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_第1页
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_第2页
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_第3页
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_第4页
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 、四次开掘简报苏州博物馆吴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T he ut e n sil s u nea r t he d i n t he t hi r d a n d fo u r t h e xca va t io n of L o n g na n ( 龙南)si t e ,Mei ya n ,W ujia n g ci t y ( 吴江梅堰) ,re veal t he c ha ract e ri st ic s oft he la t e L ia n gz h u c ul t u re . T hi s e n ric he s t heda t a o

2、fp e rio di sa t io nto ag rea te xt e nt . T hene wl ydi sco ve re d si t e of ho u se wi t h fo u n da t io n ofc ri ssc ro ss woo d pole s i s ut t e rl y diff e re nt i n st yle f ro m t he o t he r al rea d y fo u n d b uil di n g s t ha t loo kli ke shallo w ca ve s o r half - b u rie d ca ve

3、s . It sho w s t ha t t he p ri mi t i ve a nce sto r s c ha n ge d t hei r re si di n g ha bi t s i n o r de r to a do p t to t he e n vi ro n me nt s .Ke y Wo r d s : N eoli t hicL o n g na n si t e内容提要吴江梅堰龙南遗址第三 、四次开掘所出土的器物表现出明显的良渚文化晚期特征 , 极大地丰富了该遗址的分期资料 。第三 、四次开掘所发现的以木桩为根底的干阑式房址与该遗址以往发 现的浅穴或半地穴式

4、的建筑风格迥异 ,反映了水网地区原始先民为适应环境在居住形式上的多样性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龙南遗址龙南遗址位于苏州吴江市梅堰镇龙南村西南 ,平 (望) 湖 (州) 公路北侧 ,北距梅堰袁家埭新石 器时代遗址 2 公里1 。1984 年因修筑公路发现遗址 , 1987 年 12 月 至 1988 年 2 月和 1988 年 11 月至 1989 年 1 月 ,由苏州博物馆与吴江文管会先后进行了两次开掘 ,发现新石器时代河道 1 条 , 房址 13 座 , 灰坑 20 个 ,墓葬 17 座 ,水井 1 口 ,路 1 条 。根据这些遗迹的 文化内涵和分布特点 ,确定龙南遗址为一处新石器 时代村落遗址

5、 ,距今 4700 年至 5200 年左右2 。第三 、四次开掘是为了配合梅堰镇基建 , 继续 由苏州博物馆与吴江文管会合作 , 对遗址进行抢 救性开掘 。开掘地点位于第一 、二次开掘区北面 50 米 ,防风林南面 50 米的基建范围内 。第三次开挖 2 10 米探沟 3 条 ( 91 T 1 T 3) ,2 2 米探坑 2 个 ( 91 E 坑 , 91W 坑) 及局部扩方 2平方米 ,合计开掘面积 71 平方米 。 第四次开掘开挖 10 10 米 ( 97 T 2) 、10 5 米( 97 T 1) 探方 2 个 , 合计面积 150 平方米 , 其中97 T 1 与 91 T 1 、T

6、2 相连 。第三 、四次开掘共计开掘 面积 220 平方米 。(图一)一 、地层堆积第三 、四次开掘地层堆积根本一致 。现以97 T 2 东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 。(图二)第 1 层 ,农耕层 ,黄灰色土 ,又分两小层 。 A层土质疏松 ,厚 1015 厘米 。 B 层土质稍紧密 ,厚 515 厘米 ,此层下压六朝灰坑与水井 。图一/ /龙南遗址第一至四次开掘探方位置、1987 、1988 年第一 、二次开掘探方、1991 、1997 年第三 、四次开掘探方18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 、四次开掘简报层 ; 第 4 层为良渚文化层 。第三 、四次开掘六朝文化遗存有第 2 层和第 1 层

7、下的遗迹 。良渚文化有 第 4 层和第 4 层下的 F 1 。二 、遗迹与遗物(一) 良渚文化11 遗迹 第二次开掘发现有一条用碎陶片铺筑的路( 88L 1) , 其中路的东面衔接有较大范围的碎陶片 面 , 且陶片块都比拟小 , 显然是由人工铺垫的 。第 三 、四次开掘在第 4 层面上也发现用碎陶片铺垫 的层面 。第四次开掘的碎陶片面下压 97 F 1 ( 图 三) , 陶片面是 97 F 1 废弃后形成的堆积即 F 1 : 1 , 去掉后 , 发现一根根条木 , 分南北两排 , 分布密集 , 根本呈东西向排列 。南北两排条木之间相距约 1 米左右 , 东西贯穿整个探方并向东向西延伸至探 方外

