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PAGE PAGE - 50 -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试题(含解析)(时间90总分100)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A.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 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C. 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D.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

2、会”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已经消灭了阶级。故D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爆发的相似背景是A. 都因为国际战争而引发B.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条件都已经成熟C. 均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 都发生在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答案】A【解析】巴黎公社爆发的背景有普法战争,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二者都是因为国际战争而爆发,故A项正确。巴黎公社时无产阶级革命还不成熟,也没有成熟的政党领导,排除BC项;D项只符合十月革命,排

3、除。3.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A. 二月革命B. 七月事件C. 十月革命D. 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A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发生时沙皇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B。十月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而不是针对沙皇专制政权,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原因,而是间接的影响,排除D。4.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

4、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对此你的看法是A.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B. 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儿”,其结果已经证明C.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实践不断得到发展D. 十月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答案】C【解析】十月革命前俄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革命的爆发有其必然性,十月革命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理论本身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只是就他所生活的时代作出预言,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由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具备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

5、基本原则,B、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5.“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A. 战争的性质B. 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C. 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D. 民族主义立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蒋介石坚持抗战的决心,从“洒满吾中华民族炎

6、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可看出这与他的民族立场相关,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也可看出,故本题选D 。A、B、C不完全准确。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6.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在当时被称为“土八路”。这一史实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的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C. 人民战争的路线D.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可知,体现了农民是地方抗日武装的重要组成,说明毛泽东走的

7、是人民战争路线。故答案为C项。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体现应是革命根据地,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表现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材料只是涉及农民,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排除。7.“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A. 19121919年B. 19201926年C. 19271936年D. 19371945年【答案】D【解析】这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注意歌词中的“驱除仇寇”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

8、,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复神京”是指收复北京。故选择D。8.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 百团大战B. 平型关战役C. 太原会战D. 台儿庄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故正确答案为A。9.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9、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AD不合史实,B是次要的。故选C。10.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根据地示意图。图中所示根据地开辟出现的背景是A.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C. 日本发动了

10、全面侵华战争D.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决战【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的信息有:陕甘宁根据地、延安。根据所学可知,陕甘宁根据地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在抗日战争后及解放战争前期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都是延安,直到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阶段才进行转移。故答案为C项。A项,国民革命期间中共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时期中共的根据地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排除;D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的中央机关已经从延安转移,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

11、1.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可以看出是直接选举,这种选举只有在村民委员会选举时才可能出现,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故C项正确;A项是国家的根本大法;B项是关于民

12、族区域自治的法律;D项1949年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与材料信息不符。12.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 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B. 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纲领C. 各少数民族人民此时据该条规定在5个自治区普选一届人大代表D. 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特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

13、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结束,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5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1955年10月1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是1958年3月5日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是1958年10月25日成立,西藏自治区是1965年9月1日成立,排除;D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14、排除。13.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 “九二共识”的达成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时间“1987年”。是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14.2006年4月,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进行为期5天“福建祖地行”时引用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

15、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连战引用此诗句的用意是A. 表达对“台独”势力的强烈谴责B. 形容台湾福建血同源、根同宗的关系C. 希望两岸迅速实现统一D. 对海峡两岸关系前途的担忧和无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祖地行”“青山一道同云雨”等反映了海峡两岸“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强调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心,情谊难以隔断。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谴责“台独”势力的信息,也未明确表述希望两岸迅速实现统一的信息,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海峡两岸关系前途的担忧和无奈,排除。15.194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说:“我们的决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洲人民的未来将决定着他们

16、是否必须生活在贫困之中,是否会对自私自利的极权主义者威胁感到畏惧。”杜鲁门所说的“决议”是指:A. 北大西洋公约B. 马歇尔计划C. 联合国宪章D. 杜鲁门主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欧洲人民”,“是否必须生活在贫困之中” 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相关内容及其实质目的。故选B。北大西洋公约签署于 1949年,联合国宪章签署于1945年,杜鲁门主义提出于1947年3月。因此ACD项均不正确。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16.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

