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楼地板送风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_第1页
办公楼地板送风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_第2页
办公楼地板送风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_第3页
办公楼地板送风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_第4页
办公楼地板送风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办公楼地板送风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科技综述孔琼香 俞炳丰西安交通大学摘要就地板送风的系统特点 、室内气流分布 、热舒适与室内空气品质 、送风静压层的性能 、室内冷负荷和风机能耗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指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一些 方面 。关键词地板送风系统室内气流分布热舒适送风静压层冷负荷风机能耗O u t l o o k f o r u n d e rf l o o r a i r s u p p l y s y s t e m s i n off i c e b u i l d i n g sBy Kong Qiongxiang and Yu BingfengA bs t r a c

2、tPr es e n ts r es e a r c h s t a t es h o me a n d a b r oa d i n t h e s ys t e m c h a r ac t e ris t ics , i n d o o r ai rdis t ri b ut i o n , t h e r m al c o mf o r t a n d i n d o o r ai r q uali t y , p r op e r t y of u n de rf l o o r p le n u m f o r ai r s up p l y , i n d o o r c o o

3、li ng l oa d a n d f a n e ne r gy . Poi n ts o ut s o me asp ec ts ne e di ng f u r t h e r s t u d y .Ke yw o r ds u n de rf l o o r ai r s up p l y s ys t e m , i n d o o r ai r dis t ri b ut i o n , t h e r m al c o mf o r t , u n de rf l o o r p le n u mf o r ai r s up p l y , c o oli ng l oa d

4、 , f a n e ne r gy Xia n J ia ot ong Unive rs tit y , Xia n , China0 引言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节能 , 以及进行大空间局部热环 境的个人控制 , 成为当前办公楼建筑空调开展的一个重要 方面 , 也是对传统空调系统设计思想的新挑战 。传统的办公楼等商业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 , 常常采用 顶棚送风 ( 上送风) 方式的空调系统 , 它是以混合式气流分 布模式进行设计的 , 强调送风气流与室内空气的充分混合 , 吸收室内产生的全部余热 、余湿并稀释污染物 , 这样使室内 所有空间的空气为均一的设定参数 。此种控制方式不能很 好地满足同一

5、使用空间中不同使用者对温度和通风的不同 要求 。而且 , 一旦系统安装后 , 就不便于以后根据需要更改 风口的位置 。地板送风是利用架高地板的下部空间将处理好的空气 输送到 建 筑 物 的 使 用 空 间 。地 板 送 风 系 统 有 很 多 优日本3 、中国香港4 以及美国5 等均有应用 , 在北美已有130 多个工程应用 , 并且使用量还在持续增加6 。近来 , 美 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很活泼 , 专家们建立了地板送风技术的 网页7 , 介绍地板送风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 。目前 , 地板送风系统在国 内 的 研 究 及 应 用 亦 已 起 步 。 本文通过介绍地板送风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6、 , 希望对 我国地板送风技术的开展提供借鉴 。1 地板送风系统特点1 . 1 系统介绍地板送风的送风口一般与地面平齐设置 , 地面需架空 , 下部空间用作布置送风管或直接用作送风静压层 , 送风通 过地板送风口进入室内 , 与室内空气发生热质交换后从房 间上部的出风口排出 , 如图 1 所示 。就冷热源设备和空气处理设备来说 , 地板送风系统与 传统的上送风空调系统是相似的 。地板送风系统主要的不势1 5, 在国外应用日渐增加 。德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即在高产 热 量 房 间 采 用 地 板 送 风 系 统 , 处 理 负 荷 200 1 000 W/ m2 。20 世纪 70 年

