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1页
黄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2页
黄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3页
黄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4页
黄姜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 FORMTEXT 65.020.20 FORMTEXT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FORMTEXT 31DB FORMTEXT 34 FORMTEXT 安徽省地方标准DB FORMTEXT 34/ FORMTEXT T FORMTEXT 2022 FORMTEXT FORMTEXT 黄姜栽培技术规程 FORMTEX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yellow ginger FORMTEXT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FORMDROPDOWN FORMTEXT 2022.8.14 FORMTEXT 2022 -

2、 FORMTEXT - FORMTEXT 发布 FORMTEXT 2022 - FORMTEXT - FORMTEXT 实施 FORMTEXT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4/ TXXXX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提出。本标准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舒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蒙城县种植业发展局、宿州市农业示范园、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界首市农业农村局、阜南县农业技术

3、推广中心、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廖华俊、葛军、章 树、王前前、闫冲冲、范国斌、付玉营、包建民、赵永利、卜晓静、汪 涛、薛炳杰、龚 猛、胡宝玉、柳西玉、兰伟、丁银媛、陈梦玲、王雁 黄姜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黄姜栽培技术中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废弃物处理和生产档案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黄姜的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4、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HYPERLINK /html/2018/1204/5323200001001334.shtm t /_blank NYT 2623 灌溉施肥技术规范NY/T 2624 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总则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 525 有机肥料 HYPERLINK /link?m=beze1IvspK8Z2xWoyEGXRWhruva5lRgMgwlVCQl05eZhUaOWmFCFHtTMpX4Tgx3JGcF7aiUQdBcPUvUe0+ScrPPUYevn9VU7wI0SNgCP02

5、CPCpKzpd0JJgGJ2epOVOEfkEu/9ugZjzv+sKVaZbm3/B/6J38k= t /_blank NY884 生物有机肥3 术语和定义NY/T 39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黄姜,又名小黄姜,即小种姜,有别于大种姜,为安徽特色地方品种。其切面色泽鲜黄,姜味芳香浓郁,辣味充足,含油量高,纤维较细,肉质脆嫩,食药同源,可加工制成干姜、泡姜及其它腌制品。如舒城黄姜、金寨黄姜、临泉黄姜等。4 产地环境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块,以沙壤土为好,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姜田轮作周期应两年以上。5 栽培技术5.1

6、 栽培模式与栽培季节地温稳定在15左右时播种,在适宜的栽培季节内以适期早播为好。露地栽培,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霜降前收获;设施栽培,小拱棚在3月上旬播种,大棚在2月下旬至3月初进行播种,大棚+中棚在2月上旬前后播种,可视长势延迟至11月中旬收获。设施栽培的嫩姜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收获。 5.2 姜种的选择和处理5.2.1姜种选择 选择具有安徽地方黄姜品种典型特性的优质黄姜品种,提倡选用通过品种鉴定的优质地方黄姜品种,如舒姜1号、舒姜2号、舒姜3号等。 宜选姜块饱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无病虫害和无机械损伤的黄姜姜块做种。有条件的可选用脱毒姜种。 5.2.2晒姜与选种 播种前30

7、 d左右,选晴天,从窖中取出姜种,清水洗净后平摊在背风向阳处,于草席或干净的地面上晾晒1 d2 d,晒的过程中注意翻姜。每天傍晚收进室内,中午若日光强烈,适当遮荫。晒姜过程中,随时剔除瘦弱干瘪、 质软变褐、受冻、受病虫危害的劣质姜种。 5.2.3姜种消毒100kg种姜可用30%咯菌腈嘧菌酯噻虫嗪可分散粉剂67g100g进行拌种或8%氟环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30mL70mL进行包衣。种姜拌种或包衣晾干后催芽。5.2.4催芽 将消毒后的种姜置于相对湿度80 %95 %,温度22 25 的条件下催芽,温度保持前期高后期低,催芽前期温度为25 ,后期温度在22 。 可选用催芽箱、催芽房等进行催芽。壮芽

