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现代散文阅读单元测评_第1页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现代散文阅读单元测评_第2页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现代散文阅读单元测评_第3页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现代散文阅读单元测评_第4页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现代散文阅读单元测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现代散文阅读单元测评囚绿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蕈菌(xn) 魔念(m)猗郁(y) 婆娑(su)B.陆蠡(l) 涸辙(h)淅沥(x) 嫩绿(ln)C.瞥见(pi) 茎叶(jng)纤细(xin) 脉络(lu)D.嵌着(qin) 移徙(x)葱茏(lng) 疲累(li)解析:B项,“嫩”应读“nn”;C项,“茎”应读“jng”;D项,“累”应读“li”。答案:A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要考虑孩子的智力因素,不要,一味“抢跑”。(

2、2)奥巴马政府选择了抵制由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建设,现在看来这一举措有些。(3)美国允许日本在地区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做法,将会与其“亚太再平衡”愿望。A.揠苗助长南辕北辙弄巧成拙B.揠苗助长弄巧成拙南辕北辙C.弄巧成拙揠苗助长南辕北辙D.南辕北辙弄巧成拙揠苗助长解析:“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 ( http: / / .21 )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弄巧成拙”,想要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根据语境,选B项。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公开指责美国不顾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所应肩负的责任而试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法来解

3、决自身问题的行径。B.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C.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为父亲写传记时,他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出发,务求真实。D.现在,微型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政府一次性三万元的注册资金补贴,还可以减免十万元税收和十万元贴息贷款的政策扶持。解析:B项,搭配不当,“改善”不能 ( http: / / .21 )和“弊端”搭配,应将“弊端”改为“现状”;C项,句式杂糅,“本着的态度”与“从出发”杂糅,应删去“出发”,或将“本着”改为“从”;D项,成分残缺,应在“十万元贴息贷款”前加“获得”。答

4、案:A4.导学号7476000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A.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B.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C.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D.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解析:根据句式前后一致及逻辑关系前后对应进行推断。答案: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

5、的文字,完成第58题。夹竹桃季羡林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不知道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 ( http: / / .21 )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 ( http: / / .21 )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

6、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 ( http: / / .21 ),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

7、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 ( http: / / .21 ),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 ( http: / / .21 )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

8、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 ( http: / / .21 )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我离

9、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 ( http: / / .21 )天会以后,缅甸的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 ( http: / / .21 ),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

10、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

11、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5.下面是对本文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前半部分写家乡的夹竹桃,极力铺陈夹竹桃的色、香、影,与文章后半部分所写的缅甸的夹竹桃形成鲜明的对比。B.文章写夹竹桃时间经历长,空间跨度大,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赞美了夹竹桃默默无闻、不事张扬的品格,这就是中缅友谊的特点。C.文章既有口语化的风趣多变,又有与文章契合的文言句式,并适时地插入四字句,体现出语言的起伏变化,节奏感强。D.夹竹桃古已有之,归有光的“芳姿受命独,奚假竹桃名” 从其非竹非桃的品性来寻找文思,正是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来歌吟夹竹桃的。E.季羡林强调散

12、文应该“不散”“严谨”,即将一丝不苟的严谨结构及对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独特体验传达给读者。本文则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解析:A项,文章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形 ( http: / / .21 )成鲜明的对比”理解有误,前面的描写是为后文做铺垫的。B项,“这就是中缅友谊的特点”理解牵强。D项,表达的是自己的独特体验,与归有光的诗意毫不相干。答案:CE6.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文章第段。解析:从修辞看,有比喻修辞;从表 ( http: / / .21 )达技巧看,有虚实结合的手法;从句式看,长短句、整散句都有运用;另外还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的手法。赏析时,先指明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参考答案:长句短

13、句、整 ( http: / / .21 )句散句交错使用,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用了虚实结合和联想想象的手法。月光下的夹竹桃影子各处不一样,模模糊糊,引发人们的幻想想象,幻想成地图、海轮、荇藻、游鱼、墨竹。视觉、嗅觉多种感觉结合。比如:“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7.在文章开头说:“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结合全文谈谈这样说的原因。解析:应从夹竹桃本身的特点和对夹竹桃 ( http: / / .21 )的偏爱两个角度分析。夹竹桃花季长,花