7、代以来 , 欧洲开始应用到办公 用房 。特 别 是 20 世 纪 80 年 代 中 期 , 英 国 伦 敦 的Lloyds 孔琼香 ,女 ,1966 年 11 月生 ,硕士研究生 ,工学硕士 ,讲师710049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术属于不熟悉的技术 。因为对地板送风系统的不熟悉 ,在建筑设计 、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 。b) 缺乏资 料及设计准那么 。虽然近年来针对地板送风技术研究较多 , 但是仍无完整的标准及准那么 ,设计者通常都是以自身的经 验作为标准 。c) 根底研究的缺乏 。还有许多技术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 。d) 本钱较高 。e) 不宜应用于建筑物翻新改造 。 因

8、加高地板会遇到楼层高度 、楼梯和电梯停靠位置的调整 、 卫生间地面的抬高等问题 。以上这些都会限制地板送风系 统的推广 ,但随着地板送风技术的持续开展 ,将有助于局部 问题的解决 。2 室内气流分布室内气流分布直接关系到室内环境质量 ( 热舒适和室 内空气品质) 和空调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益 。地板送风的气流分布与传统混合式通风的气流分布不同 ,许多学者对地 板送风的室内气流分布进行了研究6 ,8 17 ,其研究手段通常采用实验室研究 、现场测定及室内气流的数值模拟 。2 . 1 室内气流流型地板送风的室内气流流型如图 2 所示18 19 。当送风 量 (速度) 较小时 , 其气流 流型类似于置换

9、通风 , 随 着高度的增加 , 空气温度 逐 渐 升 高 ( 即 热 力 分 层) 9 , 空 气 龄 也 逐 渐 增图 1 办公室地板送风示意图 7同在于 :它是从地板下部空间送风 ; 供冷时的送风温度较高( 一般为 1718 ) ; 在同一大空间内可以形成不同的局部 气候环境 ; 室内气流分布为从地板至顶棚的下送上回气流 模式 。常 见 的 地 板 送 风 方 式 有 三 种 : a ) 送 风 静 压 层 为 正 压 , 集中处理好的空气靠压差经地板送风口进入室内空间 ; b) 送风静压层的压力为零 , 由局部风机将空气从送风静压 层送到 室 内 空 间 ; c ) 直 接 采 用 管

10、路 将 空 气 送 到 地 板 送 风口 。地板送风系统通常安装大量的小送风口 , 许多送风口 靠近建筑物的使用者 。地板风口一般可以调节 , 使送风口 附近使用者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回风口一般置于顶棚或使 用空间的最大允许高度处 。这样形成从地板至顶棚的下送 上回气流模式 。1 . 2 系统优势 设计良好的地板送风系统有如下优势 :a ) 便于建筑物重新装修 。当办公室用途改变 , 需要重 新布置 、装修时 , 设置在活动地板上的送风口易于变动 , 且地板下部空间可方便电力线路 、通讯线路 、水管等的重新安装 , 这可大大地降低重新装修的费用 。据日本经验 , 仅劳 动力就可节约 32 %3

11、 。b) 局部气候环境的个人控制 。送风口设在地面上 ,人 手可及 ,能随个人的要求调节出风方向和风量 , 提高个人 热舒适性 。c) 提高人员活动区的空气品质 。从地板至顶棚的下 送上回气流组织形式 ,有利于从使用空间中排除余热和污加8。室内气流分为 上 、下两个区 ,上部为有回流的混合区 ,下部为近似于 气流“活 塞 式 作 用 的 工图 2 地板送风的室内气流流型作区 。上下区的分层高度主要取决于送风量和冷负荷的大小 ,较小的冷负荷和较大的送风量对应于较高的分层高度 。 然而 ,当送风量较大时 ,地板送风口以较大速度送出的空气射流将引起下部工作区空气的混合 ,从而削弱了工作 区单向流的置