8、 。另外在南北排木之间发现有 114 112 米范 围的木板残痕 , 木板上还发现有编织席纹痕迹 (图 三 : 6) 。在北面排木上还发现有三处人类生活遗留 的堆积 。其中东面有一陶灶 ,灶内及附近出有 2 件 陶鼎 、2 件陶罐和 1 件陶壶 (图三 : 2) (图七 : 9) 。中 部有 1 件陶 、2 件陶鼎和陶壶 、陶盆各 1 件 ( 图 三 : 3) (图九 : 12) (图八 : 21) 。西面有 1 件陶 、2 件 陶鼎和 1 件陶罐 (图三 : 4) (图七 : 4) 。这是 97 F 1 使 用堆积即 F 1 : 2 。在南北两排排木下 , 发现木桩 30 个 ( D 1D

9、30) 分布情况与上面排木范围一致 。其 中南面有木桩 18 个 ( D 1D 18) ,北面有木桩12 个图二/ /99 T2 东壁剖面图第 2 层 , 黑灰色土 , 土质较软 , 分布在探方南部 ,厚 4080 厘米 。出土遗物较多 ,有印纹陶大口 瓮 、瓦棱纹灰陶盆 、钱纹釉陶罐 、双系灰陶罐和青 瓷碗 、盏等 。另有砺石 、花纹砖块等 。还发现春秋战 国文化遗物 。第 3 层 , 浅棕色和灰白色粉砂土 , 又分两小 层 。A 层以棕色土为主 ,含铁锈斑和少量灰白色 土 ,厚 1015 厘米 。B 层以灰白土为主 ,含铁锈 斑 ,底部有一层 1 厘米左右铁锰结核层 。厚 1065 厘米

10、。第 4 层 , 黄灰色亚粘土 , 含铁锈斑 , 土质较硬 , 厚 1020 厘米 。出土遗物较多 ,陶器有大口缸 、高 领罐 、圈足盘 ,三角刀形 、宽扁形鼎足和 等 。石器 有斧 、镞 、锛等 , 多为残件 。另外 , 在这层外表发现 有碎陶片堆积层 ,分布面较广 。第 4 层下压 F 1 。第 5 层为灰白色生土层 。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与出土器物特征分析 : 第 2层为六朝文化层 ;第 3 层无包含物 ,为自然堆积图三/ /97 F 1 平面图11F 1 : 1 - 1 器盖F 1 : 1 - 2 器盖F 1 : 1 - 3 陶壶21F 1 : 2 - 1 陶F 1 : 2 - 2 鼎足

11、F 1 : 2 - 3 鼎足F 1 : 2 - 4 鼎足31F 1 : 3 - 1 陶盆F 1 : 3 - 2 鼎足F 1 : 3 - 3 鼎足41F 1 : 4 - 1 陶鼎F 1 : 4 - 2 鼎足F 1 : 4 - 3 鼎足51F 1 : 5 - 1 鼎足F 1 : 5 - 2 盖钮F 1 : 5 - 3 盖钮F 1 : 5 - 4 豆把F 1 : 5 - 5 盖F 1 : 5 - 6 陶罐61 残留木板及编织 纹 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南

12、文化?1999 年第 3 期总第 125 期19图四/ /97 F 1 木桩剖面图( D 1930) 。通过对其中 22 个木桩的解剖 ,木桩大局部为圆形 ,直径 514 厘米 ,长 23115 厘米 ,一头削尖后打入生土 30110 厘米 (图四) 。根据 97 F 1 的堆积层次和木桩的分布排列情 况 ,大体可以得知 97 F 1 的平面形状与结构 。30 个 木桩南面分布 18 个 ,分列两排 ,各 9 个 。北面分布12 个木桩 。从南至北分布三排木桩 , 第 1 排和第2排木桩南北相对 ,间隔 0160 米左右 ,东西间隔也 有规律 ,其中第 2 排从东往西分别间隔距为 314 米

13、(D 17 至 D 14) , 214 米 (D 14 至 D 11) , 214 米 (D 11至 D 8) 。而第 3 排木桩从东往西间隔距离分图五/ /97 F 1 木桩分布图D 1922 为扁方木桩 ,余均为圆形木桩房子中间承接梁架的根底木桩 ,大约还有 1/ 3 局部在探方北面以外 ,而且在探方北壁上已发现一个柱 洞 (D 29) ,这就是一个佐证 。这种房子的建筑结构 形式 ,应是以木桩为根底架空于地面的干阑式建 筑 。21 遗物( 1) 陶器陶 器 多 为 残 片 , 陶 系 以 夹 砂 陶 为 主 , 占别为 313 米 (D 28 至 D 27) 、217 米 (D 27 至

