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统节日文化读本齐村乡北雅握小学目 录序言前言认识传统文化 乘龙兮辚辚 高驰兮冲天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5春节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 5清明节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19端午节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26中秋节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32重阳节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42其它传统节日 少年羁络青纹玉 游女花簪紫蒂桃乌鹊桥头双扇开 年年一度过河来 49附录 64后记海棠没有在夜色里绽放林中也没有梅花或雪莲守望了千年的沉默依旧是绿色的无言则这路上徘徊的寻梦者可否拥有梦里忧伤的自由可否有拣尽寒枝的自守呵护夜的安宁守望绿色的风序 言2005年10月由国申

2、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在一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对传统的认知缺乏。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答复,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

3、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 当论语被称为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子兵法课,四大创造,古代的许多科技创造,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学者时我们怎么想?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胡适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28岁回来,在当北大教授。不到30岁全国闻名,凭什么?凭

4、13岁之前受的国学教育根底!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今天,在急躁和喧哗中我们丧失了什么?仅仅是泛黄的书页,化尘的古人吗?我们丧失的是精神,传统文化的精神。新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呼唤文化的融合,但多元和融合就等于丧失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国家被尊重被认同,在于它能坚守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民族个性民族特色。全球化不意味要对本民族传统漠视和丧失,而是让中国更正国化。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不会只记得12月25日而忘了除夕,不会只记得2月14日而忘记了七夕。了解走近中国传统文

5、化,也许你会渐渐喜欢。这本小册子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撷取了几朵小浪花,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嬉戏海边,也许你会有些不同的感受。漂泊是天上的云回归是地上的河寻梦者的扁舟摇曳出万古风情前 言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应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以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中坚。但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兴叹,难怪被一些人评为巨大的历史包袱。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机械呆板地去随。把传统文化当做包袱,时刻背在身上,那不是老祖宗们

6、的本意。我们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宝库,为我所用,经过分析取其精华,继承它的文化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新的名词、概念、术语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市场经济的建立又膨胀了不少人的物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乎成为当今社会的时尚。这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不少青年人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当做沉重的历史包袱,当做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更有少数人将其当做应彻底摒弃的垃圾。这些问题让一些人认为青年人中出现了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仔细、冷静地想想也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社会快速转型、历史发生急剧变革过程中

7、的暂时现象,并非变革之后的必然结果。现代青年喜欢新奇与时髦,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与隔膜,固然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有关,但是我国五四运动反思传统文化产生的偏激与矫枉过正,几十年来教育容安排的失衡、屡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冲击等等,应是造成青年人冷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开展方面我们实际上不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港台地区,亦不如近邻国,这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在历史的开展中不是湮没,便是衰落。唯独中华文明一枝独秀,历五千年而不衰。在人类工业文明达于极点,日益受到自然惩罚的今天,又促使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回过头来,从中寻找解决自然与社会危机的方法,这不能

8、不说是一个奇迹。老子云:祸兮富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之世界开展应有一定的现实历史意义:它会对现代世界的开展痼疾有救治作用;它会对世界未来的开展有启迪作用。因此,我们应将传统文化当作一个充满精神财富的宝库,现不要把它当作包袱来拒斥。我们是可以从这个宝库中提取出许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文化寻根在苍老的竹简上一辆车行过绘出了属于文化自己的颜色荒凉孤寂和寥落白衣的书生走过手纂着古卷立在文明的脚下看着残存的墨迹流下第一滴眼泪为什么古老的东西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因为文化的根是一句忧伤的诗句乘龙兮辚辚 高驰兮冲天一 认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先民留给后人的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源远流

9、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历代先哲敲钟问响的无穷智慧。二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掘传统文化的丰富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容相符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明月、品月饼等。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

10、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外表上与时气无关的,比方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

11、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 春节是一条徘徊于遗忘与记忆之间的鱼年复一年 在我们纷乱的指缝间滑来滑去 就像我们期待已久的花朵作短暂的亲吻之后 又匆匆离去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春节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又名:三朝、三始、三元。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开端,一日的开端。 春节,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夏历 农历新年的称呼。春节不仅是汉族第一大节,也是我们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春节是汉族第一大

12、节日,其间的活动既包括严肃的国家礼仪,大臣在春节向皇帝贺正,皇帝赐宴,大臣之间团拜。春节同时也包括大量的民间风俗。它在古代是全体国民共同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各项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辞旧岁,迎新年。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礼仪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间的各种民俗活动都和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作新年的一局部。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腊八直到元宵节。腊八腊月初八 腊月初八有两个时间重叠的节日:腊日节和腊八节。 传统新年从腊日开场。先时,各代腊日日期不固定。汉代开场以腊月戌日为腊日。南朝梁代将

