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_第1页
桃花源记教案_第2页
桃花源记教案_第3页
桃花源记教案_第4页
桃花源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1 25.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理想。 教学方式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2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2、二、导入课文。 宋代有一位名闻天下的大文豪,因得罪权贵被贬出京,贬地是被当时人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已是垂垂老者的他满目含愁,神情凄惨,不知怎样才能度过这漫漫征程和以后寂寥的岁月。然而一本古人诗集却使他笑逐颜开,千般愁,万种虑,都被抛在了脑后。从此,这本诗集便伴随着他走向那不可知的未来。他规定一天读一首。并不是因为这些诗难懂,相反,他太喜欢这些诗了,在看似质朴无华,平淡无奇的外表下,蕴含着绚烂多彩、余味无穷的意味。所以,他要用心灵细细咀嚼。在咀嚼之中,这位大文豪找到了自己的隔代知音,找到了精神的新生。他就是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而那位古人就是大诗人陶渊明。 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了解多少呢?

3、三、作家作品。1陶渊明(365427)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他又名陶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征士”(按照当时的习俗,德高望重的人死了,应该加个谥号,一则为了褒扬死者,二则为了教育世人。当时文坛领袖的颜延之将此谥号给了陶渊明,并写了悼文,高度赞扬了他无与伦比的高洁节操。) 因为陶渊明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与当时文人的普遍倾向背道而驰。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节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

4、),但对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诗文却忽视了。到了唐代,陶渊明的作品才逐渐得到较高的评价。李白、杜甫都曾称颂过陶渊明。其诗文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到宋代才被逐渐以典范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欧阳修就说:“晋无文章,惟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苏东坡第一个成功地解读了陶渊明诗文,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最牢固的基石。 多少有识之士,宁可固守物质的清贫,也要追求精神的富有、享受精神的自由。陶渊明所塑造的世外桃源,更是多少代以来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家园、精神家园。 2经历: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

5、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3作品简介: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 反映。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

6、文,作者写作时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一)初读,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桃花源的美。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4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二)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并对本课文言文知识进行归纳: 本课

7、文言文知识归类: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6)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 (

8、放弃、舍弃,动词) 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退避三舍 (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5 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寻向所志 (作标记,动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名词) 齐谐(书名)志怪者也 (记述,动词) 三国志 (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 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 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 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

9、起,一同) 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判断) (2)省略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 便舍船,从口入(句前省略主语“渔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6 初极狭,才通人(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问所从来(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便要还家(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5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2)鸡犬相闻

10、: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3)豁然开朗:比喻开阔敞亮的样子。 (4)无人问津:形容没有人询问。 (5)落英缤纷:落:凋落;英:花;缤纷:繁多杂乱。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6)怡然自乐: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三)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1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叙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故事。 2你认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吗? 明

11、确:不真实。寄托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3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呢? 明确: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7 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

12、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4要想理解这篇文章,必须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作者生活的时代东晋末年,却是我们古代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之一。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民不聊生。另外,当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于不堪忍受黑暗的统治,有人遁入深山,远苛政,避战难,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有的甚至带领族人、乡邻一起逃亡,修坞壁,杜蹊径,自营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社会。当然,这些鲜为人知的地方,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但仍不能与桃源同日而语,因为其中没有牧歌般的田园风光,更没有桃源

13、那一份祥和安宁、其乐融融的气氛。 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状况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自己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撰写此文,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在这个理想的社会里,环境优美,怡然自乐。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 5后人常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明确:“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

14、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6中心思想: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8 7本文线索是什么?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8理解文章思路: 结构图解: 第1段:发现桃花林 第2段:进入桃花源 第3段:访问桃花源 第4段:离开桃花源 第5段:再寻桃花源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

15、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 第2段可分为两个小层次,其层意: 第1小层:记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2小层:记叙桃花源中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 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发现桃花林 景色幽美 生活环境 土地肥沃 进入、访问桃花源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 风俗淳朴 社会风尚 和平安宁 离开桃花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9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什么? (板书:世外桃源) 二、桃源带给