14、 D 25) 、 62150 % ,泥质陶次之 ,占 37150 % 。夹砂陶中红褐214 米 (D 25 至 D 30) ( 图五) 。第 2 排和第 3 排木桩 陶占 21159 % ,灰陶占 21113 % , 黑陶占 14147 % ; 不仅东西间隔距离相近 ,而且南北间隔距离相同 , 夹 碳 陶 占 3137 % , 粗 砂 陶 占 1138 % , 红 陶 占 多为216 米 (D 30 至 D 8 、D 25 至 D 11 、D 27 至 D 14 、 0123 % 。泥 质 陶 中 , 黑 皮 陶 占 2021 % , 灰 陶 占D 28至 D 17) 。从这些木桩的分布规律看

15、 ,南面双排木桩可能为房子的走廊根底 ,走廊北面为房内 ,房 子东西向探方外延伸 ,根据东西木桩的排列方内可 分为三间 , 每间房子的开阔从东往西分别为 314 米 、214米和 214 米 。第 2 排木桩和第 3 排木桩南北 间距为房子的进深 ,现为 216 米 。但根据房子长宽 比例看 ,房子的进深太小 。为此推测 ,第 3 排木桩为10103 % ,红陶占 6166 % 。陶器制作多见于手制或手制轮修 ,有些器物制作较粗糙 。陶器纹饰常见刻 划纹和弦纹 ,另有篮纹和镂孔 ,少量锥刺纹 。刻划 纹饰于鼎的肩 、足部 ,弦纹饰于罐 、瓮肩腹部 、盆的 颈部和豆柄部 。篮纹主要见于缸的腹底部

16、 。陶器的器形按出土的比例多少依次为 : 鼎 (盘) 、盆 、缸 、瓮 、 、 、壶 、器盖等 。) 、罐 、豆图六/ /龙南遗址出土器的照片11 鼎足 21 石锤 31 鸡首壶 41 青瓷碗 51 釉陶碗 61 釉陶杯 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 、四次开掘简报鼎 ( ) 鼎与 仅从口沿上很难区分 , 腹内凸棱纹的罐 ( 标本 91 T 3 : 51) ,还有厚唇 ,颈部饰弦纹 ,肩部有划纹 ( 标本 91 T 3

17、: 32) 、( 图八 : 15 、2 、3 、4 、14 、1) 。豆均为泥质陶 。豆的盘与柄 ,因没有复原完整 器 , 在此只能分开介绍 。盘分敞口深弧腹 ( 标本91 T 3 : 23 、25) , 直口斜折腹 ( 标本 91 T 3 : 29 、12) 和敛口弧腹 ( 标本 91 T 1 : 12) ,另有口沿上附 耳的浅腹式豆盘 ( 标本 91 T 3 : 27) 、( 图八 : 6 、9 、23 、7 、10 、8) 。豆柄多为竹节形 ,一般为多竹节的 , 单竹节的很少 。柄部常有镂孔 ,其中一件柄上刻划 谷粒纹 ( 标本 91W : 1 , 91 E : 3 , 91 T 3 :

18、 21 ,97 T 2 : 87) 、(图八 : 22 、11 、16 、13) 。 盘泥质灰陶或泥质黑皮陶 ,标本 97 T 2 : 82 、29 ,敞口 ,弧壁 ,矮圈足 ,盘外壁有瓦棱纹 。圈足盘有一周 隔 ,腹壁较直 。在遗址出土陶器中鼎 ()的数量最多 ,约占 60 % 。为夹砂灰黑陶或夹砂红褐陶 ,质较硬 ,器表手触之有砂质感 ,较粗糙 。大多数 为罐 ( 釜) 形鼎 。标本 91 T 3 : 9 直口厚唇 ,口沿或 肩部饰划纹 ( 图七 : 1) ,标本 91 T 1 : 10 、91 T 3 :35 为方唇窄沿外折 ( 图七 : 2 、3) ,标本 97 F 1 : 4 - 1

19、 ,97 T 2 : 101 为圆唇宽折沿 ( 图 七 : 4 、14) , 标 本97 F 1 : 21 为 1 件复原的,圆唇 ,窄折沿 ,直壁 ,腹内有一周 隔 , 底部有烟灰 , 三足残缺 ( 图七 :9) 。另有多种形状的鼎足 ,其中三角刀形和两侧有 划纹的宽扁形鼎足最为常见 ( 标本 91 T 3 : 3 、14 , T 1 : 1 、9 、18) , 其次为丁字形鼎足 ( 标本 97 F 1 :3 - 2 、5 - 1 , 97 T 2 : 56) , 少 量 凿 形 鼎 足 ( 标 本91 T 3 : 5 , 97 T 2 : 62) 、( 图七 10 、16 、11 、15

