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17年秋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107)_第1页
最新【苏教版】17年秋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107)_第2页
最新【苏教版】17年秋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107)_第3页
最新【苏教版】17年秋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107)_第4页
最新【苏教版】17年秋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10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21第一单元 数一数单元内容:数10以内的数,学习数数的方法,找一找身边的数字,培养儿童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单元目标:1、数10以内的数。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意识。单元重难点:1、指导学生数数时手口一致,熟练数数。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从具体的实体数数到具有一定抽象性质的点子数之间的思维转换。单元课时安排:1课时总第 1 课时课题:数一数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数10以内的数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

2、物体个数的过程,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渗透应用意识。过程与方法老师通过正确指导、少讲多练、个别辅导等教学手段启发式地进行教学。学生采用自主式与研究式方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的学习、生活心态。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接触110各数,认识按顺序数数得方法。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教学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小朋友们,在我们的这一节数学课里,由智慧仙子带你们到王国里的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2906&ads_id=594&pid=99004260

3、&cid=4281&url=http%3A/book/B0080/desc.htm&k=%u513F%u7AE5&s=http%3A/Article/HTML/434.htm&rn=536077&v=1&ref=http%3A/user4/16002/archives/2007/36318.shtml&province=%u9ED1%u9F99%u6C5F&city=%u54C8%u5C14%u6EE8 t _blank 儿童乐园玩一玩,好吗?二、整体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儿童乐园里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吗?”(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三、部分观察,从表层到细微1、引导学生观察小

4、图1、2、3。刚才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不过,你们知道吗?你们说得这些物体的个数都可以用数量来表示!那么可以用数量几来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1)小图1:请大家看到课本左下角的第一幅小图,画的是什么?有几个?(一个滑梯)请你在大图中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510&ads_id=47&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adpage.php&k=%u627E%u5230&s=http%3A/Article/HTML/434.htm&rn=742935&v=1&ref=http%3A/user4/16002

5、/archives/2007/36318.shtml&province=%u9ED1%u9F99%u6C5F&city=%u54C8%u5C14%u6EE8 t _blank 找到它,并指给老师看一看。对,在数学里,我们说一个滑梯的数量是1,可以用一个圆点表示它。(2)小图2、3:操作与步骤(1)相同。2、小组合作学习小图4、5、6。让小组内每人互相说一说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各有几个?并用圆片分别摆出它们的数量。再回到大图中找到这些物体并数一数。3、小组合作学习小图7、8、9、10。(1)观察小图7、8:让学生根据圆点的个数分别从图中找出相应的物体,并小组内互相说说,然后教师请一个代表汇报观察结

6、果。(2)观察小图9、10:让学生从图中找出9个气球并画出相应圆点的个数。然后让学生根据10个圆点找出图中的10个小朋友,并说一说他们分别在做什么?4、让学生小组内根据情境图(或小图)完整地说一说数量110物体,然后让一两个代表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又快又完整5、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藏在图中的数量110。那么图中还有那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这些数量来表示呢?四、巩固深化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和教室里的物体,并说出相应的数量。总结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我们是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来知道物体的数量的。)六、板书设计 1 2 3 4 5 6 7 8 9 10七、作业八、教后反思第二单

7、元 比一比单元内容: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比较,以及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字2、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3、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单元重难点:1、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大小、轻重比较活动的体验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推理能力单元课时:2课时总第 2 课时课题:比一比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比一比高矮、长短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经历对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

8、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2、联系生活认识长短、高矮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初步了解感知“比较”的含义。在自主探究新知活动中,老师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使用数学的能力和多项数学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好品质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帮助残疾人的优良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难点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

9、法。教具准备:铅笔、粉笔、木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6223&ads_id=1139&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k=%u4ECA%u5929&s=http%3A/Article/HTML/435.htm&rn=542661&v=1&ref=http%3A/user4/16002/archives/2007/36318.shtml&province=UNKNOWN&city=U

10、NKNOWN t _blank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强家的院子里参观,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题。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院子里有些什么东西。(2)指导学生用画和画的方法自己比较两棵树、两条绳子的长短,比较小刚和小强的高矮。(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方法,通过学生间汇报交流,体会比较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结果。2、通过找找、比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方法。3、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

11、果的认识。(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1、想想做做”第1题。读题,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较方法提出正确意见。2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幅图:(1)“男同学和女同学好像一样高?”你同意吗?(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第二幅图: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1)提问:今天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2)找几个同学,从高到