17、出发点是A. 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B. 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C.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D. 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欧共体的出现是冷战的产物,但也是历史其他因素共同促进的产物,这表明欧洲联合是在冷战背景下保证自己的安全,也是随着时代发展提高政治经济地位的需要,C正确。从材料可知,欧洲走向联合不仅仅是维护安全的需要,A错误。欧共体也并不仅仅是抵抗美苏争霸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B错误。C项不全面,没有涉及到经济利益的提升,C错误。17.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

18、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 成立共产党情报局B. 成立经互会C. 成立华约组织D. 支持民主德国成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美国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可知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应该也是经济措施,分析选项,A、C、D都属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组织或措施,1949年在莫斯科成立的经互会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美国的反击,故B项正确。18.美国学者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秩序。第一次权力转

19、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他者的崛起”。第三次权力转移对国际秩序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冲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B. 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 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 直接导致人口爆炸、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美国的崛起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因此A错误;B“建立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D“直接导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C的表述符合史实。故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20、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 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 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美苏两个占领区。1948年,南北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因此,德国和朝鲜的分裂都是由美苏之间的对抗造成的。故答案为B项。A项,国内民族矛盾并不是导致这两个国家分裂的原因,排除

21、;C项,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朝鲜分裂和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20.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 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 第三世界的崛起C.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 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综合题干中的三项

22、内容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A不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C 不对,当今世界格局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D不对,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考点: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1.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B. 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C. 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D. 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答案】D【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

23、后的37年”,指1945年到1982年,当时处于冷战和美苏争霸时期,美苏在欧洲的对峙呈现僵局,相对战争较少,美苏加紧对亚非拉的争夺,导致亚非拉战争较多,这说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分布,故D正确;战争的爆发与民主化程度并没有必然联系,故A错误;当时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大国争霸,故B错误;战争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故选D。22.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选择了下面一幅漫画作为封面(画中左边是日本相扑,下边是山姆大叔),漫画寓意着日本对美国的大国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美日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世界形成了新的两极格局美日矛盾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矛盾A. B. C.

24、D. 【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中英文“TRADE WARS”的含义是贸易战争,由此不难确定图片主要反映的是日本经济腾飞后与美国展开激烈的贸易争夺战。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对美国的大国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到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政治上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但是世界格局仍然是美苏两极格局,美日矛盾也不是世界最主要矛盾,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或,排除。【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

25、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23.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A. 苏联已经解体B.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C. 中美关系好转D.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准确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

26、识,苏联是在90年代解体,A不是;CD 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所以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24.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是1871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二战后在分区占领基础上,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是二战后形成的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是东欧剧变后,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德国。因此C项正确。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A.

27、维护战胜国利益,保持世界和平B. 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C. 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D. 两个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答案为C项。A项,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是雅尔塔体系的主要责任,但不是实质,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反法西斯同盟参与的国家有多个,并非只有美、苏两国,但“二战”后期的雅尔塔体系实际是美、苏两分天下,“共同主宰世界”的说法

28、与之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形成争霸局面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26.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 “另起炉灶”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一边倒”D. “求同存异”【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可知,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属于“另起炉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取消特权,不符合题意;C选项

29、错误,“一边倒”指的是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求同存异”是1955年4月17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与会各国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提出来的,1949年9月制定的共同纲领并未体现该思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7.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邀访华时,幽默地将中国比作大象,而将缅甸比作羔羊,坦率地表达了对中国的恐惧之心。但是接下来他又提到,周总理访缅期间发表的声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该声明认可的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反对霸权主义【答案】C

30、【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12月,缅甸总理访华”“周总理访问缅甸期间发表的声明”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时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答案为C项。AB项,根据所学可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于1949年既已提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反对霸权主义的说法明显与材料中“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不符,排除。28.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

31、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答案】C【解析】题干中所描述的我国对待外债问题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这一转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不借外债到要借外债,这也体现了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29.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中美关系正常化B.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D. 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答

32、案】B【解析】图示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建交国家爱不断增多,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故B正确;A和C不是主要原因;D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30.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A. 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C. 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 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

33、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故C正确。当时平衡两大阵营不是中国首要的任务,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不结盟,故A错误。不结盟政策也不等于疏远美苏两国,故B错误。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表现31.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A. 就朝鲜半岛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B. 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C. 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D. 宣传和扩