20、、13 、 的 圈 足 一 般 都 比 较 大 且 矮 ( 标 本 91 E : 8 ,12) (图六 : 1) 。罐 数量仅次于鼎 ,但能挑选的标本很少 。大 量的为罐腹片 。陶质以泥质灰陶为多 ,少量为泥质 黑陶 。常见高领罐 ,罐的口沿变化较大 ,有弧沿外 卷或外翻 , 个别沿面上有锥刺纹 ( 标本 91 T 3 :52 、9) 或斜折沿 ( 标本 91 T 3 : 12) ,还有沿面下凹 外折 ( 标本 91 T 3 : 50) 以及有一种直口 ,颈部有97 T 2 : 86) 、(图八 : 18 、17 、5 、12) 。盆 大多为黑皮陶 , 宽沿敞口 , 折肩或圆鼓 肩 。复原 1

21、 件 ,标本 97 F 1 : 3 - 1 ,肩部有弦纹 ,平底 ( 图八 : 21) 。标本 91 T 3 : 39 、68 , 沿面外翻 ,沿面 上有数道凹弦纹 (图八 : 19 、20) 。缸 粗砂红褐陶 , 胎厚 , 标本 91 T 3 : 44 ,圆厚唇 ,窄沿 。标本 97 T 2 : 107 ,敞口 ,折沿 ,沿下图七/ /良渚文化陶器11 鼎 91 T 1 、T 3 : 921 鼎 91 T 1 : 1031 鼎 91 T 3 : 3541 鼎 F 1 : 4 - 151 鼎足 F 1 : 5 - 161 鼎足 91 T 3 : 571 鼎足 F 1 : 3 - 281 鼎足

22、97 F 1 : 2 - 191F 1 : 2 - 1101 鼎足 T 1 、T 3 合 : 3111 鼎足 91 T 3 : 14121 鼎足 91 T 3 : 18131 鼎 91 T 1 141 鼎足 F 1 : 3 - 2151 鼎足 91 T 1 : 1161 鼎足 97 T 2 : 1 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南文化?1999 年第 3 期总第 125 期21外壁有一凹槽 (图九 : 3 、4) 。瓮 夹砂红褐陶 ,标本 97 T 2 :

23、 96 , 敛口 , 斜 领 ,广肩 (图九 : 1) 。发现残片较多 ,能挑选的标本有 的腹 裆 、把手和足 ,泥质陶和夹砂陶都有 。足皆为尖空后再对称磨出四个缺口 ( 标本 91 E : 2 、91 T 1 :3 、97 T 2 : 54) , ( 图九 : 28 、27 、29) 。另一种用泥捏 中空 ,两端内收呈橄榄形 ( 标本 91 T 1 : 1) ( 图九 ,33) 。纺轮泥质灰陶 。标本 91 T 3 : 1 , 器形扁圆饼 形 ,两面都平 ,中有一小孔 。残半 。91 T 1 : 5 ,利用足 , 把手多见宽把 , 上有划纹 ( 标本 91 T 1 : 8 、 杯底 ,中钻有

24、一孔 (图九 : 19 、37) 。97 T 2 : 73 、55) 、(图九 : 11 、5 、17) 。仅 见 足 和 把 手 。足 以 羊 角 形 实 心 足 ( 97 T 2 : 61 、63 、64) ,把为拱形 ( 97 T 2 : 60) 、( 图 九 : 23 、25 、24 、26) 。壶 多为泥质黑皮陶 ,标本较小 ,稍完整的仅 一件 。标本 97 F 1 : 3 - 3 , 口残缺 ,束颈 、下垂腹 ,圈足 (图九 : 12) 。器盖 夹砂陶和泥质陶都有 ,标本 97 F 1 : 5 -2 ,夹砂陶 ,内外都有一层黑皮 ,盖钮口外卷 ,覆盆式 盖 ,为一鼎盖 (图九 :

25、2) 。标本 91 T 3 : 65 ,泥质黑衣 陶 ,盖较小 ,为碟盘形 ,可能为壶盖 (图九 : 18) 。另有 多种形态盖钮 , 有浅碗式 , 盅形 , 细长形等 ( 标本91 T 3 : 66 、47 ,91 E 15) 、(图九 : 30 、35 、10) 。 网坠 多为泥质陶 ,数量较多 ,大局部用陶器残片加工制成 。长方形 ,两端磨圆或磨去边棱 ,然( 2) 石器石器亦多残件 。制作多数比拟粗糙 ,有的打制 后未经磨光 。器形有耘田器 、锛 、凿 、斧 、刀 、鱼标 。 耘田器 2 件 ,标本 97 T 2 : 5 ,灰色石料 ,制作粗糙 ,未经磨制和穿孔 。标本 T 2 : 2

