才有目前中外在贫困界定标准上的差异。新形势下为适应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农村贫困标准应参考国际贫困线标准和诸多学者的观点,考虑物价因素、保障农民最低生活需求、安康需求、教育需求、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的收入差距、国家财政收支等多种因素进展重新划定。物价因素,保障农民最低生活需求因素,安康和教育的需求,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需求。确定贫困线的几种方法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近100年来确定贫困线的各种方法进展了归纳和总结。为一窥这个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的全貌,中国

9、的童星、林闵钢,的莫泰基和英国的阿尔柯克的有关著作都是值得一读的。 童星、林闵钢提出的12种度量贫困的定量方法在童星、林闵钢所著的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一文中,提出了3类共12种度量贫困的定量方法,在目前所见的文献资料中,这是表达得最全面的。其划分的3大类的根据是荷兰的奥迪海根纳斯和克拉斯得沃提出的三种贫困测量的视角,即客观相对贫困标准、客观绝对贫困标准和主观贫困标准: 1客观相对贫困标准的测定所谓客观相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些人的生活低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生活水平。测定的根本途径有两个,即收入定义和商品定义,具体的方法有3种: 收入等份定义法首先把国民按收入分成几个通常是5个或10个等份,再辅

10、以基尼系数进展差异比拟,从而确定总人口的百分之多少为贫困人口;再根据这个百分比,利用家庭收入调查资料,求出贫困标准。 收入平均数法把居民人均收入按不同水平进展统计分组,以全部居民人均生活费用除以2或3作为最低生活费标准,再从统计分组中得出与之对应的贫困率。 商品相对缺乏法它的根据是,一个缺乏普通必须品的家庭必然是贫困的,因此先选定*个标准的消费模式作为社会普遍状况的代表,再与它相比,一个家庭缺少的东西越多,缺乏的程度就越大,也就越贫困。 2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定所谓客观绝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些人的生活水平低于一个确定的最小值。测定的根本途径有两个,即确定贫困线和编制贫困指数,具体方法有7种

11、: 热量支出法以每人每日所需摄入的热量为基准,按人均生活费用分组,算出各组的热量摄入量,再找出摄入热量最接近基准热量的组,该组的人均生活费用即为贫困线的标准。 根本需求法根据一个人的食品、衣着等根本需求的最小值,比照市场价格,计算出这些必需品的最低费用,即定为贫困线。 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是家庭食品支出与总收入的比值,它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越贫困。因此即可以把恩格尔系数的*个值现在国际上一般确定为60%直接定为贫困线;也可以依据恩格尔系数间接地用收入金额来表达贫困线。后者的具体方法是:按营养学知识确定一个最低饮食标准及其相应的饮食费用,然后用它除以恩格尔系数的贫困值如上

12、述的60%,其商就是贫困线标准。 超必需品剔除法根据住户消费调查资料,从住户全部消费支出中逐一剔除那些超必需品,将剩余局部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 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这种方法认为入不敷出的人就是贫困者,因而把贫困定义为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大于1。 编制贫困指数法以生活质量为度量标准,根据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具体的方法是选取几个同收入高度有关的问题,向居民作问卷调查,给每个询问工程打分,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数学模型法其中比拟有影响的是经济计量分析模型与营养摄入量分析模型。 经济计量分析模型是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SE,建立人均生活

13、费收入与食品、衣着、高档耐用消费品、其他各种物品、燃料、效劳费、福利费7大类支出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直接给出了维持根本需求的支出和超过根本需求的支出两大局部,从而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 收入与营养摄入分析模型则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状况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构造密切相关,而工作能力和状况又和收入有联系,因此收入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构造也有联系;如果能恰当地确定营养必需量,就可以确定必须的最低收入,也就可以确定相应的贫困线。该模型就着力于描述收入同营养摄入数量和构造之间的联系。 3主观贫困标准的测定见于构造客观贫困标准的困难,70年代以后理论界开场了自我感觉生活需要缺乏的贫困测量。

