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_第1页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_第2页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_第3页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_第4页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重难点突破高考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举一反三巩固练习美好生活的向导【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之间的关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哲学产生于生活实践,哲学指导生活(1)哲学的来源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 _的活动中,在处理_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_。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_和对世界的_。(2)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更好的艺术。哲学指导人们正确地 _。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对 _以及 _关系的_和 _。(2)方法论的含义:方

2、法论是指人们用_作指导去_和_,就成了方法论。(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_、_ 、_ 。(4)哲学是关于_的学问,是_、_ 的世界观。(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世界观不等于哲学,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活动中_形成关于对世界的看法,但它是_、_,缺乏理论的论证。而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知识,把_、_的世界观加以_、_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因此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有哲学。(6)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也是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_和_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哲学是人类对 _、_和_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3、。(2)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_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_,抽象出_。(3)哲学以_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具体科学以_为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_的指导。答案:1、(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与外部世界 实践活动 追问 思考 (2)认识和改造世界2、(1)整个世界 人与世界 总的看法 根本观点(2)世界观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4)世界观 系统化 理论化 (5)自发地 零散的、不自觉的 不自觉的 不系统的 系统化 理论化 (6) 世界观 方法论3、(1

4、)自然 社会 思维(2)某一具体领域 新的概括和升华 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具体科学 哲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点精析】要点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源于生活。首先,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其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的三对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自

5、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2)哲学指导生活。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能够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注: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即正确的哲学才具有这一功能,错误的哲学会让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向歧途。【典型例题】【例题1】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读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辩论,“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一评价强调了哲学是A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B启迪人类智慧的综合科学C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对

6、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解析:材料中“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一评价强调了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故选A。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A 【例题2】(2015 黄山屯溪一中期中考)有人曾经问过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你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他回答说:“一个没有人去思考形而上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社会。”这一观点意在强调哲学能够使人善于思考,增长智慧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是什么的有关知识。约翰罗尔斯的观点强调了哲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能够使人善于思考

7、,增长智慧,正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正确;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错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错误;本题选B。答案:B要点二: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所以并不是人人都懂哲学。哲学是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用图标概括为:区别联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

8、的学问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形成,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哲学家)特点: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有序、逻辑和完整的体系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注: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成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用这种观点作

9、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注: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正误之分,我们不能说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系统的方法论。【典型例题】【例题1】(2015 山东高考)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

10、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解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根据题意,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是有条件的,A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错误的;D材料没有体现;故选B。答案:B【哲学概论】【例题2】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 A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

11、惊讶 B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C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D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 解析:孔子的“道”指的是哲学学说,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因此A错误;哲学并不是都是正确的,有正误之分,孔子由于处于时代的局限性,他的哲学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故CD错误。答案: B 要点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知识的内容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

12、具体科学研究对象整个世界 某一特定领域任务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升华,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误区提示:哲学并非科学之科学。学习哲学有助于促进具体科学的学习,但不能以学习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学习。哲学并不是具体科学之总和。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而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因此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典型例题】(2015 张掖中

13、学期中考)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因为他把哲学从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乔布斯意在说明 哲学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是“科学之母”,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能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离开哲学的指导,科学研究不能取得进步AB C D解析:“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因为他把哲学从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的话说明了哲学的重要性,故题肢正确;题肢说法错误,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题肢说法错误,夸大了哲学的作用;故答案选B。答案:B思维拓展某班同学在政治课上,围绕着“要不要学哲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甲同学说:“

14、我喜欢理工科,从没想过当哲学家,考大学又不考哲学。所以,没有必要在学哲学上浪费时间。”乙同学说:“哲学对我们很重要,哲学是一种方法论,学好哲学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理工科的知识。”试分析、评论上述两位同学对哲学的看法。审题过程:本题围绕着中学生对学习哲学的错误认识,全面考查了哲学的概念与哲学的功能。对于分析评论型试题,无论正确和错误都要说明理由,对错误的观点还应指出正确的做法或说法应是什么。解答此题,需要全面把握材料中两位同学的观点和论据。参考答案:(1)甲同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学习哲学,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事情,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5、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好哲学尤其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理解具体科学知识,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无论是学文科还是理工科,当不当哲学家,都要了解和学习哲学。(2)乙同学认为哲学是一种方法论,他看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其正确的一面。但是,他错误地认为哲学仅是一种方法论,而没有认识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乙同学的看法是不全面的。【疑点突破】疑点一:全面理解哲学是什么(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

16、的世界观。(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5) 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向导,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疑点二: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此,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把哲学说成“科学之科学”,其实是把哲学凌驾于具体的科学之

17、上了,忽略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典型例题】【哲学概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B C D解析:本题是考查的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对于此题我们可以用排误法。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不对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强调了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意义,但是说