26、4 ,灰色 ,双翼 形 ,一翼残缺 ,平背 ,近背处有一孔 ,双面锋刃 ,通 体磨光 (图九 : 32 、31) 。锛 2 件 ,均残缺 ,灰白色石料 ,标本 97 T 2 :7 , 长方形 , 残剩头部 , 上有片状条纹 , 磨光 。标本97 T 2 : 10 ,长扁宽形 ,上段残缺 ,体表光洁 ( 图九 :36 、9) 。镞 10 件 ,大局部铤部或前锋残缺 。分体大厚 实和体小扁薄二种 , 截面均呈菱形 , 扁铤 。标本97 T 2 : 18 ,灰色 ,长柳叶形 ,铤与前锋略残缺 。标 本 97 T 2 : 12 ,灰黑色 。磨制光洁 。标本 97 T 2 :图八/ /良渚文化陶器11

27、罐 91 T3 : 3221 罐 91 T1 : 931 罐 91 东 T : 1241 罐 91 T3 : 5051 圈足 91 东 T : 861 豆盘 91 T3 : 23111 豆把 91 东 T : 3161 豆把 91 T3 : 2171 豆盘 91 T1 、T3 : 1281 豆盘 91 T3 : 2791 豆盘 91 T3 : 25101 豆盘 91 T1 : 12121 圈足 97 T2 : 86131 豆把 97 T2 : 87141 罐 91 T3 : 51151 罐 91 T3 : 52171 盘 97 T2 : 79181 盘 97 T2 : 82191 罐 91 T

28、3 : 51201 盆 91 T3 : 68211 盆 F 1 : 3 - 1221 豆把 91 西 T : 1231 豆盘 91 T3 : 29 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2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 、四次开掘简报16 , 黑色 , 镞的两翼尾与铤呈钝角 , 圆铤 。标本91 T 3 : 3 , 灰白色 , 双翼尾部为直角 , 圆铤 (图九 :15 、20 、21 、16) 。凿 1 件 , 标本 97 T 2 : 13 , 青灰色石料 ,

29、长条 形 ,通体磨光 ,单面刃略残 (图九 ,22) 。斧 均残件 。标本 97 T 2 : 19 , 青灰石 , 残为 梯形 ,较扁 ,磨制粗糙 ,刃较钝 。标本 97 T 2 : 4 ,黑色 , 为用残的穿孔石斧加工改制 , 长扁条形下有圆钝刃口 ,上部一侧残留半个孔 (图九 : 7 、14) 。刀 2 件 , 标本 97 T 2 : 25 , 黑色 , 靴形 , 上有直 柄偏一侧 , 刃微弧 , 较锋利 。标本 97 T 2 : 3 , 灰黑 色 , 残存前半部刀头 , 背下凹 , 头略上翘 , 双面刃 (图九 : 6 、8) 。鱼标 2 件 , 均制作粗糙 。标本 97 T 2 : 6

30、 , 黑 色 ,前锋和边锋皆较钝 ,铤略扁 。标本 97 T 2 : 21 , 青色 ,侧边打击痕清楚 ,未经磨制 (图九 : 13 、34) 。石锤 1 件 , 标本 91 T 3 : 16 , 长条形卵石 , 两端为圆头均有锤击痕 (图九 : 38) (图六 : 2) 。(二) 六朝文化11 遗迹 有水井 、灰坑( 1) 水井共 5 个 , 编号 97J 1J 5 , 平面均为圆 形 ,全都开口在第 1 层下 。择其出土遗物比拟丰富 的介绍如下 。J 3 位于 T 2 西南部 , 口距地表深 013 米 , 口径116 , 深 115 米 。井内填土上层为黑灰色 , 较松软 , 下层为青灰

31、色淤土 。井口出土数块砖 ,其中一块完 整 , 长 35 、宽 1715 、厚 415 厘米 。另有一块钱纹砖 (标本 97J 3 : 4) 和一块上有手印的砖 。下层出土网 格纹青瓷钵 、青瓷盂等 。J 4 位于 T 2 北部偏东 , 口距地表深 0130 , 口径 018 ,深 0197 米 。井内土呈黑灰色 ,含灰白淤图九/ /良渚文化陶器 、石器11 瓮 97 T2 : 9621 鼎盖 F 1 : 5 - 231 缸 91 T3 : 4441 缸 97 T2 : 10751把 97 T2 : 7361 砌 97 T2 : 2571 石斧 97 T2 : 1981 石刀 96 T2 :