14、常用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主观最小收入定义法通过社会调查,询问各家庭认为其收入足够和缺乏的数量,对这两种数量作几何平均,就可以得到我们认为正好的主观最小收入水平,如果他们的实际收入低于这个水平即被认为处于贫困。 主观最小消费定义法通过调查,询问人们什么是他们的根本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多少收入,然后将其同他们的实际收入相比拟,判断出他们是否属于贫困。15 阿尔柯克提出的三种度量贫困的方法在英国的彼特阿尔柯克所著的认识贫困一书中提出了三种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1标准预算法Budget Standard标准预算法建立在试图确定一生活必需品清单的根底上,是否缺少这些必需品就被用来当做贫困的界限。早期

15、的标准预算法的根本理念是每周采购一篮子商品,它是朗特里在约克郡进展调查时提出的。在营养学家的帮助下,他们提出了一份一周饮食的菜单,但这个生活标准未免过于简朴,曾经引起了码头工人的抗议。后来美国的瓦茨委员会提出,不用有前提的专家判断为根底,而用全社会的现实的消费模型来决定标准预算,他们根据消费模型,制定了三个消费的不同标准,即处于中间层次的普通家庭标准、低于它50%的社会最低标准和高于它50%的社会富裕标准。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没有在必需品的定义问题上取得进展,也未能在属于正常消费的非必需品的取舍问题上取得进展。 2收入替代法Ine Pro*y Measure在人们试图将货筐方式或消费模型建立在收

16、入水平的根底上时,他们实际上已经向用收入水平替代标准预算或消费模型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因为这就是收入替代法的根本理念。19世纪末,德国的恩格尔比拟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消费模型,她发现收入较低的家庭在生活必需品上花的钱占他们的收入的比例更大,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花在必需品上的收入比例下降,而更多地去购置非必需品。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曲线。美国的奥珊斯基论证,专用于必需品消费的平均数可用于确定贫困水平。她提出,一个家庭的食品开支要占到其收入的30%以上,这个家庭就是贫困的。当然,这个比例不一定非是30%或者需要度量的不仅是食品的开支,例如加拿大的贫困标准就是用于衣食住的开支的比例是62%。但是,这种

17、方法仍然有其武断的地方,因为这个收入替代点不能自己从恩格尔曲线上表现出来。 3剥夺指标法Deprivation Indicators剥夺指标法是汤森在60年代关于英国贫困问题的著作中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理念根底是需求的满足和缺乏是相对应的。这种被排除在日常生活方式之外的相对需可以客观地确定和度量的。因此他制定了与收入高度相关的生活标准根本指标的清单,然后进展问卷调查,让人们答复是与不是,清单上的指标的遗缺就是根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证据。以上述指标给不同的家庭的需求缺乏评分,并概括为各种收入类型的家庭的典型评价,然后与这些家庭的收入相比拟,来求出贫困线。但是,批评者则指出,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以行为主

18、义为根底的,是以对家庭的消费调查中提醒的行为模式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它所指定的生活必需品仍然根据专家的判断而定。16 莫泰基提出的常用的4种确定贫困线的方法莫泰基在贫穷和社会保障一书中也提出了四种最常用确实定贫困线的方法: 1市场菜篮式Shopping Basket Method市场菜篮式的主要理念是制订出一系列的必需品和效劳,作为受益人每月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从而计算出在市场购置这些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金额。事实上,在早期的公援制度开展当中,大局部的国家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而且特别是由营养学家来计算所需的起码食品物种。 2生活形态式Life Style Method生活形态式的主要理念是以社会大多数

