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放飞梦想烛之武退秦师课前链接左传介绍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

2、,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左传“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点:一是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二是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三是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四是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知识回顾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晋公子重耳当年流亡路线图知识撷趣秦晋之好 晋献公死后,晋国一度陷入内乱,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19年,得到秦国的帮助才得以回国建立政权。晋文公即位后,又

3、迎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嬴,这就是俗语常说的“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郑国地处中原:北临晋国,南接楚地,西通周王,东邻群雄。齐楚秦晋争霸,郑国首当其冲。事件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其原因有二。一是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当年晋文公逃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楚国以失败告终,尽管郑国后来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二是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

4、,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秦国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晋 军秦 军课题解析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郑国被秦晋围困之际,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无益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孟 子 曰春秋

5、无义战连环画册课文诵读 大家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那就是:反复诵读!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因此我们尝试用朗读带动理解,要求:一要读准,二要读熟,三要读懂,四要读出情感。一要读准肆(s)其西封 阙(qu)秦 秦伯说(yu) 不知(zh) 无能为(wi)也矣 亡郑以陪(bi)邻 一、集体听课文范读,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读音函(hn) 氾(fn) 佚(y) 缒(zhu) 阙(qu) 贰(r) 戍sh戌x 戊w(点戍横戌戊中空) 杞(q)子二、定正字音君之薄(b)也 共(gng)其

6、乏困 朝(zho)济而夕设版焉 逢(png)孙 夫(f)晋 微夫(f)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二要读熟 古人读书主张“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所以,第一环节,大家一定要做到以上几点,同学们来读一读。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评价语言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是要读懂课文的内容,其次是要学会“抑扬顿挫”。什么是“抑扬顿挫”呢?那就要通过_,_, _,_来表其心,抒其意,传其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字诵读法”吧。三要读懂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中的停顿 ?课文讲了

7、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要去说退秦师 最后结局如何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撒离 教师范读,然后说说老师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如此处理。 小结 总的来说本段在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因此语速较慢,其中“无礼、贰、晋、秦、军”重读,因为要强调;而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是动词,当“驻扎”讲。 学生活动 请一位男生来试读,然后全体男生再读,最后全班同学读。第一自然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以:连词,因为。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状语后置句。于:介词,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8、驻扎。两句均为省略句。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贰:从属二主。 译本段字数虽少,仅25个字,但内容丰富,具体有哪些?郑国事件涉及对象 秦国 晋国事件发展形势 事件发生原因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候、秦伯围郑事件有机可乘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引导学生从三人的对话语气入手进行品读),教师范读,同学们先试着揣摩一下这三人说话的

9、语气。 学生活动 请三位男生分角色试读,体会不同的人物形象,最后全班同学读。 在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沉重坚定、胸有成竹的佚之狐;看到了一个情真意切、心平气和的郑伯;看到了一个深明大义、义无返顾的烛之武。第二自然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烛之武、佚之狐:郑国大夫。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于郑伯言。若:连词,表假设,如果。使:动词,派之:代词,他。师:军队。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译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10、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辞:推辞。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犹:副词,尚且。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通“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烛之武)许之而:副词,才。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译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烛之武三人物各做了什么事情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未见其人,先闻其才,形象刻画烛

11、之武形象;也可看出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这样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形象,人物形象更鲜活。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郑伯听柬后说动烛之武烛之武婉拒后承担重任 !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当前形势与个人利益进行透彻分析,从而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从说话的技巧入手进行品读),教师范读,同学们先试着揣摩一下烛之武说话的技

12、巧。 譬如,大家在孩提时代经常玩的游戏,就是假如你得罪了同学甲,甲找到他的好朋友同学乙帮忙,甲、乙分别在你回家的那条路上一头一尾的“候”你,此时,你除了告诉老师外,你走哪条路?用什么办法说服他?先认错,再瓦解,后诱惑。 这里,我们可以把秦、晋、郑比作三个人,就不难理解了。 学生活动 请学生根据不同内容试读,理解语言涵义,体会烛之武说话的技巧。烛之武辨论技巧秦晋合围郑既知亡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存郑会对秦国有利晋国曾经背信弃义晋国必将贪得无厌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变换角度,分析利害以利引诱,保存自己以史为鉴,分化离间欲壑难填,谨防将来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13、烦执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省略句,(烛之武)曰。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译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君有益”。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越过,跨过。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代词,它,指这件事。以:相当于“而”。焉:代

