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2届高考语文精选专题练 专题2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答案版+解析版)专题2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上曾子固龙图书宋张耒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
2、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
3、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
4、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注)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出乎其诚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B有不足以过之者 此小大之辩也C刚毅而信实 劳苦而功高如此D日趋于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于秦CA项,介词,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代词,代指写文章本来的分寸;结构助词,的;C项,连
5、词,表并列;D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和,跟。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考试大纲规定,文言虚词常考的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是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指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翻译。“用法”指文言虚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五个技巧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2代人检验法。文
6、言虚词的考查有时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它代人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3句位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4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判断的“者”“也”“乃”等。特殊虚词,不可忽视1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
7、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2兼词。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常见的兼词有“焉”“诸”“盍”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
8、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 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学也。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
9、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尧舜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1),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
10、下其高而近其远, 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 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解释:(1)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 不宜为足下道之也B乃以混蒙虚无为道 乃圣人之道也C盖以其渐远而难彰 盖切于事实而已D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今学者不深本之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拔今以复之古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B孔子删书,断自尧典孔子删篡尚书,依据来自尧典
11、C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D一本乎大中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B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C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D“陈言浅语”既是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5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2、温疫论原序吴又可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尝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居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
13、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 或谓温疫一症,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谬称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阖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
14、之遗亡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节选自吴又可温疫论,有删改)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鹿马攸分 攸:通“悠”,深,远B未有不殆者 殆:懈怠C十四日必瘳 瘳:痊愈D以俟高明者正之 俟:等待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B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C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何生民之不幸如此 夫晋,何厌之有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5、)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9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
16、律的专著。B按,小篆字形,形声字,本义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不同。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D格,文中为“纠正”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匡、稽”等。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瘟病的紧迫性。C崇祯辛巳年间,瘟
17、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居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3)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12吴又可为什么认为瘟疫患者“乃死于古册之遗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文正公祠堂记(清)沈德潜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
18、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已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
19、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 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
20、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选自归惠文钞卷八)1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必有固穷之节与兼普者天下之志 固穷:安于穷困B言者以危言中公 中:中伤,陷害C则能课实效 课:考核D又尝出典乡郡 典:制定典章律令1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其名不敝于天壤 则移其民于河东B观其之南都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C凡他人之所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其忠武之流亚与 其皆出于此乎15下列对原文有
