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瑕: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_第1页
指瑕: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_第2页
指瑕: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_第3页
指瑕: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_第4页
指瑕: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指瑕: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指瑕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话语,是指出作品或文章写作中的缺点、毛病,并说明理由。本文从指瑕批评的涵义与渊源、类型与方法、意义与有效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归纳,旨在挖掘整理这种 HYPERLINK http:/ 中国古代文论中原有、今天还能够继续使用批评方法,以期对当代的文学批评和文论建设有所贡献,使之更加自觉有效地运用于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实践当中去。 论文关键词:指瑕批评古代文论文学批评有效性 指瑕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批评话语是针对文章或文学作品而言的指的是指出其中的缺点、毛病并说明理由这种批评方法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名实论的 HYPERLINK h

2、ttp:/ 哲学思想及人物品评的风气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刘勰文心雕龙第四十一篇将“指瑕”专门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单列出来足以见其重要。由于其在我国古代文论著作中出现的形式大多都较为零散,所以,后人在 HYPERLINK http:/ 总结整理时往往忽视了还有这样一种批评方法存在 上个世纪“五四”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由于西学东渐潮流和苏联文论的影响我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中古代文论话语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论话语方式翻开国内较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教材,都没有提到这个概念像指瑕这种虽然重要但在古代文论中本来就不显赫的批评方法更是不见提及。中国文论 HYPERLINK http:/ 现代化过程中与古代文化

3、、文论的断裂现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此学界曾经展开过激烈的讨论重续古代文化与文论的血脉、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激活古代文论的阐释能力,使之在面对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当代文学现象时焕发新的生命力已成为普遍共识本论文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本着重新认识与挖掘指“瑕批”评这一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并使之在当下文学语境中重新获得批评有效性的目的回到古代文化与文论的语境中,追溯整理指瑕批评的涵义、类型、方法与意义,从而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中国文论的重建在文学批评的局部范围内做出有益的尝试 一、指瑕批评的涵义与渊源 瑕本指玉上的斑点或裂痕比喻事物的缺点或人的过失、毛病。指瑕,就是指出缺点或毛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蔺相如)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这是指瑕的初始含义是针对玉器而言的。御制孝经衍义序卷六十三天子之孝论官材铨选:“司马光奏日:为政,得人则治。然人之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虽皋、夔、稷、契各守一宫中人,安可求备?故孔门以四科论士汉室以数路得人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苟随器授任则世无可弃之士。”这里是针对人的缺点的指瑕。 后来,指瑕被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刘勰在文心雕龙指瑕篇中最早从理论的高度专门对这种批评进行总结并举例指瑕为后人作出了指瑕批评的示范。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一种批评方法常穿插于诗文小说评点或诗话等文学评论著作中。在刘勰之前,就有人涉及到指瑕批评的内容,如陆机在文赋中就提

5、到:“或仰倡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说的是文章前后互相矛盾,言辞与文意不能相称:又“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说的是文章中会有雷同前人的现象,若有雷同,近于盗窃,必须舍弃,还指出其他一些文病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来指瑕的概念罢了 刘勰之后谈论指瑕批评或运用指瑕批评就更普遍了。唐代杨炯王子安集序中说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代吴可藏海诗话论“画山水者,有无形病,有有形病。有形病者易医,无形病则不能医,诗家亦然。凡可以指瑕镌改者有形病也。混然不好、不受镌改者无形病而不可医

6、也”王若虚指出史记有“采摭之误”、“取舍不当”、“文势不相承接”、“字语冗复”、“重叠载事”等缺陷。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综论门里专设“摘瑕”类,收集历代诗话、笔记中关于指瑕批评的实例以及自己的评论。至于小说纠误评点指瑕就更多了,如护花主人(王希廉)和大某山民(姚燮)对红楼梦的评点指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大公报曾开辟“古诗指瑕”专栏由我国古诗词研究专家陈如江先生撰稿连载后来。陈先生补充余稿结集出版了专著古诗指瑕,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以指瑕批评为主的古诗词研究著作。 指瑕批评的兴起与先秦的名实思想以及汉魏六朝的人物品藻现象分不开。刘勰在文心雕龙指瑕中指出:“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