13、腊日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日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所以也叫腊祭。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先时代,腊祭是一岁之大祀。 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 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南北朝梁代的宗懔500563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们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邪气。 腊八节是佛教纪念性节日。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了佛教因素。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14、。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其原料可能是五种豆子。宋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二: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南宋时代腊八粥原料是胡桃、松子、乳覃、柿子、栗子等。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分赐百官。 当代最普遍的腊八风俗就是喝腊八粥,即用各种杂粮大、小米、豆子等所煮的粥。由于佛教影响淡化,普通人一般把腊八粥当作一种富于营养的特殊食品来对待。 祭灶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灶神的观念,先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 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北宋成大的祭灶诗详细表达了当时男人们用

15、美酒嘉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桔祥。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当时人用各种糖祭祀灶神,并用清水和草料祭祀灶神的马。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现代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神。 人们虽然祭祀灶神,但灶神的神圣性不高,人们常常以戏噱的态度对待它。用糖做祭品,就是要粘住它的嘴,不要它说坏话。给它的座骑也不过是清水一杯,草料一把而已。除夕腊月三十守岁和团圆饭常年的腊月三十,或小建年的腊月二十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通常被称为除夕。严格地讲,只有这天夜晚才是除夕。 新年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面对新年,人们第一个愿望就是全家团

16、圆。腊月三十日的晚饭,俗称年夜饭,或团圆饭。它非常丰富,要求全体家庭成员都在场,即团圆。如果有远在异地无法赶回,则空一个座位给他。团圆是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的最根本要求:人人平安安康。 团圆饭之后,人们开场守岁,也就是等待新旧年交接时刻的到来。汉代以后,中国人都把夜半子时视为一天的开场时刻。所以,守岁要一直守到夜半之后,甚至天亮。 守岁民俗的起源很早,南北朝时代已经流行。守岁时,全家欢聚,饮花椒酒 、屠酒、吃五辛盘。目的是驱邪、除病、保健。皇帝也守岁,并和臣子们一起赋诗助兴。为什么要守岁呢?饮花椒酒、屠酒、吃五辛盘都是为了驱邪、除病、保健,可见当时人对于新旧更替时刻的担忧。南北朝时代的说法,除夕会

17、有山臊恶鬼,近代民间传说有所谓年兽吃人,都突出表现了人们对这重要时刻的恐惧。于是,彻夜不眠,以保持警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守岁也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强烈期待。希望即将到来的新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开端。 现代民俗调查发现,老年人更倾向于守岁,他们认为守岁可以长寿。而晚辈如果守岁成功,也能为其长辈增加寿命。 守岁时有许多娱乐活动。例如,掷骰子、藏钩。所谓藏钩,就是把戒指、顶针之类藏起来,让人猜。反复进展,以定胜负。 百姓守岁时往往同时准备新年食品: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等等。朝正、团拜与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18、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 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孔颖达:四方诸侯会聚一堂,向周天子朝贺新年。天子安排乐舞招待他们。诸侯们赋诗言志,将天子比作太阳加以颂扬,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诸侯国也举行类似活动。论语乡党云:吉月,必朝服而朝。汉代朝正之礼依然。其中各级官员依次向皇帝献新年礼物,皇帝安排娱乐活动,并赏赐臣子。在地方政府中也组织官员新年庆贺。 清代朝正之礼提前到腊月三十日进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除夕记载: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是日清晨,皇上升殿受贺,庶僚叩谒本管,谓之拜官年。朝正之礼可以强化上下尊卑的关系。这对于加强君臣关系、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都有作用

19、。 在朝正活动中,恐怕不仅仅是大臣贺天子、下级贺上级,大概也包含了大臣们之间互相贺年的活动,即所谓团拜。 团拜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朱子语类卷九十一杂仪云:团拜须打圈拜,假设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民国时代,地方政府机关也从事团拜。大名县志民国二十三年云:自改行阳历以来,城每逢年节,县暑知会各机关人员及士绅,届时于指定地点行团拜礼,较之诣门互拜,颇称简便。现代政府机关和单位之中的新年团拜活动与古代团拜非常近似。团拜有利于增强和改善同事之间的联系。 团拜也在家族之中、朋友之间进展。 民间流行的拜年活动是一对一的拜年。在家庭,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现代简化为向长辈鞠躬。,并祝愿长辈安康长寿。

