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征文8篇_第1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8篇_第2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8篇_第3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8篇_第4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改革开放40 年征文 8 篇【篇一】光阴如水,年年向东,几十年一晃而过。说起我家这40 年的变化,怎一个 “没想到”了得。40 年前不但是我们家,我们村几乎都是土坯房子,土坯的墙头,外面涂上洋灰的就算顶洋气的了。有句谚语说:墙头草,两边倒。我想就是来自于生活吧,因为家家土墙头上都会有风吹来鸟带来的草种子,借着一点雨水,就生根发芽,精神抖擞地生长起来。土屋里当然黑洞洞的,木板门框上有很大的空隙,这对于燕子出入倒很方便,它们经常在人家堂屋檩条下垒巢做窝。窗户是那种木质小格子的,糊着窗纸。若有破洞窗纸必然在风里簌簌而抖。卧室里盘着土炕,堂屋里垒着土灶台。灶台和土炕相连,图的冬天烧炕取暖。所以那时候盘

2、炕师傅特别抢手,盖了新房要盘炕,旧炕睡久了塌了也要盘炕。那时候谁买得起砖呢?关键地方用点砖,主要建筑材料自己和泥,用模具辛苦制作土坯。一排排整齐光滑的土坯躺在地上,趁着天气晴好晒干了,抱起来,一摞摞排在墙根下备用。土坯很重,如果湿着搬就会碎掉。生活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小小年龄就帮着制作搬运土坯,似乎当时还很开心,很努力。生产队大集体,队长还是很有权威的,天天在大槐树下敲起钟来喊人上工,分配任务什么的。那时候上地用自己积的肥,捉庄稼上的虫子用人工,割麦子用镰刀,拉粮食肥料都用牲口车,看见一辆手扶拖拉机人们都会很惊喜。小孩子们都跟着拖拉机后面跑,说那汽油味真好闻。那时候生产队的场院里养着很

3、多牲口,它们甩着尾巴驱赶嗡嗡叫的苍蝇,慢条斯理地吃着干草。院子里一股子牲口粪便的浓郁的味道。饲养员精心地伺候着这些牲口,给它们吃豆饼。豆饼真好吃,没有什么零食的小孩子去看牲口的时候,往往会得到饲养员几块豆饼的馈赠。一块硬硬的香香的豆饼,足够我们磨半天牙的。后来包产到户,单干了,仿佛小仙女手中的魔法棒一挥,很快吃的先有了改善,玉米面饼子当家的日子渐行渐远,白面馒头平常日子也舍得吃了。还有肉蛋奶,市场供应渐渐充足,服装鞋袜等日用品,也不用粮票就能买到了。79 年恢复高考,干了十年农活的我的父母,通过不懈努力考上了公立医院,跳出了农门,从此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也把孩子们的户口都带了出去。转眼

4、又过了20 年, 这是飞速发展的20 年,我们家翻盖了三座房子,都是砖瓦房,明亮通透高大宽敞。吊顶,装了灯池,墙面刮了仿瓷,地面铺着瓷砖,家里装了暖气。土炕是早就拆了,做饭用液化气。吃的是鸡鸭鱼肉,穿的是绫罗绸缎,按我妈的说法:你们现在过的是地主的日子啊!不但是我们家,整个村子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家都翻盖了砖瓦房,红砖到顶,还有讲究人家跟城里一样,安装了整体厨房的。除了种地还搞副业,外出打工,手头都富裕了, 村里几乎没有土坯房了。以前下雨就泥泞不堪的街巷也多硬化了。村里搞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处墙面上都绘制了宣传敬老爱幼杜绝黄赌毒的宣传画,村里卫生也搞得很好,到处令人耳目一新。现在农