12、矮排排队。五、板书设计 粘贴图画六、作业七、教后反思总第 3 课时课题:比一比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教学内容:书第6-7页,比一比大小、轻重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2、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体会大小、轻重的比较。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大小、轻重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难点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大小、轻重的方法。

13、教具准备:乒乓球、蓝球、苹果、梨子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有一位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6223&ads_id=1139&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k=%u7F8E%u4E3D&s=http%3A/Article/HTML/436.htm&rn=680658&v=1&ref=http%3A/user4/16002/archives/2007/36318.shtml&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美丽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

14、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学生讨论、发言)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呢!1看一看。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图,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2比一比。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比较、交流。此处回顾长短、高矮的比较,为大小、轻重的比较作铺垫。)提问: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出大小的。教师也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学生也帮老师比一比,谁轻谁重。再请一

15、两个学生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3、同学们自己找出可比较大小、轻重的物体进行比较,然后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4、小结:用掂一掂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轻重。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1、比较蔬菜的轻重。(课后习题4)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注意:三根黄萝卜和一根红萝卜一样重的比较应引起注意。2、谈话: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它们应该怎样拿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果: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16、五、板书设计 粘贴图画六、作业七、教后反思第三单元 分一分单元内容:分类单元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单元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2、使学生能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单元课时安排:1课时总第 4 课时课题:分一分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教学内容:书第8-9页,学习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并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分类结果。过程与方法1、通过整

17、理文具和学具,让学生感到实际生活中往往要把一些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并初步学习整理物品的方法。2、在“想想做做”练习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按一定的标准给物体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口头交流,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习惯2、感受分类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分类的意识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第九条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整理活动,使学生能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并知道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习惯教学准备:铅笔、粉笔、直尺、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小朋友喜欢跟爸爸妈妈到商场的超

18、市去买东西吗?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观察书上的图,说说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吗?)二、自主探究1、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2)、集体反馈,指名回答。(3)、引导学生分析分类的标准,讨论如何分类。商场售货架上的物品是按照:玩具、书本、食物进行分类的。2、做一做(1)、学生查自己的文具盒、学具盒里的文具和学具有没有放错,同桌学生互相检查、汇报。(2)、四人一小组把桌上混合在一起的文具和学具分别装在文具盒和学具盒里。做完后各组汇报操作的情况。(有边装边分,有分了再装)再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类的好处。(3)、小结:按同标准分类结果相同。三、巩固深化、提高能力:“

19、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出所有动物的名称,说说在水里生活的动物的名称,最后再按书上要求独立完成。在这题适当的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国家保护的

20、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第2题以小结为单位,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交通工具”玩具拿出来,大家议论“那些是天上飞的?那些是地上行驶的,那些是水上行驶的?然后完成第3题,再指名说说。第3题出示茄子先生的问题:把这些树叶放在三个盘子里,怎样放合适?各小组说说盘子里,怎样放合适?各小组说说,然后汇报。老师小结;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一样。四、游戏:“大家一起来分一分”找8位同学上台,让大家来给他们分分组,并说说是按什么分的。(小结: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一样。)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给物品分类的方法很多,

21、在分类的时候要按分类的标准进行。六、板书设计 粘贴图片作业八、教后反思第四单元 认位置单元内容: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单元目标:1、通过情景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使学生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以的位置。单元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2、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在行列的相对位置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总第 5 课时课题: 认识上下、

22、前后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教学内容:书第10-11页,认识上下、前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分辨物体的上下、前后的位置。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领会了上下、前后的含义这一资源,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回答图右边的一些问题。 2、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交流,使他们意识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是相对的,在说方位时应该确定参照物,明确以什么为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3、渗透中华

23、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教具准备:课本、文具盒、直尺、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我们现在在哪里呢?(在教室里)你能指一指哪是上?哪是下?哪是前?哪是后?(先指名学生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指,再指出学生在讲台上指,再指名学生任意站一个地方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分别有什么东西?(可改变地点、方向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前面、后面的同学是谁?再转过方向说说自己前面、后面的同学是谁?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1

24、、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位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粉笔和课书,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再鼓励学生观察,还有什么在什么的左边,什么在什么的右边,老师鼓励观察仔细的学生。并且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一条为了维护国旗的尊严,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公布的国旗制法说明制作。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学生动手按老师提出的上下位置摆课本、练习本、笔盒、学具等物体。

