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4份)(湖南)_第1页
202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4份)(湖南)_第2页
202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4份)(湖南)_第3页
202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4份)(湖南)_第4页
202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4份)(湖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4份)(湖南)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四)(湖南)一、文言文阅读(23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断句题4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叶 嘉 传苏 轼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

2、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

3、“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

4、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传zhun传车,驿站的车马。饫(y)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山薮深山密林。苶 (ni)疲倦。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来源:A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B给传遣诣京师 给:供给,提供C嘉勃然吐气 勃:大怒,激怒D遂得爵其子 爵:封爵位,授以官爵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5、A其先处上谷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上为责欧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上以不见嘉月余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重视节操培养,胸怀大志,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C文章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

6、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始 吾 见 嘉 未 甚 好 也 久 味 其 言 殊 令 人 爱 朕 之 精 魄 不 觉 洒 然 而醒 书 曰 启 乃 心 沃 朕 心 嘉 之 谓 也。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3分)译文:_(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3分)译文:_(3)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4分)译文:_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断句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610题。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

8、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

9、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有改动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本而节用 本:根本,指农业生产B、寒暑未薄而疾 薄:至,靠近C、雩而雨 雨:下雨D、故错人而思天 错:使弄错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0、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殃祸与治世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禹以治 何以战C、是何也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D、因物而多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天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君主好坏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B、文章还认为,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天地为人类服务。C、对“星队木鸣”等异象,认为不足畏,那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并进一步认为,政治清明,则异象迭起也没什么关系。但对于“雩而雨”的现象,只好作出含糊的解释。D、文章把散句和整句结合起来

11、,挥洒自如,使说理透彻,行文气势和节奏感强。运用设问、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酣畅淋漓的表述了观点。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第一第三小题各3分,第二小题4分)(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译文:(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译文:(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译文:13给下面的句子用斜线断句。(3分)上 闇 而 政 险 则 是 虽 无 一 至 者 无 益 也 夫 星 之 队 木 之 鸣 是 天 地 之 变 阴 阳 之 化 物 之 罕 至 者 也三、文言文阅读(共22 分,其中69题,每小题3分,10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

12、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

13、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

14、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选自古文观止)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目:看作。C尽解党人而释之 释:解释。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责备。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故何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所惜者名节 为国者无

15、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D惟君子则有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8下列用“/”给文中画双实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B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C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D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

16、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B文章第节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C文章第节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亡其国”的结论;对舜被朋党所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是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是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

17、论的风格和特点。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3分)译文:()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4分)译文:()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3分)译文:四、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焚驴志 王若虚岁己末,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 ”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

18、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所置斯酷欤 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 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

19、 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 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亟:赶快B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预:参与C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愆:过失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谢:辞谢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适民家有产白驴者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若水旱之事,岂其所知 彼与彼年相若也C. 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D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7、文中画波

20、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B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C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D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8、文章是一篇寓言故事,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寓意。9、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来源:(1)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3分)(2)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 (5分)(3)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2分)五、文言文阅读

21、(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书鲁亮侪清 袁枚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 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 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李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

22、:“观公状貌,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至省,先谒两司, 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

23、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 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乾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 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致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

24、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 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要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节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三藩:清初封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守云南,

25、平南王尚可喜守广东,靖南王耿仲明守福建。后,三藩渐成割据势力。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摄:代理B鲁不谢,走出 谢:感谢C中牟令竟无恙 竟:最终D与三藩要盟 要:要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 /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C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 /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D为质子于吴 / 不拘于时,学于余7.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A.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

26、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B.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C.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D. 吴王坐朝/亮侪侍侧/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鲁亮侪在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任职,被派去收缴中牟县令李令的官印,并代替李令接任县令的官位。B在摘印事件中,文章详写了三个片段,即鲁亮侪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以及严厉指出田文镜的过失。C鲁亮侪“掷印铿然”、“竟怒马驰去”的举动是出人意料的,这充分显示