8、标准为芽身粗短、顶部钝圆,芽长0.5 cm2.0 cm,芽粗0.5 cm1.0 cm。 5.2.5掰姜种 催好芽的姜块掰成50 g75 g重的小块,每块姜种保留1个壮芽(少数姜块也可保留2个壮芽),其余幼芽全部去除。掰姜种过程中,应严格剔除病变种姜块和无芽姜块。5.3 种植田块的准备5.3.1 整地、施基肥秋后,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深翻土壤30 cm,进行晒垡冻垡。种植前结合旋地每 667撒施商品生物有机肥 500 kg1000 kg 或商品有机肥料 1000 kg1500 kg 和 48%硝硫基复合肥 50 kg(19-4-23)及适量中微量元素肥。提倡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定施肥

9、量。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496 和 NY 525、NY 884 的规定。5.3.2 设施搭建永久性钢架大棚及配套灌溉设施,在整地前搭建完成;季节性大棚和配套灌溉设施,可以在播种结束后及时搭建。5.3.3 开种植沟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多采用畦上开沟播种的种植方法;沿淮及淮北地区多采用沟种扶垄的栽培方式。按60 cm70 cm行距开播种沟,沟深25 cm30 cm、宽40 cm。 5.4 播种5.4.1播种密度适宜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70 cm,株距20 cm22 cm,深度30cm,每667 m2种植4 500株5 500株。高肥水田块密度小,低肥水田块适当加大。 5.4.2播种方法播

10、种前在种植沟内施种肥,种肥与土混匀,浇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将姜种按株距水平排放在沟内,东西行向的,姜芽一律向南;南北行向的,则姜芽一律向西,姜芽与土面持平。播种后随即覆土3 cm5 cm,喷洒除草剂,覆盖绿地膜。 5.5 田间管理5.5.1 适时破膜引苗当姜芽出土接近地膜时,要及时破膜引苗。 5.5.2 遮荫姜苗长出34片叶时,全田覆盖透光率为70 %遮阳网遮阴,高度不低于180 cm。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撤除遮阳网进行培土。 5.5.3 水分管理 播种到齐苗播种时浇透底水,出苗前一般不浇水,苗出齐后视墒情,浇1次小水。待2 d3 d后再浇1次水,然后中耕保墒。保持土壤见干见湿。 幼苗期 幼

11、苗期生长缓慢,可根据土壤墒情适当浇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 旺盛生长期 进入旺盛生长期后,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 %为宜,视墒情一般每7 d10 d浇1次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 收获前 收获前5 d7 d需浇1次小水,以便收获时姜块带潮湿泥土,有利入窖贮藏。 排水整个生长期间若遇雨涝,应及时排水。5.5.4追肥管理追肥使用应符合 NY/T 496 和 NY 525、NY 884 的规定。 第一次追肥 一般在苗高30 cm左右,植株具12个分枝时进行。结合灌溉每667 施尿素10 kg15 kg和黄腐酸钾水溶肥10 kg左右。 第二次追肥一般在“三股杈”后进行。每667 m2 可施

12、氮磷钾(15-15-15)复合肥50 kg,复合生物菌剂5kg,于姜苗一侧距植株15 cm20 cm处开沟施入,然后覆土封沟,或结合灌水追施。 第三次追肥 一般在植株具68个分枝,根茎正值膨大期时进行。每667可追尿素、硫酸钾各20 kg25 kg、复合生物菌剂5kg。 5.5.5 中耕除草 植株封垄前要进行及时中耕划锄,防除杂草。 5.5.6 培土在黄姜生育过程中须进行多次培土,一般于立秋前结合撤除遮阴材料和第二次追肥进行第一次培土,变沟为垄。以后结合施肥,进行第二、第三次培土,逐渐使垄面加厚加宽。 6 病虫害防治6.1 防治原则 6.2 主要病虫害 蚜虫、姜螟、蓟马、小地老虎、根结线虫等。