25、同座一人说,一人摆学具,或一人摆,另一个说谁在谁的上面或下面等。老师出示三件物品按上、中、下摆放着,引导学生说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掌握认识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你还能看图再说一说吗?老师鼓励观察仔细的学生。请三位小朋友到讲台排好队,让学生说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再交换位置和方向,再引导学生说。学生动手按老师的要求摆放物体。小结:物体间的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是相对的,我们要细心辨别。三、习题巩固(想想做做)四、课堂小结: HYPERLINK /cli

26、ck/click.php?cpid=6223&ads_id=1139&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k=%u4ECA%u5929&s=http%3A/Article/HTML/438.htm&rn=523800&v=1&ref=http%3A/Article/HTML/439.htm&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再指一指自己的上下、前后是什么?五、板书设计 认识上下、前后 粘贴图片六、作业七、教后反思总第 6 课时 课题:认识左右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27、 第 节 教学内容:书第10页,认识左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在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分辨物体的左右的位置。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学生良好的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510&ads_id=47&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adpage.php&k=%u884C%u4E3A&s=http%3A/Article/HTML/439.htm&rn=670782&v=1&ref=http%3A/Article/HTML/440.htm&province=%u8D35

28、%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行为习惯。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分辨左右时会有困难,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要发言的请举右手”,联系教学实际帮助学生领会左、右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左右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部分学生经常把右说成左,把左说成右,老师要引导他们想一想自己的右手和左手纠正错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难点:初步培养学生左右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教学准备:文具盒、学具盒、图片。

29、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看看谁学认真,谁学得好,老师就把智慧星送给他,好吗?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1、想一想同学们,下面老师要提问题了,你们谁想上来发言啊?请举起你的右手。同桌的同学互相指出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进一步让同学们分清楚哪只手是右手哪只手是左手。)2、看一看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笔记本在数学书的什么地方?(左面或左边)数学书又是在笔记本的什么地方?(右面或右边)同学互相说一说,再请同学说一说,老师鼓励观察仔细的学生并给予表扬。3、议一议观察主题图,分组讨论,再指名说一说。例:男同

30、学坐在女同学左面,女同学坐在男同学的右边(这是从教室后面观察的。如果从教室的前面看又是怎样?)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同学举例说一说。加深体会左右位置关系。小结:物体间的左右位置是比较难分辨。同学们要认真分清楚。三、巩固深化,提高能力“想想做做”第4题 摆时应先确定课桌的中间,再联系自己的左右手确定教科书左右的位置。第5题把简单的数字和方位结合在一起,通过范句引导学生照样子说。此题的内容比较开放,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然后在班级里讨论。第6题给学生读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回答问题。四、总结评价,拓展应用同学们这节课学得愉快吗?你能说说今天学会了什么?先跟同学说说再跟家长说说。板书设计 认识左

31、右 粘贴图画作业七、教后反思第五单元 认数(一)单元内容:认识10以内各数,使学生建立起10以内数的概念。单元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每个数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2、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3、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以及“多”、“少”的含义。认识“=、”的含义,会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里,初步培养用数学的观念观察生活中事物的习惯。单元重难点:1、正确读写

32、10以内的数2、体会“=、”的意义和如何比较事物的体验。3、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4、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事物个数或表示事物顺序的能力。单元课时安排:9课时总第 7课时 课题:认识15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教学内容:书第11-13页,认识1-5。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熟练数出1-5各数,理解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1-5。2、看具体图时,能用1、2、3、4、5表示人或物。3、通过比比评评,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1、教学时要从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数一数数量分别是1-5的人或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日常生活里的数。2、教学中

33、要让学生多看、多说、多读、多画、多想,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和认识数。3、教学数1-5的认识和读写时,每个数可以先用算珠表示,再让学生认数和写数。重点让学生掌握这些数字的书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再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视频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1-5各数,并且会读、会写。难点: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换。教具准备:各种动物、植物图片、小棒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以教师节为话题展开,引出主题图。二、教学新课。(一)认识数字11、图上有谁在干什么?有几个男同学?一个男同学可以用几个珠子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拨