7、。”这意味着字与义、义与理名实两当才是为文之道,这也是指瑕批评的原则和指导思想,里面其实包含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名实思想。苟子说:“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又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苟子正名)儒家的名实观要求名实相符、实至名归的思想对后世的 HYPERLINK http:/ 政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影响很大明辨名实关系、遵循名理相因成为他们安身立命、著书立说的自觉追求。刘勰的整个文心雕龙也体现出明显的名实名理思想,他在序志篇中谈到写

8、作原则:“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在论说篇中谈到“校练名理”,章表篇中有“循名课实”之说,通变篇中又有“名理相因”的说法。这些都是在讲文体之名、文章之义要与写作之理相符相合,这样文章才得体。文心雕龙讲原道、征圣、宗经,讲文体之辨,讲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正是针对文坛文风讹滥的现象,本着正末归本、追根溯源的指导思想在文章写作、文学理论方面进行的一个综合的理论建构活动。指瑕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出炉可以说是他一贯的讲究正末归本、探求立文之道的名理思想在文章语言层面的一个延伸。 另外,在汉代。由于政治的需要官吏的选拔采取察举制度以品行德操和经学造诣为重要内容。由乡里向上举荐这样品

9、评人物就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东汉以名教治天下,要求人尽其才将不同的人才分配在合适的不同位置上操行和才能是重要标准,清议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到魏晋又 HYPERLINK http:/ 发展官员选拔的“九品中正制”人物品藻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人物品藻之风又直接影响并发展为作品品藻正所谓“文如其人”,而指瑕就是作品品藻的一个内容。 二、指瑕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关于文章中的瑕疵刘勰只是举例说明列举了六条,周振甫在文心雕龙今译中概括为:用词不当、思想错误、违反词语特定用法和感情色彩、比拟不当、注解错误、抄袭。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总结为文义失当之瑕、比拟不类之瑕、字义依稀之瑕(字义模糊)、语音犯忌之瑕、掠人美

10、辞之瑕、注解谬误之瑕,在此基础上,结合颜氏家训匡谬正俗诸书,黄侃总结了五条文章之瑕:“一日体瑕;二日事瑕;三日语瑕;四日字瑕;五日抄袭之瑕。”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总结出八类:措辞失体、立言违理、用辞伤义、拟人不伦、意义依稀、声音犯忌、为文剽窃、著书谬解。下面,结合以上各家说法和具体的实例,举出几种常见的指瑕类型和方法: 1文义违理:意义违背常识常理或前后矛盾。难以令人接受。刘勰的指瑕中举出了左思文章违背孝道的例子:“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余不足观矣” 2用词不当:指字词本身的意义或感情色彩等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与感情不相吻合。刘勰举曹植用词不当:“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

11、蛰,明帝颂云,圣体轻浮。轻浮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用“永蛰”、“轻浮”来指尊贵的帝王,好像是指昆虫、蝴蝶似的,很不恰当。又如,“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潘岳悲悼内兄,用了“感口泽”,哀伤夭子,用了“心如疑”。“感口泽”本是针对纪念去世的母亲说的,感叹杯子上还留着她的口泽;“心如疑”本是针对去世的父亲或母亲说的,因为怀念,疑心他(她)还没有死。这是词语的特定用法,不能随便乱用。 3。比拟不类:指比拟的主体和比拟的对象不够类似或不具可比性。刘勰指瑕说“君子拟人,必于其伦”,就是说君子比拟

12、人。一定要合于常理。“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崔瑗的李公诔,把李公的德行和黄帝、虞舜相比,向秀的思旧赋把嵇康的罪过和李斯相比。虽然这两种比方都同样有差错与其比得过坏。不如比方得过好:然而如果像高厚念的诗那样就太不伦不类了。 4、冗杂无章:语言繁杂冗长。不够简洁没有章法。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之渔洋诗话:“杜八哀诗最冗杂不成章,亦多哞呓语。而古今称之,不可解也。”又引居易录:“杜甫八哀诗钝滞冗长,绝少剪裁。”还引后邮诗话指瑕八哀诗:“如郑虔之类,每篇多芜词累句,或为韵拘,殊欠条鬯,不如饮中八仙之警策。盖八仙歌每人止三两句,八哀