14、色奇丽,花影引人遐思;家中多年种植夹竹桃,在缅甸访问时又看到夹竹桃。这些都是本题的要点。参考答案:花期长久,赞美花的韧 ( http: / / .21 )性,借此表达出对生命的体验;花色奇丽,花影迷离,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幻想;家乡之花,寄托了赞美与思乡之情;中缅友谊的见证。8.夹竹桃因全身有毒,被人们砍伐、去除,而却对它一往情深。请结合文本并联系自身经历谈谈个人的感受。解析:夹竹桃虽然有毒,但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感情使情有独钟,再加上缅甸的出访经历,让对夹竹桃有特殊的感受。谈感受要结合具体的事物。参考答案:结合文本:个人喜好。 ( http: / / .21 )从小就喜欢夹竹桃,长大后,又因夹竹

15、桃而带来了新的认识、新的体验,是借物抒怀,寄情于物。独特认识与个人经历。文章前半部分是对童年的回忆,长大后离家走过很多地方,后来到达缅甸再次见到夹竹桃,赋予其中缅友谊的象征。这段经历决定了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凡事都有两面性,夹竹桃虽然有毒,但并不属于写作的内容,不影响借助夹竹桃表达情感。联系自身经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轻视的事物,往往由于自身的独特认识或体验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只小狗、一段残垣。三、语言运用9.导学号7476000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朋友,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 ( http: / /

16、 .21 )不成问题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 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奋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解析:处需要和后面的“人生的 ( http:

17、 / / .21 )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衔接;处需要和前面“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衔接,同时后面的部分也有一定的提示;处应与前面“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衔接,所以后面的部分应该也是谈“做有意义的事”。参考答案:人生有什么意义而在于怎样生活试着做点有意义的事10.观察下面的漫画,指出这一 ( http: / / .21 )漫画反映出当前旅游市场存在着什么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http: / / .21 )解析:漫画内容为导游用侮辱性的语言强制游客购物。这种强制性购物活动,既损害游客的权益,也损害景区的

18、利益。参考答案:漫画反映了导游强制游客购 ( http: / / .21 )物的问题。游客不买东西是游客的权利。导游强制游客购物,则是一种对游客权利的侵犯。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旅游品牌,也会使旅游市场遭受损失。故都的秋课时练(一)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饱尝(chng)赏玩(shng)领略(l) 疏疏落落(lo)B.陪衬(chn) 落蕊(ru)颓废(tu) 混混沌沌(dn)C.譬如(b) 幽远(yu)萧索(su) 潭柘寺(zh)D.平仄(s) 情趣(q)点缀(zhu) 一椽破屋(chun)解析:A项,“落”应读“lu”;C项,“譬”应读“p”,“索

19、”应读“su”;D项,“仄”应读“z”。答案: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在回忆祖父的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辞时一度因情绪而中断。(2)费德勒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地夸奖起太太和自己的团队表现。(3)这位失独母亲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她的儿子。A.不能自已情不自禁不由自主B.不由自主不能自已情不自禁C.情不自禁不由自主不能自已D.情不自禁不能自已不由自主解析:“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http: / / .21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从

20、语境看,第(1)句因横线前有“情绪”不能用“情不自禁”,否则重复。第(3)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不自禁”。答案: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俄罗斯政府对恐怖袭击始终 ( http: / / .21 )采取“零容忍”的强力政策,即便IS及其他恐怖组织对俄本土发动报复式恐怖袭击,也很难颠覆俄罗斯将IS主体力量隔绝在叙利亚的决心。B.作为半岛的最大邻国,中方不会坐视半岛稳定受到根本破坏,不会坐视中方的安全利益受到无端损害。我们强烈敦促各方理性克制,不要再激化矛盾。C.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让乡村教师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工

