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原卷版+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原卷版+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原卷版+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原卷版+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原卷版+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原卷版+解析版)(全国通用)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

2、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这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学的

3、悠久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4、。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中的尊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秦汉唐之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抛开这些历史观不

5、谈,资治通鉴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书。(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历史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正史”的地位。B作为重要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C资治通鉴的问世,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的局面。D“以史为鉴”以及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是资治通鉴的历史观。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的贡献。B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

6、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资治通鉴蕴含的史学家们的理想化的历史观。D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叙事精准,所以值得一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资治通鉴,中国史书体例难免单调,纪传体正史可能一家独大。B“帝王师”的特殊身份使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定位为帝王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C资治通鉴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D资治通鉴述朝代兴衰,陈礼乐刑政之兴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问题看似不可思

7、议。学界普遍将狂人日记作为20世纪文学写实主义主潮的滥觞发轫。在一百年后,从科幻小说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狂人日记,或许有些值得探讨的新颖启示。狂人日记试图透过表象,“从字缝里”破解世界的真实状态,这是违反当时伦理规范,以及人的常识的。科幻小说的写作也是反常识、反直觉的。它将人们熟见的现实打破了,读者不得不借助一种全新的话语,来重建有关真实的知识。如果把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阅读,小说中发生的叙事结构变化,正对应着将“眼前熟悉的现实”悬置而发出虚拟的问题“吃人的事,对么?”以及依照类似科幻小说那样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越直觉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即吃人是古已有之的事,有整个知识价值系统可以推演的

8、、存在于人性与知识的黑暗中、被人们视而不见的更深层的真实。王德威教授2019年在北大的演讲中,将鲁迅放在中国科幻的时间轴上。他指出科幻在写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异军突起,并借用鲁迅文学的一些命题和概念,解说当代科幻响应了鲁迅当年的“悬想”和“神思”。他在将当代科幻文学放在近代文学史、思想中思考时,参照往往都指向科幻与鲁迅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多位科幻新浪作家笔下(如刘慈欣、韩松、飞氘等),鲁迅都是一个经常重现的幽灵。比如韩松,在当代科幻新浪潮中,他被认为对鲁迅最有直接的继承,他的作品有意识地回应了鲁迅的一些主题。韩松把熟悉的鲁迅文学符号和标志语句,写进他自己科幻小说中,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像狂人那样,

9、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难以置信的“真实”,如地铁里描写地底的时空结构变化,需要在认知上经过反直觉的努力,才能看见。韩松的主人公们需要克服“看的恐惧”。科幻的视阈跨越深渊,让读者看见“不可见之物”、像狂人那样在字缝里读出字来,在认知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构、真相、未来甚至过去。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标题的确是一个有诚意的问题,但并不期待有一个“是”或者“否”的确定答案。关键在于提问本身。问题本身包含着对于必然性、确定性的知识系统的挑战,借用现代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可能在测量位置时不扰动动量”狂人日记相对于科幻小说的位置已经“不可测”,这同时改变了观察者们在习惯

10、上对狂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性质的认识,或者说这两者本身也变得“测不准”。常见的知识和文化系统告诉读者,狂人日记的发表对于中国文化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狂人日记是鲁迅对新青年启蒙律令的遵命稳定学,但他有自己的怀疑和绝望:“狂人”是否也是吃人者呢?狂人是否最后也被吃,或者竟然更不幸被治愈从而也加入吃人家庭?虽然起命于遵命文学,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形式与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传统与反思这一革命姿态本身的先锋位置。狂人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经过了对于熟悉生活的陌生化,然后又经过了文化意识上的去陌生化,再熟悉化,经过了一百年来学者们和思想领袖的不断阐述,狂人日记有了一个周密完整的解释框架,任何提问都显得不出奇了可以想

11、象,对本文标题包含的问题,也可以很容易的作出判断:当然会有一部分读者断然拒绝将狂人日记视为科幻小说。但是,假如把这个理所当然逆转回去,从去陌生化的文化解释退回去,回到鲁迅最初对他面对的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是否可见抵抗常规的梦魇异物?假设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狂人从熟悉的温情舒适的现实生活中,看到其中深渊一般的恐真。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拒绝“看的恐惧”,没有听从哥哥或者他人的道德劝诫和按照文化传统作出的老辈解释。狂人选择看向世界的深渊,一切都被译码、归零,他熟悉的梦境在塌陷。到此时,狂人意识到他自己也是那真相的一部分,也参与制造梦境,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走出这末日景象,他只能虚妄地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未

