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第2章文言句子翻译(安徽专版)5份_第1页
2021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第2章文言句子翻译(安徽专版)5份_第2页
2021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第2章文言句子翻译(安徽专版)5份_第3页
2021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第2章文言句子翻译(安徽专版)5份_第4页
2021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第2章文言句子翻译(安徽专版)5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第2章文言句子翻译(安徽专版)5份专题二译准文言虚词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关键实词 骤、骇、试 答案: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关键虚词 而、然则特殊句式 点拨:“骤”译为“突然”;“骇”译为“吃惊”;“试”译为“考试,考查”;“而”连词,表承接,不译;“然则”,关键副词,“既然这样,那么”。语气(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关键实词 道、乞、退

2、答案: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万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关键虚词 两个“以”、 其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特殊句式 省略句 点拨:“道”译为“在路上”;“乞”请求;“退”使动用法,“使退”;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翻译为“通过”;“其”译为“他的”;“道”前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于道死”。参考译文: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是鄞地人,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孩子。小的时候桀骜不驯,不肯服帖顺从地追随他的兄长们,所做过的事也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他的兄长们也不注意他。他的父亲想把他寄居在寺庙里,不久因为他顽劣,把他关在一

3、所空房子里。万先生偷偷看见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史料,读后非常高兴,几天就读完了;他又看见有几本经学书籍,也都读完了。 出来后,就时时跟在各位兄长的身后,听他们的议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在家中讲课,万先生想参与进去,他的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万先生回答说:“看各位哥哥的学业造诣,我还是很容易参与进去的。”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从各种经义中给他出题目,又亲眼看着他写文章,洋洋洒洒的千言文章,一会儿就写成了。他的长兄非常吃惊,拿着他写的文章哭了,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父亲,说:“差一点贻误了我弟弟的才华。”他们的父亲也惊愕地说:“差一点贻误了我

4、儿子的才华。”这一天开始为万先生制作新的衣服和鞋子,送他进入私垫读书。过了一年,提出请求让他跟着梨洲先生学习,就请他坐在讲堂的高座上。万先生读书时一目数行,速度非常快,像决堤的海水,但曾经恪守有大学问的先辈的戒律,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看,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而重在把握要义。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知识渊博的学者,万先生得到浙江巡道许鸿勋先生的推荐,他极力推辞才获免。第二年,朝廷开设史局修写明史,昆山的徐元文学士请万先生去,当时史局征召士子许给七品官的俸禄,让他们成为翰林院纂修官,徐元文学士想援引这个旧例把这些授予万先生,万先生却请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史局,不担任官职,不领受

5、俸禄,史局的主管官答应了他。各位纂修官拿到稿子,都送到万先生这里审核查证,万先生看完,对侍从说:拿某书的某卷来,在某页上记录了某事,应当补进去;再拿某书的某卷来,在某页上记录了某事,应当参照比较。侍从按他的话去找来,没有任何差错。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先生亲手定稿的,虽然后来定稿的内容不都是依循万先生的旧作,但审查核实那底本,足够自成一部书的。万先生初到京城时,当时人们议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等到昆山徐乾学侍郎遭遇父母之丧,万先生和他谈论丧礼,才知道万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造诣,侍郎于是请万先生写成二百多卷有关五礼的书。在那个时候,京师的众多才子们集会,各自表现自己的专长,而万先生最安闲淡定,但从王

6、公贵族到下面的士子,没有不称呼他为万先生的,而万先生与别人交往,他自己署名只说“布衣万斯同”,不曾有其他的称呼。万先生为人平和,才德高尚,但他心中坚定执著。 已故督师的亲戚居于显要的职位,请求史馆对督师稍微宽容一点,万先生历数督师的罪过来劝告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万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嫡子非常困顿,万先生多次想为他谋求一个好的职位,最终没能得到,而万先生却不曾倦怠。他父亲的朋友冯跻仲侍郎的几个儿子被没收入勋卫的家中,万先生将他们赎出让他们回去。万先生不崇尚意气,不追求声名,不攀附显贵,尤其喜欢奖掖