19、人的观念来确立哪些生活形态是属于贫穷的,再以调查方式找出哪些人是符合这些生活形态,然后找出这些个人或家庭的收入界限,使以此在该地区的贫穷线了。 3食费比照式又称恩格尔系数法,Engles Ratio Method食费比照式的计算法是采用恩格尔系数来作为根底的。恩格尔系数法是以实物费支出作为整体生活消费额的百分比;如*人每月总消费是1000元,而食物支出是400元,则该人的恩格尔系数是40%。食物比照式是先计算出现时公援受益人的食物支出,然后把它代入中下层的恩格尔系数的分子来计算出下一年度的公援根本金额。 4国际贫穷标准线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国际

20、贫穷标准线根本上是以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的一半作为该地区的贫穷线,并以此订为公援金额的标准。经济合作开展组织OCED,曾于1976年调查该会员国,发现大多数国家的公援标准相约于个人中位收入的三分二,于是提出以此为贫穷线的起点,推论出二人夫妇的公援金额应以个人中位收入为标准,以便各国进展相互比拟。国际标准的精神,根本上认为单身公援人士应超过个人中位工资的一半,而二人公援家庭应为个人中位工资金额,或二人家庭中位月入的一半;而三人公援家庭则为三人家庭中位月入的一半,依此类推。17 国际贫困标准什么是国际贫困标准国际贫困标准(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实际上是

21、一种收入比例法。它显然是以相对贫困的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底的。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国际贫困标准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其优点是明显的。但是,其收入比例数50%这个确定值是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以其成员国(都是西方兴旺国家)的社会救助标准为根底计算出来的,它能否名副其实地在全世界通行,尤其是能否符合第三世界(譬如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然还有疑问。因此,我们的讨论仍然要从它的来龙去脉开场。国际贫困标准的由来和开展提出国际贫困标准的初衷

22、是要使社会救助制度乃至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展符合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开展迅速国际化的大趋势。汤森指出:经济的急剧国际化已经使得在各民族国家之间将他们确定根本收入需求的方法论和实践以及实际上向贫困者支付的津贴比率作一比拟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将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贫困的定义统一起来。这种统一的二元进程(在富国之间和在富国与穷国之间)可以说仅仅在最近才开场,它对长期以来已经确立的各民族国家贫困标准不一的观点,并且也对今后科学地确定社会需意义深远的。正是受到上述开展趋势的影响,为了便于进展国际比拟,在70年代中期,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对其成员国的社会救助标准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发

23、现大多数成员国的个人社会救助标准大约相当于个人社会中位收入的三分之二,于是提出以此作为制订贫困线的根底。并据此推算出二口之家(一对夫妇)的社会救助的标准相当于个人社会中位收入。1979年,贝克曼参考上述数据,计算出一整套系统的国际贫困标准。他以英国政府的社会救助量度表为根底,为不同人口规模的家庭制定出不同的贫困标准,即单身救助对象的贫困标准相当于个人社会中位收入的50%,二口之家的贫困标准相当于个人社会中位收入或二口之家的社会中位收入的50%,三口之家的贫困标准相当于三口之家三口之家的社会中位收入的50%,以此类推。国际贫困标准问世之后,主要是用作国际比拟。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论及欧洲的贫

24、困时,就谈到:欧共体中央统计局于1985年进展的最新调查公布了欧共体各国的贫困比率的比拟。它采用了两种方法来度量贫困:第一种方法使用了国别贫困线,即按照各成员国现行的生活标准来度量贫困;第二种方法使用了欧共体通用的贫困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统计结果有着极大的差异。假设用第一种方法,即用欧洲各国本国的贫困线来考察贫困比率,贫困线被界定为本国平均家庭消费支出的50%,并根据家庭规模进展调整,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在1985年:葡萄牙的贫困比率情况最糟它的人口将近三分之一生活在贫困之中。随后是爱尔兰、西班牙和希腊,它们的贫困人口在18.4%到19.5%之间。英国在较为富裕的国家中贫困比率是最高的,达