12、来。狂人通过认知上的选择,把自己的平凡生活变成一部改变世界观的科幻文本。在此基础上,所有对于熟悉的认知,都变得有待检视了。狂人借助新的认知系统变成新的物种,新的人,或者真实的人,他获得一种新的眼光,以及整个新的理解力与想象力。当然如上的叙述,并不能证明狂人日记就是科幻小说。但假如第一次阅读这篇小说,而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怎样看待狂人日记?最近才为中国学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译到韩文的时候,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来对待。4第段中“看的恐惧”具体是指_。5根据文意,以下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从狂人日记读者无法窥见当时的伦理规范。B可以依照类似科幻小说的阅读方法

13、来读狂人日记。C中国当代科幻作家都受到鲁迅创作思想的影响。D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韩国人无法读懂狂人日记。6对第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借“测不准”原理将对狂人日记的思考引向深入。B提醒读者要注意这个提问本身包含的价值和意义。C这个提问使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两者“测不准”。D读者对狂人日记的认识已经不再那么单一,确定。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8学校组织了一次关于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讨论活动。讨论一方认为狂人日记是写实小说,另一方则认为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请你选择加入其中一方参讨论,并根据文中的相关论述,拟出三条具体的理由支持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凝视故乡中审视自我读散文集结庐在人境

14、若水房蒙的散文集结庐在人境首篇是故乡,可见“故乡”二字于和本书有着特殊意义。在书中称他的故乡为溪坪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化名这个地处沂蒙山区的静僻山村,是幼年时期生长的地方。这里有着具象的山水风景和生动的乡土人情,饱含着阳光和泥土的芬芳。把自己投入到与故乡的关系之中审视、发现自我。书中的故乡更多是一个文学象征意义上的场所,是一个已经过滤和淘汰掉痛苦记忆的地方。它装载着的生命原点、记忆起点,以及追求“真善美”人生价值观的初始点,潜藏着当初为什么而出发的原始密钥,是随时可以回归的心灵家园和精神栖息地。曾在书中反复提及一顶斗笠,那是在自认为已非小孩子之际,斗胆向母亲申请由自己专门在集市挑选的斗笠,体现着个

15、人自由意志的初步形成。在蓝色翅膀中专门详细描写了斗笠被风吹走的过程。这在现实生活中本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但却一直耿耿于怀。一个人在衡量自己的物件时,首先看重的应该是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这才是最为珍贵、最为本真的生活态度。这顶斗笠其实不再是斗笠本身,已经文学意象化了。这是故乡一段已经消逝不见的美好时光,也是个人再也回不去的童真岁月,代表了他对真善美的孜孜追寻。经常在记忆中的故乡穿梭,通过与现实的人和事对比,去体味人间真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肖一文中,通过对比儿子与自己幼年时异曲同工的种种荒唐表现,展现了爱与宽容的力量,让人体会到了生命传承的意义。但有时,成长却也意味着失去。我们这一代人,是典型

16、的“过渡人”和“半裁人”。在农村长大却又在城市定居,是根植于土地上的作物,却又在高楼大厦的半空中存活,身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却又饱受农业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这使得我们的思想行动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和犹疑特征:讨厌喧嚣却又害怕孤独,享受人间烟火却又渴望精神家园,不愿随波逐流却也不想踽踽独行,思想上坚守传统,行为上却又放弃传统,常常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却又很少能够静下心来享受心灵沉思的安宁。所以,在自我介绍时写道:“思想开放的行动保守派,乐观旷达的悲观主义者,田园既茏的心为形役人。”在看来,那顶落在悬崖半空、被斜坡上的荆棘勾住的斗笠,正是他目前心境的写照。斗笠,这个农耕文化的象征,被风这个时间的具象吹

17、到上下无着的尴尬境地,不正是逃离乡野、投身城市,却又对乡村生活念念不忘的画像吗?面对这种成长和时代困惑,在以故乡为具象载体构造的心灵空间中,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藏区高原途中的悲悯,到辽阔大草原上的顿悟,从克孜勒苏河畔的随想,到天荒坪小镇的沉思,都留下了思考的印记。大地开头说:“我也曾于暮色四合时分疾行在乡野的路上,是的,归家的路上。如今还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归家的急切,仿佛脚步再慢一些,我就会被拦阻在外面的世界,从此失去走进家门的资格。”通过这本散文集,写出生命是从出发到回归再认识、再发现的历程。回归的过程,就是体味爱、发现生活本质的过程。笔下的心灵故乡,让人时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充实和满