5、业机械化是逐步推进了,人们种地没那么苦累了。收麦收秋,以前最劳累的日子现在也很轻松了。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别的事情。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村里人都进城买了楼房,冬天住进了有地暖的屋子,一件薄被,就安度了严酷的冬天,幸福指数蹭蹭上升啊!新农合实施以来,人们再也不害怕得大病了,因病致贫的现象逐渐减少。每年都有免费查体,尤其是老人们都很踊跃,日子这么好,都想多活两年呢。我们家也买了商品房,每次家庭聚餐,我的父亲面对着一桌子鸡鸭鱼肉,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以前住在小破房子的时候,做梦都没想到会有今天啊!感谢共产党,感谢邓小平!四十年弹指一挥,日月换新颜。再过四十年,我们一定还会有超乎想像的变化吧,我期

6、待着 【篇二】2018 年是改革开放40 年, 40 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 2018 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 “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回首过去,我们40 年的风雨历程,岁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改革开放40 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 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

7、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科技也飞速发展,制造业正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改革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永不止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顶层设计,狠抓改革落实,一往无前,今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十九大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样也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是党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更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

8、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我们更要全力践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篇三】作为警队里的“八零后”,我们从出生起就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对我们来说,改革开放大环境像阳光、空气一样平常。但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经历过寒冬的人,体会不到春天

9、的温暖。要弄清“改革开放”四个字的份量和与“八零后”人生的关系,我们需要跳出职业视角局限,透过历史的长镜头,重新聚焦现在,审视自身。改革开放是历史转折、不朽伟业话说苏东坡年轻时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二十多岁就担任了签书凤翔府判官,相当于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年少得志的苏东坡刚进“职场”,就遇到个特别严格的上司凤翔府知府, “市长大人”陈光弼。这天,被陈大人百般挑剔的苏东坡终于逮到“报复”机会。原来,陈大人在官府后花园修了座亭台,起名凌虚台,让苏东坡就此写篇“正能量”的文章。忿忿不平的苏东坡借题发挥,洋洋洒洒的写道,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现在建凌虚台的地方,从前是一片废墟,将来总有一天, “高大上”

10、的凌虚台也终将化为废墟。在凌虚台周围,历朝历代所建造的豪华宫殿,哪一个不比凌虚台大一百倍一千倍,现在不都成了断瓦残垣。建筑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世的功名权势了。 “市长大人”看了这篇文章,不但没生气,还要求一字不改刻在凌虚台旁的石碑上。沧海桑田,距苏东坡写出凌虚台记已近千年,凌虚台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曾经权倾一世的风云人物也已作古。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苏东坡主政杭州期间修建的苏堤,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每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依然鸟语花香,游人如织。而在四川都江堰,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仍然绿水长流,波光粼粼,守护着千里沃土、滋养着天府之国。为什么凌虚台和帝王宫殿难以长久,而苏堤

11、、都江堰却穿越千年时光, “青春长驻” “活力不减” 。也许正是因为苏堤、都江堰这些伟大工程,从建造之初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的福祉,建成后造福着无数百姓,方能经久不衰,流芳百世。大江东去,斗转星移,时至今日,哪项工程能像历史上那些不朽之作一样,历久弥新、万众拥戴呢。毫无疑问,正是四十年来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四十年前,文革浩劫之余,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背负“开除球籍”的忧患,全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带领下开启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到四十年,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阔步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让

12、祖国山河的面貌和无数国人的命运彻底改变,注定是青史留名的不朽伟业。改革开放是春潮浩荡、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说:“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之际,央视播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中一幕令人感叹:经历十年浩动,中国钢铁产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央派员考察日本钢铁产业,被邻国高度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深深震撼。国家的钢铁产业,就是国家的实力象征。一位在文革中扫了多年厕所的知识分子 “老夏” , 在邓小平同志关怀下,站到了改革最前沿,投入上海宝钢项目工程,誓为祖国建设世界一流的钢铁基地。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

13、召开之际, “老夏”作为宝钢建设项目总指挥,拨通邓小平办公室的电话,请邓小平听宝钢开工的炮声。隆隆的炮声如惊雷炸响, “老夏”手握话筒,情不自禁泪流满面。经受过屈辱的人,更懂得光荣的含义。历经浩劫的国家,这一刻吹响走向复兴的号角。在无数像“老夏”一样投身改革,埋头苦干的人用汗水浇灌下,作为改革开放第一个特大型现代化建设项目的宝钢,如今已跻身世界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前三名,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钢铁企业。宝钢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时代剧变的缩影。从七十年代逃港风潮中为生活所迫,千方百计偷渡香港的人群,到世纪之交港澳回归,鲜艳的五星红旗下,美丽的紫荆花和盛世莲花竞相绽放;从四十年前拿着粮票、