18、法过于绝对。故答案为C。答案:C【课外拓展】前总理朱镕基的妙语回答前总理朱镕基访问日本时遭到刁难,其中一名日本女人问:“昨日我家遭盗窃,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此事有何看法?”总理答:南橘北枳:中国有句话叫做“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中华民族是知书达理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在华夏大地上创造出璀璨的文明,贵国的先民早在唐朝时就曾经拜谒过中华帝国,学习了礼仪和文化。但我想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后,贵国在礼仪上已经遗忘了许多,以至于生长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民,来到贵国就有可能迷失方向。我记得战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齐国人可以在故园安居乐业,而到楚国成为盗贼,原因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

19、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贵国人民忘记廉耻。分析: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更好的艺术。童年时代的哲学思考宋朝哲学家朱熹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他父亲指着苍天说:“天也。”朱熹反问道:“天之上何物?”。同时期的哲学家陆九渊小时候,据记载“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无独有偶,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在8岁的时候听说太阳系和空间是无限的,他对此感到困惑不解。怎么能想象一个无限的空间呢?但如果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外面又是什么呢?这个实际上就是如何理解“无限”的问题。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1岁

20、的时候学习几何,他非常失望地发现,几何学的基础建立在一些必须相信却不能证明的公理上面。他的哥哥回答他:“要是你不接受这些公理,那我们就讲不下去。”长大以后,罗素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数学的基础问题。那么你还记得你童年的时候想过什么问题吗?它们都有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喔!例如:1+1为什么等于2?量与质的关系问题。“我们怎么才能肯定所有东西都不是一个梦呢?”世界的客观性。“如果我晚上8点上床,早晨7点起床,我怎么知道短针只走了一圈?我非得不睡才能知道吗”休谟问题(归纳问题)。“为什么3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呢?”公平、价值。(部分素材参考马修斯哲学与幼童)苏格拉底的苹果2300多年的前一个下午

21、,苏格拉底穿着他那件常年不换、皱皱巴巴的短袍,优哉游哉地穿过雅典城中心的广场。这时候,很多青年人围拢到他的身边来,苏格拉底从他的短袍里面掏出了一只苹果,目光深沉地对青年们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里摘下的一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他拿着苹果走到每一个学生面前让他们闻闻。最后,他问靠他最近的学生闻到了什么味道。这个学生回答,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他又问第二个学生,这个学生同样回答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柏拉图坐在距离老师最远的地方,到了他回答的时候,前面的几十个人都回答完了,而且答案都是闻到苹果的香味。老师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慢慢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大家都万分诧异:一只熟透的苹

22、果怎么会什么味道都没有呢?一向聪明善辩的柏拉图今天怎么了?苏格拉底告诉所有学生:只有柏拉图是对的。其他学生都十分疑惑,苏格拉底这个时候把那只苹果交给学生传看。学生们一个个都如坠雾里,这竟然是一只蜡做的苹果!可是,他们都问自己:自己刚才怎么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呢?苏格拉底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柏拉图,他对学生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巩固练习】单项选择题 走过了农业文明的“敬畏自然”,摒弃了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现代人的理性选择。回答12题。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是在

23、应对人口、资源、环境等严峻危机的挑战中进行的。这说明( )A哲学智慧源于实践活动 B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属哲学思想C哲学是指导生活的艺术 D实践的发展是为适应哲学的需要 2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主要说明( )A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 B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哲学的指导C科学的哲学源于生活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3.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哲学的任务是( )A追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C获得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4(2015 湛江一中期中考)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影

24、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当代“科学发展观”指导着当前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可见北京四中网校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认识活动B世界观决定于方法论C哲学源于人们类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哲学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将大自然当做主宰和神灵,就会去敬畏自然;将大自然当做资源和材料,就会去征服自然;认识到人能改造自然但首先是依存于自然,就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去建设生态文明。回答56题。5如何看待自然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世界观的是( )水是万物的本原 万有引力理论 神灵创造了世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黄果树瀑布是重要的旅游资源A B C D 6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方法论指导。下列选项中全部属

25、于方法论的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要总结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 用静止的观点处理问题A B C D7.(2015 西安外国语学院月考)有关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B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8.(2015 西安外国语学院月考)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A哲学都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 B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C真正的哲学就是生活本

26、身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9.(2015 北京朝阳期末考)哲学不是宗教,但它也能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它也能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但它也能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伦理,但它也能教人以向善。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由此可见哲学是研究信仰、美感、伦理的具体科学 哲学具有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教化功能哲学是科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之和哲学的理论思维依赖于思维的历史和成就A. B. C. D.10(2015 湛江一中期中考)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例如伽利略、笛卡尔、爱因斯坦等,也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例如培根、莱布尼茨、