18、足,这源自内心的真诚。一本好书,总能让读者从中看到自己或生活的影子。品读结庐在人境,我似乎总能在恍惚中看到自己,也总感觉它是能够安神静气的一杯清茶,含有能够帮助我们苏醒记忆的神奇配方,借助这些记忆密码,也许就能够找到回归心灵故乡的路。(摘编自2019年11月06日光明日报)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中的故乡溪坪只是化名,不能寄托对自己真实家乡无尽的热爱。B从房蒙自我介绍可以看出,他天生就是一个在思想行动中呈现矛盾和犹疑特征的人。C为了对成长和时代的困惑进行深入思考,房蒙以故乡为具象载体构造了心灵空间。D房蒙用真诚构建的自己笔下的心灵故乡,让人感受到一种难得的

19、宁静、充实和满足。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本论部分论证角度丰富,层次清晰。B文章中斗笠是一个重要物象,作为论据在本文不止一次出现,但论证的观点不一样。C本篇文章采用了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手法,既阐述房蒙的观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D文章末段论证了结庐在人境对我的影响和启发,较好的达到了图书推介的目的。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衡量自己的物件时,最为本真的生活态度应该是首先看重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B从文中可以看出,本文若水和散文集结庐在人境房蒙有着经历的共通性。C如一本书不能让读者看到自己或生活的影子,

20、找到回归心灵的路,它就不是一本好书。D有人说“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这与本文的书评理念是一致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

21、来的古文家的主张。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22、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

23、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摘编自振甫谈谈)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B与古文观

24、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 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的分寸感。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

25、种并列关系。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第一部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奇书山海经,是极其富有象征意味的。它呼唤着山川湖海的精灵和魂魄,黏附着泥土和方域。更值得珍视的是,山

26、海经展示了初民以神话思维所构想和理解的人间的“历史”。英雄神话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它是初民在形式中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高低,凭借惊天动地的行为对意志、力量和智慧赋予的崇高礼赞。“不量力,欲追日景”是世人对于夸父的志趣和命运的一种异说。但夸父之驰名古今,完全得力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行文有囊括六合、举重若轻的气魄。夸父逐日的目的并未明言,意在光芒逼人地显示自我存在的逐日行为本身,他由此成为失败的悲剧英雄,成为悲剧英雄之后,还要弃杖成林,福荫后世。在这里,一种生命的强力、意志的强力,简

27、直是力透纸背了。精卫填海的故事较为单纯。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鸟的形状、色彩、鸣叫,是温婉动人的,想不到其中包含着如此不可摧折的复仇意志:“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幅画面与夸父逐日相映成趣,一者幽邃精微,一者气势磅礴。西山、东海足见其远,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形成强烈的反差,谱出一曲小与大相较量的意志之歌。原始的力之美也存在于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之中。例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28、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应龙处南极。”描写涉及之处,足见双方的规模之大、阵容之盛、对抗性之强、战斗程度之激烈。这真可谓初民心目中的“立体战争”,天上地下,人、神、天象变幻相交织,以战争神话的形式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在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中,出现了堪称千古一绝的特异英雄: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庄子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9、。”七窍乃人借用视听认知世界的孔道,以及通过饮食呼吸进行吐故纳新的孔道。七窍凿通,人就有知有欲,那种原始含混的无知无欲的状态也就结束了。未凿七窍的“浑沌”,隐喻着某种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非文化的文化姿态。相反,刑天则在丧失首级之后,于心不甘地把面目重现于乳与脐之间,这就在无七窍的状态中重开七窍,变得有知有欲有怨有恨,从而把反抗精神的象征推向极致。二者一柔一刚,一象征哲理,一宣泄意志,显示了初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这就是山海经的永恒魅力:它以零碎的形态保存自己的原始性,又以宏大的方位结构思考着山川湖海间初民的同类与异类,猜想着人间的“历史”,描绘着战争与英雄,给千百年间虚构叙事以别具一