25、18.2%。法国和意大利的贫困人口在15%左右。比利时、丹麦、德国和荷兰的贫困比率最低大约占人口的6%到11%之间。假设用第二种方法,即用欧洲共同体通用的贫困线来考察贫困比率,贫困线被界定为欧共体的平均家庭消费支出的50%,并根据家庭规模进展调整,这样得出的结论是:1985年,欧共体边缘的国家贫困比率最高:葡萄牙有69.5%的人陷于贫困,西班牙是32.4%,爱尔兰是25.6%,希腊是20.9%。在欧共体中央和北面的国家贫困比率最低:比利时、丹麦、荷兰和德国都在1%到7%之间。尽管英国相比照拟富裕,但比起它的欧洲伙伴来,贫困比率令人震惊地高出许多。在欧共体中它的贫困比率之高排在第五位(15.8%

26、)。在欧洲,由于马斯特里克特条约的签订,欧洲联盟和欧洲统一市场已经提上了正式的议事日程。为了造就统一的欧洲劳动市场,欧洲联盟倾向于将其成员国的社会保障标准也统一起来,贫困线自然是其中的重要容。奥本海默写到:统一的欧洲市场的开展将带来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又将导致共同体出现新的贫困和不公平的问题。按照这种剧烈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为了估计我们和我们的欧洲伙伴终究有多少共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趋向,并测定在我们的社会中欧洲自由市场的影响终究有多大,考虑与左邻右居有关的贫困问题甚至变得更重要了。与统一市场的开展相联系,尝试使各成员国之间更为一致,现在开场考虑使用一个欧共体通用的贫困定义是适时的。同时

27、,从70年代中期以来,在欧洲,人们对贫困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奥本海默指出:1989年欧洲共同体进展的一次调查发现,人们更有可能将贫困解释为社会不公平的结果,而不是懒惰或丧失意志力的结果。与1976年的一个类似的调查相比拟,这是一个实质性的变化。变化尤其在那些有着很强烈的信念认为懒惰导致贫困的国家表现得很明显。譬如在英国,1976年40%的被调查者认为贫困是由于懒惰,但1989年只有18%的人这样认为。在爱尔兰和卢森堡,1976年有30%和31%的人认为贫困是由于懒惰,但1989年只有14%和25%的人这样认为。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使这种建立在相对贫困概念根底上的测量贫困线的方法得以走向实际运用。事

28、实上,欧洲共同体也正在为统一欧洲的贫困线作出努力,这在欧洲反贫困方案中就有表达。正如阿特金森所说:在这个方案的评价局部,委员会将界定贫困的标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成员国的成人可自由使用的平均收入的50%。欧洲统计发表的官方统计资料说明,以此为根底,12个成员国对贫困的统计统一了口径。可以预见,在这样的趋势下,在欧洲,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贫困标准超越研究的围而走向实际运用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可能。国际贫困标准的优点如前所述,国际贫困标准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一.国际贫困标准简单明了容易操作 国际贫困标准不需要进展特别的调查,只要知道社会平均收入或社会中位收入,乘上50%,就可以求得贫困线。因此,也可以减少

29、行政费用。莫泰基在贫穷和社会保障一书中用国际贫困标准计算的公共援助标准。据1991年人口普查提供的数字,家庭规模的中位数是3.4人,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月收入中位数是9964元,先以上述2个中位数计算平均收入,即:99643.4=2930(元)再将这个平均数乘以3,就约等于三口之家的收入中位数:29303=8792(元)最后,将三口之家的收入中位数乘以50%,即得三口之家的贫困线:879250%=4396(元)二.国际贫困标准可以用作比拟 当我们将国际贫困标准视为一种收入比例法时,它常常被用于纵向的和横向的比拟。而且通过这种比拟可以使我们知道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社会救助标准方面的差距。横向比拟,尤

