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第9章_第1页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第9章_第2页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第9章_第3页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第9章_第4页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第9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The City College Of JiLin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第九章 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计算机应用的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三大领域中,数据处理约占其70,而数据库技术就是作为一门数据处理技术发展起来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对一个国家来说,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的大小也成为衡量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识。数据库技术已成为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开发系统的核心技术,数据库成了

2、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应用系统的核心部分。 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2. 数据模型,实体联系模型及E-R图,从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 3. 关系代数运算,包括集合运算及选择、投影、连接运算,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4. 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相关策略。 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03中文版是微软公司的Office办公套装软件的组件之一,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和向导,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操作来完成大部分的数据库管理和开发工作。通过创

3、建或使用强大的数据库解决方案,您能够更为轻松地组织、访问和共享信息资源。 9.1 数据库基础知识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深入与拓展,数据库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它在商业中、事务处理中占有主导地位。近年来在统计领域、多媒体领域、智能化应用领域以及网络应用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变得十分重要,数据库系统已成为构成一个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的支持性软件。 9.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是指对数据的组织、分类、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提供操作手段。数据库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的主要技术目前已广泛

4、应用于各个领域,数据库系统已成为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当时硬件的状况是外存只有纸带、卡片、磁带等顺序存取设备,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储设备。软件状况是没有操作系统,没有管理数据库的软件,数据处理是批处理。在这个阶段,程序员只能使用最原始的手工方式来操纵计算机。程序员将程序和数据编写在一起,每个程序都有自己的一组数据,数据间不能共享,即使几个程序使用同一组数据,也必须重复输入,数据冗余大。 应用程序1数据文件1应用程序2数据文件21应用程序n数据文件n图 9-1 人工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间的关系人工管理阶段具有如下特点:(1)

5、数据不能保存,用完就撤走;(2) 由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不独立。数据结构变化后,必须对应用程序进行修改;(3) 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应用程序,无法相互共享,程序间数据存在大量冗余。2.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利用在信息管理方面。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成为紧迫的需要,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此时,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 这个阶段有如下

6、几个特点:(1) 数据以文件形式长期保留在外存上反复使用,操作系统按名存取文件;(2) 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实现了简单的数据共享,但无法提供完整、统一的共享和管理;(3) 数据文件之间缺乏联系,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4) 文件为某个应用程序服务优化,数据独立性差,一旦数据结构改变,必须相应修改应用程序。文件系统是数据库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它提供了简单的数据共享与数据管理能力,但是它无法提供完整的、统一的管理和数据共享的能力。由于它的功能简单,因此它附属于操作系统而不能成为独立的软件,目前一般将其看成仅是数据库系统的雏形,而不是真正的数据库系统 1应用程序1数据文件

7、2应用程序2数据文件1应用程序n数据文件n图 9-2 文件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间的关系文件系统3.数据库系统阶段随着数据管理规模的日益增大,数据量急剧增加,同时,出现了大容量的廉价磁盘,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真正的数据库系统层次数据库与网状数据库。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关系数据库系统,在80年代得到蓬勃发展,并逐渐取代前两种系统,占据数据库领域的主导地位。 应用程序1应用程序2应用程序n图 9-3 数据库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间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XIXITONG 数据库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库系统是当代数据管理的主要方式,它具有如下特点:(1) 数据和程序之间彼此独立,提供了更广泛

8、的数据共享和更高的数据独立性;(2) 数据以数据库形式保存,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3) 数据库中有专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DBMS)进行统一管理。9.1.2 数据库相关概念1.数据(Data) 所谓数据就是描述事物的符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据无所不,在数字、文字、图表、图象、声音等都是数据。 2.数据库(DB 即Database) 数据库,顾名思义,就是数据存放的地方。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长期存放在计算机存储介质内统一、有组织并可共享的数据集合。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用于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户能方便地定义和操纵数据,维护数

9、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进行多用户下的并发控制和恢复数据库。 DBMS一般具有如下功能:(1)定义功能。定义数据库的结构、完整性和其他约束条件。(2)操纵功能。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查询、插入、修改以及删除数据的功能。(3)控制功能。实现数据的安全控制、完整性控制和多用户下并发控制。(4)维护功能。提供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拷贝、转存、重组、性能监测、分析等。(5)数据字典。用来存放数据库各级模式结构的描述。 4数据库系统(DBS 即Database System) 数据库系统狭义地讲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构成,广义地讲是由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在它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应