34、珠、板书:)2、再找一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也是一个,可以用1个表示?3、教师小结明确:一架手风琴、一个男同学、一块黑板的个数都是一,可以用1颗表示,还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出示数字1,让学生说说它象什么?4、看一看,你的桌面上有些物品的个数也可以用1来表示?(找学生汇报)(二)认识2、3、4、51、再次引导学生回到主题图进行观察,看图上还有哪些物品?数一数各有几个?再用珠子(圆片)摆出来。2、反馈展示: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说出来,摆出来。3、逐一用数字表数出个数,并依次出示2、3、4、5,说说这些数字象什么?4、引导学生观察珠子图,说说1添几变成2?2添几就是3?你发现了什么?5、用上

35、数字,向同学介绍你心爱的物品?6、用你喜欢的学具卡片摆数。(老师念,你们摆,同桌互相看一看,摆得对不对)(三)书写数字。1、逐一示范讲解书写要领;2、临描各数字;3、独立书写数字;4、相互评议。三、巩固练习。1、做课本P12-13页:1、2、3、5、6(在教师的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2100&ads_id=900&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article-836261-1.html&k=%u6307%u5BFC&s=http%3A/Article/HTML/440.htm&rn=115638&v=1&ref=

36、http%3A/user4/16002/archives/2007/36318.shtml&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指导下完成)2、做课本P13:书写1-5。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质疑,布置口头作业:用上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6223&ads_id=1139&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k=%u4ECA%u5929&s=http%3A/Article/HTML/440.htm&rn=956378&v=1&ref=h

37、ttp%3A/user4/16002/archives/2007/36318.shtml&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今天认识的数和家长说说话,看谁说得好,说得多。板书设计 认识15 1 2 3 4 5 六、作业七、教后反思:总第 8课时 课题:几和第几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教学内容:书14-15页,认识几和第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序数,能正确地用序数表达问题;感知序数与基数的区别,学会表述几个和第几个。2、准确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510&ads_

38、id=47&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adpage.php&k=%u5730%u533A&s=http%3A/Article/HTML/441.htm&rn=226063&v=1&ref=http%3A/Article/HTML/440.htm&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地区分基数与序数所表达的问题。3、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说出事物所处的位置。过程与方法1、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根据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通过交流活动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2、“想想做

39、做”要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事物多少或事物顺序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难点: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事物顺序的能力。教学准备:卡片。教学过程:一、体会情境,学习新知。1.理解图意:学生看图说图意。2.复习基数知识: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可以告诉智慧仙子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表意见,指名回答。二、新授。1、问题引入:“智慧仙子请问同学们,带帽子的男同学排在第几?并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自由发表议论,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答案。并指派学生上台结合例图叙述数的方向。教师对学生的叙述加以正确评价,明确数的方向。2、提出“排在第5

40、的是谁?”小组互相说说,指名上台结合主题图进行叙述。3、提问“谁来说说排在前3个的是哪几个人?排在后4个的是哪几个人?排在第3个的是谁?排在第4个的是谁?”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由学生互相作出评价。4、发散思维,应用新知。提出问题:“根据图意,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新知识,你还可以怎样说?”小组互相说说,指名上台叙述。学生互相加以评价,教师作出正确的解释。7归纳总结,有序表达:图上有5个人,排在第一的是三、想想做做,巩固理解。1、引导观察灯笼图,学生看图,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帮助小嘟嘟从左边起涂色,第一行涂4个,第二行涂第4个。”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注意涂色方法 HYPERLINK /cli

41、ck/click.php?cpid=2100&ads_id=900&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article-836261-1.html&k=%u6307%u5BFC&s=http%3A/Article/HTML/441.htm&rn=452606&v=1&ref=http%3A/Article/HTML/440.htm&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指导。2、引导观察(1)楼层图,学生看图。教师提问“请告诉我,小红住在第几层楼?”学生动手操作,结合图画汇报结果。同时让学生明了数楼层一

42、般都是从最底层开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住在第几层楼。(2)小猴子捞月亮的图,学生说说图意。提问:“同学们,图中一共有几只猴子?戴帽子的是第几只?”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并且说出从哪个方位开始数起?引导学生说出从上往下数第几,或者从下往上数第几。3、小动物赛车图,提问:“同学们,4号车的前面有几辆车?4号车的前面是几号车?发散思维:“根据图意和所学知识,你还能说出什么?”让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加以评价,老师再加肯定。四、课堂小结: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6223&ads_id=1139&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k