27、出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和奇伟正直的形象。D文章通过描写田文镜的威猛严苛以及其他官员的懦弱胆怯,有力地衬托出鲁亮侪的胆识才干和沉着勇敢。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3分)译文: 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3分)译文: 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4分)译文:六、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lO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沈季长元丰中为崇政殿说书,考开封进士,既罢,入见,神宗曰:“论不以智治国,谁为此者 ”对曰:“李定所为。”上曰:“闻定意讥朕。”季长曰:“定事陛

28、下有年,顷者御史言定乃人伦所弃,陛下力排群议,而定始得为人如初,继又擢用不次,定虽怀利,尚当知恩,臣以此敢谓无讥陛下意。诗序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书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陛下自视岂任智者,不知何自嫌疑,乃信此为讥也?”上曰: “卿言甚善,朕今已释然矣,卿长者,乃喜为人辩谤。”对曰:“臣非为人辩谤,乃为陛下辩谮也。”他日,上语及前代君臣,因曰:“汉武帝学神仙不死之术,卿晓其意否?此乃贪生以固位耳,故其晚年举措谬戾,祸贻骨肉,几覆宗社。且人主固位,其祸犹尔,则为人臣而固位者,其患亦何所不至,故朕每患天下之士能轻爵禄者少。”季长曰:“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人主有尊德

29、乐道之志,士皆以不得爵禄为耻,宁有轻爵禄者哉 至于言违谏怫,士有去志,故以爵禄为轻。”上曰:“诚如卿言。” 按季长虽尝至修起居注,其后但终于庶僚,史不立传。王和甫铭其墓载此两论,予在史院时未之见也。其子铢为侍从,恨不获附见之,故表出于是。 沈季长元丰年间是崇政殿说书的,在开封府考进士,考完试后,觐见皇帝,神宗说:“试题为论不以智治国,这是谁定的题目 ”沈回答说:“是李定出的。”皇帝说:“听李定的意思是要讥讽我。,季长说:“李定伺候陛下已经好多年了,时不时有御史说李定违经叛道,陛下极力排除众人的非议,李定才能和从前一样做人,并且重用他而不排斥他,李定虽然势利,应当会知恩图报的。所以臣敢说李定并无

30、讥讽陛下之意。诗经序言道:说的人没有罪过,而听到的人足以引起警惕。尚书说:奸臣骂你怨你,则说明皇上有德行。陛下自己难道怀疑是否任用了贤人吗 竟相信这是对您的讥讽吗 ”皇上说:“爱卿说的很对,今日我放下心了,你很善于替别人辟谣。”沈说:“我不是替人辟谣,而是为陛下辨别是非的。”几天以后,皇上说到从前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问道:“汉武帝学长生不老的方法,你们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这说明他是想依靠长寿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晚年施政暴戾,甚至殃及自己的儿子,差点颠覆国家社稷。况且皇帝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弊端已经如此了,那么作为臣子的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弊端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呢 所以我每天担心天下轻视名利

31、的人越来越少。”季长说:“能人而轻视名利的,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件好事。而对于国家来说则不好了。皇上有尊崇有识之士的意思,他们则以未被封官晋爵为耻,那么还有轻视名利的人吗 至于进言未被采纳的,他们有离开的意思,所以才会轻视名利。”皇上说:“确实如你所说。” 编者按:沈季长虽然曾被皇上召见,但他始终做小官,所以史书未曾记载关于他的事迹。王和甫为他撰写墓志铭,书写了这两篇文章,我在历史书院的时候不曾看到过。他的儿子沈铢官至侍从,很遗憾没有能够见到他,所以写了这么一份文章以记其事。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顷者御史言定乃人伦所弃 人伦:人类、人们 B不知何自嫌疑 嫌疑:产生

32、疑惑 C乃喜为人辩谤 谤:毁谤 D故其晚年举措谬戾,祸贻骨肉 贻:遗留,殃及 5A(人伦: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关系,此处指亲戚朋友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言之者无罪 B. 上语及前代君臣,因曰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且人主固位,其祸犹尔 D. 其后但终于庶僚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B(两个“因”都作“于是,就”;A前为代词,的人,后为助词,不译;C前为连词,况且,后为副词,D.前为介词,在,后为介词,被。)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