21、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以议论的方式表明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志向,不能因为贵贱、荣辱、得失而有丝毫介意。B范文正公在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已任,学舍的起居饮食条件不佳,别人难以忍受,他却能安心读书,不以为意。C范文正公生平遭际坎坷,多次被贬,他虽然也曾担任台谏、州郡长官等不同的官职,但都未能“尽公之大用”,无法真正施展才华、建立功业。D范文正公历变不屈,矢志不渝,忠义之名妇需皆知,对于理学,他也是开启先河的人物。为其旧祠修葺而作的这篇碑记,是为了彰显范文正公不朽的节操。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而圣祖仁皇帝命从视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
22、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雨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17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2)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无沮善苏轼昔者先王之为天下,必使天下欣欣然常有无穷之心,力行不倦,而无自弃之意。夫惟自弃之人,则其为恶也,甚毒而不可解。是以圣人畏之,设为高位重禄以待能者,使天下皆得踊跃自奋,扳援而来,惟其才之不逮,力之不足,是以终不能至于其间,而非圣人塞其门、绝其途也。夫然,故一介之贱吏,闾阎之匹夫,莫不奔走于善,至于老死而不知
23、休息,此圣人以术驱之也。天下苟有甚恶而不可忍也,圣人既已绝之,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此非独不仁也,以为既已绝之,彼将一旦肆其愤毒,以残害吾民。是故绝之则不用,用之则不绝。既已绝之又复用之则是驱之于不善而又假之以其具也无所望而为善无所爱惜而不为恶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以无所望之人,而责其为善;以无所爱惜之人,而求其不为恶,又付之以人民,则天下知其不可也。世之贤者,何常之有?或出于贾竖贱人,甚者至于盗贼,往往而是。而儒生贵族,世之所望为君子者,或至于放肆不轨,小民之不若。圣人知其然,是故不逆定于其始进之时,而徐观其所试之效,使天下无必得之由,亦无必不可得之道,天下知其不可以必得也,然后勉强于功名而不敢
24、侥幸,知其不至于必不可得而可勉也,然后有以自慰其心,久而不懈。嗟夫!圣人之所以鼓舞天下,天下之人日化而不自知者,此其为术欤?后之为政者则不然。与人以必得,而绝人以必不可得。此其意以为进贤而退不肖。然天下之弊,莫甚于此。今夫制策之及等,进士之高第,皆以一日之间,而决取终身之富贵。此虽一时之文辞,而未知其临事之否,则其用之不已太遽乎!天下有用人而绝之者三。州县之更,苟非有大过而不可复用,则其他犯法,皆可使竭力为善以自赎。而今世之法,一陷于罪戾,则终身不迁,使之不自聊赖,而疾视其民,肆意妄行而无所顾惜。此其初未必小人也,不幸而陷于其中,途穷而无所入,则遂以自弃。府史贱吏,为国者知其不可也,是故岁久则
25、补以外官。以其所从来之卑也,而限其所至,则其中虽有出群之才,终亦不得齿于士大夫之列。夫人出身而仕者,将以求贵也,贵不可得而至矣,则将惟富之求,此其势然也。如是,则虽至于鞭笞戮辱,而不足以禁其贪。故夫此二者,不可以遂弃,则宜有以少假之也。入赀而仕者,皆得补都县之吏,彼知其终不得迁,亦将其一时之欲,无所不至。夫此,诚不可以迁也,则是用之之过而已。臣故曰:绝之则不用,用之则不绝。此三者之谓也。(有删节)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为高位重禄以待能者 待:等待B则屏之远方 屏:抑制C彼将一旦肆其愤毒 肆:发泄D终亦不得齿于士大夫之列 齿:排列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26、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其为恶也,甚毒而不可解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又付之以人民 去以六月息者也C天下之人日化而不自知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D绝之则不用 位卑则足羞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用设置高位重禄的方法驱使天下人争先恐后朝“善”目标前行,力行不倦,即使达不到目标,也只怪责自己才学不足,认为这是驭人的好方法。B认为,官吏一旦自弃则势必殃及百姓,危害深重,尤其是那些儒生贵族更甚,所以朝廷在选拔任用官吏时,不可以出身而论,当以治理政事能力为据。C认为任用官吏上的三种结果:州县之吏的自弃,府史贱吏的贪婪,入赀而仕者的逞欲,皆是“用人而绝之”之故,由此暗含对当
27、时治国者的委婉告诫。D此策论,扣住“用人”这一论点,巧妙地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层层剖析,水到聚成地得出放弃或任用官员二者只取其一的结论,发人深思。2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既已绝之又复用之则是驱之于不善而又假之以其具也无所望而为善无所爱惜而不为恶者天下一人而已矣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而儒生贵族,世之所望为君子者,或至于放肆不轨,小民之不若。(2)夫人出身而仕者,将以求贵也,贵不可得而至矣,则将惟富之求,此其势然也。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袁宗道夫士成乎有意耀其才也,有远才之本存焉。有意耀其才,则无论其本拨而神泄于外,而其才亦龊龊碌
28、碌,无纤毫之用于天下。夫惟杜机葆贞,凝定于渊默之中,即自弢其才,卒不得不显。盖其本立,其用自不可秘也。今夫花萼蕃郁,人睹木之华,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而先溉其根,何也?所培在本也。良玉韫于石,不待剖而山自润;明珠含于渊,不待摘而川自媚;莫邪藏于匣,不待操而精光自烁,人不可正睨者。何也?有本在焉,其用自不可秘也。而鞔代文士,未窥厥本,呶呶焉日私其土苴而诧于人。单辞偶合,辄气志凌厉;片语会意,辄做睨千古。谓左、屈以外,别无人品;词章以外,别无学问。是故长卿摘藻于上林,而聆窃赀之行者汗颊矣。康乐吐奇于春草,而耳其叛逆之谋者秽谭矣。下逮卢、骆、王、杨,亦皆用以负俗而贾祸,此岂其才之不赡哉?本不立也
29、。本不立者,何也?其器诚狭其识诚卑也故君于者口不言文艺而先植其本凝神而敛志回光而内鉴鍔斂而藏声。其器若万斛之舟,无所不载也;其识若登泰巅而嘹远,尺寸千里也。故方其韬光养嘿,退然不胜,如田唆野夫之胸无一能。而比其不得已而鸣,则矢口皆经济,吐咳成谟谋;振球琅之声,炳龙虎之文;星日比光,天壤不朽。岂比夫操胚属辞,矜骈丽而夸月露,拟之涂糈土羹,无裨缓急之用者哉!盖昔者禹、尹、虺、召之徒,皆备明圣显站之德,其器识深沉浑厚,莫可涯诶。而乃今读其训、诰、谟、典、诗歌,抑何尔雅闳伟哉!千古而下,端拜颂哦,不敢以文人目之,而亦争推为万世文章之祖。则吾所谓其本立,其用自不可秘者也。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狷
30、薄者,即文艺并失之矣。虽然,器识先矣,而识尤要焉。盖识不宏远者,其器必且浮浅;而包罗一世之襟度,固赖有昭晰六合之识见也。大其识者宜何如?日:豁之以致知,养之以无欲,其庶乎!注弢;掩藏。呶(no)呶:多言,即唠叨。康乐:谢灵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嘿;同“默”。2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无论其本拨而神泄于外 无论:不要说B良玉韫于石 韫:蕴藏C而耳其叛逆之谋者秽谭矣 谭:同“谈”,谈论D口不言文艺 文艺:文学和艺术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呶呶焉日私其土苴而诧于人 置杯焉则胶B矜骈丽而夸月露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则吾所谓其本
31、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信乎器识文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外和内互相需要,如果是气度狭小、学识浅薄的人,那写作方面的学问也就一同失去了。B在文中提出凡是学识不宏大博远的人,他的气度必然浮浅;而包罗世界的胸怀度量,本就依赖有能把天地四方看得清清楚楚的学识见解。C文章从反面论证了“立本”的重要性,又尖锐批评了当世之人不重“立本”的社会现象,并以古人不重“立本”遭祸的例子正面论证“立本”。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浅人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认为的“文如其人”意味着文学风格应表现文学家的人格内涵。2
32、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其器诚狭其识诚卑也故君子者口不言文艺而先植其本凝神而敛志回光而内鉴锷敛而藏声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莫邪藏于匣,不待操而精光自烁,人不可正睨者。何也?(2)盖识不宏远者,其器必且浮浅;而包罗一世之襟度,固赖有昭晰六合之识见也。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待以宾友,武陵不答。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表武陵主盐北边。易直以不职,薄其遇。会表置和籴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