10、用程序、用户和维护人员组成的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完整的运行实体。5.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Administrator简称DBA) 由于数据库的共享性,因此对数据库的规划、设计、维护、监视等需要专人管理,称他们为数据库管理员。 9.1.3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是数据库系统的总框架。目前世界上有大量的数据库系统在运行,其类型和规模可能差距很大,但是,其体系结构基本上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采用“三级模式及二级映射” 外模式1(用户数据库1)应用A外模式3(用户数据库3)应用D外模式2(用户数据库2)应用B应用C概念模式(模式)(概念数据库)内模式(物理数据库)数据库外模式到概念模式

11、映射概念模式到内模式映射图9-4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体系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 数据库系统在其内部分成三级模式,即概念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1)概念模式 简称为模式或逻辑。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仅涉及数据型的描述,不涉及具体的值,是全体用户(应用)公共数据视图。此种描述是一种抽象的描述,它不涉及具体的硬件环境与平台,也与具体的软件环境无关。 概念模式主要描述数据的逻辑结构以及它们间的关系,它还包括一些数据间的联系及完整性等。(2) 外模式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用户的数据视图,也就是用户所见到的数据模式,它由概念模式推导而出。概念模式给出了系统全局的数据描述而

12、外模式则给出每个用户的局部数据描述。个概念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外模式,每个用户只关心与它有关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屏蔽大量无关信息而且有利于数据保护。 (3)内模式 内模式又称物理模式或存储模式,它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是数据在数据库内的表示方式。2.两级映射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级别抽象,它把数据的具体物理实现留给物理模式,使用户与全局设计者不必关心数据库的具体实现与物理背景;同时,它通过两级映射建立了模式间的联系与转换,使得概念模式与外模式虽然并不具备物理存在,但是也能通过映射而获得其实体。两级映射如图9-4所示。此外,两级映射也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独立性,亦

13、即数据的物理组织改变与逻辑概念改变相互独立,使得只要调整映射方式而不必改变用户模式。(1) 外模式到概念模式的映射 概念模式是一个全局模式而外模式是用户的局部模式。一个概念模式中可以定义多个外模式,而每个外模式是概念模式的一个基本视图。外模式到概念模式的映射给出了外模式与概念模式的对应关系,这种映射一般也是由DBMS来实现的。(2) 概念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 该映射给出了概念模式中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间的对应关系,此种映射一般由DBMS实现。9.1.4 数据模型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抽象。数据模型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这个抽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将现实世界通过人脑的思维

14、抽象形成概念模型;然后将概念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内部的机器世界。 现实世界(需求分析报告)信息世界(概念模型)机器世界(数据模型)分析抽象转换图 9-5 数据抽象的基本过程数据模型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为数据库系统的信息表示与操作提供一个抽象的框架。数据模型包括了数据结构、数据操作与数据约束三部分内容。数据模型按不同的应用层次分成三种类型,它们是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简称概念模型,是一种面向客观世界、面向用户的模型,与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具体的计算机平台无关。它侧重于对客观世界复杂事物的结构描述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刻画。如E-R模

15、型、面向对象模型等。逻辑数据模型又称数据模型,它侧重于在数据库系统一级的实现,是一种面向数据系统的模型。概念模型只有在转换成逻辑模型后才能在数据库中得以表示。较为成熟并被人们大量使用过的逻辑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物理数据模型又称物理模型,它给出了数据模型在计算机上物理结构的表示,是一种面向计算机物理表示的模型。1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面向现实世界的,用来有效自然地模拟现实世界,给出数据的概念化结构。最广泛使用的概念模式是E-R模型(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又称实体联系模型,于1976年由Peter Chen首先提出。该模型将现实世界的要

16、求转化成实体、联系、属性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它们间的两种基本联接关系,并用一种E-R图的形式非常直观地表示出来。 (1)E-R模型的基本概念及相应的E-R图 实体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可以抽象成为实体,实体是概念世界中的基本单位,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且又能相互区别的事物。凡是有共性的实体可组成个集合称为实体集。如张荔、李帅是两个实体,他们又均是学生而组成一个实体集。实体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动作,如一次考试、一场比赛等。在E-R图中用矩形表示实体集,在矩形内写上该实体集的名字。如学生实体集(Student)、课程实体集(Course)。 属性属性刻画了实体的特征。一个实体往往可以有若干个属性。如学生实体可用姓

17、名、年龄、性别、等属性来描述。在E-R图中用椭圆形表示属性,在椭圆形内写上该属性的名称。如学生实体有学号、姓名、年龄、系别等属性。联系 两个实体集之间对应的关系称为联系,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师生关系、学生与所选课程关系等。在ER图中用菱形(内写上联系名)表示联系。 两个实体集间的联系可以有下面几种:一对一联系 一对一联系,简记为1:1。如果实体集A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和实体集B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则称A和B 是一对一的联系,如学校与校长间的联系,一个学校与一个校长间一一对应。一对多或多对一联系 一对多或多对一联系简记为l:M(1:m) 或M:1(m:1)。如果实体集A中的每个