12、换作用 ;并且 ,当送风射流的射程接近或超过 上 、下区的分层高度时 ,那么有局部上部混合气流被卷吸到下 部工作区 ,使工作区的温度和污染物浓度升高 。甚至 ,送风 量大到一定程度时 ,送风射流可以到达房间顶棚 ,室内气流 接近混合式通风的流型11 12 。为了实现如置换通风一样 工作区较低的空气温度和较高的空气品质 ,一般限定地板 送风的送风速度不大于 2 m/ s13 。2 . 2 垂直温度分布 如何确定室内温度分布对地板送风系 统 的 设 计 至 关重要 。地板 送 风 时 室 内 平 面 ( 风 口 附 近 除 外) 温 度 分 布 一 般比较均匀 , 而垂直温度分布比较复杂 ,其影响

13、因素主要 是送风射流 (送风参数和送风口形式) 和室内热源 ( 大小和 位置) 。2 . 2 . 1 送风量的影响Webster 等人在与开敞办公室同一比例尺寸的实验室中染物8 9,从而保证工作区较高的空气质量 。d) 节能10 。地板送风系统的工作区冷负荷较少 ; 送风温度较高 ,制冷效率较高 ;过渡季节利用新风供冷的时间 较长 ,全年中制冷机运行时间较短 ; 空气输送动力小 ,风机 能耗少 。e) 降低新建筑物楼层高度 。建筑物使用地板送风系 统 ,虽然需要送风静压层 ,但不需要较大的顶棚空间来容纳 送风管路及末端装置 ,与传统上送式空调系统相比较 ,地板 送风系统可降低 5 %10 %的

14、楼层高度5 。1 . 3 系统缺乏虽然地板送风系统具有很多优势 ,可是目前要广泛地)进行研究 ,得到地板送风的送风量对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14 ,如图 3 所示 (室内总输入热量为 56. 6 W/ m2 ,送t h - t0 . 1 ( 人如立式活动那么 h = 1 .8 m ,坐式那么 h = 1 . 1 m) ;上部温升 为 ( tp - t h ) , 并 给 出 了t1 . 1 , t1 . 8 确实定方法 。2 . 2 . 3 送风口特性的影响 地板 送 风 口 一 般 为 旋 流 风口 ,或格栅式 、孔板式风口 。对于 旋流式风口 , 气流送出时速度和 温度衰减快 ,具有较

15、好的扩散性 , 使用较广泛20 21 。t0 . 1 ,图 5 垂直温度梯度分段不同送风口对室内温度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文献 13作者通过实验得到 :当风口数量较少时 ( 0 . 4 个/ m2 ) ,与圆 型直叶片风口相比 ,旋流风口能使房间空气分布更均匀些 , 对减小工作区垂直温差有利 。文献 6 的实验结果显示 ,在保持室内冷负荷和总送风 量不变的条件下 ,对于旋流风口 ,随着风口数量的增加 ,每 个风口的送风量减少 ,工作区 (标高 1 . 7 m 和 0 . 1 m 之间) 的平均温度降低而垂直温差增大 ; 对于面积可变的格栅风 口 ,其风口送风量的变化对工作区温度分布的影 响 不

16、大 。 因此 ,室内温度分布对旋流风口风量的变化更敏感 ,旋流风 口的合理选用那么显得尤为重要 。3 热舒适与室内空气品质3 . 1 热舒适 空调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建筑物的使用空间内提供舒适并且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 。影响热舒适的主 要 因 素有 :空气温度 、速度 、湿度 、辐射温度及人体代谢率和衣着情 况 。地板送风的室内气流是不均匀的 ,存在垂直温差 ,假设温 差过大 ,会引起热不舒适 。按国际标准 ISO 773022 ,标高0 . 1 m 和 1 . 1 m 之间的垂直温差不得超过 3 ( 这实际上 考虑坐 姿 情 况 ) 。美 国 ASHRA E 55 1992 标 准23 建 议