16、你怎样的“世外”感受?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比如:奇、美、乐等。) 注:第1段“异”是文章的文眼。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体会桃源带给我们的“奇、乐、美”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 (一)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文中交代了真实的时间和地点。分析其原因,需要联系全文的思 想内容和写法来思考。 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作者故意这样写真实的朝代,真实的地方,为下文虚构的“桃花源”增添真真假假,迷离恍惚的色彩。 (作者的介绍闪烁其词:虽然告诉读者渔人游历桃花源的时间是“晋太元中”,却又

17、不指明具体时间;虽然指明所在郡县是“武陵”,却又不告诉读者人物的姓名、住处,这样,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暗示了这背景是虚构的,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2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入源经过“奇”) 穿插词语积累:缘,沿着。 3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10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 穿插词语积累: 鲜美:鲜艳美丽,是两个词,在现

18、代汉语中则是“口味好”的意思。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的样子,这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异,感到奇怪,动词。欲,想要。穷,走完,动词。 4本段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什么?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文章一开头写的是桃林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同时也用桃林的美衬托桃源的美。 (二) 第2段: 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本句点评:洞口仅容

19、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话可以用陆游的哪个诗句来评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o),并怡然自乐。 本段中从总体上描绘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文字。 注:(1)本段中描写桃花源优美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11 (2)第2段从活动、穿戴、心情三方

20、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4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答案示例: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

21、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5穿插词语积累: 舍:舍弃,丢掉。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这个成语现在也用来比喻经过长期思索,突然明白了某个道理;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12 怡然自乐:成语,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三)第3段: 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

22、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出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2哪些句子可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中人来此“绝境”的原因?避秦时乱。 4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辨析词语的古今不同意义: 桃花源人为避战乱,为何只带妻子而狠心地丢下儿女? (“妻子”为“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他们来此“绝境”不是自寻死路吗? (“绝境”的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5桃源的美,不仅表现在环境,更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上。 生活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社会风尚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6你愿不愿意在

23、桃花源居住,为什么? (有的愿意,有的不愿意。教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选派代表回答。) 愿意派发言举例:我愿意。因为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因为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不愿意派发言举例:因为桃花源交通不便,生活水平很低;因为我们已步入现代文明社会,有高楼大厦,有高速公路,有高科技。桃花源人的生活跟我们的现代生活不可相提并论 教师因势诱导:桃花源人的生活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使是这样原始的生活,对于桃花源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奢侈,由此可见,当时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7“皆叹惋”是说谁叹惋?他们为什么叹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13 桃源

24、中人叹惋。感慨外面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艰难困苦。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8文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没有交代渔人和村人的对话内容,请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出他们的对话内容。 (略)解析: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语言环境来推测,对话的内容必是朝代的更替,战争给人们带的苦难等。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请推测桃源中人说这句话的心理。 桃源中人厌恶外面社会的黑暗,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和平安宁的生活。 10小结:这一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历。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写( ),一方面写( )

25、 桃花源中人的淳朴风尚;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 师讲解:这就是陶渊明以浪漫主义手法写的世上乌有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写桃花源里“靡王税”的安乐,正是要说明现实社会君主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陶渊明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而又耳闻目睹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愿望,才写出了这篇时代的杰作。 当然,陶渊明写出这篇杰作,是有其思想基础的。 一些学者指出,桃花源记的产生,其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受老子、庄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他们说,在原始社会,人们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26、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是受了魏晋以来嵇康、阮籍、鲍敬言等人思想的影响。嵇康说:“刑本禁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阮籍说:“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主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鲍敬言创“无君论”,认为君主是社会一切丑恶、灾难的根源。他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争,无荣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14 无辱。”这种言论,反映了农民阶级对残酷的封建统治者的抗议,表达了广大农民希望摆脱一切剥削压迫而过安居乐业生活的要求。三是受了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

27、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1穿插词句积累: (1)重点词: 具:详尽。 要:通“邀”,邀请。 咸:都。 妻子:妻子和儿女,是两个词,和现代汉语中“妻子”不同。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不必说,不要说,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延:请。 语:y,告诉,对说。 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足为奇”等。 (2)省略句。 根据上下文填出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屏显) 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 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桃花源记 15 (四)第4、5两段: 1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