33、为国言之则非福也 B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 C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 D. 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 7.D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宋神宗和沈季长在对待名利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4分) 答: 8宋神宗担心臣子追名逐利,祸及国家;沈季长则认为有能力的人要得到皇上重用,要为国尽力,就应该加官进爵,得名得利。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定始得为人如初,继又擢用不次 译文: (2)臣非为人辩谤,乃为陛下辩谮也。 译文: 来源: (3)王和甫为他撰写墓志铭,书写了这两篇文章,我在历史书院的时候不曾看到过。译文:9.(

34、1)李定才能和从前一样做人,并且重用他而不排斥他。(2)我不是替人辟谣,而是为陛下辨别是非的。(3)王和甫为他撰写墓志铭,书写了这两篇文章,我在历史书院的时候不曾看到过。参考答案一、5C(勃:此处是形容情绪高昂,激动)6D(A代词,他的;副词,竟,增强语气。B副词,才;副词,竟然。C介词,因为,由于;介词,被。D、介词,因为。)7D(“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错)8始吾见嘉未甚好也/ 久味其言/ 殊令人爱/ 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 启乃心/ 沃 朕心/ 嘉之谓也。(每对2处记1分)9(1)先生认为他很出众,为(他)写了记录他的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当时。(3分“奇”“著其行录”各1分,补

35、全省略1分,句意不顺酌情扣分)(2)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3分,“司”“逆”“堪”各1 分,句意不顺酌情扣分)(3)然而他严肃耐心劝谏、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应该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的。(4分,“正色”“身”“盖”“有以”各1分,句意不顺酌情扣分)来源: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茂先很喜欢它,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时人所采用,然而会给后世留下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叶茂先安葬在郝源,子孙于是都成为郝源人。到了叶嘉这一代,他年轻时就注

36、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成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当时。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提供驿站的车马送他到京城来。太守开始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人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叶嘉没出来,郡守亲自到山中,劝说他,才登车出发。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

37、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用来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 ”叶嘉情绪高昂地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您选用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吩咐人把他作为有声望的人物来安排他,又让他掌管机要事务。不久,皇上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容色并未改变。皇上为此责备欧阳高,爱怜叶嘉,看着他的脸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并设宴款待他。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

38、起初我看到叶嘉时并没有多少好感,久久体味他的话,却特别让人珍爱,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吧。”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那人甜言蜜语口齿伶俐,这样才喜欢他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皇上于是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

39、。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市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住在福建的叶姓人也很多,但住在郝源的一族是最好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之列,可也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严肃耐心劝谏、尽力报

40、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应该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的。二、9、D(错,通“措”,放弃,废弃。)10、D(A“而”表转折,可是;B“以”,介词,凭借;C“何”,代词,为什么;D第一个“因”是“顺应、听任”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的意思。)11、C“对于雩而雨的现象,只能作出含糊的解释”说法错,旗帜鲜明,认为这是寻常现象。12、(1)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2) 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3)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

41、呢?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常”“为”两词。(2)句重点关注“君”“隆”“王”三词,全句通顺。(3)句重点关注“大”“物”和句式。13上 闇 而 政 险/则 是 虽 无 一 至 者 /无 益 也 /夫 星 之 队/ 木 之 鸣/ 是 天 地 之 变/ 阴 阳 之 化 /物 之 罕 至 者 也来源: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

42、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保全;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

43、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夏都生长茂盛起来,在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把国家治理好了,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时节变化决定的。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土地便生长,离开土地就死去,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使国家大治,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土地决定的。流星坠落,树木爆裂作响,国都里的人都惊恐。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答道:没有什么。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

44、象。对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这些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这些观象一样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所以说,流星坠落,树木作响,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 举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这是为什么?答道:没有什么,就如同不举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样。出现日蚀月蚀就敲击锣鼓去抢救,天旱就举行求雨的祭祀,先占卜然后才决定大事,不是用它来作为得到所祈求的东西的手段,只不过用它为政事作装饰。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种文饰,可是普通百姓却