14、油票、布票、肉票排长队的国营商店,到如今现代都市不输任何发达国家的购物中心和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从崇尚科教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恢复高考莘莘学子重返校园,喊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改革开放让古老的华夏大地春潮涌动,激情豪迈。1984 年邓小平南巡考察深圳渔民村时,在改革中富起来的村民担心政策会变,邓小平哈哈大笑。“党的政策肯定会变,只能向好的方面变,不会向坏的方面变。 ” 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印证了小平同志的承诺。2012 年,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广东视察,走了和当年小平南巡非常相似的行程路线,其中寓意不言自明,我们的党会继续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因为

15、改革开放是民心所向,是神州大地亿万人民的期盼。改革开放是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告别票证时代、走过温饱队段、迎来了全面小康。过去的一切只是开场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不忘初心,风雨兼程,携手同心向未来跨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每个年轻人奋力向前奔跑,改革事业就有不竭动力,国家民族就有美好未来。身为警队中的年轻人,我们要牢记改革先驱的谆谆教诲,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醒,为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做出应有贡献。如果你是一名刑侦民警,在通宵

16、加班的寒冷冬夜,在遥远漫长的缉凶道路上,不要怀疑自己的吃苦奉献是否值得,你为公平正义作出的每一次努力,都将化为人们心底最踏实的安全感,你的加班加点将带来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是祖国改革开放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备条件。如果你是一名社区民警,面对鸡毛蒜皮的邻里小事、枯躁繁琐的基础数据,不要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正确,你为和谐社区增添的每一点温暖,都将化为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美好未来的信心,这是祖国改革开放事业扬帆远航的坚实基础。如果你是一名政工民警,面对劳神费力的文字工作、源源不断的各项任务,不要抱怨自己的“幕后付出”不被理解, 你为公安政工工作投入的每一份心血,都将化为队伍执行力、战斗力的稳步提

17、升。在金色盾牌闪耀的光芒中凝聚着你的光热,在改革奉献者的璀璨星空中,有属于你的那一颗。作为蓉城警队的一员,身处国家中心城市,每天都触摸着改革开放的脉搏。我们的公安事业,随改革开放一路前行,每位民警的心,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改革开放四十年,青羊公安队伍涌现出无数爱民模范,破案能手。从把社区群众视为亲人的二级英模江志敏,到提出 “巡逻查疑五步法”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贺全胜,再到总结出 “三定四讲一提前”治安调解工作法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张援越,每位优秀的青羊公安人,都是投身改革大潮,坚持实事求是,破解现实难题的时代尖兵。手握历史接力棒,包括“八零后”在内的警队年轻人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改革开放

18、这项不朽的事业,值得我们为之奉献毕生精力。当我们的工作、生活与改革大业、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和无数国人的命运与梦想紧密相连,我们就一定能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不断体悟人生的意义,获得奋斗中那份特有的幸福。【篇四】有人说,旧事是一只恋家的狗,追随着你久久不肯离去。卧室床头柜上的触摸式台灯因灯罩下面的金属垫圈坏了,整天搭拉着个脑袋,无精打采的,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好几次想把它交给收破烂的,另买一个新的,但心里却有些舍不得那是 30 年前自己被评为韩城市优秀教师时的奖品:桔黄色的圆形金属灯座,深绿色的有机玻璃灯罩,古朴而典雅,端庄而秀气。而它最大的优点是用起来非常方便,不需要开关,只要用手触摸一下金属灯座