17、图 3 送风量对垂直温度分布的影响风温度为 18 , 旋流风口) 。由图可见 ,在 室 内 得 热 一 定 时 ,随着送风量减小 ,垂直温度梯度增大 ,而平均室温的增 加较小 ,约为回风口温度变化的一半 ,这对地板送风的室温 如何控制提出了问题 。另外 , Webster 等人的研究也说明 , 在送风量和室内得热一定时 ,送风温度的变化并不改变室 内垂直温度分布图型 ,只是引起图型的平移14 。2 . 2 . 2 室内热源的影响 热源对垂直温度分布的影响是明显的 ,热源的散热量越大 ,垂直温差越大 。关于热源位置对垂直温度分布的影 响 ,文献 15 给出了如图 4 所示的采用置换通风 (地板送

18、风0 . 1 m和 1 . 8 m 之间的垂直温差不得超过 3 ( 这实际上考虑站立情况) 。因此 ,设计室内气流时应使工作区温度梯 度小 ,上部区域温度梯度大 ,以保证热舒适的温度要求 。另外 ,地板送风是直接向 工 作 区 送 风 , 容 易 引 起 吹 风 感 。我国标准规定24 :舒适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不应大于0 . 2 m/ s ,夏季不应大于 0 . 3 m/ s 。由于旋流风口的扩散性 能好 ,在风口附近区域 (直径 0 . 6 m) 之外 ,一般不会有吹风 感 。许多研究说明 ,设计合理的地板送风系统可以使人体 到达热舒适1 ,25 28 。目前关于热舒适的标准都是针对混合式通

19、风的 ,对于 具有个人温度控制能力的地板送风来说 ,其热舒适标准可 以不同 。文献 27 28 的研究说明 ,当不能进行个人温度 控制时 ,对室内温度变化敏感的人数比能够进行个人温度 控制的多 1 倍 。这说明当人们知道个人能够调节局部环境 时 ,更能够容忍温度的变化而容易满足他们所处的热环境 。图 4 热源位置对垂直温度分布的影响或下侧送风) 的室内垂直温度分布 (= ( t - t0 ) / ( tp - t0 ) , 其中 t 为某处的温度 , t0 , tp 分别为送 、排风温度) ,指出当 热源在房间上部 (如灯具) 时 ,房间上面的垂直温度梯度大 而下面的垂直温度梯度小 ;当热源在

20、房间下部 (如人员) 时 , 房间上面的垂直温度梯度小而下面的垂直温度梯度大 。并 建议在实际暖通空调工程应用中垂直温度分布可简化为图 中实线所示的直线 ,且地面附近空气温度 t0 . 1 与送风温度t 0 之差为送排风温差的一半 , 即 t0 . 1 = t0 + 0 . 5 ( tp - t 0 ) 。文献 16 提 出 垂 直 温 度 梯 度 包 括 3 个 温 升 段 ( 见图 5) :地面空气层温升t- t ;工作区温升t = t0 . 28 / m29 。5 室内冷负荷传统的全室性空调 ,送风量要保证全室温度为要求的 均一室温 t n 。对地板送风而言 ,可只保持工作区温度为要 求

21、温度即可 。因地板送风的热力分层 ,室内热源的局部对 流热直接流向房间上部 ,从而减少了工作区的冷负荷 。如 地板送风的工作区温度相当于上送风的 t n ,那么排风温度 tp 大于 t n ,其所对应的风量 L 和显热冷负荷 Q 的关系为 :热舒适标准 。3 . 2 室内空气品质 地板送风直接将新鲜的空气送入工作区 , 且其置换通风作用可以有效地排出室内污染物 ,从而工作区的空气品 质较好 。但由于是从地板送风 ,人们自然会担忧 ,粉尘是否 会从地面随气流卷起而在室内到处飞扬 ? Fukao 等人通过 对分别采用地板送风和上送风两种方式的办公楼的测定 , 得到地板送风室内飘尘 (大于 0 .