45、把它看作神灵存在的具体表现了。认为是一种装饰手段就会有好处,认为有神灵就有害处了。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显明的;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显明的;在万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显明的;在人类所具有的东西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显明的。所以说,太阳月亮如果不高悬空中,它的光辉就不会显著;水火如果不积聚起来,它们的光辉和润泽就不会广大;珠玉的光采如果不显现在外面,王公贵族就不会把它们当成宝贝;礼义如果不用在国家的治理上,执政者的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赫。所以人的生命受之于自然,国家的命脉决定于礼制。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

46、。如果贪图私利、多用欺诈,就很危险;如果使用权术、颠覆、阴险等手段,那就彻底灭亡了。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三、6C(释:释放。)7C(A.何:疑

47、问代词,译为“什么”;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B.所:助词,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此处和“惜”一起译为“所珍惜的”;和“为”字配合使用,表被动,相当于“被”。C.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解释。D.则:连词,表条件关系,与“惟”一起译为“只有才”/副词,原来是。)8A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9C(“舜被朋党所欺”错,应该是“舜被称为圣人”。)10()译文:大抵君子和君子,因为道同志合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同结成朋党。(以:因为;同道:道同志合;为:结成。)()译文: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完了交情疏远(

48、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及:等到;其:代词,他们;交疏:交情疏远;贼害:残害。)()译文:(这些)治乱兴亡的历史事迹,做君王的可以作为借鉴了!(省略主语“这”要补出;迹:事迹,踪迹,这里也可引申为“过程”;鉴:借鉴;臣听说“朋党”的说法,是从古时候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大凡君子和君子,因为道同志合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同结成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啊。但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朋党。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爱的是利禄,贪的是钱财。当他们私利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拉拢作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完了交情疏远(的

49、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对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护。所以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信奉的是道德和义理,实行的是忠诚和信任,珍惜的是名誉和节操。(他们)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道同志合,互相促进;(他们)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能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也就安定太平了!唐尧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虞舜辅佐唐尧,斥退四凶结成的小人朋党,引进八元、八恺结成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治理得非常好。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

50、、稷、契等二十二人,一同在朝做官,互相称赞,互相推让,共二十二个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都任用他们,天下也因此治理得非常好。尚书上说:“纣王有千万个臣子,便有千万条心;周有三千个臣子,却只是一条心。”纣的时候,千万人各有不同的心思,可以说不结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亡了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兴盛起来。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的名士视为“党人”全都囚禁起来。等到黄巾军起事,汉室大乱,后来才悔悟,全部解除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局势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逐渐兴起朋党的争议,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把有的人投到黄河里,说:“这些自称为清流的人,可以把他们抛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

51、浊流)”。而唐朝也就灭亡了。那些从前的君主,能够使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没有哪个时代比得上唐昭宗时代。然而,都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因而灭亡了。彼此互相称赞,互相谦让,没有一点疑心,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并不怀疑他们并且都任用他们。可是后代的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蒙,反倒称赞舜是智慧超群的圣人,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把他的国家的臣子三千人全部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没有比得上周朝的,可是周朝因此兴盛起来,那是因为好人虽很多却不会嫌多啊。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历

52、史事迹,做君王的很可以作为借鉴了!四、5、D。谢:谢罪。6、D。 都为他的,表领属。7、C。8、 这篇寓言假托一个焚驴求雨、白驴诉冤的故事,讥讽当权者迷信愚妄、不仁不智的本性,并巧借天人感应的说法,揭露统治者才是致祸的根本原因。9、略。参考译文:金章宗承安四年,河里无水,远近各地的禾稼都枯焦了,人民不知如何是好。地方的长官镇阳帅就非常关心农民,急着命令下属找人祈雨。厌壤巫术,试了好几次,最终没有应验。久久一段时间,诡怪的说法就兴起了。有一民众家产了一头白驴,就说:“旱灾的原因是这样的,云密集时,驴则抬头发出声音,云就飘散不留。如果白驴不死,旱灾是止不了的。”一个人臆测提倡,许多人就开始附和这个