27、康德等。应该这样看待这种现象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B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密切联系的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D哲学和具体科学合二为一二、简答题(在横线上作答,紧扣题意,简明扼要)1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_。12当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世界观就成了_。13具体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_;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_;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_。14哲学是关于_的学问,是_的概括和总结,是_的统一。三、问答题(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紧扣题意,适当分析)15辨析: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即生活。 16、观点一:没有

28、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康德 观点二:爱因斯坦曾说过:“认识论同科学的相互关系是值得注意的。它们互为依存。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对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的理解。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BD两项本身说法错误,哲学源于实践,产生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是在应对人口、资源、环境等严峻危机的挑战中进行的。”说明A答案正确。C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 2.B解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理性思考。”这其

29、实强调了哲学对人类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答案为B。AC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不管是科学的哲学还是不科学的哲学都来源于生活。 3 D解析:本题设问问的是哲学的任务,哲学是指导人们更好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正确答案选D。 4. D解析:A选项观点错误,哲学源于实践,而不是产生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而不是世界观决定于方法论,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古代天人合一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当代强调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说明哲学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古代天人合一和当代科学发展观影响社会

30、发展,说明哲学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故入选。5. 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自然科学规律,不是世界观。是自然现象,不是世界观。其他选项均属于世界观。 6.C解析: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属于一般经验,不属于方法论。 7.D解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A说法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B说法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说法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8.D解析:从幸福的生活需要哲

31、学的指引看出是讲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正确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哲学并不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而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总结。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故ABC项错误。本题选D项。9.D解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由此可见哲学不等于具体科学,也不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简单相加,更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排除,符合题意要求。因此,答案选D。10.B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影响,而不是单方面强调哲学影响具体科学,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强调很多科学家也是哲学家,也有很多哲学家也是科学家

32、,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密切联系的,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影响,而不仅仅是具体科学影响哲学,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影响,但并不是二者合二为一,故排除。二、简答题11世界观12方法论13自然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思维科学知识14世界观 具体知识 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问答题15.答案:(1)哲学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并不神秘,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的社会和自然密切相关,总是自觉不自觉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生活处处有哲学。 (2)生活处处有哲学,但哲学不等于生活,它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的。

33、哲学家是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能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 (3)题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把哲学置身于生活当中,避免哲学的神秘化;同时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借助逻辑思维归纳出高于生活的哲学,从而避免哲学的庸俗化。16.答案:材料中体现的是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材料中提到的“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

34、洞的”阐释的就是这个观点。(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材料中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说明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百舸争流的思想【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知识经纬【知识清单】(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简单地说就是_。(2)哲学的基

35、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_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_。凡认为 _,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 _,就是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的问题,即 _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可知论:_和不可知论:_。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_。(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_。(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_。 (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_展开的。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优点:_。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_。(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6、优点:_。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_,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_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_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_。(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_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_和_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答案:(一)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第一性、唯一

37、标准。存在决定思维的、思维决定存在的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2、(1)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1、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2、(1)本质上是正确的: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2)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3)科学的3、(1)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人的主

38、观精神(2)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三) 辩证法 形而上学【要点精析】要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内容(1)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它是

39、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它是马克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应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心和物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不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问题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典型例题】【例题1】(2015 黄山屯溪一中期中考)孟子和王夫之都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

40、”。这两种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都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与本原C.都回答了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D.都回答了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它们都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只不过一个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另一个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项正确;A、B说法错误;D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不符合题意,不选;本题选C。答案:C【哲学概论】(33:3034:54)【例题2】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

41、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 B. C. D.解析:从“上帝创造星辰闪耀,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到“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的改动,我们可以看出前者强调的是上帝,是唯心主义观点,是宗教精神;后者强调的是核聚变等机械运动,是唯物主义观点,是科学精神。正确答案为A。没有体现。答案:A【哲学概论】(25:13-27:02)要点二:唯物主义及其形态1唯物

42、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基本观点优点局限性联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

43、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把自然观与历史观在辩证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典型例题】【例题1】(2015 嘉峪关一中期中考)下列选项按照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存在就是被感知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水是万物的始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 B C D解析: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44、和辩证唯物主义,题中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题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故入选。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故排除。答案:C【哲学概论】(30:3631:45)【例题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解决此题要抓住关键词,王安石强调“形”,可判断是唯物主义观点。BD强调了“天地”,C强调了“物”,通过关键词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三者都是唯物主义观点。A强调了“心”是唯心主义观点,所以正确答案为A。答案:A

45、【哲学概论】(27:0227:45)要点三:唯心主义及其形态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区别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联系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尔:“我思

46、故我在”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典型例题】【例题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解析:唯物主义和唯

47、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A是主观唯心主义,B是客观唯心主义,D是可知论。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C【例题2】“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题中观点认为事物的存在源于人们的感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B【疑点突破】疑点一:不能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