22、3 mm 的粉尘) 的质量和数 量都要比上送风的小29 。这是由于地板送风的室内空气 龄小和换气效率高 ,粉尘在室内滞留时间短 。Faul kner 等 人通过实验测得 ,地板送风工作区的空气龄比相应条件下 混合式通风的空气龄减小 20 %40 %8 。4 送风静压层由于地板送风是利用地板下部空间作 为 送 风 静 压 层 的 ,送风静压层的设计和施工就显得很重要 ,它影 响 到 造价 、送风的均匀性和各工种的配合 。关于静压层的研究常 以试验和气流数值模拟作为研究手段 。4 . 1 静压层的送风均匀性送风静压层占用建筑空间 ,如太高 ,那么不经济 ;如太低 , 那么难以保证地板上的各个送风口

23、均匀送风 。Bauman 等人 在类似于实际大开间办公室大小的实验室 ( 面积为 12 m 24 m) ,对高度分别为 180 , 75 , 50 mm 的静压层 ,在内置障 碍物和风口风量变化的多种情况下 ,作了送风均匀性的研 究 ,得出以下结论 :a) 地板下静压层至少应具有 75 mm 的 净高 。如静压层内还安置其他设备 (如风机盘管 、管道) ,那么 静压层的实际高度要相应增加 。b) 在 75 mm 净高的静压 层里 ,只要在固体障碍物的上方有 38 mm 的空间 ,障碍物 就不会对送风性能造成影响 。c) 当翻开 1 块或 2 块地板 (如维修) 时 ,相邻风口的送风量会降低到一

24、半 ,但总的送风 量不变 。d) 对于 75 mm 净高的静压层 , 空气水平或垂直 送入均可30 。4 . 2 送风静压层的漏风 送风静压层作为空气输配系统的主要局部 ,其内一般为正压 ,密闭性要好 。但一般采用的是可动覆盖地板 ,缝隙 渗漏是难以防止的 ,这就影响了室内气流组织及系统能耗 。 Daly 对美国 7 个运行的地板送风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 ,送 风静压层的漏风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31 。所以研 究采用合理安装节点也是下送风技术相关的课题 。4 . 3 送风静压层的蓄热 采用结构而不是金属管道作为送风道 ,因建筑材料的热惰性 ,供冷时送风静压层不断储蓄冷量 , 这种蓄冷量的 一

25、局部在夜间空调停止后向静压层和室内释放 。另 一 方 面 ,由于结构的蓄热作用 ,空气经过地板下静压层时 ,必然 吸收四壁的 热 量 而 使 温 度 升 高 , 故 要 考 虑 空 气 沿 程 的 温 升 。Fukao 等人在全年需供冷的办公楼 ( 建筑内区) 测得 , QQL =cp ( t n - to ) cp ( tp - to )式中 为负荷因数 ; cp 为比定压热容 ; to , tp 分别为送 、排风温度 。负荷因数 总是小于 1 , 即 Q Q 。 Q 即工作 区负荷 ,它包括 :围护结构负荷 、照明负荷 、人员散热负荷 、 设备负荷 。Loudermil k 根据 ASHR

26、A E 手册32 提供的各种 热源在室内对流热与辐射热之比例 ,经过分析得到办公楼 地板送风时各热源的负荷因数 ,其值在 0 . 51 . 0 之间 ,随 热源种类 、位置及送风射流射程的不同而 不 同33 。Shute 对加拿大一个办公楼空调设计工程的研究说明 ,与全室性 空调相比 ,地板送风的室内冷负荷可减少 15 %34 。Glicks2 man 等人通过建立模型计算得到 ,有个人控制的地板送风 系统因室内冷负荷的减少 ,其能耗比全室性空调的能耗减 少 13 %35 。在计算地板送风的室内冷负荷时 ,一般假设室内热源 和太阳辐 射 热 在 室 内 各 表 面 的 辐 射 热 量 均 等