30、格的灵感触媒。(摘编自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描写夸父的文字,注重显示其逐日行为本身,而弱化了其逐日的目的,展现了其生命的强力、意志的强力,极具悲彩。B山海经北山经中描写精卫填海的文字,展现着温婉动人与不可摧折的反差,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的反差,幽邃精微和气势磅礴的反差。C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黄帝蚩尤之战,攻伐激烈,天上地下,由人至神,天象变幻,展现了“天人合一”哲学的真实风貌。D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刑天,断首后于心不甘,重开七窍,这与开凿七窍、皈依自然后的浑沌相比,展现了更为强大的反抗精神和宣泄意志。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31、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观点明确,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文章第三、四段分别用“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故事论述了山海经中蕴藏着初民的意志之歌。C文章为讨论特异英雄刑天有知有欲和反抗精神的进取过程,借浑沌被凿七窍的例子作类比,使得表述更为形象具体。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六段借用英雄神话、战争神话论述了初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显示了民间想象的原始性与神秘感,其英雄神话寄托了初民想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抗衡的愿望。B山海经中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神

32、话思维形态,体现了初民原始思维中的地缘观念、族群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C七窍凿通而浑沌死亡的神话是为证明人类应始终保持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姿态,切勿打破原始含混、无知无欲的状态。D山海经集中记录了零碎的神话片段和初民的原始思维,给千百年间虚构叙事以别具一格的灵感触媒。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关心所在。笔者尝

33、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感情基调低沉哀婉。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见到。古诗十九首的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远行客”“飙尘”“朝露”等,他们还

34、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这种浓郁的悲哀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如“三曹”的诗歌中也有对这种心态的抒写和表现。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正如诗中所写:“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择。白昼短暂,尚有黑夜可以利用,故而要秉烛夜游。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极大热忧。这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因为意识到了人生

35、的有限和虚无,他们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为了他们向往的心灵归宿。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了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反复书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离别的相思令人信感痛苦,甚至催人衰老。正如诗中所写的“思君令人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歌咏的主题始终国绕着人生,这正是它充满永恒魅

36、力的原因所在。(摘编自文晨曦的人生主题)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有很多议论,时至今日,学界依然存有不同看法。B古诗十九首笼罩着低沉情绪,反映出汉末士人感伤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C离别导致相思,相思使人痛苦,而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才是古代文士真挚的愿望。D本文认为,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贯穿于古诗十九首中,应是其主题所在。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总观点,然后将总观点分成三个层面来论证古诗十九首的主题。B文章大量引用古诗十九首中诗句,论据充分翔实,论证观点有力,让人信服。C文章多用比喻论证,如用“飙尘”“朝露

37、”“金石”等作比来说明人生短暂,形象具体。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三层环环相扣,论证逐层递进,脉络清晰。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古诗十九首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人生是其根本的关心所在。B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长时间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C汉末文人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使他们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享受现实人生。D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对离别的悲伤情绪的体悟和抒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他的审

38、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要寻求美的人生。但是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这一点,脂砚斋早就指出,当代许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如俞平伯、宋淇、余英时)也都谈到过。“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是“孽海情天”。大观园也是一个女儿国(除了贾宝玉),是一个“有情之天下”。大家读红楼梦都记得,第六十二回写湘云喝醉了酒,包了一包芍药花瓣当枕头,在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

39、是红香散乱,扇子掉在地下也埋在落花堆中,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口内还作睡语说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还有第六十三回,写怡红院“群芳开夜宴”大观园的少女们聚在怡红院内为宝玉作寿,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后都喝醉了,横七竖八睡了一地。第二天袭人说:“昨儿都好上了,晴雯连臊也忘了,我记得他还唱了一个。”四儿笑道:“姐姐忘了,连姐姐还唱了一个呢。在席的谁没唱过!”众人听了,都红了脸,用两手握着笑个不住。那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是美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歌颂。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象是当时社会中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小说写宝玉在梦中游

40、历“太虚幻境”时曾想到:“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现在搬进大观园,可以说是实现了宝玉的愿望,所以他“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大观园是他的理想世界。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净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汤显祖所谓“有法之天下”)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大观园这个春天的世界,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晴雯因为长得

41、美,所以被迫害致死)。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交响曲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冷月葬花魂”,是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一个情字”。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联系在一起,是很深刻的。为了表现这个悲剧性的主题,曹雪芹创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最突出的是贾宝玉、林黛玉,当然还有尤三姐、司棋等。中国小说最后都喜欢有一个“榜”(封神榜西游记)。据脂砚斋的批语,红楼梦最后有一个“情榜”,就是对