32、391 石97 T2 : 10141 纺轮 97 T2 : 4191 纺轮 91 T1 : 5101 盖 91 东 T : 15151 石标 97 T2 : 18201 石标 97 T2 : 12111足 91 T1 : 8161 石镞 91 T3 : 3211 石镞 97 T2 : 16121 壶 F 1 : 1 - 3131 石标 97 T2 : 6171足 T2 : 55221 石凿 97 T2 : 13271 网坠 91 T1 : 3321 耘田器 97 T2 : 5371 纺轮 91 T3 : 1181 盖 91 T3 : 65231 鼎足 97 T2 : 61281 网坠 91 东

33、 T : 2331 网坠 91 T1 : 1381 石锤 91 T3 : 16241 纺轮 97 T2 : 64291 网坠 97 T2 : 54341 石标 97 T2 : 21251足 97 T2 : 63301 盖 91 T3 : 66351 盖 91 T2 : 47261 把 91 T2 : 60311 耘田器 97 T2 : 24361 石97 T2 : 7 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东南文化?1999 年第 3 期总第 125 期23图十/ /

34、 六朝文化陶瓷器 、石器11 碗 97 T 2J 4 : 121 碗 T 2J 3 : 131 盏 97 T 2 : 2841 盏 97 T 2J 3 : 251 罐 97 T 2 : 3261 鸡首壶 T 2 H1 : 1471 盏 97 T 2 : 2781 洗 97J 5 : 191 盘 97 T 2 : 29101 瓮 97 T 2 : 41111 瓮 97 T 2 A : 40161 圆饼形器J 4 : 3121 板瓦 97 H2 : 2171 圆饼形器J 4 : 4131 盘口壶 97 T 2 : 39141 盘口壶 97 T 2 A : 38151 鸡首壶 T 2 H1 : 12

35、181 砺石J 5 : 2191 砺石 T 2 A : 33201 钵 J 4 : 2211 瓮 H2 : 6221 铜簪 H1 : 9图十一/ /31 罐 T 2 H1 : 8六朝文化陶器 、瓷器11 罐 H1 : 571 罐 T 2 : 3721 罐 H2 : 341 盆 F 2 H2 : 551 盆 97 T 2J 3 : 361 罐 97 T 2 A : 35111 杯 97 T 2 B : 2161 甑 97 T 2 H2 : 481 大盆 97 T 2 A : 3413 1 罐 97 T 2 : 3191 盏 T 2 : 30101 鸡首壶 H1 : 13121 盆 97 T 2

36、H1 : 7141 盆 T 2 H1 : 1151 罐 97 T 2 A : 36 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24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 、四次开掘简报土 。出土遗物较多 。器形有青瓷碗 、杯 、黄釉碗和灰陶盆等 。( 2) 灰坑共 2 个 ,编号 97 H 1 、H 2 。皆开口在第1 层下 。H 1 位于 T 2 东部 ,坑口距地表深 0120 米 ,大均残缺 ,豆青釉 ,圆鼓腹 ,肩部相向各塑有鸡首和鸡尾 ,另相向的一面有一对耳 ( 标本

37、97 H 1 : 12 、13 、14) 、( 图十 : 15 、6) 、( 图十一 : 10) ( 图六 : 3) 。另 2 件 为壶的盘口 ,青釉 ,灰胎 ,浅盘 。盘的外壁其中一件 内凹 , 一件有一凸棱 ( 标本 97 T 2 : 38 、39) 、( 图局部在东部探方以外 。在方内南北直径 2113 米 。 十 : 13 、14) 。坑口上部为敞口 ,剖面为半圆形 。填土黑灰色 。出盘 1 件 ,大局部残缺 ,青绿釉 ,外壁口沿下无土黑陶盆 、钵和圆形陶片 。下层坑的形状为直筒 釉 (标本 97 T 2 : 29) 、(图十 : 9) 。洗 1 件 ,残半 ,青釉 ,色发暗 ,沿面及