27、, 或 地 板 占50 % ,其他外表占 50 % 。文献 36 通过计算比较后发现 , 这种假设会给冷负荷计算带来严重的误差 ,实际计算时应 按实际情况进行 。6 风机能耗空调系统的能耗根本可分为冷热源能耗和输送空气的 风机能耗 ,其中风机能耗占系统总能耗的比例不小 ,传统上送式系统的风机能耗到达 40 %以上37 。因此风机能耗直接影响地板送风系统的节能性 。 风机能耗与空调系统的风量和系统所 需 风 压 都 成 正比 。一方面 ,由于地板送风系统的工作区冷负荷比上送式 系统的冷负荷小 ,同样条件下所需的送风量那么小 ; 另 一 方 面 ,地板送风系统少了许多支管 ,送风阻力较小 ,加之送

28、风 口速度较小 ,那么其静压层压力较小 , 所需风机压头小 。所 以地板送风系统的风机能耗比上送式系统的风机能耗小 。 文献 38 将地板送风系统 ( 送风静压层为正压 , 无局部风 机) 与上送式系统的风机能耗进行了比照研究 ,结果说明 : 就风机能耗来说 ,在建筑外区 ,应优先采用变风量系统 ,变 风量地板送风系统的风机能耗比变风量上送式系统的风机 能耗明显要小 ;在办公楼建筑内区 ,其全年负荷变化不大 , 一般为冷负荷 ,采用定风量系统可满足要求 ,定风量地板送 风系统的风机能耗比定风量上送式系统的风机能耗略小 。地板送风技术还处于开展阶段 ,存在着许多缺乏 ,在以下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

29、究 。a) 室内气流分布的结论性认识 。虽然目前对地板送风室 内气流分布的研究已得到了某些实验条件下的室内气流分布 规律 ,但还没有形成用于指导系统设计的方法性结论 。b) 个人控制时的热舒适标准 。地板送风可以进行局 部热环境的个人控制 ,目前的研究说明其热舒适标准有所 不同 ,但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以制定标准 。c) 送风静压层的热性能 。送风静压层具有蓄热性能 , 其结构蓄热量 、静压层内空气得热量 、送风地板对室内的传 热量都有待研究 。d) 地板送风口的开发研究 。地板送风口对室内热舒 适和空气品质影响重大 ,因此希望开发出更好的地板送风 口 。e) 负荷的计算方法 。虽然全室性空调的

30、负荷计算方 法相当成熟 ,置换通风的负荷计算方法也已形成 ,但地板送 风具有室内气流分布和送风静压层蓄热的特殊性 ,其负荷 计算方法不同 ,需要研究 。f ) 系统控制 。地板送风的个人控制使各个工作区的局 部热环境可能不同 ,并且工作区的温度变化与回风口温度变 化也不同 ,因此如何进行室温控制是个问题 。另外 ,随着地 板送风口风量的变化 ,系统风量的控制也需要优化设计 。g) 系统能耗和经济性分析 。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和能 耗为空调系统的选用和设计提供依据 ,但目前这方面的研 究很少 。非正压送风静压层的地板送风系统的风机能耗情 况 、采用地板送风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已运行的地板送风 系统

31、的能耗和经济性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8 结语地板送风技术是通风空调领域中继变风量技术之后的 又一新技术 ,与传统混合式空调系统相比 ,地板送风系统具有局部气候环境的个人控制 、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 、系统节 能等优势 ,故应用日益增加 。现在地板送风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它的广泛应用还有待于关键技术的根底研究 、设计指导和标准的建立以及地板送风系统运行性能可靠数据的 获取 。参考文献387 4035Bauman F S , Webster T. Outloo k fo r underfloo r air dist ributio n .ASHRA E J , 2001 , 43 ( 6) : 1

32、8 276Webster T , Bauman F S , Reese J . U nderfloo r air dist ributio n :t her mal st ratificatio n . ASHRA E J , 2002 ,44 ( 5) : 28 367Bauman F S , Powell K , Banno n R , et al . U nderfloo r air technology. ht tp :/ / HYPERLINK :/www/ www . cbe . ber keley. edu/ underfloo rair/ Faulkner D , Fisk W