7、提引后辈,惟恐失去人才,在讲学集会中多次恳切表达这样的意思,是个身体力行的君于。万先生死后,他的门人私下里给他取了“贞文”的谥号。只要是句中出现虚词,就一定留心尝试着翻译。要特别关注“然则”这样一类的双音节虚词。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除18个虚词外,一些常见的副词如“方”“卒”“弥”“虽”等也须关注。虚词的译法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情况:必须译出的。a有实词义项的则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b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不必译出的。如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助词等。总之,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需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请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答案采样 订正指导古代的下葬,穿上厚衣服放到柴木上,藏在原野里,不封藏不树碑,后代的圣人则用棺椁来下葬。 在没有关注语境、读通大意的情况下翻译,几个地方意思错了。“穿上厚衣服放到柴木上”“藏在原野里”“不封藏”都错了。其中虚词“之”翻译为“的”错误,应是主谓之间,不译。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实词“衣”是“穿”的意思,“易”译为“改变”。答案订正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2)其后牧儿

9、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答案采样 订正指导以后牧童丢失了羊,牧童拿着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圣人的棺材。 “其”是代词“这、那”,“其后”翻译为“在这以后”;“亡”是“丢失”的意思,第二个“其”指的不是圣人,根据语境很容易判断,应是指的“秦始皇”。答案订正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了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的棺椁。(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答案采样 订正指导孝文帝离开坟墓,用节俭来安定自己的精神,可以把它变成准则。 “去”是“放弃”的意思;“坟”根据文意,指的是“筑坟的礼节”;“神”应为“神明”;“可以”是两个

10、词语,“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把”的意思,其后省略了代词“之”。答案订正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参考译文:我听说贤圣的君主,广泛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啊!用北山石做椁,哪里能动摇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后事打算。孝文皇帝感悟,便薄葬,不建山坟。易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

11、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王、武王、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等到吴王阖闾,违背礼制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就挖掘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埋葬在骊山的山曲,下面阻住了三眼泉水,上面堆起了高高的山坟,它的高度有五十多丈,周长有五里多;水银做江海,黄金制成飞雁。天下苦于他的徭役就起来造反,骊山的坟墓还没有建成,周章就率领百万大军来到了。项羽烧掉了他的宫室以及营造的楼宇,以前的坟墓都被发掘了。 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

12、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至今,埋葬的礼节没有比秦始皇隆重的了,几年之间,在外遭受了项羽的灾祸,在内遭受了牧人的灾祸,难道不悲哀吗?所以品德越高的人越薄葬,智慧越高的人越不重视葬礼。没有德行与智慧的人,越崇尚厚葬,坟墓越高,宫室庙宇越华丽,他们的坟墓也越被发掘得快。从这点看来,明显与隐晦的效果,薄葬与厚葬的吉凶,已经很明白了。陛下登上皇位,亲身倡导节俭,开始营造初陵,它的规模简单而小,天下的人没有不说您圣贤明智的。等到迁到昌陵,就增加坟墓的高度,积土成山,发掘百姓的坟墓,积累起来有几万,营造城邑,计算着日期十分急促,费去的金钱成百上万。死亡的人在九泉之下怨恨,活着的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动了阴

13、阳两界,加上荒年,死亡的和流离失所的有十多万人,我非常怜悯他们。陛下仁慈的美德很深厚,聪慧明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崇尚汉家和刘氏的美德,光辉超过五帝、三王,却只是与暴秦乱君比谁更奢侈,比谁的坟墓更高,违背了贤明智慧的心,忘记了万世的安定,我私下里替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秦始皇增高山陵,实行厚葬,因为奢侈产生了祸害,值得引以为戒。初陵的规模,应该遵从大臣们的意见,来平息大家的怨气。 阅卷专家警示 1确定必须翻译出来的虚词前面说了,虚词有的不译,有的必须译出,什么才是确定翻译的标准呢?阅卷老师多年经验告诉我们秘密:只要是作为得分点的虚词,是必须译