19、,就可以控制灯光的强弱了。几天前 ,30 年前教过的一个名叫薛蓉的学生现已是厦门大学一名教授了带着一大堆礼品前来看望自己,其中有一盒来自南国的“椰子粉”。开启“椰子粉”时 ,脑子里灵光一闪:能不能用它的金属盒盖代替灯罩下面的金属垫圈?试了一下,果然可以。于是欣欣然用刀剪锤锥之类在盒盖的中间掏了一个直径约一公分的小洞,把它套在灯罩下面作为原产品的替代品:还真合适,灯罩又稳稳当当地站立在灯座上面了。看着自己的杰作,心里不免有些飘飘然了,而旧事也渐渐似潮水一般涌上了心头。对灯的记忆最早恐怕要追溯到儿时,脑海里残留的印象只有清油灯昏黄如豆,闪烁如萤。大约在上世纪50 年代中期吧,也记不清当时自己是几岁

20、,总之还没有上学,电灯对农村人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幼时的我和奶奶睡在一个房间。家里穷,点不起煤油灯,奶奶就找来一小团陈旧棉花,搓成两寸多长的捻子,把它放在一个粗糙的小碟子里,倒上一点点棉籽油,用火柴点着,漆黑一团的房间里就燃起一颗黄豆大的光亮,发出幽幽的光晕。不过那时晚上用灯照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没有特殊的情况是不能点灯的。奶奶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用纺车纺线,然而一切的工作程序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着进行。每到夜深人静,一缕清凉而又苍白的月光从已经被风吹破的窗户纸的缝隙里探进头来,我就会在奶奶“嗡嗡嗡”的纺车声中进入甜蜜的梦乡。60 年初期,奶奶的清油灯换成了小小的煤油灯。这种灯是担任大队干部的父

21、亲自己做的:用一个空的墨水瓶装上一些煤油,在一根细细的金属管里穿上捻子,把它放在墨水瓶里,就成了一盏灯。煤油灯点燃后的光比清油灯亮不了多少,也是黄豆粒那么大一点儿。可最让人发愁的是煤油灯里经常没有煤油。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城乡物资极其匮乏,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市场上也买不到,煤油、 “洋火” (即火柴)就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年三十日晚上,在那幽暗的煤油灯下,我们兄弟姐妹6 人围坐在铺着一张破席的土炕上,拥着一床破棉被,等候母亲为我们发放过春节的新衣服,编织象征着又长大了一岁的钱牌子。淡淡的煤油香味在不大的房间弥漫开来,洋溢着丝丝温馨、浓浓亲情。1966 年初,上了初中。学校晚上要

22、上晚自习,教室里没有电灯,每个学生只好自带蜡烛或煤油灯来照明。我学着父亲的样子给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墨水瓶煤油灯”,就着那微弱的亮光趴在桌子上写作业。校园的夜空里,是满天繁星慈爱的目光。下了晚自习,天色已晚,黑咕隆咚。学校离家还有二三里地,为了安全,不少同学的父母给孩子买了让人羡慕得两眼发直的手电筒。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却异想天开,给我买了一盏灰头土脸的破马灯。这让年仅 14岁的我尴尬无比,颜面尽失。要知道,一个女孩子手提着一盏马灯上学,这在整个学校是空前绝后的壮举。就这样, 在同学们的窃窃私语、阵阵白眼中,我硬着头皮,手提马灯,每天来往于学校和家的道路上,成为一道亮丽而又特殊的风景线。不过到了

23、第二学期,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校停课,学生造反,不上晚自习了,马灯陪伴我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长大后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买马灯,一是煤油要比手电筒电池的花费小,二是马灯要比手电筒干农活时的用途大。1968 年, “文革” 的战鼓正酣,我们 “初六八”的同学每人怀揣学校发的一套毛泽东选集(四卷) ,回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练红心了。1969 年, 我进入大队医疗站,学习医学知识,成了一名所谓的“赤脚医生”。在医疗站,我第一次用上了玻璃罩子灯。这种灯,由正规厂家制造,玻璃灯座,玻璃灯罩,虽然也用煤油,但亮度比“墨水瓶煤油灯”强多了。在我的推荐下,家里也用起了玻璃罩子灯。1972 年 3 月