30、其是跨国比拟,在西方兴旺国家的贫困研究中是屡见不鲜的。前文提到的奥本海默所作的跨国比拟就是一个例证。类似的方法还常常用于在一国之按时间顺序作纵向比拟。阿特金森在法定贫困线的设立和经济政策一文中提及美国的法定贫困线的修订与调整。法定的调整方法是与消费者物价指数保持一致,这意味着在中位收入增加时,贫困线与中位收入的比率下降。1963年,四口之家的贫困线是家庭中位收入的50.1%这根本上也相当于欧洲人的平均收入的一半到1973年,它已经下降到37.7%。此后,相对来说变动较小。亚洲国家的作者也会作类似的比拟,譬如在林万亿、健忠的著作中,都提到省和台北、高雄等市以前一年的政府公布之每人每月家庭平均所得

31、的3040%来拟定救助标准,结论是金额太低。的莫泰基也曾用类似的方法进展纵向比拟:七十年代的公援金额占中位工资平均是25.9%,但在整个八十年代,该百分比一直下降,时至1992年4月,已下降至12.8%,刚巧下跌了五成。三.国际贫困标准可以使受助者分享经济、社会开展的成果 国际贫困标准可以使受助者得到的救助金额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收入同步增长,分享经济、社会开展的成果。莫泰基指出:采用相对性的国际贫困标准,可以保证受益人的起码生活,而不规限其生活方式,既可以分享社会经济开展的成果,也易于理解和承受,并在学术上和政策上,符合国际标准。他还说:国际贫困标准最大的优点是:它的理念和计算不但符合相对性的

32、贫困定义,同时在政策上又可以证实贫困是可以消除的;只要提供足够就业时机和职业训练,来保证赤贫人士的入息,便可使该社会的市民不会生活于贫困线之下。国际贫困标准虽然为一局部学者所推崇,但也为一局部学者所诘难,这就不免引出一番争议:关于国际贫困标准的争议一.国际贫困标准并不名附其实 最初是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依据其成员国的社会救助标准提出来的。后来,贝克曼在此根底上又参考英国政府的社会救助量度表,为不同人口规模的家庭制定出一整套的贫困标准。实际上这就犯了汤森(1993)、阿尔柯克等学者一再指出的以现行救助标准取代贫困线的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因为,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和贝克曼所依据的各国的救助标准,尤其是

33、英国的救助标准,本身的准确性是一贯受到质疑的。二.固定的收入比例是不可取的 与上一个问题相联系,国际贫困标准提出的占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50%的定值是否能在国际上通用,也是值得疑心的。事实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都只占本国或本地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3040%,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等。三.随意的收入比例更不可取 用没有经过仔细调查的任何收入比例来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都是不适宜的。林万亿指出:贫困线的制定,省与高雄市均以前一年政府公布之家庭每人平均所得三分之一围计算,台北市以前一年家庭平均经常性支出只百分之四十围计算,但它们都不能到达维持最低生计所需的标准。因此,就失去了制

34、订贫困线是为了便利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并进一步消除贫困的原意。局部国家的贫困线标准确定及对中国的几点启示努力消除贫困、改善最贫困人群的根本生活状况,一直是开展中国家不懈努力的重要领域。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根底是准确的衡量贫困。许多国家都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本国的贫困状况进展评估,制定官方贫困线标准。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等也试图对世界各国贫困情况进展分析,制定国际贫困线标准以衡量各国减贫工作成果。国际标准终究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各国贫困状况的实际和减贫工作进展、各国如何对待和使用贫困线标准,多有不同看法。一、有关国家的贫困线标准确定(一)印度印度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按

35、照自己的贫困线标准界定贫困人口数量、开展扶贫减贫工作。印度方案委员会根据印度国家抽样调查机构进展的全国贫困人口普查结果公布贫困人口数量。这项普查每5年进展一次,划定贫困线使用的是平均每人每月支出(MOCE)的方法。计算的根底是平均每天热量的摄入,依此计算出每月的最低收入并确定为贫困线。印度农村贫困线标准为每人月收入356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666元卢比,2010),城市贫困线标准为月收入539卢比/人,不考虑住房、医疗、交通等费用。此标准是20042005年的普查时制定的,按此贫困线标准,20042005年印度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发生率)为275,1993年为36 ,1983年为408