13、诗或累押二三十韵,以此知繁不如简,大手笔亦然。”看来,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他的诗也难免被人指瑕。5用典错误:引用典故并非出于化用或反用之目的,张冠李戴或于事实不符,造成错误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讲到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他将葛天氏之歌说成千人唱、万人和,而实际上唱和只有三人(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阕。”)陈思王曹植虽然是群才之英。但他相信了相如赋里的说法,在给陈琳的书信中也跟着说“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蔑韶夏矣。”刘勰指出“滥移葛天。推三成万者,信赋妄书,致斯谬也。”可见,错误用典,不仅造成自己错误。还会累及后人 6、剽窃抄袭:指在写作中有同别人文章一样的

14、或掠取别人文章中美好文辞当作自己的创作孔子说:“恶徼以为知者。”(论语阳货),西汉孔安国注“徼,抄也,抄他人之义以为己有。”东汉仲长统斥之为“奸”(昌言),陆机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文赋)也是说抄袭近于盗窃,必须捐弃。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称郭象看到向秀庄子注有精义卓见,遂窃以为己注所以刘勰说:“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指瑕)剽窃抄袭他人的文章或言辞如同偷取别人的宝玉大弓终究不是自己的。全部抄袭如同强盗连箱子一起背走部分盗窃,就像小偷从袋子里摸东西。 三、指瑕批评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指瑕批评时个人“好尚不同故是非兀

15、异”,时代社会不同,风尚趣味也不相同,另外还有跨地域的文化差异等因素都会造成指瑕批评的随意和混乱,因此,在进行指瑕批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批评要有一个相对的标准。 比如,刘拐认为在比拟时应当同类相比,运用词汇时应注意文辞的使用场合和感情色彩,文义应符合当时社会的常理等等。又如,抄袭和用事之间,就要有一个判别的标准,“借用别人文中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命意,这是借用,是可以的;自己没有命意,把别人的文章.包括命意和事例.都抄下来作为自己的这便是抄袭了。”其次,还应注意指瑕批评要有益于帮助作者改正毛病或有益于后人借鉴、避免步其后尘不能“滥下雌黄,轻施抨击”,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刘勰在指瑕

16、篇中就提到“近代辞人,率多猜忌。乃至比语求蚩反音取瑕”的情况,这就属于过渡指瑕不过刘勰还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尽可能避免在语音的谐音和反切方面被人挑毛病刘勰。 在进行指瑕批评时。也有值得商议的地方,他对“字以训正”的理解就使后人不敢苟同。他重视汉字的“本义”、“本训”,忽视或否定字的“引申义”,认为“赏”只能用本义“赏赐”,不能用引申义“欣赏”,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三掌握指瑕批评的方法,多注意自己文章的瑕疵尽可能避免类似错误出现。黄侃说:“古文之瑕,不可不知,己文之瑕,亦不可不检。”元遗山诗日:“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较短长。” 四、指瑕批评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 曹

17、植与杨德祖书提到:“世人著述,不能无病。”刘勰说:“虑动难圆,鲜无瑕病。”王世贞也曾说到:“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艺苑卮言)即使最优秀的作者在写作中也难免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指出致瑕之因与去瑕之道,引人警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另外进行指瑕批评或阅读指瑕批评著作也可以帮助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吕氏童蒙训中有“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之说指的就是从反面获得知识指瑕批评对作品语言层面的瑕疵、毛病的分析以及对作品义理、辞采等方面斟酌、完善不仅能够帮助作家更好的发挥特长、避免出现错误。而且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鉴赏分析作品所以。这种批评不仅在古代文论中意义重大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 其实这种批评仍然以不同于古代的方式活跃在当下只不过由于古代文论话语方式的失语与断裂它已经不再被人们意识到而已在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上经常能看到有人专门以“豆腐块儿”形式出现的小文章指出报刊或书籍中的错误这种小豆腐块儿因其短小精悍受到人们的喜爱说明指瑕批评还在运用;咬文嚼字杂志中的许多文章就是指瑕批评这个杂志的流行也说明指瑕批评仍然为社会所需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瑕文章还起着捍卫语言纯洁的重要作用:在出版界、编辑界以及大中小学的作文课上流行着一套修改的专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