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_第1页
1.3-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_第2页
1.3-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_第3页
1.3-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_第4页
1.3-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发展要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说明:可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萨拉热窝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在这里是英、法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国对德奥作战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 1915年5月7日,德国潜艇用鱼雷击沉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百余名美国乘客和社会名流丧生,为1917年4月美国参战的借口。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1918年;1、美国参战(1)原因:

2、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希望协约国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归还;捞取战利品,夺取战后世界霸权。(2)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表现?)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面的发展。影响了很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2、中国的参战: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3

3、、俄国退出战争:(3)影响:协约国阵营的变化改变了同盟国与协约国双方力量的对比。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德国西线的攻势(1)契机: 苏俄退出一战(2)目的: 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3)简况: 1918年37月,相继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但是很快受阻。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德国西线的攻势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1)准备: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开往前线。(2)反攻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

4、德军“兴登堡防线”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1、德国西线的攻势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1)准备:(2)反攻(3)结果: 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思考:促使德国投降的原因?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 1918年11月11日,日耳曼帝国被它试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摧毁,其罪恶的骄傲在此地屈服。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远比同盟国占有优势。世界制造业产量:陆军人数: 战争后备力量: 所利用资源:德奥占19.2%英法俄占27.9

5、%德奥达636万英法俄三国达873万同盟四国人口为1.45亿,英法俄和意大利人口达2.88亿。同盟国只有本国及被占有国的资源;协约国能利用殖半殖的资源,利于长期作战。1、经济劣势:三、同盟国集团瓦解的原因:三、同盟国集团瓦解的原因1、经济劣势:2、战略失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德国被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3、内部矛盾:(1)奥匈帝国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2)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对“战争引起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的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使各国在战争期间及末期普遍发生了革命运动,即“战争引起了革命”,这些

6、革命运动在同盟国表现的更为明显,革命运动的爆发加速了大战的结束,即“革命制止了战争”。三、同盟国集团瓦解的原因1、经济劣势:2、战略失误:3、内部矛盾: 4、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1)战争初期,日本的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3)僵持阶段,美国参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4)一批国家加入协约国,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从“意大利倒戈”中,看国家外交政策。材料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

7、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美国实行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中立”政策在地理位置上的超然位置材料二: “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保卫这些国家。”1917年3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就任总统演说词 (2)该演说词包含美国的何种意图?参战材料三: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

8、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材料四: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3)威尔逊宣称的参战目的是什么?你怎么看?美国的参战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材料五:两年半的“中立”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独占鳌头。美国工业总产值1914年为242亿美元,1916年为624亿美元,增长157.8。在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一万七千人。 思考:中立使美国获得实利,那美国为什么还要参战

9、呢?到1917年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中国参战;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东问题;对西方资本主义怀疑,转向学习俄国。拓展:一战与中国关系有关史实: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中国的一战史料精读材料一:想一想参加最近几次战斗的几个步兵团吧,他们中1/3的人没有步枪!这些可怜的家伙在暴风骤雨般的榴霰弹片中耐心

10、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 (俄)帕莱奥洛格一位大使的回忆录材料二:战壕里的俄国士兵向采访他的英国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武器一把绑在木棍上的刺刀。“先生,正如你看到的,这不是战争,而是一场屠杀。他们(德军)由大炮和毒气,我们只有胸膛。”材料三:俄国军队数量诚然惊人,可惜却是弊端丛生。军队上层食古不化,他们无视科技的进步给军事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没有认真吸取日俄战争失败的惨痛的教训,仍然死抱住过去那一套陈腐过时的理论不放,坚信刺刀胜过子弹。 毛元佑世纪初的列强混战1、根据材料,指出俄军在战争中有哪些劣势?请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争给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俄

11、国退出世界大战的原因。俄国经济落后,完全没有经济实力来进行反对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导致战争中屡遭败绩,损失惨重,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战争的失败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引起了革命;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为巩固政权,满足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不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有力地表达了人民要求和平和反战的立场,鼓舞了欧洲各交战国人民的反战运动。“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守:协约国的反攻同盟国瓦解1918年7月,战争后期第一次大规模反攻,将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带 9月底,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德军节节败退,西线崩溃随后,协约国在巴尔干开始反攻,保加利亚投降10月土耳其士兵自动放弃阵地,土耳其投降奥匈帝国在协约国打击下瓦解,11月投降.同盟国土崩瓦解分析:导致德国投降的原因有哪些呢?(1)同盟国的瓦解(土、保、奥的投降),德国陷入空前孤立。(2)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