36、 。30年间,贫困发生率下降了l3个百分点。印度方案委员会公布的贫困线标准非常重要,各级政府据此出台扶贫政策和措施,如发放贫困人口识别卡,持卡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补贴和救济。印度一直使用上述方法确定贫困线,但此方法也广受诟病,被指标准过低。2008年印度中央政府的乡村开展部(Rural Development Ministry)成立一个委员会寻求制定贫困线标准的替代方法。2009年底,该委员会提出报告,认为方案委员会以热量摄入量为根底的月收入标准过低估了印度贫困发生的水平。应将标准提高至农村为700卢比,城市为1 000卢比。贫困人口比例提高至50。世界银行使用购置力平价(PPP)的方法,将

37、世界贫困线标准从1美元提高至12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印度的贫困发生率从275增加到41,总数达45亿,占全球贫困人口14亿的l/3。印度官方对世界银行公布的新贫困线标准未加过多评论,仍然按照自己的减贫工作思路调整贫困线标准,开展扶贫工作。政府有关部门仍然在根据印度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贫困线标准。一些官员认为,世界银行的标准为印度制定贫困线标准提供了参考,可以提醒印度政府重新审视自己的标准,调整减贫工作的策略。印度国,无论是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对贫困线问题都提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世界银行的标准可以用来参考。印度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认为,世界银行制定的贫困线标准是国家层面上的标准。而印

38、度是一个经济开展极为不平衡的人口大国,各地经济开展水平不一。制定标准要对印度各邦、各地区进展更为深入的分析。还有研究者指出,开展中国家经过不懈的努力,正在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许多刚走出贫困的人,他们的生活水平仅比贫困线略高。因而,贫困线标准很小幅度的提高,都将导致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增加。统一的世界贫困线标准并不能完全客观地说明各国发生贫困的实际情况。(二)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开展方案部负责全国的扶贫工作。根据该部提供的信息,印度尼西亚政府一直致力于减少印度尼西亚贫困人口数量。19761996的20年间,贫困人口从5 420万下降到2 250万,贫困发生率从401下降到113。当时的贫困线标准为

39、每人每天1美元,计算的方法是每天热量摄取量2 100卡(1卡4186J),再考虑住房、医疗、教育等因素。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度尼西亚的贫困人口有所增加。1998年印度尼西亚政府提高贫困线标准至每人每天15美元,并从1996年开场重新调整贫困人口数据。1996年数据调整为:贫困人口3 450万,贫困发生率177,较前几年有较大增长。1998年贫困发生率为242 ,重新回到1980年代初的水平,贫困人口重又回到5 000万。此后,逐年下降,2007年贫困发生率为17 ,2008年为154,2009年为135 ,提前3年到达188的中期减贫目标。世界银行于2008年将贫困线标准提高至

40、每人每天125美元。而印度尼西亚在1996年就已经将贫困线提高至15美元。世界银行贫困线标准对印度尼西亚而言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印度尼西亚政府自2000年起,一直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开展扶贫工作,其中重要的合作容是世界银行帮助印度尼西亚制订了分阶段、分区域的扶贫减贫工作规划,还帮助印度尼西亚制订了全国贫困区划地图等。(三)南非南非一直没有全国统一的国家贫困线标准。在不同历史阶段使用、用于不同目的,也制定和使用过一些类似的标准,如20世纪40年代,为确定工资水平,曾根据食品、衣服、燃料和用电、住房、交通等费用支出计算过所谓贫困基线。70年代以最低生活水平标准取代了贫困基线,确定的方法是在原标准根底