18、实体可以和实体集B中的几个实体有联系;实体集B中每个实体在实体集A中有一个实体与之对应,则称A和B 是一对多的联系。如学生与其宿舍房间的联系是多对一的联系,即多个学生对应一个房间。多对多联系 多对多联系,简记为M:N或m:n。如果实体集A中的每个实体可以和实体集B中的几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则称A和B 是多对多的联系。如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实体集间的教与学的联系是多对多的,因为一个教师可以教授多个学生,而一个学生又可以受教于多个教师。【例9-1】 假设学生实体有学号、姓名、性别和院系属性,学生实体的E-R图如图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院系课程有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和学时属性,课程实体的E-R图如图 课

19、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学时图 9-7 课程实体图学生选课系统的E-R图如图 图 9-8 学生选课E-R图学生学号姓名性别院系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学时选课mn2数据模型 常用的有三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1) 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数据库模型,它采用树形结构表示各类实体间的联系,如家族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图9-9给出了某大学组织结构的简化E-R图,略去了其中的属性。大学理学院图9-9层次模型实例E-R图电信学院机电学院管理学院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电气自动化系信管专业计算机专业(2)网状模型的出现略晚于层次模型,是一个不加任何条件限制的无向图,在结构上不像层次模型那样要满

20、足严格的条件,允许结点有多个双亲,两个结点可以有多种联系。是层次模型的扩展,表示多个从属关系的层次结构,呈现一种交叉关系。 学校领导管理教师班级教学管理学校图9-10网状模型实例E-R图(3) 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采用由行和列组成的二维表来表示,简称表,用表来表示实体及实体之间的联系,每个二维表代表一个关系。图9-8所示的学生与课程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可用表9-2所示的3个表来表示。关系模型中经常使用如下术语:元组:表中的每一行数据称为一个元组。元组个数称为表的基数; 属性:表的每一列称为一个属性,也称为字段。每个元组分量是元组数据在每个属性的投影值。 构成关系的二维表一般满足下面性质:元组个

21、数有限性;元组属性唯一,属性的次序无关,同一属性的值域相同;元组的次序无关性;属性的不可分割性;属性名的唯一性;属性的次序无关性;属性值域的同一性。域:表示各个属性的取值范围。键:在二维表中凡能唯一标识元组的最小属性集称为该表的键或码。候选键:二维表中可能有若干个键,它们称为该表的候选码或候选键。例如表9-2所示关系S中属性”学号”可以作为候选键,当”姓名”没有重名时,也可以作为候选键。主键:从二维表的所有候选键中选取一个作为用户使用的键称为主键,简称为键或码。外键:表A中的某属性集(非表A的主键)是某表B的键,则称该属性集为表A的外键(ForeignKey)或外码。例如表9-2所示关系SC中

22、”学号”字段不是该表的主键,但它是另一个学生表的主键,因此,学号为外键。表间关系:当一个系统中有多张表时,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可以通过外键进行关联。如图9-11所示。关系模型的数据操纵一般有查询、插入、删除及修改四种操作。 数据查询 用户可以查询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它包括在一个关系内的查询以及多个关系间的查询。 数据删除 数据删除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关系内的元组,它的功能是将指定关系内的指定元组删除。它分为横向定位与操作两部分,而无需纵向定位(因删除是元组的全部属性),定位后即执行删除操作。因此数据删除可以分解为一个关系内的元组选择与关系中元组删除两个基本操作。 数据插入 数据插入仅对一个关系而言,

23、在指定关系中插入一个或多个元组。在数据插入中不需要定位,仅需做关系中元组插入操作,因此数据插入只有一个基本操作。 数据修改数据修改是在一个关系中修改指定的元组与属性。它分解为删除需修改的元组与插入修改后的元组两个基本操作。总结以上四种基本关系操纵可进一步分解成以下六种基本操作:关系的属性指定;关系的元组选择;两个关系合并;一个关系的查询;关系中元组的插入;关系中元组的删除。关系模型允许定义三类数据约束: 实体完整性约束(EntityIntegrityConstraint) 该约束要求关系的主键中属性值不能为空值,这是数据库完整性的最基本要求,因为主键是唯一决定元组的,如为空值则其唯一性就成为不