4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发展形态上来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唯心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丰富发展了辩证法,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人们去理智改造世界,强调了精神对人的作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二者的对立统一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因此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疑点二:不能把追求物质利益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强调精神文明看成是唯心主义。(1)对思维

49、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2)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如果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强调精神文明的巨大作用,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且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3)唯物主义与物质利益、唯心主义与精神文明等同起来是错误的。疑点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现(1)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如拉美特利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

50、而已。)(2)形而上学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3)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的主宰。疑点四: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1)哲学史上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前一个“对子”围绕“世界是什么”展开斗争,后一个“对子”是围绕“世界的状态

51、是怎么样的”展开斗争。(2)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从哲学研究来看,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决定了解决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性质和方向,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从哲学发展史来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同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最终归属于这两大阵营。【典型例题】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形而上学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始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辩证法要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A B C D解析: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

52、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的观点错误;的观点正确体现了题意,选D项。答案:D思维拓展台风“达维”是海南岛30余年受影响最强烈的台风,目前已给海南省18个市县222个乡镇带来灾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1647亿元,夺走了21人的生命。空前的灾难过后,大多数人们开始积极地重建家园,但也有一些人思想“另类”,议论纷纷:第一种人说,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第二种人说,荒灾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第三种人说,天灾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缩减到最低程度。试判断上述三种人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审题过程:本题设问考查的是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各自的观点。我们首先明确哲学的基本派

53、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然后,我们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根据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参考答案:第一种人认为“天命不可违”,属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第二种人认识到“荒灾已成定局”,但消极等待,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

54、界的本原,且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三种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课外拓展】范缜的“神灭论”唯物主义的回答范缜。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梁天监六年(507)任中书郎时正式发表神灭论。他断言人死精神消灭,不可能成佛,人的富贵贫贱并非天生命定,因果报应纯系无稽之谈。他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就是说,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灵魂)从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

55、,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又说,形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互为依存而不能分割的。他又举例说:精神就像锋利,形体就像是刀刃。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离开了刀刃就谈不上锋利。没有听说刀没有了而锋利还存在的,岂有形体亡了精神还在的道理?从而,他作出了形与神关系的正确论断。范缜在神灭论最后指责“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由于迷信佛教,“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之故,“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馨于隋游,货殚于泥木。惟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无限。”南史范缜传载:此论一出,朝野震动,萧子良急忙召集名僧和名士与之辩难。但是都

56、无法难倒范缜。于是子良心生一计,以中书郎为诱饵,派人去劝说范缜放弃神灭论,缜大笑道:“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这体现了他坚持真理的高尚品德。分析:范缜关于“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一元论体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除了形神问题外,天与人、名与实、有与无、理与气、心与物等关系问题,都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表现。直到宋明时期,形成了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张王气学,尤其是王夫之以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气一元论,达到了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高水平的回答。“盘古开天”与“耶和华创世”客观唯心主义的回答传说远古时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一万

57、八千年后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每日高出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一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就极高、地就极厚。他死后,头变成五岳,目变成日月,脂膏变成江海,毛发变成草木,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盘古为天地人三才万物之祖。儒教尊盘古为“首出御世”的第一圣王,道教认为盘古就是元始天尊。基督教的圣经上说,整个世界是耶和华用6天时间创造出来的。第一天,耶和华创造了光,并将光明与黑暗分开,称光明为昼,称黑暗为夜;第二天,耶和华创造了大地与苍天;第三天,耶和华创造了花草树木等植物;第四天,耶和华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并把它们摆列在天空,让它们普照大地,管理昼夜、区别明暗;第

58、五天,耶和华创造了水中游的鱼、空中飞的鸟、地上走的兽等动物;第六天,耶和华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6天时间,耶和华创世的工作全都完成了。第七天耶和华休息了,基督教过礼拜就是这么来的。 分析:严格说来,哲学与宗教是有区别的,哲学中的客观唯心主义是精致的宗教,而宗教则是粗糙的唯心主义。但它们在回答世界的本原时又是一致的,都主张“创世说”。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从先秦关于“天”、“上帝”的信仰和崇拜,到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太极”;还是西方哲学,从柏拉图的“理念”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与“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的回答据传习录记载:有一次,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同朋

59、友到一个地方去游玩,有位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向王阳明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8世纪英国主教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例如,我们看到一个圆的形状、红的颜色。嗅到香的气味,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人们就用苹果这个名称来表示它,并把它当做一个单独事物来看待。由此得出结论,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然而,

60、观念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存在,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一个能感知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观念只存在于这个东西之中,或者就被这个东西所感知。” 分析:花树的存在完全依赖于人的感觉,当人没有看到花时,人没有感觉到它,这时花就与心同归于寂,就不能认为花树是存在着的。王阳明的结论:“花不在人的心外”,这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观点与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的观点同出一辙。【巩固练习】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