14、出的,而且要靠语境和一定的推断方法才能译出的。2翻译虚词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全句的语气如“乃”字,可译作“于是”“才”“竟”三个义项,到底选哪个义项,一定要靠语境确定。3. 位置推断法推断虚词如“焉”字何时作助词,何时作代词,何时作兼词,只要看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就可以确定,尤其是它前面的词的“词性”。必要时可以用代入法检验。(1)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译文:_ _(2)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译文:_ _(3)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译文: _ _解析:(1)“其”前省略“于”,“在”的意思,应翻译出来;“其”代词,指房子。(2)“乃”是“于是”的意思。(3)“之”代词

15、,指代“房子”;“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代词“之”,代指建造书屋这件事,可翻译为“这”,翻译的时候应补上。答案:(1)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到户外。(2)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3)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用这来记录我昔日的梦。(1)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译文:_ _(2)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译文:_ _(3)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译文:_ _解析:(1)“之”代指前面的“奴仆”;“其”指“赎买奴仆”这件事;“于”,介词“从”。(2)“其”指“赎买奴仆”这件事;“于”,“对于”的意思;“则”翻译为“就”。(

16、3)“之”指代前面的结果;“以”介词,翻译为“从”。答案:(1)有人能够赎回他们的话,可从国库中领取赎金。(2)从国库中领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3)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参考译文: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人能够赎回他们的话,可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从诸侯中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谦让,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孔子说:“子贡这件事做得不妥。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买做奴仆的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

17、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1)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译文:_ _(2)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译文:_ _(3)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译文:_ _解析:(1)“以”是“把”的意思;“而”表承接,不译;“至于”,和现代意思相同。(2)“然”,“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的”。(3)“奚”代词,相当于“何”“胡”“为什么”“什么”的意思,“焉”语气词。答案:(1)刚才孙休进来,我把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德行告诉给他,我真担心他会吃惊以至迷

18、惑更深。(2)不对哩。孙休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错误的吗?错误的本来就不可能迷惑正确的。(3)他本来就因迷惑而来请教,又有什么过错呀!参考译文:孙休走出屋子,扁子回到房里。不多一会儿,扁子仰天长叹,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长叹呢?”扁子说:“刚才孙休进来,我把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德行告诉给他,我真担心他会吃惊以至迷惑更深。”弟子说:“不对哩。孙休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错误的吗?错误的本来就不可能迷惑正确的。孙休所说的话是不对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他本来就因迷惑而来请教,又有什么过错呀!”4阅读下面的文言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

19、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1)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译文:_ _(2)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译文:_ _(3)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译文:_ _(4)混迹于田夫野老,方

20、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译文:_ _解析:(1)四个“其”字分别译为:其中、他们(落第者)、其中、他们(考中者)。(2)于,在。(3)“为”,“创作”的意思;“以”连词,“来”;“莫”是“没有”的意思。(4)于,在;而,连词,来;然,的样子。答案:(1)其中落第者,未必都不是人才;考中的人,未必都是人才。(2)也曾与诸生一道屡次参加有司主持的科考。(3)创作文章和诗歌而传播于世,世上没有不知道先生大名的。(4)与田夫野老打成一片、和睦相处,并将以此种方式安度晚年。难道此生只能白白地度过吗?参考译文:科举考试被尊贵得很久了,天下读书人没有不为之追求艳羡的,早已深入于膏肓、肺腑之中,(人们)全都