24、可能的了。 参照完整性约束(ReferenceIntegrityConstraint)该约束是关系之间相关联的基本约束,它不允许关系引用不存在的元组:即在关系中的外键要么是所关联关系中实际存在的元组,要么就为空值。实体完整性约束和参照完整性约束是关系数据库所必需遵守的规则,在任何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中均由系统自动支持。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UserDefinedIntegrityConstraint) 这是针对具体数据环境与应用环境由用户具体设置的约束,它反映了具体应用中数据的语义要求。对于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是由关系数据库系统提供完整性约束语言,用户利用该语言写出约束条件

25、,运行时由系统自动检查的。9.1.5关系代数关系数据库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关系代数与关系演算正是是关系模型数据操作的数学理论,已经证明两者在功能上是等价的。关系代数是一种抽象的查询语言,用对关系的运算来表达查询,作为研究关系数据语言的数学工具。关系代数的运算对象是关系,运算结果亦为关系。1. 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 由于关系代数中的操作是对关系的运算,而关系是有序组的集合,因此,可以将操作看成是集合的运算。对关系模型有插入、删除、修改和查询四种操作,对应四种运算:(1)插入 在关系R插入若干元组,要插入的元组组成关系R,则插入可用集合并运算表示为: R U R(2)删除 在关系R需删除一些

26、元组,要删除的元组组成关系R,则删除可用集合差运算表示: R - R(3)修改 修改关系R内的元组内容可用下面的方法实现:设需修改的元组构成关系R,则先做删除得:R - R设修改后的元组构成关系R,此时将其插入即得到结果:(R - R) U R(4)查询 由于用于查询的三个操作无法用传统的集合运算表示,需要引入些新的运算:选择(Selection)运算 是指从指定关系R中选择符合逻辑条件的元组组成一个新关系R的运算,是从行的角度进行的运算。投影(Projection)运算 投影运算是从R中选择若干属性列组成新的关系R的运算,是从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一个关系通过投影运算(并由该运算给出所指定的属

27、性)后仍为一个关系,它是R中投影运算所指出的那些域的列所组成的关系。 连接运算 连接是将两个对于两个关系中的元组按照指定条件进行组合,生成一个新关系。它是将两个关系在给定属性上满足条件的记录连接起来而得到一个新的关系。9.1.6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核心。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用户的需求,在某一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一般,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1.需求分析阶段 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调查和分析用户的业务活动和数据的使用情况,弄清所用数据的种类、范围、数量以及它们

28、在业务活动中交流的情况,确定用户对数据库系统的使用要求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形成用户需求规约。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这个概念模型应反映现实世界各部门的信息结构、信息流动情况、信息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以及各部门对信息储存、查询和加工的要求等。所建立的模型应避开数据库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细节,用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示出来。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优化。主要工作是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成数据库的一种逻辑模式,即适应于某种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

29、式。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根据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多种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等依赖于具体计算机结构的各项物理设计措施,对具体的应用任务选定最合适的物理存储结构(包括文件类型、索引结构和数据的存放次序与位逻辑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径等。这一步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物理数据库”。5.数据库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

30、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9.2 案例1创建学生管理数据库案例说明:创建数据库后,使用设计器创建一个学生信息表,包括学生学号、姓名、年龄、住址信息。添加、修改和删除学生基本信息。使用向导创建”学生和课程”表,并建立与”学生信息表”的关系。操作步骤:1创建数据库2建立数据表(数据类型、表结构、输入数据)(1)选择【文件】【新建】【空数据库】,设定数据库的名字为“db1”,然后弹出如图9-12所示的对话框,选择数据库窗口对象中的【表】对象; (2)选择【使用设计器创建表】, 添加图9-13所示字段信息和数据类型,选择学号字段单击右键,在打开的快捷菜单中选择【主键】,完成表结构设计。(3)单

31、击保存命令按钮,保存表名为【学生信息表】,【确定】完成表的创建;如图9-14所示:(4)双击打开学生信息表,添加如图9-15所示学生信息;(5)修改或删除学生信息,可在图9-16中,修改信息,或者选择要删除的记录单击右键,在打开的快捷菜单中选【删除记录】。3对数据表进行维护 修改表结构包括更改字段的名称、类型、属性、增加字段、删除字段等。右键单击学生信息表,打开快捷菜单如下图9-17所示,选择【设计视图】; 在随后打开的图9-18中可以添加新的字段,也可以插入或删除某个字段,修改表结构。4操作表 数据表的操作包括对数据的排序、记录的筛选和数据的查找等,所有这些操作都在数据表视图下进行。排序是指

