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4 诗词曲五首第六单元 政治生活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重点)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难点)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重点)走近作品 乐府诗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

2、五从军征是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背景资料整体感知才路途坟墓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给狗出入的墙洞野鸡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整体感知译文:(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什么人?”(家乡的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

3、去。整体感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屋前的院子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拿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一会儿同“贻”,送给整体感知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精读细研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战争时间之久;作者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方得回归家园,心情亦悲亦喜。始夸张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暴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兵役的繁重。

4、“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精读细研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景 写出了庭院因无人居住而荒芜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象征死亡的坟墓暗示亲人的离去。精读细研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近景荒凉破败的景象侧面从军时间之久,回乡已物是人非白描:以哀景写哀情,表达老兵心中的悲哀凄凉。照应: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精读细研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进一步突出老兵的孤苦伶仃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这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几句诗暗指老兵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老兵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几句

5、诗也将哀景推向极致,为下文抒情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细节描写精读细研 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把一个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体现出老兵举目无亲的孤独、凄凉之情。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精读细研 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 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疑难探

6、究 整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人民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情状,暴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揭露了长期战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现实。主旨归纳以叙述为主,语言质朴。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同时,这首五言叙事诗还保留了民歌的语言风格,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散发着夺目的光辉。写作特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了解诗

7、人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本诗,领悟诗中描绘的奇特瑰丽的雪景。(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把握主旨,品味艺术魅力,进而体会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难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重点)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先后两次从军出塞。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参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他的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将二人并称为“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走近作者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是

8、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背景资料整体感知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拉开(弓弦)。穿。整体感知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是一夜间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顿时盛开。雪花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穿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丝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的硬弓冻得拉不开,

9、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以穿上。指沙漠。暗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纵横交错的样子。指主将。宴请。泛指西域的琴。羌族管乐器。整体感知拉,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领兵将帅的营门。飘动。离开(回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古西域地名。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马行走的蹄印。整体感知译文: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的云。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归客,弹起了胡琴琵琶,吹起了羌笛。傍晚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冻硬,风也无法吹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

10、已看不见你,雪地上只留下马行走的蹄印。整体感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精读细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写出了边塞气象的变化无常,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奇的心声。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精读细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表现出了雪的动态美和立体美,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1、。将读者的视线从帐外转移到帐内。写出雪花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互文边关将士戍边艰苦,侧面烘托天气酷寒。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精读细研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展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浓重的奇寒景象,写出了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精读细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饯行的情形饯行地点饯行原因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 此句紧扣诗题,写送别宴会。宴会上有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精读细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点明时间

12、是在傍晚。说明天气寒冷的程度。【象征】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威武不屈的斗志。【反衬】这两句一动一静(洋洋洒洒的雪和被冻硬的旗子),一白一红(白雪和红旗),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精读细研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诗人在送友人时,漫天飞雪堵住山路,突出诗人对友人前程之路无限的担忧和牵挂之情。精读细研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展现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的情态。写出边塞空旷苍凉之景精读细研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余味绵绵不尽,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

13、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现的画面。 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俨然一位守边将士。疑难探究 全诗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主旨归纳1.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美丽而壮观的塞外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语势夸张,突出了边塞天气的严寒和景象的雄伟壮阔。写作特色2.精于炼字,

14、生动传神。 用字准确、生动,使本诗多彩多姿。巧用动词“卷”“飞”,写出了塞外的凶风悍雪;“散”,写出了雪花的轻盈;“掣”“翻”,写出了风的力量和旗的重量。巧用数量词“一夜”“千树万树”,写出了塞北天气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的壮美景观;“百丈”“万里”,用夸张的手法写景,勾画出壮阔的塞外雪景。巧用副词“即”,显示了塞外早雪的特征,暗示了诗人的惊讶之情;“忽”,表明秀丽风光竟是一夜而成的,出人意料,给人以突兀、奇特的感受;“不见”二字,隐现了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悲伤惆怅的情态;一个“空”字,体现了诗人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心情。写作特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了解有关辛弃疾的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15、重点)体会本词熔经铸史、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情。(重点)学习目标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长期遭冷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三月,65岁的辛弃疾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当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走近作者整体感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

16、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中原地区指国家的兴盛和衰亡,朝代的更替。连绵不尽的样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这无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当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一方,坚持抗战,没有停止。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整体感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一问中原大地今何在?(答:沦落敌手。) 通

17、过一问一答,写词人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引发家国之思,表达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精读细研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二问千古兴亡、国家盛衰,历史变迁多少事?(答:只有这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的无穷。精读细研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话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又运用比喻,把历史变迁比作滚滚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显示了孙权非凡的胆识和气魄,表现了词人对他的赞颂之情。精读细研 这句话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

18、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词人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了当时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问天下英雄匹敌孙权者是谁?(答:曹操、刘备。)精读细研 词人继续抒发对孙权的敬仰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报国杀敌,征战沙场的必战信念。他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并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疑难探究 词人登上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

19、所以是实景描写。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犹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逝,也是虚写。本词上、下片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疑难探究 上片即景抒情,词人登高望远,感受到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下片用典,表现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无限感慨。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疑难探究 “何处望神州?”,以问句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了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

20、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词人借古讽今,抒发了对朝廷的不满,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这首咏史词借古讽今,以三国旧事来抒发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表达了词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不满,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之情。主旨归纳层次分明。 整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开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第一处问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当时南宋与金东以淮河为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淮北,大有风光不再、山河改易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开篇这突如其来的仰天一问,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写作特色 第二

21、处问答:“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和词人思绪的无穷。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而词人心中的愁思和感慨,正恰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 第三处问答:“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借用曹操、刘备的典故,把孙权当作三国时代第一流的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如此用笔,实则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的现实。过零丁洋写作特色过零丁洋了解诗人的生平,理解诗句的具体含义。(重点)把握主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感受诗人大义凛然的情操。(难点)感

22、悟诗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重点)学习目标走近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作品有文山集,其中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诗作,不仅记录了他后期的生活经历,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卷十(中华书局2017年版)。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臣,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元帅张弘范部所俘。次年,张弘范水军追击在广东崖山的宋末帝赵昺,当时,张弘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爱国将领张世杰。文天祥慷慨陈词:

23、“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并奋笔疾书此诗作答。背景资料整体感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 寥落 四周星。指遇到朝廷选拔。指战争。四周年。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代指国家。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整体感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里指史册。红心,比喻忠心。译文:当年历尽艰辛因精通经书而被起

24、用,兴兵抗元四年,战事逐渐消歇。国家支离破碎好像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当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中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存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整体感知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精读细研 比喻和对偶,描写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颈联这两句妙在哪里?精读细研 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当年的惶恐和今日的零丁之感,表现了诗人的忧愤之情。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富有

25、情味。地名和心境的巧妙结合,使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双关精读细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节。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疑难探究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这首诗通过追忆诗人抗元的艰辛历程,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主旨归纳慷慨激昂,情景交融。 这首诗格调慷慨,语势磅礴。颈联巧用谐音,组成绝妙的双关句,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惶恐、孤苦的

26、艰难处境。尾联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是振聋发聩的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写作特色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握本曲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反复诵读,品味本曲的艺术美;结合相关元曲做比较阅读,提高欣赏品位。(难点)感受作者忧虑民生的情怀,树立远大理想。(重点)学习目标走近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少有才学,官至礼部尚书,后辞官归隐,屡召不出。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原本弃官归隐的他,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此次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灾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在赈灾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他应召前往关中的途中。背景资料整体感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