53、说法。镇阳帅听到了,就觉得事情是这样的,就立即命令把白驴抓回,将它烧死。白驴托梦于帅府的僚属某人,说:“焚烧我是冤枉的阿!天灾的流行,人民和自己受害其中,和我有何相干呢 我生为不幸于禽兽,又不幸堕落于人的牲畜。载运货物被人驾驶,都听人们的命令;驾驭斥责,是一直在增加。劳苦羞辱到死,我是如此的尽本分。若是旱灾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知道是我引起,而要把我至于此酷刑之下吗 是谁诬赖在我这,而镇阳帅听从的!祸害关乎天象,也关乎人类,人为而可以求人,而天象则可以弃之不顾,听其自然阿。商汤得天下时,大旱五年,汤以身祷于桑林(桑山之林)之中,天于是下雨。卫人想攻伐刑国。正逢大旱。卜有事求于山川,不能解决。宁庄子

54、说向天控诉刑国没有道理,天就降雨。汉武帝时天旱,卜式以为桑弘羊推行盐酒专卖政策,遭致民怨,是以天旱,请求武帝烹弘羊,天乃雨。唐文宗时郑注重专权,巫陷宋申锡等人;遭大旱,文宗求致雨之术,于是李中敏上书说:今天能下雨的方法,莫过于斩郑注,而洗雪申锡的清白拯救旱灾的方法这么多,何不循着这些方法呢 求而得不到,就没有什么好追究的,则问题是在于天,去委托他而已。不求于人,不求于天,以没有根据的说法,来指责我的过失。唉,其实不是这样的!令巫师曝晒于太阳下请求旱神,已经试过了,今日还要烧我,那岂不是重复没有用处的事吗?杀我而有利于人类,我何不为求雨之事一死呢?如果没有达成,就是以这件事情增加了恶事吗 滥杀,

55、是不仁的;轻言相信,是没有智慧的;不仁不智,是镇阳帅任意取舍的吗?你啊,是他的属下,所以我冒昧私下向你倾诉。”梦到的属下谢罪之后立即清醒,请求镇阳帅将白驴释放。起初人们不能谅解也不高兴将白驴释放。过了不久就下起雨来,而满一个月不停,水灾损伤的人民的农作物,收成结束也没有收获。人们不再讨论白驴的事情了。10.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词写羁旅他乡,凭栏伤怀,思归念远的心情。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

56、术之最大特色。从语言的角度:总体风格,清新素淡;炼字:叠词以及动词的运用等;从形象的角度:可从形象、意境、情感的角度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角度:衬托,以乐写哀,情景交融等;五、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提、镇、司、道各级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县令李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穿便服前往(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拜了两拜讯问原因,(老人们)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

57、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作什么?”(老人们)答道:“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的原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田总督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能做什么呢?况且鲁公正是摘取李县令官职来取代他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并且贤名在士人百姓中议论称道,怎么才到任却国库亏空

58、了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鲁亮侪内心不能没有触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令交给他官印,(鲁亮侪)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

59、的为人!”最终拍马飞驰离去。全县的士人百姓都焚香送他。到省以后,鲁公先去拜见布政司和按察司,禀告事情的原因。(两司)都说:“你犯了丧心病了吗?像你这样地做事,在别的总督巡抚面前尚且不许可,更何况是田公呢?”第二天早上,鲁公到衙门时,两司长官已经先在了。名片还没有投进去,全衙门已经在传呼鲁公入内。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两旁排列着司、道以下文武官员十余人,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为什么呢?”鲁公答:“有事要报告。”问:“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县。”又问:“交给什么人?”答:“李令。”田公一声冷笑,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难道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都回答:“

60、没有。”两司马上起立向田公谢罪,说:“我们教诫不经常,以致有这样狂妄违逆的官员。请您一并弹劾鲁之裕,交给我们,严厉审讯他们结党作弊的罪行,来警戒其他官员。”鲁之裕脱下官帽,上前叩头,大声说道:“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或:因求官的缘故来到河南)。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如果大人您已经知道他这样仍命令我前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就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这样就命令我前去,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