43、=%u4ECA%u5929&s=http%3A/Article/HTML/441.htm&rn=824554&v=1&ref=http%3A/Article/HTML/440.htm&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今天学了什么知识?把自己在组里面排第几,有几个人告诉父母知道。五、板书设计 几和第几 粘贴图画六、作业七、教后反思:总第 9课时 课题: 认数0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教学内容:书第16-17页,认识0。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在实际情景中认识0,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0,理解0的含义。

44、2、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过程与方法 1、利用情景设置,说明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让学生认识0也是一个数,可以表示“没有”。 2、利用教具,让学生从0开始一段一段地数数,帮助认识数的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0比1、2、3小。难点: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教具准备:小棒、直尺、图片、小圆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填空:(口答)2452(2)看图写数()()()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HYPERLINK /click

45、/click.php?cpid=6223&ads_id=1139&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k=%u4ECA%u5929&s=http%3A/Article/HTML/442.htm&rn=826200&v=1&ref=http%3A/Article/HTML/441.htm&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今天,智慧仙子要带小朋友到野外,去看看小白兔采蘑菇,你们高不高兴?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1、学生观看(1)小白兔采蘑菇的情景图:说图上的小白兔在干什么?(2)根据这幅图,谁来说说图

46、意。(要求:说时要带上数。)小组内先说,再指名汇报。引导学生从左往右数小白兔,第一只小白兔采了几个蘑菇,用什么数字表示?第2只?第3只?师:第4只小白兔采了几个呢?生: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用什么数表示呢。师:像这样一个东西也没有,可以用零来表示,即“0”。想一想这个数字形状像什么?生讨论、回答。(像鸡蛋)2、“试一试”(1)让学生看图、填数,并说说图意。提问:第一幅图地里有几个萝卜?(4个)第二幅图:地上没有了,用什么数字表示?“0”。(2)师示范:我手上有3(2、1、0)支粉笔,学生自由说,如:“我手上有0支粉笔。”3、直尺教学:拿出自己的小尺。(1)引导学生: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什么

47、?拿出你的小直尺,找一找0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2)直尺放大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从0开始,0是起点。齐读:0、1、2、3、4、5再说一遍0在这表示什么意示?(3)小结:0可以表示什么?(0可表示没有,也可表示起点)四、0的写法1、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2100&ads_id=900&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article-836261-1.html&k=%u6307%u5BFC&s=http%3A/Article/HTML/442.htm&rn=637620&v=1&ref=http%

48、3A/Article/HTML/441.htm&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指导书写。2、打开课本,看写0笔顺示意图,再按虚线字描写数字0。五、板书设计 认数0 图片六、作业七、教后反思:总第 10课时 课题: 森林运动会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教学内容:书第18-19页,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具体情景中比较的大小,学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认识“”、“=”、“3,这个是大于号。大家观察一下大于号的大嘴巴向着数字几?5,说明那边大,符号的嘴巴就向哪边。而熊比狸猫少,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就是33和32

49、比少,4”、“=”、“”、“=”、“”、“=”、“”、“=”、“() 比(),()2读作:()42读作:()45读作:()6=6读作:()五、作业六、教后反思总第 12课时 课题: 练习一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教学内容:书第20页,1-5题。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0-5各数的意义,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能用符号表示出大小关系。能正确迅速的书写0-5各数.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5以内数的顺序,含义,符号的使用,5以内数书写。难点: HYPERLINK /click/click.php?cpid=2100&ads_id=9

50、00&pid=99004260&cid=4281&url=http%3A/article-836261-1.html&k=%u6307%u5BFC&s=http%3A/Article/HTML/445.htm&rn=737791&v=1&ref=http%3A/Article/HTML/444.htm&province=%u8D35%u5DDE&city=%u6BD5%u8282 t _blank 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完成有关作业。教具准备:学生尺、小圆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之前学习了认数的相关知识,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大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二、习题巩固第1题:0,(1)

51、,2,3,(4),(5)。第2题:此题加深了学生对5以内数的实际含义的认识,学会用数表示事物,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数和事物的顺序。兔子套中了(2)个,是第(3)名。猴子套中(5)个,是第(1)名。小狗套中了(3)个,是第(2)名。第3题:红花黄花蝴蝶蜜蜂蜻蜓蜜蜂54120”“3235=51”“7579-45式与数的比较大小是第一次出现,它以数与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所以题中用上、下两式为一组对照出现,既降低了难度,又教给了方法。第5题此题为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图意、算式以及列式时是怎么想的。第6题让学生通过10减几的