20、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以压岁钱,祝愿他安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活动,学界一般视为中国贺年片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普及各个阶层,年轻人使用尤多。这对于扩大交际很有益处。 社会变迁巨大,人们的社会交际围更大,联系方式更多。为防止过分烦琐的拜年活动,近年来,人们开场通过拜年、电子拜年。 元宵节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旧历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自然受到关注。它从最初的祭祀活动最终开展为一个全民狂欢的最大娱乐性节日。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但比拟可靠的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的太一祭。太

21、一祭是皇家在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星北极星,当时人认为太一星主宰着人类命运。后来元宵节祈求丰收、祈求子的风俗均渊源于此。 晋代已有元宵灯的做法。 隋代元宵节开展为灯结彩、锣鼓喧天的化装游行节日。唐代,元宵灯习俗风行于世。政府还专门开放夜禁三天,以便于人们赏灯。宋代元宵观灯更加兴盛,从十四一直延续到十八,而且燃放烟火。迄今为止。灯已经成为元宵节最为突出的、最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元宵灯本来并不仅仅是为了游玩欣赏,而是为了祈求生育。宋代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祝愿他们添子。 元宵节赏灯活动中还有猜灯谜

22、游戏,充满智慧和趣味。 同时还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传统艺术表演。 元宵节的时令食品是元宵,又名汤元、汤团。宋代出现汤元,当时叫浮圆子。周必大平国续稿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明清以后,吃元宵成为全国习俗。 现代元宵节习俗已经根本成为一种完全娱乐性的节日。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为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为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场逛各种社区性的大小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全城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春节习俗扫

23、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降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

24、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华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关于春节贴福字的来历,我国民间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传说,春节贴福字源于周朝的子牙(即太公)。子牙封神时,他老婆也来讨封。子牙说:你嫁到我家,让我穷了一辈子,看来你是个穷命,就封你为穷神吧!子牙的老婆不快乐了,说:封我为穷神,

25、叫我蹲在啥地方呀?子牙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了福字贴到门窗上,用以驱赶穷神。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成心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26、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春联、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古代驱鬼辟邪习俗,但是现代都开展为表达喜庆桔祥意愿的民间艺术。 在除夕之前,人们为春节所做的各项准备都已完成:清洁庭院,清扫房间,准备丰富的节日食品,为家人准备新衣等等。墙壁、门楣贴上春联,年画,窗户上贴窗花。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先典籍山海经佚文说:大海中的度朔山上有棵巨型桃树。树上有神荼、郁垒二神掌管所有的鬼。对于恶鬼,他们就用芦苇绳捆住喂老虎。黄帝据此创造了驱鬼风俗: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汉六朝沿袭此俗,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 因为桃人制

27、作复杂,三国时代开场用画了神像的桃板代替,甚至不再画像。六朝时开展为两块桃板挂在门上。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桃符的名字逐步被春联所替代。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国等地。目前的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两句诗,写在红纸上,贴于门户两边,大大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画神荼、郁垒就是后来门神画、年画的源头。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旦,绘二神,披甲执钺,贴于户之左右,谓之门神。宋代木版年画开场流行,年画的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清代,*柳青、桃花坞、潍坊成为中国三大年画产地。容除了门神之外,更多的还是表现美好愿望的连年有余、福禄寿等桔祥图

28、案。朴素、美丽、充满情趣的民间年画艺术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 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烧侩在除夕、八十年代在元宵。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开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兴旺,表达美好希望。 民间庭燎习俗在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关于庭燎的目的,一说是驱邪避灾。庭燎目的的另一种说法是祭祀祖先和神灵。清代也有用炭火盆代替的。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 ,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应该也是一种庭燎。称为烧松盆。 现代

29、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从具有强烈的驱邪色彩的庭燎,开展到生旺火象征全家兴旺,春节庆典中的这一点火习俗逐步摆脱了迷信色彩。 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开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目的是驱鬼怪。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 为什么会出现爆竹?民众认为春节点火

30、习俗和爆竹都是起源于古代的庭燎礼仪。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庭燎是烧柴,而南方多竹,如果用竹子代替柴,一定会爆响。旺火加巨响驱鬼在当时人看来比原来的庭燎效果好得多。于是,放爆竹驱鬼怪的习俗受到人们广泛热爱。 根据可靠史料,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民国时代呼兰县志、北镇县志都记载民众放爆竹的目的是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极好的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即使完全的无神论者也都喜爱放爆竹。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