33、 J , Sullivan D P. Indoo r airflow and pollutant removal in a roo m wit h floo r2based task ventilatio n : result s of additio nal experiment s. Building and Enviro nment ,l995 ,30 ( 3) : 323 33289Bauman F S , Arens E A , Tanabe S , et al . Testing and optimizing t he perfo r mance of a floo r2based

34、 task co nditio ningsystem. Energy and Buildings , 1995 ,22 ( 3) : 173 18610刘骏 , 李强民. 地板送风的节能效益. 节能 , 1999 ( 3 ) : 1416Fisk W J , Faulkner D , Pih D ,et al . Indoo r air flow and pollu2tant removal in a roo m wit h task ventilatio n . Indoo r Air , 1991 ,1 ( 3) :247 2621112Bauman F S ,Jo hnsto n L P

35、 , Zhang H ,et al . Perfo r mance testing ofa floo rbased , occupantco nt rolled office ventilatio n system.In :ASHRA E Trans. 1991 ,97 ( 1) . 553 56513马仁民 ,连之伟. 置换通风几个问题的讨论. 暖通空调 , 2000 ,30 ( 4) : 18 2214Webster T , Bauman F S , Reese J , et al . Ther mal st ratificatio n perfo r mance of underfloo

36、 r air dist ributio n ( U FAD ) system. Indoo r air 2002 , Mo nterey , Calif ,2002Skistad H , Mundt E , Nielsen P , et al . Displacement ventilatio n in no n2indust rial p remises. In : Rehva Displacement Ventilatio n Guideboo k . 2002马仁民. 地板送 风 技 术 条 件 与 舒 适 条 件 的 研 究. 暖 通 空 调 ,1995 ,25 ( 6) : 45 4

37、8 .151617赵鸿佐 , 李安桂. 下部送风房间空气温度分布的预测. 暖通空调 , 1998 , 28 ( 5) : 74 7718陆亚俊 ,马最良 ,邹平华. 暖通空调. 北京 :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社 ,2002Hagst ro m K , Sandberg E , Ko skla H. Classificatio n fo r t he roo m air co nditio ning st rategies. Building and Enviro nment , 2000 , 35 ( 6) :699 707191So dec F , Cralg R.The unde

38、rfloo r air supply system t he20Arnold D. Raised floo r air dist ributio n a case st udy. In :ASHRA E Trans. 1990 ,96 ( 2) . 665 669European experience . In : ASHRA E Trans. 1990 , 96 ( 2) . 690695刘骏 ,李强民. 旋流风口的特性及在地板送风系统中的应用.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 1999 ( 1) : 43 4621H. Low2p ressure underfloo r HVAC systems. I

39、n :2Spoo r makerASHRA E Trans. 1990 , 96 ( 2) . 670 67722ISO Internatio nal Standard 7730 . Mo derate t her mal enviro nment s deter minatio n of t he PMV and PPD indices and specificatio n of t he co nditio ns fo r t her mal co mfo rt . 1994ANSI/ ASHRA E Standard 55 1992 . Ther mal enviro nmental3范

40、存养. 办公室下送风空调方式的应用. 暖通空调 , 1997 , 27( 4) : 30 394Tuddenham D. Design co nsideratio ns fo r a floo r2based air co nditio ning system wit h mo dular services unit s at t he new Ho ngKo ng bank headquarters. In : ASHRA E Trans. 1985 , 91 ( 2 ) .23co nditio ns fo r human occupancyGBJ 19 8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标准.