32、按某个字段值的升序或降序重新排列记录的顺序。筛选记录是指仅显示满足条件的记录,而暂时不显示不满足条件的记录。(1)记录的排序打开”学生信息表”,切换到数据表视图;选择年龄字段;单击工具栏上的【升序】按钮或【降序】按钮;或者单击【记录-排序-升序排序】或【记录-排序-降序排序】菜单命令。观察窗口中记录会按指定顺序排列。如图9-19所示:选择【记录】菜单中的【取消筛选/排序】命令,可以恢复排序前的记录顺序。(2)记录的筛选打开”学生信息表”,切换到数据表视图;将第三条记录的姓名字段值”赵大江”的”赵”选中,在工具栏上单击【按内容筛选】按钮,窗体中仅显示姓”赵”的记录;如图9-20所示:选择【记录】

33、菜单中的【取消筛选/排序】命令,或单击工具栏上的【取消筛选】按钮,将取消筛选,显示全部记录。5建立表之间的关系(1)选择图9-12所示的【使用向导创建表】,打开图9-21所示表向导,选择【示例表】中【学生和课程】,将示例字段全部选作新表中的字段,也可以选择某个字段后选择【重命名字段】,修改字段名,然后选择【下一步】;(2)确定表名如图9-22所示,选择自己设置主键,单击【下一步】;(3)确定【学生课程ID】为主键字段,并选择添加新记录时我自己输入数字和/或字母,如图9-23所示:(4)确定新建立的表是否与其他表相关。如图9-24所示,点击【关系】;(5)选择”学生信息表”表中的一个记录将与”学

34、生和课程”表中的多个记录匹配,点击【确定】按钮,图9-25所示:(6)完成相关性设定,点击【下一步】按钮,如图9-26所示;(7)选择向导创建完表之后的动作【直接向表中输入数据】,如图9-27所示,单击【完成】。(8)随后打开的如图9-28所示新建立的表中可以输入新的数据:(9)选择【工具】下拉菜单中的【关系】,打开图9-29,可查看表间的关系,”学生信息表”中的主建”学号”是”学生和课程”表中的外键 。9.3案例2进行学生信息的查询案例说明 使用设计视图和查询向导查看学生信息表中姓”赵”的同学的基本信息。知识点分析 查询是对数据库进行的主要操作之一,查询操作主要涉及到对数据库中数据信息的排序

35、、筛选和汇集等操作。操作步骤 查询的实现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查询,二是利用向导创建查询。1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查询(1)点击【对象】中【查询】,如图9-30所示,可选择【在设计视图中创建查询】,也可以选择【使用向导创建查询】,双击【在设计视图中创建查询】。 (2)随后打开的【显示表】中,如图9-31中,选择要查询的数据表,点击【添加】按钮,添加选择查询的表,然后点击【关闭】按钮,关闭【显示表】窗口。呈现如图9-32的窗体。(3)图9-32中,在【字段】下拉列表中选择要查询信息项【姓名】,【排序】选择【升序】,【条件】添加: like “赵”&”*”,选择保存命令。(4)依次添加

36、需要查看信息的选项。结果如图9-33所示。(5)添加完所有需要查看的信息项,选择保存命令,如图9-34所示,在【另存为】窗口定义此查询的名字,默认为:查询1,点击【确定】。(6)查询对象窗口中新增名称为”查询1”的查询,如图9-35所示;(7)双击【查询1】,打开查询结果,查看姓”赵”的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图9-36所示:2使用向导创建查询(1)在图9-30中,选择【使用向导创建查询】,则打开如图9-37所示向导:(2)选择【学生信息表】,选择全部可用字段,如图9-38所示,单击【下一步】按钮;(3)选择【明细】查询方式后,如图9-39所示,点击【下一步】;(4)指定查询标题,默认为选择的数据表

37、名,修改选项为【修改查询设计】,如图9-40,点击【完成】。(5)在打开的查询窗口中添加查询条件信息如下图9-41所示,然后保存此查询。(6)查询结果如图9-42所示:9.4 案例3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窗体案例说明 使用纵栏式自动创建窗体和使用向导创建窗体方式分别创建学生信息窗体,显示学生信息表中全部字段信息。 知识点分析 利用进行数据管理是数据库的主要操作,建立数据管理窗体需要涉及窗体、操作步骤 创建窗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动创建窗体:二是利用向导创建窗体。1自动创建窗体纵栏式窗体(1)打开数据库db1,在【对象】 栏中选择【窗体】对象,打开如图9-43所示窗口。(2)选择工具栏中【新建】命令,打开如图9-44所示新建窗体窗口,选择【自动创建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