13、6.2.1 主要病害姜茎基腐病、姜瘟病、姜斑点病、姜炭疽病。6.3 农业防治2 a(年)以上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姜种,做好田园清洁,及时清除感病植株,增施有机肥。 6.4 物理防治 可用黑光灯、太阳能诱虫灯等诱杀害虫,田间悬挂黄、蓝板,防治蚜虫和蓟马等昆虫。 6.5 生物防治6.5.1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应用药剂防治时,尽量使用对害虫选择性强的药剂,避免或减轻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6.5.2 释放天敌 在姜螟虫等产卵始盛期和盛期释放赤眼蜂。 6.5.3 选用生物源药剂 在姜螟虫卵孵盛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孢子含量大于100亿ml)23次,每次间隔5 d7 d。姜瘟病发病初期用3 %中生菌素

14、可湿性粉剂800倍药液喷淋或灌根,每株灌药液250 mL500 mL。6.6化学防治 6.6.1 防治原则 化学防治应符合GB/T 8321的要求,严格控制施药种类、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6.6.2 病害防治 姜茎基腐病 可在黄姜播种前,每667 撒施55 %敌磺钠2.5 kg3.5 kg,或每667随水冲施55 %敌磺钠2.5 kg3.5 kg,或用1 000倍30 %恶霉灵喷洒土壤,或每667用2.5 kg3 kg恶霉灵拌肥沟施。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用55 %敌磺钠300倍液灌根,每穴灌1 L药液。 姜瘟病 整地前每667 施77 %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2.5 kg3 kg,也可出苗后

15、随水冲施。发病初期,叶面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 %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667 喷75 L100 L。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在病株周围用5 %硫酸铜或5 %次氯酸钙3 0004 000倍液灌根,每穴灌0.5 L1 L。 姜斑点病 发病初期喷施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 50 g60 g,或2.5 %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喷雾防治。 姜炭疽病 炭疽病多发期到来前,用25 %嘧菌酯悬浮剂30 g兑水50 kg60 kg喷雾防治。发病初期用64 %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6.6.3 虫害防治 姜螟 姜螟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在卵孵后蚁螟钻蛀前,

16、叶面喷施2.5 %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50 %虱螨脲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每667 用15 %茚虫威悬浮剂20 mL兑水50 kg60 kg,喷雾防治。 小地老虎 用50 %辛硫磷乳油500600倍液灌根,兼治姜蛆、蝼蛄等地下害虫。 根结线虫 每667用10 %的噻唑膦颗粒剂1.5 kg2 kg混土沟施。 蓟马 每667用70 %吡虫啉水分散剂3 g兑水30 kg,或每667用20 %啶虫脒可湿性粉剂5 g兑水30 kg,喷雾防治7 收获7.1 嫩姜收获 设施栽培的嫩姜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收获。 7.2 鲜姜收获 可视长势延迟至11月中旬收获。8 废弃物处理

17、 及时将生姜田间的残枝、病叶、老化叶和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园清洁。使用药剂防治的瓶或袋也一并收集分类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8生产档案 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质量检测及相关溯源资料,并保存3年以上。附 录 A (资料性)生姜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表A.1 生姜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防治对象 农药名称及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d)姜瘟病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10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 1000 倍 1500 倍液,20%噻菌铜 500 倍液,10 亿活芽孢/g 枯草芽孢杆菌 2000 倍液,3%中生菌素 1000 倍液喷淋或

18、灌根。710姜斑点病发病初期喷施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 50 g60 g,或2.5 %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喷雾防治。710姜炭疽病发病前采用25 %嘧菌酯悬浮剂30 g兑水50 kg60 kg喷雾预防;发病初期用64 %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710茎基腐病77%多宁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加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灌根。710白星病30%绿得保胶悬剂 300 倍液,或 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400 倍液,或64%杀 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80%万露生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68%倍得利可 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710枯萎病5%丙烯酸恶霉甲霜水剂800倍1000 倍液,或70%恶性霉菌灵可湿性粉剂 2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