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1页
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2页
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3页
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4页
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白银区重坪小学 高生翠摘要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明中,民本思想多姿多彩。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学说之一,有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珍视生命、关爱苍生的优良传统。孟子以“性善论”、“仁政说”为基础提出的一系列民本理念阿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主题,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民本思想并不具有超越君主制度的意义,不属于民主思想的范畴。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传统民本思想作了扬弃和改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替代和超越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本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孟子 民本思想 现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

2、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矛盾。在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和人的价值破坏。为此,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以关心和致力于服务人民,以人性、人心关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洋溢着时代精神的治国纲领和价值导向,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思想的创新成果,也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弘扬。用现代意识,从价值角度透视孟子的民本思想,让孟子民本思想闪耀其现代价值,显示其应有的力度和光泽,具有重要意义。一、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的

3、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孟子民本思想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古代史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时代,社会政治模式出现了大动荡、大改组:一方面,社会财富剧增,阶级重新组合,贫富鸿沟扩大,世道人心大变;另一方面,“春秋无义战”,攻城掠地,杀人盈野,生灵涂炭。这种形势使广大人民深受战争之苦,挣扎在死亡线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想改变生活境遇,就必须与统治者进行斗争。于是,国人起义,一座座火山爆发;政权更迭,江山易姓,一顶顶王冠落地。在这种形势之下,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调整策略以期缓和同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矛盾。历史所展示的“民惟

4、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经过士大夫阶层的阐释、传承,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孟子的民本思想就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孟子民本思想的产生不仅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就其思想体系而言,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即“性善论”和“仁政说”。孔子说人“性相近,习相远也”,但对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孟子在此基础上指出人性本善,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性善论的一个重要根据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梁惠王下)在孟子看来,从人的天生资质讲,本性是善良的,人心之“四端”为

5、人本性所固有,性善及由此而来的“四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人异于禽兽的根本。他认为当一个小孩将要掉入井里的时候,所见者将不假思索地前去搭救,这种行为并不为功利目的所驱使,而是人的自然本性。他很重视人性中的这种本性,并把是否具有“恻隐之心”看作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他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的主张,这是孟子仁政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阐发的心学特别分析了“不忍人之心”,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他力劝统治者行不忍人之政,通俗地说就是把统治者本性中的善念推广到政治

6、生活中去,实行同情人民、爱护人民之政。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为重民、恤民、保民、爱民、养民、利民、富民等民本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众地位逐渐提高,孟子从这一现实出发提出了“民贵君轻”、“制民之产”、“薄赋敛”、“国君进贤”等一系列民本思想,并使其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具体内容如下:1、政治上,提出“民贵君轻”。在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中,孟子的民本思想最引人注目,有研究称之为“先秦民本思想的最高峰”。在春秋以前人们对“民”的认识是在关于神、君与民的诸种看法中来谈如何对待民的问题,这时的“民”仍然没有摆脱是神和君的从属品地位。到了春秋时期,对“民

7、”的认识有了突破,许多人已把“民”作为一种独立的认识对象,对“民”在政治成败中的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其思想源于孔孟,尤其是孟子。孟子根据战国时统治者治乱兴衰的历史,阐述了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这里涉及了君王、政权、民众的关系。按孟子的说法,在社会政治结构中有民、天子、诸侯和大夫几个方面。在这层层结构中,天子虽然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只有赢得民众,才能做天子。他“君可易位”的主张,在孟子万章下中讲得更是直言不讳。当齐宣王问孟子公卿之事时,孟子答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他语出惊人,令齐宣王“勃然变乎色”。按照当时的观念,一切政治、经济及制度皆为贵

8、族所设,是为贵族服务的,而孟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在他权衡之后,把民提到了首位,社稷重要,其重要性与百姓相比,还是第二位的,国君可换,社稷可变,惟有人民,才是政权转移的决定力量。在这里,孟子实际上已经暗示出人民之于君王微妙的制衡关系,并凸现出其“民主君仆”、“民贵君轻”、“民体国用”的思想。他从国家兴亡的角度来认识君民问题,为其民本主张奠定了思想基础。2、经济上,提出“制民之产”和“轻徭薄赋”。孟子非常重视人民的生存问题,其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人类关怀色彩。他“制民之产”的思想就闪烁出了民本思想的火花。孟子关心人的生活需要,更关心人的生存状态。男耕女织,长幼有序,不饥不寒,有养有教的农耕社会是他的

9、理想蓝图。在孟子看来,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制民之产”最根本的原则是给民以足够维护其生活的“恒产”。他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普通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就可能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无所不为。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所以他告诫统治者:“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善之,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他认识到只有具备了“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这样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的

10、维护统治。因此,切实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的生存状态,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根本之所在。“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减轻刑罚,让百姓有时间深耕细作,才能过上富日子,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使国力增强。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多次提到了税收,税率问题,他的税收观念是辩证的。他说:“市,廛而不征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滕文公上和孟子告子下中,详细讨论了税率和征收办法,认为税率过低就不能支撑国家的正常开支,税率的高低应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像“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下)是行政的