31、异,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其中爆竹就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象征。爆竹以其极好的象征功能代替庭燎成为我们迎接新年的第一要事。如果不放爆竹,春节就不象春节! 年糕、饺子 年糕和饺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年食品,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粘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五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唐代的饺子形状的食物于1968年在*吐鲁番出土。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

32、。元代开场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场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好食物。 饺子这种普通食物被人民创造为文化象征符号,表达了人民群众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祭祖 家庭是社会的根底,祭祖加强了家庭成员、家族成员的情感联系。中国社会里宗族力量一直强大,与之相应的作为宗族思想的直接表达的祖灵崇拜也一直兴盛。加

33、上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影响,祭祖成为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 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安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春节祭祖是一年里最大规模的祭祖活动。节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画像或牌位整理好。春节前,或初一,摆上祭品,集体祭祀全体祖先。回家还要分别祭祀自家的直系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祖先功德所谓慎终追远 ,并祈求祖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幸福。当然也有团结家族力量、加强家庭关系的作用。 祭神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重申人和神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看到祭神的容。腊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间解释

34、为迎接灶神、财神等等。天明早饭前,人们面对神像祭祀天地全神。港、台等地还有新年抢烧第一柱香的习俗,据说成功者可以得到保佑。 生活中总有个人无法应付的困难,他们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所以,人们希望在新年到来时拜祭诸神,提前获得精神支持,是有重要意义的。 初一画鸡和初七人日初一画鸡和初七人日习俗是创造万物的象征 据叶舒宪先生的考证,我国古代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神灵在七天之依次创造动物与人类的神话,这种神话直接影响到春节的习俗。北齐书收传引南朝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其中说的正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

35、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者直接把鸡画在门上。这是象征鸡在第一天得到创造。到了正月初七,则把人像贴在帐子上。这是象征人类在第七天被创造。正月初七还被古人规定为人日。这一天,人们用七种菜做成菜羹,并用彩帛或金箔做成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这种习俗至今依然残存于、的一些地区。以上习俗分别象征各种动物和人类的起源,其中初一画鸡象征天地开辟第一天鸡的被创造,所以春节就是天地开辟第一天的象征。在此,一年的开端春节象征着宇宙开端的第一天。春节传说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

36、,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假设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照顾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假设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非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37、。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假设狂的

38、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降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二:万年创立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季节很乱,就有了想把季节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

39、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立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立历法已成,祖乙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

40、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三:贴春联和门神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

41、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场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桔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存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

42、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非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

43、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场在民间广为流传。春节诗篇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百节年为首,春节俗称过年,这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最绚丽多彩,辉煌夺目的节日,是普天之下炎黄子最隆重、热烈、且最彻底地表达这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气质的盛大节日。其色彩纷呈的民俗事象和顽强向上的民族心理,不仅为

44、中华民族披上了美丽的光环,且以其熠熠光耀闪烁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喜庆、团圆、热闹、祈盼与祝福则是关东年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根本容。 交流探讨:1现在过年还有那些传统习俗呢?2能结合春节文化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吗?梦幻天堂介子推和母亲相拥成火阴阳之间我和母亲横隔一粒黄土一挂银白瀑布母亲咀嚼得津津有味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45、,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

46、介休县境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制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制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安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47、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假设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场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

48、传至今。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

49、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银行等字样,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纸,谓之打发外祟。插柳

50、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展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柳有强大的生

51、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

52、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似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得意,男女或戴之。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

53、,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管生时年月,凡官民不管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踏青: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

54、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荡秋千: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场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

55、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假设飞,很有趣味。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秋千的描述。唐诗人韦庄曾有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高映画秋千。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郎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确实充满诗情画意。民间多爱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舞荡嬉戏。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前人们最爱玩的游戏。风筝,在我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

56、下。南北朝时期,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军围困,大臣羊侃曾用风筝系上诏书,招来援军救驾。风筝最初的作用只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群众娱乐品,历来爱到文学家的传唱。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开展到相当精致的

57、程度。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妨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纫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倒霉,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倒霉。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场,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

58、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创造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只是梳

59、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农村孩子给自己教师送,让离开家门单独在偏僻的山乡小村教书育人的园丁分享节日的美食。清明节寄托了我们对祖先的思念,对烈士的敬仰;子推馍加深了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清明古诗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上冢宋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

60、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清明对联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交流探讨:1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