38、内底凹弦纹间皆饰水波纹 ,内底中间另有水浪纹 ,浪峰相连形 ,填土为青灰色淤土 ,出土青瓷鸡首壶 、青瓷碗 、盏 、罐和泥质灰陶盆等(图二) 。H 2 位于 T 2 东南部 , 椭圆形 , 口径南北 219 、 呈放射状 ,中心圆首尾不相接 ( 标本 97J 5 : 1) 、( 图东西 1135 、深 0185 米 。坑口有一层灰黑色土 ,底部 十 : 8) 。为淤土 。坑底出土泥质黑陶牛鼻耳罐 、印纹陶瓮 、灰陶宽沿盆等 。21 遗物六朝文化遗物有青瓷器 、陶器和少量石器 。( 2) 陶器有泥质硬陶和泥质软陶两大类 。泥质硬陶大多为釉陶器 ,釉色有青釉和酱色釉 ,泥质软 陶一般都没有釉 ,陶

39、色有灰陶 、橙黄 、橙红色陶和 少量黑陶 。纹饰以素面为主 ,除瓦棱纹外 ( 图十三 :( 1) 青瓷器釉色以青绿釉为主 ,少量豆青色 。 2 、3) ,另有较多印纹陶 。纹饰有方格纹 、人字纹 、麻布纹 ( 图十三 : 5 、6 、8) ,还有大方格内填小方格纹 、重菱纹与凸回字纹组合 、曲折纹与回字纹组合 、三 角填线纹 ( 图十四 : 1 、6 、4 、3) 。器形以罐 、盆 ( 甑) 、 瓮等大件器为主 ,少量碗盏 、小件器 。瓮罐多矮领 、 丰肩 ,肩部附耳 ,瓮拍印几何印纹 。盆一般为宽折 沿 、斜直腹 。大件器都为手制 。罐 15 件 ,敞口 ,束颈 ,鼓肩 ,肩附双耳 ,饰弦纹

40、 一道或数道 ( 标本 97 H 1 : 5 、8 , 97 T 2 A : 36) , 直 口 、鼓肩 、斜腹 、平底 , 施青釉不及底 , 硬陶 ( 标本97 T 2 : 31) ,标本 97 H 2 : 3 ,泥质黑皮陶 ,直口 ,溜 肩 , 肩饰数十道凹弦纹 , 另附牛鼻式双耳 。标本97 T 2 : 35 ,为泥质灰陶 ,肩部饰凹弦纹数道 ( 图十 一 : 1 、3 、15 、13 、2 、6) 。盆 17 件 ,大都为灰陶 ,有的外施黑衣 ,一般为 宽折沿 ,斜直腹或弧腹 ,标本 97 H1 : 7 ,J 3 : 3 ,圆唇平 沿 ,沿面上压印带状纹一周 。标本 97 H 2 :

41、5 灰胎黑 衣 ,方唇宽折沿 ,沿面较平 ,斜直平腹饰数十道凹 弦纹 ,标本 97 H 1 : 1 、7 ,敛口 ,圆唇 ,折沿弧面 ,弧腹 平底 。标本 97 T 2 A : 34 ,圆唇 ,宽折斜直腹 ,大平 底 ,从颈部至底饰瓦棱纹 (图十一 : 5 、4 、14 、12 、8) 。瓮 7 件 ,多为残件 。标本 97 T 2 : 40 , 泥质印 纹硬陶 ,敛口 ,丰肩 ,颈以下拍印三角填线纹 。标本97 T 2 : 41 ,泥质橙红陶 ,敛口 ,矮领 ,广肩 。颈以下 拍印方块网格纹 , 标本 H 2 : 6 , 泥质印纹陶 , 侈口 , 折沿 , 溜肩 , 弧腹 , 平底 , 内凹

42、 , 颈以下拍印三角填 线纹 (图十 : 11 、10 、21) 。甑 1 件 , 为一底 , 泥质灰黄陶 , 底有七个大孔 ,标本 97 H 2 : 4 (图十一 : 16) 。豆青釉主要在鸡首壶和盘口壶上 ; 青绿色釉施于碗 、盏上 。施釉一般不及底 ,局部器物上见有挂釉 如泪痕 , 色较深 。较精致的鸡首壶等施釉厚薄均 匀 ,有光泽感 。大局部器物施釉厚薄不匀 ,釉色不 一而欠光泽 。青瓷器胎色为灰白色和灰黄色 。胎中 含杂质 ,罐等大件器物胎质粗糙 。碗 、盏类器的内 底都有支钉痕 38 个不等 ,且以长方形痕为主 。 器物采用大小相叠套的烧造方法 ,而最底下的器 物往往受压而变形 。