21、要求得从这里出身,可未必有适用于天下的地方(人才)。其中落第者,未必都不是人才;考中的人,未必都是人才。居于上位的人因此而忧患,于是广泛地搜索寻访,从而涉及到那些隐居于山林中的布衣之士;而士子中也有趁机通过其他途径走了捷径的人,常常可以获取大官的权位。潘先生名声传遍天下三十年,也曾与诸生一道屡次参加有司主持的科考。主考官们的好恶与普通百姓不同,常常想着就要高中却又落第了。一旦放弃并远离科考,专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精心探究诸子百家之书,创作文章和诗歌而传播于世,世上没有不知道先生大名的。近来朝廷求贤的诏令屡屡颁下,士人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多得很,可先生还是隐迹山泽的清贫之士,与田夫野老打成一片、和睦

22、相处,并将以此种方式安度晚年。难道此生只能白白地度过吗?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译文:_ _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大意。“整弓”,整理弓箭。第一个“之”代指靶心,第二个“之”指何灌。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译文:_ _解析:“见”指拜见,“控守”指把守。这是一个省略句,补充出“不许”的省略主语“帝”。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技巧点拨:翻译文言语句,除了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外,还要注意一定的技巧

23、,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牢记五原则:“删”“换”“留”“调”“补”。做到“字字落实”。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任河东从事。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申明划定边界,不许他们前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发兵犯境。何灌面对敌阵向高处山崖射箭,每射必中山石,有的箭头都射到山崖的石头里面去了,辽军吃惊地把他当成是神人,迟疑徘徊着整兵离开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当年这件事,历数何灌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

24、行礼。随后,何灌任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引兵退走了。后来大臣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在御榻上指画,把衣服上的花纹比作敌我态势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任西上阁门使、担任威州刺史、掌管沧州。因为修建城障有功,再升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食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行船,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辆,沿边正值麦子成熟,愿意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何灌把这些意见上奏朝廷

25、,朝廷应允了。过了没多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州,他引邈川水灌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一带的百姓把它叫做广利渠。何灌后来调到河州,不久又防守岷州,并担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一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百姓不担心耕地干旱,则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也就能招够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才半年,就改善良田二万六千顷,招募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中最成功的。何灌陪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第二次射就没有射中。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你。”整理了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兵大举南侵

26、,朝廷把精锐骑兵都交付给梁方平固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的军队亦望风而溃。黄河南岸无一人抵御金兵,金兵于是一直攻打到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他率兵在京城西部边角抵御金兵三天,身受重伤,死于阵前,享年六十二岁。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在第一轮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经过紧密而集中的训练,但到了二轮复习时往往因为长期的搁置而陌生了原来的知识和技巧,所以二轮复习中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二轮的升格要做到以下几点:1关键实词译到位翻译题中,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重要的实词,而重要的实词往往是答案的赋分点,考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

27、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因此翻译句子要想得高分甚至满分,首先要翻译准确关键性的实词。2关键虚词译到位高考翻译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并非特别严格,翻译时基本含义准确即可。但是如果涉及句式问题,就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由文言虚词“引起”的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往往不同,翻译时要仔细辨析。3特殊句式译到位翻译题中,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固定结构是须要考生特别关注的对象,因为这些文言现象往往是命题者永不改变的设分点。4学会句子的意译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句子无法直接翻译,要采用恰当的意译。5学会反观检查文言句子翻译完毕,一定要通读全句,看是否通顺,还要放到原文中去检查句子前后意思是否连贯。最

28、好先打草稿,检验无误后再把答案抄写到答题纸上。专题一译准文言实词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关键实词 勿、惧、罪、止、力 答案:(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关键虚词 以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特殊句式 省略句:缺少主语。倒装句:“以。罪”“以力”介宾结构后置 点拨:“勿”译为“不要”;“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害怕”;“止”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停止”;“罪”,古今异义词,译为“刑罚”;“力”译为“强力”;结合语境分析,倒装的介宾结构要调整,省略的主语要加上。语气(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审题点

29、拨 答题点拨关键实词 改、正 答案:(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关键虚词 则特殊句式 省略句:缺少主语。 点拨:“改”译为“更改”;“正”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走上正轨”;“则”,副词,“那么”;“矣”译为“了”,表示陈述语气;省略的主语“国君”要加上。语气 矣:表陈述语气。(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关键实词 若、霸、举、本事 答案: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关键虚词 则、其特殊句式 点拨:“若”译为“你”;“霸”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称霸”;“举”译