11、楷模。对于貉国这样的小国,“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二十取一而足矣也”。(孟子告子下)而对于中原大国,“去人伦,无君子”(孟子告子下)是行不通的。孟子在税收问题上主张“取于民有制”,赋税的征收应在客观情况允许的范围内,既要考虑国家需要,也要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君主和官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税率和税收办法。“仁民”、“爱民”的思想是制定税收政策的基点。3、用人上,提出“尊贤使能”。孔子在回答弟子如何为政时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举贤才”的思想,使选贤举能成为其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当齐宣王问孟子如何选拔人

12、才时,孟子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这段话包含了选贤举能的两个原则:一是要把卑贱者提拔到尊贵者之上,把疏远者提拔到亲近者之上,使选贤举能跳出贵戚亲近者的圈子;二是要倾听国人的举荐,不偏听偏信。这两项选官原则为卑贱者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他告诫统治者要从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汤武革命、周公勤政等事迹中,领悟为政必须大公无私,任人唯贤,顺应民意,为民造福,这样才会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要“使能”。君不仅要尊贤,还要知人善任,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主张贤臣能按自己的理想处理国家政事,虽是国君也不应干涉。他举

13、例说:雕琢美玉必须找能工巧匠,治理国家也要用治理国家的贤能,而且还必须按照贤能的主张去办,不能说“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只有如此,才能使天下之士皆悦,而立于其朝。(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这种思想冲破了宗法等级制度任人唯亲的禁锢,从贵族之外的各个等级中选拔贤才,给贵族政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三、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及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政治理念和历史智慧。既充满着“爱民”、“富民”、“重民”的人文关怀,又抒发了“信民”、“从民”、“恤民”的浩然感慨,还包含着“畏民”、“安民”的内在基因。士大夫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情结溢于言表。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民众疾苦,改善民

14、众的生活境遇,其积极意义和思想精髓不容否认。然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我们在肯定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合理成分的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其局限性和不足。(一)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孟子民本思想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出其时代局限,主要表现在:1、民本思想不具有超越君主制度的意义。无可讳言,孟子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潜在的理念是把封建王朝的君臣凌驾于民众之上,他的民本意识无论如何都超不出“忠君”的界限。从历代思想家对于民本思想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有两个内在的规定性,一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二是君主为了永久地保有皇权应对人民实行“仁

15、政”,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后代思想家们在反复论证立君为民、君主利民、君舟民水等政治命题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与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在总结君主兴衰中看到了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民本思想就是这种政治思维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的自我批判、自我升华,是统治经验不断丰富并转化为理论形态的结果。从具有典型意义的“贞观之治”所反映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其理论不是建立在摈弃君民这种不合理的政治关系的基础上,而是承认了君与民的相对性,把关注点放在君民关系的调解上,力图在不改变关系的前提下,保持两者的平衡。通观中国古代历史,民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不具备超越君主专制制度的因素,而且从整体

16、上看,它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得民之道、御民之术,是对一种理想君主制度模式的美好描绘。2、民本思想不属于民主的范畴。从古代民本思想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要求,但并没有给人民真正的权力。由于君主政治的暴虐和民众没有合法的政治权利,暴动和起义便成了下层民众争取利益最重要的形式和施加政治压力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促成王朝更替和君主政治自我改造的主要原因。民本思想肯定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最终决定作用,实际就是承认君权并非绝对,如果沿着这一逻辑发展下去,把民的最终决定作用转换为一种法定程序和政治权利,就会导向民主思想。然而,历代思想家们恰恰都是在原则上承认推翻暴君的合理性,把民作为介

17、入政治运行过程或者使其成为新君主的政治工具,即君有赖于民,而民则归于君。孟子尽管提倡民贵君轻、贤人政治,尽管认为百姓在君王举措失当时可以替天行道,但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政府施政,从来没有考虑过让人民作主,即主权在民。孟子不可能认识到统治者的权力来源,或者说权力的产生方式问题,虽然他也提到百姓在某些时候可以替天行道,但这并不是一种民主程序的权力产生方式。他的民本思想只能为人类的和平吉祥描画出一个宽慰的远景,并不曾真正解决暴君污吏的问题,更不能逃脱历史上一治一乱的循环悲剧。中国历代统治王朝总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推翻一个旧王朝,但接下来建立的王朝也没有建构什么民主制度就是例证。他们仅仅是把民当作被动接

18、受恩施的客体,按照父母与子女的模式来理解君民的关系,以满足民在物质上的基本需求为上限。可见,在民本思想中民不是目的,也不是权力的主体,所谓重民也不含有对普通百姓个体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即使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与抨击最为激烈的黄宗羲,不论他怎样猛烈地揭露君主专制,怎样主张民权的最大化,怎样将君权限定在最小化的程度上,怎样把民本思想深化到其所能达到的高度,他还是没有否定皇权,没有走出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野。说到底,孟子的民本思想只是君主“为民作主”,而不包含“由民作主”的含义,主张治权在君的民本思想不属于民主思想的范畴。3、民本思想在认识和实践上具有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已成为思想家的政治学说