14、词,哪里,怎么。以:连词,来。表目的。陪:增加。厚、薄:词类活用,形作动,增强、削弱。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之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作名。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译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

15、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连词,况且。尝:副词,曾经。为:动词,给予。赐:恩惠,指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许:动词,同意,答应。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之:主谓之间,取独。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在东边。封:疆界,名词作动词,使成为疆界。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肆:动词,延伸,扩张。阙:动词,侵损,削减焉:代词,哪里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以:连词,而

16、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说,通“悦”,高兴。盟,动词,结盟订立盟约。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的大夫。乃,连词,于是。使,动词,派,派遣。戍,动词,守卫。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译 ?烛之武接受了什么重要任务说服秦国国君 ! ?烛之武是怎样完成任务的 !烛之武完成任务分五步实施第一步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17、事。 此处以退为进,搏得秦君好感,因此说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第二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阐明利害关系,动摇秦君,语气平缓而委婉。反问句语调要高,然后缓而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动摇秦君之心。第三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另换角度,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对背信弃义不屑一顾,读时前快后慢,表达激愤之情时语速较前要快。第四步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8、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最后,任务完成,语气平缓。 学生个 体诵读 全班诵读本段 第三自然段是本文最精彩的段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的烛之武形象,他那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国家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那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后人仰慕! 点评 本段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去尊严,既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又说明亡郑对秦的不利,既激愤晋国的背信弃义,又指责晋国的贪得无厌,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第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从诵读的语气入手进行品读),教师范读,同学们揣摩一下要读出怎样的语

19、气比较合适。 学生活动 请学生个体诵读、全班同学整体诵读,体会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语气。 事情本来得到圆满解决,可又支节横生,有人心中不平了,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呢?此时要坚决反对,晓之以理,诵读时语气中速而坚定。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子犯:狐偃的字。之:代词,它,指秦军。微:假如没有。夫(f)人:那人。因:动词,依靠。知:通“智”易:交换。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表商量,还是。敝:动词,损害。与:结交,亲附。去,离开。之,代词,它,指郑国。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

20、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译四要读出情感 有了对作者想表达情感的理解就完了吗?不是,还要在诵读把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注入过去,让自己的诵读更有情感,更有韵味,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课文把握秦晋围郑(1)烛之武临危受命(2)烛之武说退秦师(3)晋师撤离郑国(4)文章脉络结构图解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烛之武说服秦伯秦晋退师无礼于晋;贰于楚晋国居心叵测 (离间)灭郑无益于秦 (结盟)越国以鄙远亡郑

21、以陪邻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举例论证)若不阙秦(推理论证)秦伯说,与郑人盟子犯请击之困难失策行李往来共其乏困于秦有益于秦无益晋文公不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人物形象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试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伯、晋文公等。郑 伯:是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 主形象。 秦 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 烛之武:深明大义敢挑重担的志士,知难而上,义无 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佚之狐: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形象。晋文公:是一位贪婪,但理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 雄才大略的君主

22、形象。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一、伏笔照应二、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

23、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三、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

24、始有终,层次井然。问题探究 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危在旦夕。点明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文章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1、处处为秦着想2、利用秦晋矛盾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25、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境地。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没有半句乞求的话,相反,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处,再谈亡郑实是增加别国(晋)的土地,扩展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然后又分析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26、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正当秦伯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预言晋国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利用矛盾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

27、知识梳理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何厌之有?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已”通“矣”,语气词。“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今)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古)使者;(今)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有急而求子。(古)您,对人的敬称;(今)儿子。越国以鄙远。(古)边远的地方;(今)粗鄙、低下。微夫人之力。(古)那个人,(今)尊称人的妻子。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名词活用作动词,考虑,掂量。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受损、使得利。臣之壮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壮年,壮年之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活用作名词,恩惠,好处。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损害。肆其西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扩张、延伸。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