24、,我成为韩城矿务局马沟渠煤矿一名合同工,才和电灯交上了朋友。而农村家里,一直到1973 年 4 月,才安上了电灯。不过为了节省电费,父亲学习汉代人匡衡凿壁偷光的做法,在家里两个房子中间相隔的墙壁上,凿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洞,在洞里安上一个电灯泡。 这样,两个房间里都可以有电灯的光亮。在那个温饱都得不到保证的年代,父亲的发明也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77 年,我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支持自己的工作,便于晚上备课批改作业,爱人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个土式台灯:灯座是一个倒扣着的烟灰缸,然后把一根直径约公分、长度约公分的金属管用螺丝固定在上面,另一端安上灯头灯泡,最后接上电线、插头和开关。 这样, 一

25、个简易的台灯就做成了。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土头土脑的 “私人订制”,竟引来了不少同事羡慕的眼神。1988 年,我被评为韩城市优秀教师。作为奖品,第一次用上了真正的比较时尚的台灯,即眼前这个触摸式台灯。在这盏台灯下,我悉心学习专业知识,精心准备课堂教案,细心批改学生作文,痴心书写入党申请;在这盏台灯下,我和司马迁促膝交谈,同苏东坡热情握手,听周树人亲切指点,向叶圣陶虚心请教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的深入,家里其它的照明灯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先从一般的电灯泡发展为日光灯,后由一般的日光灯转换为节能灯。2016 年 10 月,我喜迁新居。装修房子时,经电工师傅推荐,卧室的吸顶灯、客厅的装饰灯

26、、厨房的防污灯、墙上的彩色浪漫灯、床头的多功能落地灯、书房的“护视宝”写字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几年来,韩城市城乡马路边的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在城区,宽阔的道路两旁矗立着一盏盏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的路灯,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炫耀着“华夏史笔唯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在农村, 不少村镇也像城里一样安上了路灯,一扫往日夜晚黑魆魆的旧影。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继“2017 中国 ?韩城一带一路国际灯光艺术节”成功举办之后, 2018 年 2 月 1 日到 5 月 19 日, “ 2018 中国?韩城国际灯光艺术节”又一次闪亮登场。本次灯光艺术节,以“丝路之光?魅力韩城”为主题,分

27、为新城、古城、澽水河、文史公园四大板块,展出灯光作品200 多组。 这些五彩缤纷、巧夺天工的光与影的组合,通过灯饰亮化、彩灯作品、3D 光影秀、互动娱乐等形式以及极具科技感、绚丽感的灯光艺术效果,向世人展示了一场高规格、上水平、国际范、韩城味的视觉盛宴,打造出韩城城市品牌的又一张“金名片”。美轮美奂的灯光作品、精彩纷呈的文化旅游、瑰丽壮观的自然景观,让人们再一次叹为观止,再一次感受到韩城改革开放40 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灯, 伴随我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由奶奶房间的原始油灯, 到现代家庭的时尚灯饰,再到享誉中外的韩城国际灯光艺术节几十年的时光流逝、灯光变幻,见证了一个普通家庭、司马故里乃至中华民

28、族多少悲喜交杂、苦乐相伴的风雨历程、岁月沧桑和历史变迁!今夜,望着窗外的一弯明月、万家灯火,在刚刚修好的台灯下,我写下了有关灯的文字。【篇五】记忆并非因为具体而深刻,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眼神、味道,甚至于一个名词,都有可能成为记忆的源头。恰如“枝桠铃”这一物种,它如风似云般飘飘悠于我的记忆里,不时泛着黑漆漆的亮光。“枝桠铃”又称作“手摇铃”,说白了它就是几十年前学校用来统一指挥上下课的工具。因为我不知道它当时具体的名称,所以临时起意,赋予了它这么形象生动的称呼。但它是否与真实意义上的枝桠铃、手摇铃是同一事物,我没考证过,也不想去追踪。记忆中的它总是悬挂于树枝间,而且靠手动发声,我想这名字于