30、为“做、成就”;“本事”,古今异义词,译为“根本的事情”;疑问和陈述的语气要翻译出来。语气 乎:表疑问语气。矣:表陈述语气。参考译文:桓公向管仲询问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了解他们的疾苦,并且要厚施德惠,不要用刑罚恐吓他们,不要用强力禁止他们。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百姓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言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人所喜欢的,就不强加于

31、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真好呀!”桓公又问道:“我想在天下修明政事来谋求定时会盟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呢?”管子回答说:“公家治理公家的人,家族治理家族的人,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他们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发出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坐在位子上,管仲、隰朋觐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现在那些鸿雁时而向南飞,时

32、而向北飞,时而回去,时而回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向天下通达它们的意向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就像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能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

33、,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赋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 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向近处的人显示忠信,向远处的人显示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竟好像流水一样。文言语句翻译的审题的关键在于找赋分点,把这些赋分点准确地翻译成功,就不会失分了。对于文言句子中实词的赋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处: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34、、发生活用的词语都是考查的重点实词。课本中出现的实词可能就是本句的关键实词,但往往以一词多义居多,所以分辨时要仔细斟酌。答好翻译题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通读全句,先放到原文(语境)中粗通句子的大意。2标画关键词语,试着在下面写出意思。重点关注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语。3当句子翻译不通时,要考虑是不是通假字。4关键词语翻译完毕,然后串联成句,不通顺的地方调整通顺,因为句子可能有倒装现象。5把翻译的句子代入原文,上下文连贯通顺,工整认真地在答题纸上写下答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答案采样 订正指导熊鼎到了以后,上奏完毕,不在职的官员有

35、几十个,熊鼎把他们列出来,清除出朝廷。 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省称;“数十辈”难理解,关键是“辈”字难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整体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别是上文“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答案订正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答案采样 订正指导皇上派遣人使熊鼎得到慰劳,熊鼎送给使者裘皮做的帽子,又派遣使者召唤熊

36、鼎。 本采样的答案主要失误在不理解语境,脱离语境,盯住单个的句子主观臆断,没有考虑这样的意思是否在文中可以行得通。“遣使”的主语是皇帝,“使”是名词“使者”的意思,“遣人使熊鼎”显然啰嗦不堪。“赐裘帽”的主语是皇帝而并非熊鼎,“中使”应是一个官职的名称,只翻译成“使者”是不准确的。答案订正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宣召熊鼎。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叛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便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

37、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来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的人大为惊骇,熊鼎镇抚他们,使这个地区恢复了平静。(熊鼎)升任起居注时,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将其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而当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这样做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前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

38、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因犯贪赃罪,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朝廷)问起我们来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都不能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为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

39、是就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朝廷)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熊鼎)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述说(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他们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他与赵成及知事杜寅都被杀了。 阅卷专家警示 1语境推断关键词翻译句子第一个准则是不能离开语境。对一些关键性的词语一定要避免主观臆断,从原文的语境中来确定它的意思。语境推断的基本方法是结构推断

40、、对称推断、连文推断。2重点关注古今异义词碰到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要格外留心,并加以区别。一般情况下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开翻译。3关注活用了的词语活用词的翻译和用语。如名词作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4关于难解字的翻译翻译中会碰到难字难词难以理解

41、,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邻字推想、成语推断、字形推断等,但最根本、最实用的还是语境推断。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_ _答案: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教别人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参考译文:即使有精美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教别人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这样才能反躬自问;懂得了自己知识贫乏之后,这样才能努力进德修业。所以说:教和

42、学是互相促进的。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译文:_ _(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

43、臂。译文:_ _解析:句(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句(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2)关羽曾被一只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本来字长生,是河东解人。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回来后授予偏将军一职,礼遇他很厚重。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