42、每个人都用“情”这个标准来评价一下。每个人都有一句评语。林黛玉的评语是“情情”,贾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这两个人都是有情人的典型,但有区别。林黛玉的情是专注的,就是两个人性情相投,你对我有情,我对你有情。这叫“情情”。而贾宝玉的情是普泛的,是一种博爱。大观园中的少女,不管对他是否有情,他都是一腔体贴去对待她。甚至对花草树木也是如此。所以脂砚斋说他是“绝代情痴”。红楼梦中一系列情节、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刻画这两位(以及其他许多)有情人的典型,最后都是为了表现我们前面说的那个悲剧性的主题。(节选自叶朗红楼梦的意蕴)2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是曹雪芹创造的一个以“情”来维

43、系社会关系的理想世界。B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宝玉与众姐妹诗意生活的“世外桃源”。C大观园里每天都上演着人物的悲欢离合,寄托了对美的欣赏,对情的珍视,对青春的眷念。D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被恶浊的世界包围,在宝玉挨打之后,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22简要概括认为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的依据。21D22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是“清净女儿之境”,是孽海情天,是一个“有情之天下”。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被周围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最终被吞噬。曹雪芹为了表现红楼梦的悲剧性主题,创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以“情”来评价人物。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整个说

44、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 ),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 )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轻灵,梦幻的作品另于厚重,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

45、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完全不能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 )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虽然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可是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

46、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23文中加点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按迹寻踪 n j xn zng 穿凿chun zoB失之于拙sh zh y zhu 执著zh zhC应运而生yng yn r shng 硬壳yng kD纵横驰骋zng hng ch chng 芜杂w z24填在原文( )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哭笑不得 匪夷所思 超脱 间离B匪夷所思 哭笑不得 超越 间离C哭笑不得 匪夷所思 超脱 分隔D匪夷所思 哭笑不得 超越 分隔25关于红楼梦中的“石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 )A“石头”是大荒山无稽崖下的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因此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47、B“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这就是小说中的“宝黛”爱情故事。C“石头”跟着贾宝玉一起来到人间,既象征贾宝玉的富贵尊荣,又显示了人生命运的不平衡,给他带来无限的苦恼。D红楼梦中的“石头”“无才可去补苍天”其实表明着贾宝玉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才能的“富贵闲人”。26关于红楼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B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

48、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C红楼梦以贾、史、林、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所以王国维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D红楼梦的曹雪芹是满族人,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共做过58年的江宁织造。后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诗鉴赏辞典序言(节选)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来探讨中国诗歌的民

49、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进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假如说,首创“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堪称新诗革命先行的纪念碑式作品

50、的,则历史性地留给了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这就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中国新诗是带着两大革命胎记诞生的:首先是在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新思潮的推动下,扫除了旧体诗词唱滥了的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其次是力图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而以口语入诗,作所谓白话诗,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从而走上了“诗体的大解放”的道路,其主要成就便是自由诗的诞生。在音律形式上它自然也曾对外国诗歌有所借鉴,但主要都加以融化,在中国现代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诗的语言来,而形成中国的自由体新诗。它是“五四”以来新诗运动对于旧

51、传统的突破,属于创造性的新发展。放在中国诗歌流变史的长河中来看,如商周四言,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隋唐律绝,宋词,元明曲令,都是递嬗升降,各自打着时代烙印;那么“五四”以来便是自由诗。自由诗并不是不要韵律,而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这是诗人戴望舒在论诗零札中指出的。它如同行云流水,临风作态,随物赋形,虽然变幻莫测,但并非没有理路可寻。讥讽自由诗是“分行写的散文”,无非是僵化了的审美偏见而已。27下列不属于新诗的主要特征的一项是( )A诗歌的境界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B力图排除僵死的文言词语,将口语入诗。C借鉴并融化了外国诗歌的

52、音律形式。D在中国现代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诗的语言,形成自由体新诗。2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适是新诗的最早开拓者,而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则奠定了新诗传统的主要基础。B新诗不断地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并适当地将其融化在自己的风格之中,逐渐趋同于世界文学。C“五四”以来的自由体新诗同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等一样,也有自己的时代烙印。D新诗打破了旧传统,在民歌的基础之上有了创造性的新发展,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点。2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融入了外来的东西,增加了它世界文学的色彩,当然,它也将发展自己的民族传

53、统。B郭沫若和他的代表作女神奠定了战斗的现实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从此以后,中国文人始终以笔为刀枪,创作战斗的诗篇。C新诗扫除了旧体诗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使作品更富有时代感和新生活情调,走向了新的诗歌境界。D自由诗也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毕竟与古诗不同,而注重内在情绪的变化,自有一定的理路可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上美影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的动画电影天书奇谭,至今被人们视为国产动画电影的经典之作和里程碑之作。天书奇谭改编自神魔小说平妖传,为了适合儿童观看,剧组在动画创作中采用了颠覆性的“串烧”方式进行剧本编排,将许多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融