29、它再合适不过。当然,也说不定,它本来就是这称谓,只是我不知道罢了。记忆中总有这样一个镜头:家乡的那所村小,一间教室代表了整所学校,它容纳了全校所有的学生,其实总数也不过十几个人罢了。教室的模样已模糊,印象中只有几根木头桩子歪楞八斜地支撑着墙壁,那木桩是带着树皮的、黑乎乎的、弯弯曲曲的。不知为啥,总感觉那墙壁也是黑色的,反正一阴天,满屋子跟黑板一个颜色,而且那黑板是我亲眼看着女教师染就的,是用墨汁和着锅底剐下来的那层黑灰。好在屋顶有几个小天窗,不规则纯天然的,阳光从那里出溜下来的那一刻间,师生睫毛上的粉尘立马闪出金色我能确切推算出画面的时间是三十六年前,因为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背起小书包。学校院子里

30、有一棵蓉花树,我确信那是全村最美的一棵花树,至今也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花树,它于我,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它的叶子像含羞草,绿的青翠;它的花呈扇形,粉中透着言语无法企及的净柔。而在粉绿相间的枝桠上,就潜伏着一只手摇铃。课间孩子们总爱仰着头腆着脸,搜索那抹漆黑的存在。我有时竟怀疑是谁家的小调皮,把祖父的军用棉帽挂在了树枝上。 花叶尽落,它则更像一只鸟巢。我最喜欢梳着过腰大辫的女教师,她总是踱着步子,带着微笑,不紧不慢地走向那棵树,然后眼神扫一遍玩闹的孩子们,接着踮起一只脚,同时举起一只手,恰恰好抓住那铃绳。她再瞄一眼孩子们,紧接着手腕稍用力由外向内一摆动,于是第一声“当”声音悠长回旋,弥漫了整个校园

31、,像母亲呼唤贪玩的孩子回家吃饭。孩子们开始停下来,瞅一眼那蓉花树的方向,然后飞一般地跑向教室。女教师又瞅一眼孩子们, 还有的依然沉浸在游戏当中,不见动静,依稀他们是双腿跪在地上的。接着又一声 “当”我想这声音是专门摇给这些孩子的,声音里略带了急迫,像母亲故作的嗔怪。还有第三声“当”就像在空中划了一个圆,我多情地认为这一声是专门摇给我的。因为我那时总是喜欢站在女教师身后两步远的地方,仰着小脸看女教师摇铃,喜欢听她那为我摇响的声音,然后,我会跟在女教师身后走进教室直到有一天,我也成为了女教师,我多想亲手摇出那曾经的铃声,但那情景已无处寻觅,它早已被取代。半自动的电子铃象蝙蝠一样趴在墙壁上,泛着记忆

32、中相同的黑光。只要你稍微一拉那铃绳,它就叮铃铃叮铃铃地响个没完。一点也没有眼劲,哪管你学生游戏没结束!哪管你学生厕所没上完!它只管扯着嗓子直声地叫着,叫着。没个调子,没个轻重缓急,只管叫个没完没了,叫得你心烦。有一次, 我一气之下,一用力, 就把那铃绳一把给扯了下来。再后来,半自动终究又被全自动取代了。完全取缔了手工,外观的色彩也变得生动起来,再也不见了当年的那抹黑。而且变得有调子,有旋律;钢琴曲、吉他曲、童谣、儿歌在许多人看来它是无所不能,但它唯独不能称了我的心意,因为我想让它奏出当年的手摇铃声,但它做不到,真得做不到。伴着那几经变迁的铃声的飞翔,我总是愿意穿越那时空的障碍,享受那蓉花树下弥

33、漫的铃声,怀念它带着温度的调子,伴着那过腰的长发,还有那优美的身姿。【篇六】春节前夕,忙完手头上的工作,我是听着除夕的鞭炮声回到老家龙门镇北潘庄村,刚进家门就听母亲说,在城市居住多年的二叔带着全家已搬回乡下住。我很纳闷,二叔从一个农村娃一步步打拼终于挤进城市成为一名城里人,实现了家乡人多年的愿望,干嘛又要搬回乡下呢?二叔年轻时是村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后就待在农村的他,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辛苦了几年,一家人住的仍然是两间泥草筑的小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二叔精心侍弄着自己的责任田,并抽空进城购买了种植和养殖类科技书籍,农闲时就一心扑在书本上,发誓一定要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书本