21、作生活条件,是留住乡村教师的必然选择。D.中国一直本着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是正确的。解析:A项,搭配不当,“颠覆”与 ( http: / / .21 )“决心”不搭配,可将“颠覆”改为“动摇”;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乡村教师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是留住”;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是正确的”。答案:B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时的宴会

22、之所。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不过北西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的一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A.B.C. D.解析:写现在,写过去,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应先填入现在的情况,再回顾过去。答案: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槐花香漫故乡情秋楠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我无意中想念起槐 ( http: / / .21 )花的模样,于是就有了想去看她的

23、冲动。大片的槐树当属于乡下那条河床了,河床两岸成排的老槐树,仍然苍劲挺拔。走近那条河,远远地就会望见槐花挂满枝头,那花朵在阳光的映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满树的花香铺满整个河床,惹得蜜蜂翩翩起舞,那满心的喜悦与畅快,你若不去走近田野,贴近自然,寻不来,也找不到。于是,我常常想起我与槐花成长的日子,一部分记忆已经模糊了,或是残缺了,但能让我想起孩提时,短暂的欢快。故乡的槐花有着和他处别样的趣事,在故 ( http: / / .21 )乡有一棵老槐树,她很奇特,开着五种颜色的花,因此叫五花槐。在全国没有几棵这样的树,方圆百里远近闻名,这村庄也就叫五花槐村了。冬去春来,老槐树发出嫩芽,五颜六色的花照

24、例绽放。虽几经风雨,她依然枝繁叶茂,花香宜人。每到夕阳西下孩子们放了学,都会在这里捉迷藏,围着她跑来跑去,孩子们的笑声传遍整个村庄,那情景印刻在我脑海里,不会丢去只有收藏了。听老人家讲槐树村的故事最开心不过 ( http: / / .21 )了。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时值三伏天,骑马路过五花槐村,人困马乏,他把马拴在庙前的槐树上,进庙安歇。庙外的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赵匡胤心烦意乱,长叹一声,说道:“宝蛙啊,宝蛙,你们别叫了,让我休息一会儿吧。要叫的话,你们就到村外叫去吧。”顿时,蛙声戛然而止。至现在,每到夏天村里还不会出现蛙鸣,这也成了后来专家们怎么也解释不了的疑问。蛙声刚停,马儿又“咴

25、咴”地大叫起来,赵匡胤急忙出来,见马又踢又跳,把树弄得伤痕累累,他赶快制住了马,惋惜地说:“老槐树啊,老槐树,是我连累了你,实在对不起,愿你伤口早日愈合,枝繁叶茂,花放五彩。”从那以后,这棵槐树的花就由黄色变成了五色。近来,再回去见到老槐树,她根部的马蹄印痕依然清晰可见。遥望故乡的春天,已是百花谢了春 ( http: / / .21 )红,而滨海小城的春天远远迟于故乡,我想故乡的脚步总是早于进入我的梦乡,或是因为我感受不到故乡槐花的味道,而晚于用这样的文字来怀想那时的美好。身在闹市久了,总会让人留恋一些往事,这根思绪也许是扎得很深,才引得我常常去想它。既然不会常常去看望,那就跟随风儿,一起走近

26、自然,欣赏那一抹风景,也是一件最大的幸事。又是一年槐花香,城市边缘的槐花与故乡 ( http: / / .21 )的槐花有着不同的美,一个载着儿时的记忆,一个记录成长的足迹。无论哪种美都有着一种空灵的美。那么就让我做一棵槐树吧,被这绿色包围,整个躯体被绿笼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路走着与绿色奔向远方。让我们握紧槐花的平和,回味一路走来的欢歌笑语,以一种宽宏和宁静直面人生,感悟上苍赐给的缘分,珍惜一路阳光、一路风雨所带给我们的无怨无悔。(有删改)5.下列对原文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多次提到了故乡的槐花香,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让读者能从中体会到丰富的感情。B.第一段中“你