52、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采走的越多,剩下的越少。第7题让学生先与同桌说说括号里填几,是怎么想的,然后再独立完成,可以适当增加这类的口算练习,为学习“凑十加”打好基础。三、小结:在今天的课堂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四、板书设计 练习八 7+3=103+7=1010-3=710-7=3 97579-45五、作业六、教学反思:总第 37课时 课题:连加连减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教学内容:书66-67页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体会和认识运算顺序,学会计算。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

53、活动达到学习目的。2、培养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开展讨论,寻找生活中要用到连加、连减的例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中间得数的意义,在计算中记住中间得数。教具准备:数学小棒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进入情景小朋友,今天智慧仙子早早地来到了我们教室,她要跟我们说什么呢?智慧仙子:小朋友,这一节课我们去农家乐园逛一逛,顺便摘些新鲜的蔬菜回家。现在请跟我出发吧!二、深入情境,展开新课 (一)、去南瓜园,理解连加1.看一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2.说一

54、说。先每个学生自己小声说一说运南瓜的过程,指名说一说。3.找一找。你发现了吗?在运南瓜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数字?(板书:421)4.想一想。要算一共运来多少个南瓜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用加法?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用到两个“”?(根据学生回答,在三个数字中补充两个加号。)5.认一认。领着学生读算式:4+2+1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叫它“连加算式”。6.议一议。分小组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跟以前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小组派代表讨论结果,大家评一评谁说得最完整最好。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指导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7.做一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连加题,完成填空。(二)、去丝瓜园,理解连减。1.引导学生

55、仔细观察。2.分4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下要求:(1)完整描述图意。(2)讨论算法,列出算式。(3)完整叙述计算过程。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的3个问题,鼓励其它组补充。4.师完成板书:83-1(提问:式中为什么用“8”去减?)5.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叫它什么算式?(板书:连减)6、“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2小题。三、联系实际,拓展思维1.老师:小朋友,丰收的农家乐园里包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谁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用到连加连减的事情告诉大家呢?四、阶梯练习,提高能力1、想想做做第2、3题。.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说说图的意思,再独立

56、完成填空。师巡视,只要学生做出符合图意的解释就行。.做完后,4人小组互相看看,发现有不同的填法互相说说理由。2.想想做做第4、5、6题。五、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83-1 连减六、作业七、教学反思:总第 38课时 课题:加减混合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教学内容:书68-69页,加减混合计算。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教师充分运用教具,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结合学具和情境图,合作交流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

57、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较熟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图意及初步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具准备:数学小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今天花仙子姐姐要带你们坐公共汽车去做几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高兴吗?1、一辆公共汽车开来了,车上原来有6人,这时光明站到了,先从车上下来1个人,又下来2人,看到刚才下车的情景,求车上现在有多少人,会列式吗?同桌讨论回答,师板书: 6-1-2,并让生口述答案。2、汽车继续向前开,车上3个人,3路口站到了,先上来3人,又匆忙跑上来1个人,同学们,看到刚才上车的情景,

58、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要求车上现在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同桌讨论并回答,师板书:3+3+1,并让学生口述答案。3、汽车继续前进,这时车上有7人,马上到罗芳站了,先从车后门下来2个人,又从前门上来3个人,同学们看到上下车的情景,谁能完整地口述题意,(可以引导学生用原有下来又上来)简练地说说。想:要求车上现在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小组讨论并汇报答案,老师板书:7-2+3师:仔细观察比较,第3个算式与前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前2个是连加或连减,第3个式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这就是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加减混合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1、小组

59、讨论,如何计算72+3?小组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画出横线表示。2、试一试:师:小朋友们计算得很认真,花仙子姐姐非常高兴,她要带你们去植树啦!请看“想想做做”第1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2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后,再列式计算,同桌交流。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结合图意先说52是什么意思,再连贯地说说图意,填方框,并说为什么,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算出最后结果的。(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劳动教育。)第3题:组织学生同桌交流,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做完互相检查。第4题:找朋友,一生拿算式卡,另一生拿答案卡,是好朋友的跳到一起。第5题:可以让学

60、生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到的算式多。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想一想,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你怎样学到的?五、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3+3+1 3+3+1六、作业七、教学反思:总第 39课时 课题:练习九 201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教学内容:书70页。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通过习题巩固所学连加、连减的知识。2、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的加减混合的知识。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过程与方法教师充分运用教具,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结合学具和情境图,合作交流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