33、而后求牒还都受钱。脱有寇薄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天下不治,病权不归有司也。盐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诚欲边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易直不纳。久之,入为太学博士。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 因出袖中书搢笏,郾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及为
34、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每言宗元无子,说度曰:“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优游江湖。”度未及用,而宗元死。(节选自新唐书)(注)判度支:官名,兼管财政收支事务。和籴: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2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易直以不职,薄其遇。 薄:迫近 B脱有寇薄城 脱:倘若C郾谢已得其人 谢:推辞 D宜以赋见还 见:我29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将待以宾友 作师说以贻之。B度未及用,而宗元死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C因出袖中书搢笏 因坐法华西亭。D乃杜牧所赋阿房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0请
3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31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吴武陵的形象特征。专题2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上曾子固龙图书宋张耒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
36、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
37、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38、。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注)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出乎其诚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B有不足以过之者 此小大之辩也C刚毅而信实 劳苦而功高如此D日趋于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于秦CA项,介词,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代词,代指写文章本来的分寸;结构助词,的
39、;C项,连词,表并列;D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和,跟。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考试大纲规定,文言虚词常考的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是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指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翻译。“用法”指文言虚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五个技巧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2代人
40、检验法。文言虚词的考查有时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它代人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3句位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4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判断的“者”“也”“乃”等。特殊虚词,不可忽视1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
41、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2兼词。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常见的兼词有“焉”“诸”“盍”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42、。其道, 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 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学也。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
43、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尧舜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1),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
44、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 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 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解释:(1)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 不宜为足下道之也B乃以混蒙虚无为道 乃圣人之道也C盖以其渐远而难彰 盖切于事实而已D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今学者不深本之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拔今以复之古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B孔子删书,断自尧典孔子删篡尚书,依
45、据来自尧典C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D一本乎大中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B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C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D“陈言浅语”既是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5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C2B3C4孔子当初生
46、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5张秀才治学的问题是:遵循三皇太古时期的学说,舍近求远,追求高深玄奥的言论, 脱离现实。首先指出君子治学的目的是践行“道”,这种“道”应是易知可法的,对“道” 的阐述应是易明可行的;接着用孔子删书的例子说明君子所追寻的“道”并非越久远越好,太久远后世就难以理解和效法了;然后以二典和孟子的言论为例,说明“道”体现在贴近现实的人与事中。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项,动词,践行;介词,对
47、。B项,副词,却;动词,表判断,是。C项,两个“盖”都是副词,表推测,大概。D项,名词,根本;动词,考查。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选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断”的意思不是“依据”,而是“截取”,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48、正确的一项”。C项,“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错误,原文“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可知批评的是“舍近求远”的作风。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昔”,当初;“孰”,谁;“去”,距离。(2)“且”,而且,又;“弗”,不;“道”,探讨。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要认