27、若不去走近田野,贴 ( http: / / .21 )近自然,寻不来,也找不到”,告诉人们,只有走近田野,走近自然,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并从中收获快乐。C.第段中“身在闹市久了,总会让人留恋一些往事”,表达了对喧闹的滨海小城深深厌倦,渴望回归儿时的淳朴、宁静。D.无论是城市边缘的槐花,还是故乡的槐花,它们都记录着人生的足迹,都表现出一种空灵的美,但更爱故乡的槐花,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E.“我”希望自己能做一棵槐树,能“被绿笼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是因为当下的环境污染严重,表现了对未来的担忧。解析:C项,“对喧闹的滨海小城深深厌 ( http: / / .21 )倦”于文无据。D项

28、,“但更爱故乡的槐花,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文无据。E项,“因为当下的环境污染严重,表现了对未来的担忧”分析错误,想化身槐树,是表现对槐树、对故乡的爱。答案:AB6.文章第段写宋太祖赵匡胤的传说有什么作用解析:这个传说解释了村名的由来,同时也使作品情趣盎然,从而打动读者。参考答案:交代五花槐村得名的原因,表现五花槐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增加文章的文学情趣,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7.综观全文,为什么对故乡的槐花特别迷恋解析:抓住描写槐花的段落,再结合作 ( http: / / .21 )者的感情筛选整合即可。第一段写槐花美,并引发“我”的思乡情;第二、三两段写有关槐花的趣事和传说,“我”在五花槐村

29、中成长的情况;最后一段写槐花的美及槐花带来了生机。参考答案:故乡的槐花挂 ( http: / / .21 )满枝头,花香四溢,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故乡的槐花有很多趣事,留下了美丽的传说,让人沉醉;故乡的槐花见证了“我”的成长,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故乡的槐花给故乡带来了美,带来了生机。8.本文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内容及社会现实,就故乡的山水风物、神话传说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解析:故乡的山水风物、神话传说实质 ( http: / / .21 )上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结合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原文中的槐花形

30、象与主题,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分析。参考答案:故乡的一草一木 ( http: / / .21 )、一山一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这些山水风物相关的、年代久远的神话传说是故乡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了故乡的人,也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这些文化正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危险,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应以破坏故乡文化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三、语言运用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句式整齐,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涵养是一盆火,融化了结冰的心;涵养 ( http: / / .21 )是一杯酒,温暖了陌生的人;涵养是一阵春风,;涵

31、养是一道阳光,照亮了前进的路。一颗纯净的涵养之心,是一泓清泉,它涵养着人类文明最纯净的思想;一颗美丽的涵养之心,是一朵蓓蕾,;一颗缤纷的涵养之心,它牵引出的是彩霞满天。解析:第空,在内容上,应从人生与春风相关的“吹”思考作答;第空要结合“蓓蕾”的特点思考;第空要结合后面的“彩霞满天”思考。参考答案:吹绿了人生的季节它将吐露出一个生意盎然的春天是一片云雾10.导学号74760003下面是某校给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http: / / .21 )解析:这是一个流程图,解答此类题 ( http: / / .21 )目,首

32、先要确定说明顺序。先是“自学”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或“听课”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然后在“练习”中运用,进一步发现问题,巩固规律。参考答案:学习的过程,首先应通过自 ( http: / / .21 )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课时练(二)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凋谢(dio)潭柘寺(zh)屋椽(chun) 落蕊(ru)B.细腻(n) 平仄(z)椭圆(tu) 歧韵(q)C.文钞(cho) 橄榄(ln)嘶叫(s) 普陀(tu)D.鲈鱼(l) 鲑珍(u)驯鸽(xn) 譬

33、如(p)解析:D项,“鲑”应读“xi”。答案:D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当今社会,总有那么 ( http: / / .21 )一些不知敬畏为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道德、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于这种现象,要想,除了唤醒他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A.鱼目混珠振振有词扬汤止沸B.鱼龙混杂侃侃而谈扬汤止沸C.鱼龙混杂振振有词釜底抽薪D.鱼目混珠侃侃而谈釜底抽薪解析:“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 ( http: / / .21 )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34、。“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说话。褒义。“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词义,C项符合语境。答案:C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郁达夫认为古都是一种象征,这时它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古都,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