34、理论吃透后,二叔瞧准时机,一口气承包了生产队里搁荒多年的20 亩浅滩地,凭着书本上学到的技术,二叔用其中的6 亩地种植了紧俏药材,当年就获得效益。把剩下的14 亩荒滩地深挖成水塘养殖美国牛蛙和黄鳝,收入也颇为可观。3 年后,二叔在村公路旁建起全村最大的4 间红砖平房,一家人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居。2001 年,村内的承包合同到期后,二叔也不再承包水塘和田地,转而跑起了运输。他把乡亲们种养的鸡鸭鱼肉、瓜果蔬菜拉到城里卖。机,只要客户一个电话,二叔总是“高速直达”下来。在城市生活久了,二叔越来越像一个城里人。这时的二叔,家中安装了电话,身上配备了手。钱攒多了,二叔一家就在城里买了房居住他不但在和客户

35、谈生意时讲起了普通话,还抱着书本跟着收音机学起了英语,并报名参加了电脑培训班。看到二叔笨手笨脚地在键盘上摸索, 他的 “同班小同学”暗地取笑他: “都这把年龄了, 还赶什么时髦,真是有钱没地方花。”当二叔以优异的成绩在培训班毕业后,他在家装上了电脑并联了网,自己经营的产品专门设置了一个网页,把产品拿到网上销售。每当鼠标一点,全国各地的价格一目了然,产品发往何地最赚钱二叔了然于胸。电视连续剧刘老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二叔被剧中人刘老根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事迹深深感染,发誓自己要像刘老根一样带动村里人一起奔小康。为了时时激励自己,二叔特地把自己的网名取为“刘老根”。但是,对在城市生活得很舒适的二叔

36、为什么要把家搬到乡下我还是很疑惑?二叔笑着解释:“科学技术普及的今天, 现在咱乡下新农村建设各方面条件都不比城里差。再说了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回到乡下给乡亲们做个技术顾问,像刘老根一样做人,给大伙带个头指个路,共同致富奔小康。”【篇七】近来, 妻子老在我面前抱怨衣服没处放,我感到不解:前几年搬迁新居时家中不是一下子添置了一套组合大衣橱,怎么会不够用?直到一天我帮妻子整理衣橱时,才发现衣服真的是多得没处放了。大衣橱里挂满了时兴的西装、西裤、休闲服堆满了过时的旧衣服。记得 78 年我刚黄发垂髫初懂事理那会儿,家中用来放衣服的就是一只木箱几只大纸盒。那时, 母亲一年到头的外套基本上就是一身工作服。毛

37、线衣不敢奢望,能穿上棉纱织的衣裤便很满足了。织一身棉纱衣裤一般需要40 副手套,而车间每月只发2 副手套,再节省用也只能积馀一副手套,只得采取互相调剂的办法,或工友们互相凑着轮流织,或家庭成员之间攒起来让一人先织。父亲当时在机关工作,享受不到棉纱手套的劳保,姐姐下放农村还没有回城,妹妹还没出生,好在母亲在工厂,可这样一年节省累积的手套也只能满足一个人的半身棉纱衣裤。那时的旧衣服是个宝,妹妹一直是接姐姐的旧衣服,母亲的旧衣服自然归属姐姐。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姐姐考上了师范大学,临走时,小姨妈送了姐姐一身“新衣服”,除了一身外套还有绒衣、绒裤, 都是她结婚时置办的,没怎么穿过。姐姐感动得哭了,上大学

38、的岁月一直把小姨妈的这身“新衣服”穿在身上,逢人便说是小姨妈送给她的。父亲能穿的旧衣服更是不多。 92年我到女朋友家拜见她的父母时,在家中翻父亲的旧衣服,可翻来翻去都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 只有一件磨亮的丈青粗呢中山装还能撑点面子。这以后,这件粗呢中山装我就一直据为己有,逢出客便穿上它。那个年代我们姊妹仨过年穿的新衣服也只是商场处理的尾布,或是母亲从外面匀来的包装粗白布经过漂染,漂染出来的颜色也只能是豆绿、靓蓝、栗色和黑色。蓝的做长裤,绿的姐妹做上衣,栗色的由我做外套,均是奶奶亲手缝制。奶奶有个百宝箱,积攒着她平时帮人做衣服节省下来的布头,她会仔细帮我的姐姐妹妹挑选出一段大红或粉红的布头来,拼