41、 198924汪善国先生悼念会我国暖通空调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国际知名的暖通空调学者汪善国 ( Shan. K. Wang) 先生因病不治 ,于 2004 年3 月 18 日在美国仙逝 ,享年 88 岁 。汪善国先生生于 1917 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早年毕业 于西南联大 ,后考取公费留美 ,获美国两所著名高校哈佛大 学及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 ( 机械工程硕士 、纺织工艺硕士) 学位 。1950 年 回 国 , 先 在 国 家 纺 织 工 业 部 棉 麻 纺 织 局 任 职 ,推动纺织厂空调应用 。1956 年撰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 专著?纺织厂的空 气 调 节?。1957 年 调 到 建 工

42、部 建 筑 科 学 研究院采暖通风研究室任副主任 ,改称空调研究所后任副 所长 。文革中受到冲击 。在院期间 ,参与了 1958 年北京人 民大会堂空调方案专家论证会及工程竣工后的调试 。主持 了国家工程“高温车间通风降温措施的研究与编制 。1960 年主持了北京工人体育馆空调方案制定及建成后的调试 , 为 1961 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保 障 。主持编写了国家十年规划中恒温恒湿局部的方案并组 织实施 ,对推动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了自然通 风研究 ,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为 1967 年首都体育馆空调 适应乒乓球比赛提供了解决方案 ,受到肯定 。参与了 1972

43、年北京饭店新楼 (高层) 空调方案论证 ,力主采用并开展风 机盘管加新风方案 ,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他的这些工作对 中国空调事业的创立与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 。汪先生 1974 年去香港 ,先主持完成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的空调设计 ,后在香港理工学院任教 (高级讲师) ,培育英才 ,桃李满门 ,深受学生及同行爱戴 。编写了多本教科书 , 如?制冷原理?( Principles of Ref rigeratio n) 1 至 4 卷 。在港期 间曾应邀到北京 、上海作学术讲演 ,受到同行专家的赞誉 。1987 年 退 休 后 移 居 美 国 , 主 要 从 事 著 述 , 如 著 名 的 Mc Gr

44、aw2Hill 出 版 公 司 出 版 了 他 的?空 调 与 制 冷 手 册 ? ( Handboo k of Air Co nditio ning and Ref rigeratio n) 专著第 1 版 和第 2 版 ,受到极高评价 ,闻名于美 。他捐赠多册给中国高 校及研究单位 ,受到欢迎 。他关心国内空调开展 ,创议在香 港办一份中文空调通讯 ,通过香港发往内地 ,介绍美国及世 界空调技术进展 ,其中他亲自撰写了大局部文章 。2004 年 3 月 28 日 ,正在山东德州参加全国暖通空调制 冷 2004 年学术年会论文评审会的 29 位暖通空调制冷界专 家学者 ,在会议期间举行了汪善

45、国先生悼念会 。全体与会人 员为汪先生默哀一分钟 ,吴元炜 、那景成 、张永铨 、彦启森 、张 家平 、郎四维怀着深切的感情 ,先后回忆了汪先生一生刻苦 钻研 、严谨治学 ,在艰难重重 、条件简陋的情况下 ,为开创和 开展我国暖通空调事业孜孜以求的高尚精神 。因事未能参 加会议的李志浩在 中回忆了汪先生在郑州工作期间的 感人事例 。汪先生一生勤奋严谨 、献身专业的精神令人敬 佩 ,我们将会铭记他 ,思念他 ,学习他 。他的风范将鼓励广阔 专业工作者为开展我国的暖通空调事业而持续地奋斗 。(本 刊)2002 ,44 ( 5) : 21 2725Fo untain M , Arens E , de

46、 Dear R , et al . Locally co nt rolled air movement p referred in war m isot her mal enviro nment s. In :ASHRA E Trans. 1994 , 100 ( 2) . 937 9523233ASHRA E Handboo k . Fundamentals Volume . 1997Lo uder milk K J . U nderfloo r air dist ributio n solutio ns fo r open26Hazawa H , Nagasawa Y. Ther mal co mfo rt wit h underfloo r air2office applicatio ns. In : ASHRA E Trans. 1999 , 105 ( 1 ) . 605613co nditio ning system. In : ASHRA E Trans. 1990 ,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