19、和各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历代统治者政治观念的组成部分和社会意识,他们意识到不实行惠民政策就不能抵制农民起义,维护自身统治,但他没有看到不通过战争无法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更看不到战争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这是民本思想在认识上必然产生的历史局限性与阶级局限性。大量史实说明,民本思想在封建时代一定程度地抑制了君主专制,但传统民本并非现代民主。它不但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秩序,反而和这一秩序相以为用,表现在经济上仅仅是减轻赋役,表现在政治上也仅仅是将对民众力量的敬畏转化为对民众参与政治的多方防范,民众在经济和人身上依附于国家,政治上隶属于君主。民本思想在认识上的残缺,必然导致在实践上的局限。(二)孟子民本思想的

20、现实意义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其中所闪耀的光辉思想是不可磨灭的。历史是割不断的,思古千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今天,活在当下。我们关注传统,但我们更关心的是中华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民本思想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1、古代民本思想是现代民主的起点。传统民本思想一直笼罩在君主专制的阴影里,与现代民主相比,它永远只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民本与现代民主具有本质的不同:第一,二者存在的社会基础不同。民本是以承认君民的不平等为前提,要求君主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为人民提供效忠于统治者的社会环境,它

21、的存在是以宗法制度的存在为基础;民主的基本前提是提倡人人平等、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支持和组织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管理,它的存在只能以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为基础。第二,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作用不同。民本以封建皇权为主体,以普通民众为客体,客体最终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要,民本是手段,君主统治才是目的;民主以人民为主体,国家权力为民所有、所享,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第三,二者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不同。民本的实现只能依赖统治者自身的道德自觉;民主的实现主要依靠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制规范和民主制度。民本毕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主”形式,尽管它不可能领悟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真谛,但是它体现了统治阶

22、级对劳动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尽管它与现代民主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但依然可以成为中国人在观念上走向民主的起点。第一,传统民本要求为民作主,现代民主要求让民作主,二者都把人民的权益置于突出地位。事实上,抛弃传统民本思想的封建性糟粕,吸取其重民思想的精华,民本思想就可能发展为民主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正是在传统民本思想的熏陶下,才激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毅然举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旗。第二,传统民主思想提出亲民、惠民、利民、恤民等“施仁政”的具体主张,客观上同社会主义民主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主张基本一致。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

23、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也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而非专政的方法处理大量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也是“施仁政”。第三,民本倡导德治,把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相结合;民主倡导法治,将民主与法治相结合。民本思想的精华既可为民本思想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社会生态环境,也是民主思想的有益补充。2、民本思想是对执政者道德境界的美好要求。孟子说:“人皆可以称尧舜”,在他看来“二帝三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他们做君主是为人民,而不是为自己,是为天下,而不是为子孙,他们备受人们的

24、爱戴,被“比之如父,拟之如天”。在“二帝三王”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君主考虑问题不再为民,为天下,而是为己、为子孙。他们把“天下之利尽归于自己”,把自己之享乐建立在万民的痛苦之上,其根本目的只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仁君”与“暴君”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为政者道德境界的差异。从隋唐以后直至清代,每个朝代大致是两三百年左右,可大致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其规律是:在前期,开国之君励精图治,重用清官,国势则强;到了贪官与清官争权的时候,则国势弱;贪官掌握朝政则国家亡。所以民本思想努力提倡“清官”政治,并认为清官之道是道德之道,是道义之道。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清官,为救国救

25、民,向专制挑战,恃民兴邦,恃民治邦,恃民保邦,在一定程度保护了人民的短期利益,把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毛泽东对传统民本思想作了彻底的扬弃和改造,克服了“畏民”、防“覆舟”的狭隘倾向,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说明政党政治只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形式。执政为民作为共产党人的执政观,它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而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党;人民是社会政体的主体,国家应该“由民作主”而不是“为民作主”,执政者必须依靠和为了人民,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真正使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

26、不答应、反对不反对成为衡量执政成败的根本标准。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改变,都是执政者道德境界提高的表现。3、当代民主思想是对“人性善”的体现。历史车轮已经把人类带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替代和超越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以法律和物质为保障,实现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它要求我们执政为民,实现执政兴国,就必须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最终体现在: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统治者本性中的善念推广到政治生

27、活中去,实行同情人民、爱护人民之政。孟子以民为本,一切从仁民、爱民出发,对人的深切关怀是我们古老的东方文化的宝贵遗产。他所体现的尊重人、崇尚人和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孟子,展开对孟子深入的研究,充分发掘孟子的思想内涵,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党的建设、社会权力行使主体道德完善及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参考文献1王常则译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董洪利.孟子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3张铁民.孟子人世大关怀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4兰陵.孟子学说之精华M.新华出版社,2000.5翟

28、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6向世陵.重民扬善心仪自由孟子思想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3).7董传岭.孟子的民本思想述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8王雷松,曲岩.试论先秦民本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兰州学刊,2005,(2).9黄金桥.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党政干部论坛, 2004, (5).10周韬.试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价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11田彬.为政在人试论孟子君臣观中的理性精神J.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2005,(1).ModernValueof Menciuss Humanist ThoughtsGaoShengcui(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jor 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741001Gansu.china )AbstractIn a long history and deep backgr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Humanist Thoughts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