35、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解析: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偷换主语导致句子 ( http: / / .21 )结构混乱,可以改为“在郁达夫眼中,古都是一种象征”。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等问题”。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他不仅是记者、作家、电影工,还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答案:C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喜欢读 ( http: / / .21 )书,一半以上的德国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几乎天天读书。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

36、高,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也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德国人的读书兴趣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礼物就是书籍。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好像大家出门不带雨伞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好像一个人出门必须开车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等于出门没穿鞋子解析:文段中,“他们认为 ( http: / / .21 )”的前面一句讲的是德国家庭的藏书,这说明德国家庭非常重视读书,从这个角度考虑,可以把“家庭”作为陈述的主体,据此可排除B、D两项。再从句子的合理性来考虑,A项中“没有

37、书籍”和“不带雨伞”,二者没有相似性,所以不合适。答案: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 ( http: / / .21 )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 ( http: / / .21 )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

38、;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 ( http: / / .21 )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

39、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 ( http: / / .21 )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

40、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 ( http: / / .21 )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

41、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有删改)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B.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但对北方人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C.江南的冬天,虽有寒风,但冷不过一两日,总是微风和煦,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D.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E.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颜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解析:C项,“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与文章 ( http:

42、 / / .21 )内容不符。D项,“实写雪景”说法错误,此处是虚写。E项,表达“相见恨晚”的情感说法牵强,是在表达对江南悠闲境界的喜爱。答案:AB6.在江南“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解析:从第三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江南冬天不肃杀的原因是天气不冷、植物不凋。参考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7.说“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一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点是“这”字指代的内容,从文章第四段中不难看出“这”指的是上文中描述的江南冬天傍晚下着微雨时的悠闲境界。参考答案:悠闲、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8.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江南的

43、雪景时,共有四处引用了写雪的古诗句。这四处古诗句的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安排材料的顺序,结合诗句描述的内容和表现的意境分析即可。参考答案:不能。因为这四处按时 ( http: / / .21 )间顺序(从傍晚到第二天早上)记述了江南冬日降雪的全过程,每一处都是单独的美好画面,合起来写到了声、色、味、酒、花、人,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情画意。三、语言运用9.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冬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示例:有人感叹秋天,因为她的萧索,仿佛伤感和落寞的人生;有人赞美秋天,因为她的高阔,犹如沉稳而博大的胸怀。解析:所给示例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对偶句,从内容上看构成对比,每个

44、分句又采用因果倒置的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时要紧扣这些关键点。答案示例:有人感叹冬天,因为她的肃杀,仿佛冷酷而悲凉的社会;有人赞颂冬天,因为她的洁净,犹如清纯而高雅的情趣。10.下面是“中国网民文化节”活动的标志,请从构形的角度说明标志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字。( http: / / .21 )答案示例:标志整体呈现为一个舞动奔腾的人,彰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标志主体像字母e,象征网络;又像汉字“文”,代表文明。荷塘月色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闰月(yn)踱步(du)煤屑路(xi) 蓊蓊郁郁(wng)B.独处(ch) 曲折(q

45、)静悄悄(qio) 缕缕清香(l)C.颤动(chn) 酣眠(hn)峭楞楞(qio) 妖童媛女(yun)D.霎时(sh) 幽僻(b)梵婀玲() 纤腰束素(xin)解析:A项,“闰”应读“rn”;B项,“曲”应读“q”;D项,“僻”应读“p”。答案:C2.导学号7476000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被撞倒时他并不清醒,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感觉到腿部有些疼痛,没想到竟骨折了。(2)随着上车的人流,他也跟着上了车,等车开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方向不对。(3)缠绵的音乐有一种独到的意境,产生的美感,让人沉浸其中,感觉到幸福就在眼前。A.迷迷糊糊朦朦胧胧隐隐约约B.隐隐

46、约约朦朦胧胧迷迷糊糊C.隐隐约约迷迷糊糊朦朦胧胧D.朦朦胧胧迷迷糊糊隐隐约约解析:三个词语都有“不清楚,不明了”的意 ( http: / / .21 )思,但词语的侧重点不同。“迷迷糊糊”侧重于精神状态的不清楚,不明了。“隐隐约约”多用来形容视觉和听觉的不清楚,不准确,是一种感觉状态。“朦朦胧胧”多用来形容事物本身的不清楚,不清晰。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B.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化解房地产库存的说法引发了人们高度关注,住建部要