43、纹饰以素面为主 , 常见带状 纹 ,如网格纹 ,水浪形划纹 、弦纹 ,组合云纹和连珠 纹 ( 图十二 : 1 、2 、3 、4 、5 、8 、10) ( 图十三 : 4) 。另有较 多的几何印纹 ,如钱纹 ,条棱纹 ,三角与条纹组合 , 三角与方格 、条纹组合 、米字形与窗格纹组合 ( 图 十二 : 1 、7) 、( 图十三 : 9 、1) 、( 图十四 : 7 、5 、2) 。器形 有碗 、盏 、罐 、鸡首壶 、盘 、洗等 。碗 29 件 ,多为青绿釉 ,标本 97J 4 : 1 ,完整 ,施 釉略厚 ,釉色发亮 ,内底有 6 个支钉痕 。标本 97J 3 :1 ,完整 ,施釉较薄 ,釉色发

44、暗 。腹部有一周细网格 宽带纹 。内底有 8 个略呈长方形的支钉痕 ( 图十 :1 、2) (图六 : 4) 。盏 12 件 ,青釉灰胎 。直口或敛口 ,弧折腹 、平 底微凹 (标本 97 T 2 : 28 ,97J 3 : 2) 、(图十 : 3 、4)罐 7 件 ,多为残器 。标本 97 T 2 : 32 ,青绿釉 , 肩施 6 道凹弦纹 ,上腹以下无釉处露出泥条盘筑 留下的一道道瓦棱纹 。标本 T 2 : 37 ,青釉 、直口 , 折肩处有一道凸弦纹 ,肩下有一横系 。腹饰斜方格 纹 (图十 : 5) 、(图十一 : 7) 。壶 5 件 ,其中 3 件为鸡首壶 ,一大二小 。口颈 199

45、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南文化?1999 年第 3 期总第 125 期25图十二/ /六朝文化陶器纹饰拓片1 、71 钱纹( 97J 3 : 4 ,97 T 2 B)2 、31 带状网格纹( 97J 3 ,97 T 2 B)4 、5 、8 、91 水浪形划纹( 97J 5 : 1 ; 97 H2 ; T 2 B ,97J 5)61 弦纹( 97 H2)101 蕉叶纹( 97 T 2 A)图十三/ /六朝文化陶器纹饰拓片1 、91 三角纹与条纹组合纹( 97

46、 T 2 B ,97J 5)2 、31 瓦棱纹( 97 H2)41 水浪形划纹( 97 H2)51 方格纹( 97 T 2 H2)61 人字纹( 97 T 2 B)71 绳纹( 97 T 2 H2)81 麻布纹( 97 T 2 B)图十四/ /六朝文化陶器纹饰拓片11 大方格内填小方格纹( 97 H2)21 米字形与窗格组合纹( 97 T 2 A)3 、5 、71 三角填线纹( 97 T 2 B 、97 T 2 B 、97 T 2 B)41 曲折纹与回字纹组合纹( 97 T 2 B)61 重菱纹与凸回字纹组合纹 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

47、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6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 、四次开掘简报钵 3 件 ,多为釉陶 ,标本 T4 : 2 , 黄绿釉 ,口微 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特征 。特别是大口缸的变化 ,敛 ,弧腹 ,平底内凹 ,腹壁有二道凹弦纹(图十 : 20) 。 由早期 、中期的直口到晚期演变为侈口斜出沿 ; 从碗 4 件 , 多为釉陶 , 标本 97 T 2 : 27 , 酱色釉 ,红胎 , 口微敛 , 弧腹 , 腹壁有轮制痕 , 假圈足 (图十 :7) (图六 : 5) 。盏 2 件 , 多为釉陶 , 标本 97 T 2 : 30 ,

48、黄绿釉 ,敛口 ,圆弧腹 ,假圈足 (图十一 : 9) 。杯 1 件 , 酱色釉 , 口微敛 , 弧腹平底内凹 , 口沿 下有一把 , 已残 , 另有四道弦纹 (标本 97 T 2 : 2) 、 (图十一 : 11) (图六 : 6) 。板瓦 2 件 , 均残件 , 泥质陶 , 瓦棱纹 ( 标本97 H 2 : 2) 、(图十 : 12) 。圆饼 2 件 , 泥质灰陶 , 用陶器残片加工成圆饼 形 , 圆周不规整 , 用途不明 (标本 97J 4 : P 3 、4) 、( 图 十 : 16 、17) 。( 3) 石器砺石 2 件 ,灰白色 ,标本 97J 5 : 2 ,长条形 ,四面 皆有使用痕 , 中部已磨成束腰状 。标本 97 T 2 :33 ,长方形 ,两侧边有磨痕 (图十 : 18 、19) 。( 4) 铜簪 1 件 , 标本 97 H 1 : 9 , 双叉均磨成圆针 形 ,尾部回形处略扁 (图十 : 22)三 、结语(一) 文化内涵与年代龙南遗址第一 、二次开掘确定遗址的性质为 一处新石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