54、汇在一起,创作出以蛋生、袁公和三只狐狸精为主角的故事。以文学名著为题材的天书奇谭颂扬蛋生的英雄气概和袁公的凛然正气,邪恶的狐妖最终受到惩罚。但讲述的故事并不枯燥,寓教于乐,真正达到了观众喜闻乐见的效果。角色造型在动画电影中不仅是视觉体现,从角色的造型中还能体现出文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展示。角色造型是将电影剧本中的文学语言视觉化,将抽象描写的语言具体化为图形样式,是角色造型师设计的角色与观众期待的角色产生共鸣的形象。天书奇谭塑造了蛋生可爱娃娃的动画形象,妖狐、县官、方丈与和尚等角色也都特色鲜明,让人过目难忘。在设计主角蛋生的形象时,参考了京剧中娃娃生的造型,圆圆的脸蛋上三根眉毛,加上月牙印

55、,别有一番味道。健硕的身体套上简洁的成人装束,腰上系红色腰带,寓意蛋生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英雄气概。蛋生壮实的身体也为结尾蛋生战胜三只狐妖埋下了伏笔。天书奇谭美术设计采用了民间壁画与传统建筑的造型风格,场景绘制通过色彩的浓淡来展现虚实,解决了单线平涂的绘画方式带来的弊端,使场景更具有立体感与层次感,丰富了场景的画面效果。传统建筑风格在场景中无处不在,皇宫建筑中出现的瑞兽、瓦件、藻井、琉璃等一应俱全,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彩缤纷的琉璃,全方位展现建筑的特色与艺术特点。片中园林里面的苍松翠柏、楼、阁、亭、假山掩映其间,优美而恬静,展现出了知府大人奢华的生活环境,可以说剧

56、组的场景设计师们将传统建筑原汁原味展现出来,体现出场景设计师精湛的手绘技艺与别具匠心。天书奇谭音乐编排上对表现妖狐的音乐设计加入了电声乐队,这在20世纪80年代具有超前意识,为突出黑狐妖而营造神秘恐怖的氛围,用电子音色模拟低沉的恐怖声音。不同的故事场景与角色运用不同的音乐,蛋生出场的音乐是轻松活波的,与前面的神秘气氛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民族器乐与民间歌曲中浓郁的民族韵味是体现动画电影民族特征重要的一面,增强了动画电影背景音乐丰富性,在民族乐器编排过程中,加入西洋乐器,将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混编,弥补了民族乐的音色的单一性。当下,中国动画电影要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还得从自身来寻找答案,特别是在互

57、联网时代,更需要强调文化产品的传统文化体现以及社会责任感。动画电影要围绕主流价值观,形成传播传统文化的强大声势。同时理顺动画电影的民族艺术脉络,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天书奇谭依然能为我们提供许多启示。(摘编自陈强“天书奇谭”到底奇在哪里)3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书奇谭中蛋生强壮的身体配上成人的装束和腰上的红带,体现出他的英雄气概。B天书奇谭在场景设置上独具匠心,电影中出现的建筑、园林等体现出传统建筑特点。C天书奇谭中音乐的创新及各个不同场景、角色音乐之间的对比增强了这部电影背景音乐的丰富性。D天书奇谭综合运用了传统绘画艺术、传统造型风格、戏剧艺术等,在今天仍

58、有借鉴意义。3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天书奇谭角色造型有鲜明特色前,解释了角色造型在动画电影中的意义。B文章第段采用总分总结构,阐述了天书奇谭在美术设计上具有的独特特点,重点突出。C文章第段从超前意识、民族特征、中西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天书奇谭在音乐编排方面的特点。D文章中间五段,从五个方面一一展开论述,使文章写作脉络清晰有序,论证全面。3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天书奇谭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经典之作的原因是其颠覆性改编了平妖传中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B为了将剧本中抽象描写的语言具体化为图形的样式,天书奇谭蛋生的造型就参考了京剧中娃娃生的造型特点。

59、C单线平涂的绘画方式没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所以天书奇谭就通过色彩浓淡变化等来丰富场景的画面效果。D中国动画电影要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可借鉴天书奇谭,巧妙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文化自信。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

60、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