44、操知道他一定会离开,重重地赏赐了他。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左右的人想去追他,曹操说:“这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 (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3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陈(蕃

45、)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译文:_ _(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译文:_ _解析: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闾”,“式”通“轼”,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人;“闾”,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敬”。答案:(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

46、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参考译文: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题。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

47、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镃基:锄头。置邮:驿站。(1)将“”内的内容用“/”断句。(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文:_ _答案:(1)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2)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参考译文: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

48、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5阅读下面的短

49、文,完成文后各题。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虞君曰:“晋我同姓,不宜伐我。”宫之奇曰:“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公不听,遂许晋。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是 岁 也 晋 复 假 道 于 虞 以 伐 虢 虞 大 夫 宫 之 奇 谏 君 曰 晋 不 可 假 道 也 是 且 灭 虞。(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文:_ _答案:(1)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2)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

50、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参考译文:就在这一年,晋国又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虞君说:“(虞国)不能借道给晋国,这样做将会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君与我同姓,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虞国与虢国,(好像)嘴唇与牙齿,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公不听,便答应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俘虏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人,而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6用斜线(/)给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中山君飨都士,大

51、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_不_期_众_少_其_于_当_厄_怨_不_期_深_浅_其_于_伤_心_吾_以_一_杯_羊_羹_亡_国_以_一_壶_飧_得_士_二_人。” (选自战国策)译文:_ _解析:给本语段中画线句断句,要结合语意,根据对偶句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断句。答案: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翻译: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

52、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参考译文:中山国的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由于羊羹不够,司马子期没能吃上,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去,并煽动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逃走。这时,有两个人提着武器,尾随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过头来问这两人说:“你们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说:“在我们的父亲曾经快要饿死的时候,(多亏)您给了他饭吃,他才没有死。父亲在临死的时候叮嘱我们说:一旦中山君有急难,你们俩一定要冒死去保护。所以,我们是来保护您,愿为您效死力。”中山君听罢,仰天长叹:“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

53、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二、整体提升(一)(2011安庆三模)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

54、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玡,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悦。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

55、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制:帝王的命令。:用作通行证的帛。传:凭证。便宜:利益、好处。横草:使草倒下。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56、项是()A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 属:写作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徙:提拔C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辞:托辞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致:送达解析:B调动官职。答案:B解析:C均为介词,拿,用。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递进,况且/副词,将要。D.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同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B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几次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

57、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解析:D“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不是“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而是由于“吕嘉不欲内属”。答案:D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译文:_ _(2)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译文:_ _(3)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译文:_ _答案:(1)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为什么?(2)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

58、后上奏皇上。(3)臣子应当披上坚固的盔甲手持锋利的武器,抵挡敌人的利剑滚石,在前面开路。参考译文: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博闻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选为博士弟子。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终军告别太守离郡,到长安上书论事。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很特别,拜终军为谒者,供职宫禁中。元鼎年间,朝廷派博士徐偃到鲁国巡视风俗。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国煮盐铸铁。返京后,汇报情况,调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认为,春秋经义,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张汤能施加法

59、律,却无法驳倒他。皇上有令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偃说:“古时候,各个诸侯国习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时有朝见天子和参加盟会之类的事情,安危形势,瞬息万变,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诏令就自作主张的道理;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相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国家不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又反问徐偃说:“胶东南近琅玡,北接北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从四郡得到盐铁,徐偃你估计四郡的人口田地数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盐,不够用来同时供给二郡国吗?竟然假称受诏,自作主张,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这是圣明天子必须加以严惩的。”

60、徐偃理屈辞穷,承认有罪该死。皇上认为他的反驳很好。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到长安为博士弟子时,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终军问:“要这干什么?”官吏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说:“大丈夫西游进京,最终也不会返回合符的。”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很高兴。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我没有点滴之功,却能够供职宫禁,值宿警卫,领取了五年的俸禄。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但因我能力低下,不会打仗,不能为国驰骋疆场。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