39、接在袖口和衣襟处,这一点点细微的装饰总能稍稍抚慰姐姐和妹妹爱美的心。93 年我结婚时,想买一件像样的西装与爱人拍合影,因为穿西装人觉得精神,特别对我等肩膀不太宽的人,穿西装尽可以弥补身材的缺陷。可跑遍了整个小城的商场竟然都未能如愿。当时衣服很单调,不是中山装就是军便服,要么还有列宁装。最后还是托人到上海才买回了一件巴拿马西装,穿上后惹得我的亲友好一阵羡慕,纷纷打听是哪里买的?时间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一天,我陪妻子去逛街,只见老邮局门前的空道上挤满了一堆人,感到好奇,便与妻子一起上前看热闹。原来是个卖服装的,都是些没有见过的茄克衫,花花绿绿的甚是好看。见到地摊上的茄克衫已所剩无几,我和妻子连忙上前

40、争抢。虽然尺码不尽人意, 做工也不怎么讲究,但我们还是很满意。当时能在我们这个开放程度不高的小城买到钟情的茄克衫已是很欣慰了。回到家我们迫不急待地穿上茄克衫对着小镜子左照右照,就像是试穿新衣去拍结婚照。从 90 年代末起,我们这个小城的服装摊不但多了起来,而且服装店也鳞次栉比,各种新潮服装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在西装与休闲衫唱主流的同时,文化衫、T恤衫、蝙蝠衫、踩蹬裤、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裙、一步裙、A 字裙、超短裙、迷你裙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服装纷至踏来。爱美的妻子乐坏了,每次出去买服装都要拉上我这个 “参谋” , 以免 “满田拣瓜,拣得眼花”。可随之而来的旧衣服处理一时成了头疼的问题。妻子

41、是个好赶时髦的人,看到新潮服装上市,就拉上我去选购。可买回来穿不到半年又不高兴穿了。家中衣橱有一大半都被她占用了。儿子的衣服也不少,很多品牌服装,都是妻子买给他的。前年儿子已经工作,有条件自己买衣服了,可妻子还是不断地给他添衣服。儿子不在我们身边, 妻子觉得只有衣服才可以表达她的牵挂,只有衣服才可以代替她照料儿子。冬天儿子打电话回家,妻子开口就问: “你那里冷不冷啊?记得多穿衣服,衣服不够过年回来我替你买”家中不穿的旧衣服以前尽可以送送乡下亲戚,那时候,乡下亲戚上街带点大豆、花生之类的土特产来探望我们,款待他们后就找出一些不穿的旧衣服送给他们当回礼。临走时他们都是笑容满面,一副很知足的样子。可

42、时至今天再送他们旧衣服他们就觉得你是小看他了。 一次, 我打电话给乡下的老表,情真意切地让他顺便时到我这里来选一些旧衣服回去给儿子、 老婆穿,说这些服装都有七八成新,式样也不错。没想到他在电话里很不高兴地回我说,他家的旧衣服也多得没处放哩。我是个从穷日子里走出来的“节俭派”,一直舍不得添置新衣服,买件衣服都要穿好多年。而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我也喜欢在商场中追随着那服饰的潮流,并随着街上的流行色而不断地变着自己的服饰,为的是追逐已失去的青春,更为的是与时俱进。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篇八】每一个时代,总会在人心中留下共鸣的“回声”,它们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最强音,那些经典、旋律和作品,表达着我们绚烂的心声与情怀!70 后的我出生在韩城小村,那时村上最高处正午台上有个大喇叭,大队部的广播站就通过它每天发布上面的指示和任务。听大人们说每天晚上咿呀学语我一听到大喇叭广播,就高兴地挥动着小手“爸爸还,妈妈还。 ”后来长大一点,家家户户都安了喇叭,我家的小喇叭是爸爸所在的工厂废旧电话小听筒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