49、真审清题干,注意结合原文作答。本题题干要求“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可知本题有两问,考生应在原文找到相应答题区间,再结合原文作答。第一问,由原文第一段“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可知,张秀才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第二问,由第二段“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第三段“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第四段“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
50、切于事实而已”可知,首先指出治学的目的在于践行“道”,然后阐述“道”的特点,接着用孔子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以二典和孟轲的言论来论述道应“易知而近”。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
51、义。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我)前几天离开后,又拿之前(您)赠送的十几篇(谈论)古今的杂文,多次阅读它们,(发现您的)言论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远大。(我)揣摩您的用意,难道不是忧虑时俗,(因而)深入研究古代学说、阐明圣贤之道,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整治现今的混乱繁杂的现象吗?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学、有远大志向的人啊。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这样是不太对的。君子在治学上一定要践行道,之后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并且呈现在文章中阐发它,来让后世人信服(它)。这种道,就是周公、孔子、孟轲等人经常
52、践行从事的;这种文章,就是六经中记载的、至今都为人相信的。这种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够效法,这种文章容易明白并且能够践行。至于虚妄的人谈论道,却把混沌蒙昧虚假乌有(的说法)当作道,(把)洪荒虚无的远古当作(要效法的)古代,这种道难以效法,这种学说难以践行。孔子说:“道不远离人。”所谓道,是圣人之道,这道是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就能够掌握的,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孔子说:“我爱好古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它。”所谓古,它(包括的)事是君臣、上下、礼乐、刑法的事,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这是君子追求的学问。所谓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个问题,(是指)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
53、远呢?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不论及尧舜之前(的事),他谈论的治学,就称为“效法尧舜”。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太遥远难以说清楚,不能让后世人信服(它)。现在(的学者)生在距孔子很远的后世,却反过来想要探求尧舜之前(的事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尧舜之道是诸王(思想)的源头,孔子的赞叹是“广博啊”,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至于那尧典舜典,记述尧舜之道明白清楚,让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难以企及。二典的言论难道不高深吗?但它(论及的)事情没有超出使家族和睦,百姓安定,忧虑水患,会见诸侯,严谨法度罢了
54、。孔子之后,只有孟轲最懂得道,但是他谈论的没有超出教人种植桑麻,蓄养鸡豚,来说明(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论,难道不是(深奥广博的)言论?孟轲谈论的道,难道不是(真正的)道?但(二典记述的和孟轲谈论的)那些事却是世人特别容易了解接近的,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切合现实的事情罢了。现在的学者不认真遵循这种治学方式,却喜欢追求虚妄的人的言论,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太古之时,把虚无当作最好的学说,没有(辨别)高下远近。假如贤者能做到(正确地治学),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确地治学),没有过分的和达不到的,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就能延绵万世,可以践行不变了。现在(的学者)认为
55、(正确的治学之道)不值得学习,却以追求高远虚无为本领,去推广虚妄的人没有用处的言论,这不是治学的人(应该)竭尽心力(追求)的。应该稍微降低高度,拉近距离,来达到中正之道,这样差不多就符合(治学之道)了。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些陈旧浅显的言辞,像您这样见闻丰富学识广博,(本)不应该对您说这些。但我说这些的原因,是想让您降低高度,切近真正的道,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己呢。愿您稍微考虑一下(我所说的)。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温疫论原序吴又可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
56、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尝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居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 或谓温疫一症,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谬称全
57、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阖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亡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节
58、选自吴又可温疫论,有删改)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鹿马攸分 攸:通“悠”,深,远B未有不殆者 殆:懈怠C十四日必瘳 瘳:痊愈D以俟高明者正之 俟:等待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B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C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何生民之不幸如此 夫晋,何厌之有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
59、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9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B按,小篆字形,形声字,本义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不同。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
60、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D格,文中为“纠正”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匡、稽”等。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瘟病的紧迫性。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网约车租赁合同
- 输乳管阻塞的临床护理
- 建材新质生产力
- 腹膜后脓肿的临床护理
- 2025重庆轨道集团招聘1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国企招聘2025温州乐清市市属(管)国有企业招聘5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企业办公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沈阳化学试卷及答案七年级
- 商丘市初中考试卷及答案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第五单元测试题教案
- 商场运营部的培训
- 四年级 人教版 数学《小数的意义》课件
- 《糖尿病与肥胖》课件
- 医疗纠纷防范与医患沟通
- 服装设计与工艺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钢结构施工管理培训课件
- 护理MDT多学科联合查房
- 易制毒化学品采购员岗位职责
- 《浅析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5600字(论文)
- 儿科病例分析课件
- 2024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试卷与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