34、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答案】B【解析】所谓“武戏”是有关战争的讨论,C、D两项很明显是“文戏”,排除。A项提出过但未获通过。在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此提出合理的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选B项。32.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联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A.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B. 发起参与亚太经合组织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远亲不如近邻”“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考查新时期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的具体表现。2

35、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与“近邻”相符。故答案为A项。BC项,根据所学可知,亚太结合组织不是由中国发起的,它的成立是在1989年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1991年中国加入,而且它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是世界经济组织。此两项都与“外交事件”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与“新时期的外交活动”不符,排除。33.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

36、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A. 翻车B. 水排C. 筒车D. 都江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翻车的特点,故A正确。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不属于农业生产,故B排除。筒车,不需要人力驱动,故C排除。都江堰,属于水力工程,不是工具,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翻车34.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

37、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 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B. 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C. 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D. 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由“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得知是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BCD项是错误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对立的。所以选A项。35.“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38、”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 井田制B. 均田制C. 地主土地私有制D. 农民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题干材料实施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其做法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负担,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36.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铁犁牛耕的推广B. 土地私有制确立C. 国家走向统一D. 分封制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说明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

39、显著提高。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所以出现了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其中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故答案为A项。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中由“西周”“一人”“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百亩”可知,生产的效率、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是由于精耕细作,土地私有制确立、分封制崩溃与之无关,排除;C项,国家统一是在秦朝,而且也不是材料现象发生的原因,排除。37.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

40、的主要问题是A. 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 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 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 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一般家庭,购置农庄田地,招募佃农,本来是希望租地课税,而并不是为了行仁义。但是遇到洪涝灾害,必须减免课税,贷种子给佃农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佃农不干、田地荒芜,日后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租税)严重得多。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所以选C。AB与题干意思不符。D不符合史实,租佃关系此前已经出现。考点:

41、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38.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A. 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 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C. 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据所学可知,材料的农谚反映的是农业播种时间、种子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

42、细作的特点;A、B只是某一特点,不全面;C项题意未涉及。故应选D。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特点39.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获得重大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该时期重要成就的是A. 瓷器制作技术成熟B.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C. 冶炼铁器出现D. 青铜铸造达到很高水准【答案】B【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新石器时代”。A项是汉代,C项是西周,D项是商周时期,均排除。结合所学,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故选B。40.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A. 民营手工业与

43、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 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 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因为其自身的发展动力更大,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即面向市场生产商品,这恰好是官营手工业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技术仍占优势,大多数优于民营手工业,排除B。部分官营手工业也分布于江浙沿海,但是这些地区的官营手工业最终还是被民营手工业超过,可知分布的地点不是决定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排除C。明清制度的腐朽是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因素,与材料强调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

44、加密切不符,排除D。第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0分,第43题16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毛泽东说:“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我们对之如何处置任其为三分之一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寻求民主的过程中,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只能通过组织型参与形式,而非个人型参与形式。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领导、发动各阶层成立相应的各种组织,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

45、民主党派。王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地位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分析其原因。(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的?你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民主”?【答案】(1)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

46、阶级统治。(2)认识:联合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建立统一战线,扩大民主范围。原因:中国的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国民党独裁统治;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党派的建立及发展;共产党不断成熟壮大等。(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说明毛泽东主张与和平方式相反的方式进行中

47、国近代民主革命即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2)根据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民主党派”并结合所学关于党建的知识,即可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中的新的认识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描述的特征,再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提高三大制度来实现。关于“特殊的民主”的认识主要从中国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人类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三大制度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

48、,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子孙,以偿债者。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自然

49、经济的主要特征。(3)依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答案】(1)原因: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关系的调整;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政治稳定,国家统一。(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3)保证政府征收赋税,控制人民。【解析】【详解】(1)材料一反映的有生产工具、有对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有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材料二中的“春耕夏耘”“四时之间,亡日休息”等信息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因此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原因的概括可以回答出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

50、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2)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从材料二的“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负担沉重,容易破产。从材料三的“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看出封闭保守的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自然经济的特征。(3)从材料二的“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的作用。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统治者通过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43.近代以来,美国与西欧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经济体,它们之间关系的演变,不仅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