47、求各地进一步取消或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C.媒体做电商,要借鉴和吸收电商行业发展的先进成果,走自己特色的“媒体电商”之路,而不是照搬互联网企业模式,否则可能会水土不服。D.我校研究院发布的“退休版城市幸福指数”,采用指数形式,通过以退休人群生活品质为主线,全面衡量城市应对老龄化的建设情况。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积极”后加“开展 ( http: / / .21 )”;C项,“借鉴和吸收”与“成果”搭配不当; D项,句式杂糅,“通过”和“以为主线”杂糅。答案:B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屋后一片竹林,雾岚还未散尽,空气清新,鸟在 ( http: / / .21 )枝头争

48、鸣,起初声音不大。渐渐地,这些鸟儿全都展开歌喉,开始奏出交响乐,一呼一应,一应一答,一答一和,鸟音清新,动心悦耳。脚底像安了弹簧似的,鸟儿们从一个枝头蹦到另一个枝头,像钢琴大师手中飞逸而出的一串音符。恨自己不通鸟语,不能分享它们的快乐。A.蓬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B.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蓬蓬翠竹,只只鸟影C.翠竹蓬蓬,鸟影只只,鸟语啁啾,竹叶沙沙,微风过处,声声入耳D.微风过处,声声入耳,只只鸟影,鸟语啁啾,蓬蓬翠竹,竹叶沙沙解析:注意从由大到小、由实到虚的角度思考。先写鸟所在的环境,再写鸟,再写鸟声,再写感受。答案:A二、阅读鉴赏(201

49、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太湖碎锦范烟桥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 ( http: / / .21 ),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 ( http: / / .21 )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

50、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 ( http: / / .21 )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

51、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 ( http: / / .21 )展开了

52、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 (

53、http: / / .21 )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阴、晴、风、雨、云、雾, ( http: / / .21 )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

54、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

55、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D.第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解析:A项,对太湖东 ( http: / / .21 )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绘有详有略,主要是表现太湖山水的逸趣横生,所以A项不正确;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不正确。答案:AD6.文章第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解析:对东山一带的“胜概”进行概括,首 ( http: / / .21 )先得

56、理解“胜概”的含义,然后要定位材料范围第段,在原文中围绕东山的胜概去找答案。体会思想感情要从文章内容出发,先抓景物的特点,然后感悟和思考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1)文章第段写了三方面“ ( http: / / .21 )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7.导学号7476000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解析:内涵主要是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思考。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参考答案:“碎锦”用比喻手法,形 (

57、http: / / .21 )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必须围绕自己 ( http: / / .21 )选择的观点组织语言进行答题。题干给出的是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表明的某一观点。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和态

58、度,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阐释。答案示例:(1)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 ( http: / / .21 )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2)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 ( http: / / .21 )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

59、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三、语言运用9.请根据诗句“天寒红叶稀”描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形象,不超过60字。解析:首先审题,明确要求;然后抓住诗句中的景(“天”“红叶”)及景的特点描写。答案示例:(1)初冬时节,寒风飒飒,万木萧疏。几片黯淡枯瘦的红叶眷恋在僵硬的枝头,随风瑟瑟而舞,如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的几叶小舟。(2)深秋时节,扑面而来的寒气弥漫在山中,几片红叶点缀在一片空旷寂寥的山色中,在晚霞的映照下如山花般绚烂。10.下图是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的会徽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htt

60、p: / / .21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要 ( http: / / .21 )看有哪些构图要素,然后再理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会徽整体看是“河北”的“河”字,最上面的一点表示太阳,右侧一横表示长城。结合举办地和活动的特点解说即可。参考答案:构图要素:变形的“河”、太阳 ( http: / / .21 )、长城。寓意:变形的“河”呈现举办地是河北省,宛若水流的具象,孕育万物生命;太阳普照河北大地,预示园博会的举办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长城的形象展现河北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