41、上增加教育支出。此后,在局部地区还曾使用过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有色人种人类生存水平等标准。1994年以后,原来曾使用过的各类标准都被废止。一些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通过研究工程的方式制定过一些实验性的、用于不同目的的标准,如用于社会救济的、帮助原居民的标准等。2006年以后,由南非财政部统计局牵头,在全国围进展测算和调查,以制定用于全国的贫困线标准。2007年提出初步的设计是根据热量摄入值和物价水平,计算出平均每人每月根本食品支出21l兰特(1元人民币约合1107兰特,2010)、非食品支出111兰特,合计322兰特,作为贫困线标准的下限,另外在每人每月食品支出211兰特根底上,增加非食品支出382

42、兰特,计算了上限593兰特。经测算,下限标准时,贫困人口比例为526 ,上限时为704。并将此方案和其他一些方案向全国征求意见。财政部统计局强调,这个标准主要用于衡量南非民众家庭生活水平和贫困状况,用于开展扶贫减贫工作。政府其他部门如国家社会开展部进展社会救济时,仍然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根据南非财政部向南非议会提交的报告,目前制定全国贫困线标准的工作仍在继续进展之中。与此同时,社会开展部通过政府扶贫工程在全国围开展减贫工作。财政部表示,贫困线标准制定工作现已经到了最后完成阶段,预计在2010前后即可确定。在南非制定全国贫困线标准的过程中,世界银行提出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标准曾作为参考。但经测

43、算,按2000年的物价水平和汇率水平,仅相当于每人每月8l兰特,假设以此计,南非的贫困发生率只有81,显然不符合南非的实际,即便提高到每人每天2美元,贫困发生率也只有27。南非政府认为按南非物价水平,125美元和2美元都不符合南非的实际。(四)巴西能够查找到的巴西政府有关贫困线制定的资料不多。只是粗略地归纳为,政府确定的极端贫困线为巴西最低工资的14,因为最低工资水平每年都在变化,极端贫困线也随之调整变化。除极端贫困线外,还有一般贫困线,为最低工资水平的12。当前的极端贫困线为每月116巴西里亚伊(100元人民币约合2502巴西币),一般贫困线为232里亚伊。目前的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l66。巴

44、西社会开展和消除饥饿部负责全国的扶贫助贫工作,负责制定全国的贫困线标准,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负责公布贫困线和贫困发生率。卫生部、教育部等和各州政府均有负责消除贫困的部门。1992年巴西全国人均日收入低于2美元的贫困发生率为44,其中,人均日收入低于1美元的绝对贫困发生率为166。2005年,人均日收入低于2美元的贫困发生率为l9 ,人均日收入低于l美元的绝对贫困发生率为7。巴西已成功将生活在2美元/日线下的贫困发生率从1992年的36 降低到2006的19 ,基尼系数亦由2001年的059回落至2006年的055。据联合国千年开展目标要求,各国应在2015年之前将每日只有缺乏1美元收入的人口数量

45、减少一半。而巴西已提前完成任务,目前,巴西极端贫困发生率已从88下降至42 。因巴西的贫困线标准均高于125美元的水平,故世界银行公布的所谓国际贫困线标准,对巴西这类经济开展水平的国家而言,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巴西的基尼系数近年来有所下降,这与政府减少贫困工作取得的成绩有很大关系。(五)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官方公布的20072008年贫困发生率为231。但是联合国开发方案署同期发表的报告认为,巴基斯坦的贫困发生率在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目前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7左右,并称这一数据也得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证实。目前,巴基斯坦的官方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天收入1美元。巴基斯坦的减贫工作是在有关国际组织的帮助指导下进展的。最早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制订减贫规划,还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建立了巴基斯坦减贫基金。在贫困线标准确实定方面,巴基斯坦也是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由经济方案部门、统计部门和经济专家设计科学的方法,考虑经济开展水平、物价指数、国际标准等综合因素确定。一经确定,每隔2年左右,会同统计部门和国家机构开展抽样调查,对贫困线标准进展调整。如20052006年,巴基斯坦政府和世界银行一起对贫困线确定方法、贫困人口数量进展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对贫困线标准进展调整。(六)越南越南政府有自己的官方贫困线。越南社会和劳动事务部公布相对贫困线。这个贫困线按地域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