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_第1页
2021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_第2页
2021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_第3页
2021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_第4页
2021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者 课题1. 邓稼先单元(章节)课时授课时间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了解文中所引古诗文的大意。2.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的写作意图。过程与方法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的情感。3.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品格与超凡的能力。4.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

2、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2.学习杨振宁,做一个对民族、对祖国、对朋友充满至情至爱的人。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的情感。3.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品格与超凡的能力。教学方法主要教法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辅助手段传统教学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他们默默无闻

3、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杨振宁先生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二、课前预习:1.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

4、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3.文体知识 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三、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宰割() 元勋(xn) 直肠癌(i) 奠基(din) 妇孺皆知(r) 夐(xing) 曛(xn) 铤(tng) 筹划(chu) 殷红(yn) 挚友(zh) 彷徨(png hung) 2.辨清字形 摄(sh)摄影 慑

5、(sh)威慑 镊(ni)镊子 3.理解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四、再读感知? 1.速读课文, 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

6、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引述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1.记忆并摘抄文中重要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感受文中精美的句子及邓稼先高尚的精神品质

7、。第二课时一、课堂引入 由学生们进行5分钟生字词闯关引入本堂课教学。二、跳读课文,感悟精彩句子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前一句是说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后一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

8、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三、选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 1.第?段中,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称邓稼先是

9、“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个人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为什么把他俩对比着写?他们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此处的对比,不仅说明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巨大,还说明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四、梳理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1.为什么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第一,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

10、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 不宜铺开来写。 2.试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

11、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五、拓展学习 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的童年,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描写,只需写出几个小标题即可。六、六、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者课题说和做单元(章节)课时授课时间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

12、词语。了解臧克家与闻一多,了解写作背景。3.了解对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感知文章的内容,领会闻一多的精神品格,体会文章的中心。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3.品味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难点感悟文意,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格。2.掌握的选材角度及记叙重点。3.品味语言,揣摩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语言的形象美、抒情美及音乐美。教学方法主要教法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学法指导资料助学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

13、学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由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齐唱、听后谈感受引入本文教学。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教师选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示意学生积累词语: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校订() 地壳() 宝藏()热情澎湃( ) 仰之弥高() (2)积累词语。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14、。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2.学生自读课文,揣摩语调、语气、语速。? 3.学生齐读课文。?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2.这篇课文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认真思考,相互交流并作展示后教师最后明确):? 1.作为“学者的方面”,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

15、、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 2.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

16、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4.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组织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自然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四、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

17、文化药方。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学生细细揣摩,互相交流、展示后明确): 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

18、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品味本文的语言。第二课时导入 上

19、一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中心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这一节课,我们要深入钻研课文,具体而深入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与品格。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朗读17自然段,思考:(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2)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什么??(3)略写闻一多先生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说明什么?学生共同研讨,明确:(1)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2)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

20、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3)简略介绍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介绍写唐诗杂论不同。教师小结: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人印象深刻。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思考: 闻一多先生后期的思想品格较前期发生了

21、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教师小结:运用对比的手法,各选取闻一多前后期具有典型性的三件事来写,并作繁简处理,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揣摩,相互交流,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最后再共同总结。 预

22、设: 生1: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对闻一多语言、肖像的具体描写,形象再现了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生2:巧妙地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叙述语言形象化,如“吃尽”“消化尽”“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望闻问切”等词语的运用,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目的与决心。 生3:我喜欢“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几个句子,因为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朗读课文,再次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格,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本文,我们不仅要学习的写作技法,更重要的是要

23、学习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与精神,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我们平时的实际行动当中。六、布置作业 1.完成本文的课后练习及相应的作业练习。 2。积累本文重要的生字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者课题3. 回忆鲁迅先生单元(章节)课时授课时间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及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关心。教学方法主要教法学

24、案主导法,点拨法,检测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教学辅助手段传统教学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一、导入:? 同学们,谈到鲁迅也许我们对他并不陌生,你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汇报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后教师小结引入本节课教学)二、简介及写作背景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

25、小城三月。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由于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学生自由默读后作交流)四、深

26、入研读讨论1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并推举组员作班级发言,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具体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鲁迅喜欢笑。 (2)鲁迅先生走路。? (3)鲁迅先生不讲究穿着。? (4)鲁迅先生接待客人 (5)鲁迅先生怎么对待青年? (6)踢鬼 2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学生自由读文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做好批注,然后进行班级交流)预设: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

27、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

28、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3)“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4)“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

29、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认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图片鲁迅,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六、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写作方法,怎么来写“活”一个人??请根据所学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抓住一个方面的特点写一个50-100字的片段。?(写人要抓住特点,而且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体现。)?板书设计 笑声乐观爽朗? 走路雷厉风行? 衣着朴素为美? 待客平易近人 幽默风趣? 读信关心青年 爱憎分明? 踢鬼相信科学 勇敢无畏?教学反思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者课题4. 孙权劝学单元(章节)课

30、时授课时间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及作品及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 2.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3.揣摩鲁肃与吕蒙对话时的语气与心理。教学方法主要教法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课堂导入? 由学生讲述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的一个精

31、彩的片段引入本文教学。 、作品简介? 1.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

32、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三、朗读课文,积累语句知识,并翻译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卿() 岂() 邪() 孰() 遂() 更()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1)请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指正。(2)教师提示学生积累重要词句(生分组抢答,以加深印象)?多媒体显示:解释加线的词语。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蒙辞以军中多务及鲁肃过寻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辨析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辨析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动词,了

33、解) 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 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管) 当 但当涉猎(动词,应当,应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 以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认为)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 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翻译下列句子。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明确:?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来推辞。b.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c.以你

34、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d.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相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四、熟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牢固掌握文本内容,熟知文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第二课时一、课堂引入 由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本节课教学。二、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2.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3.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断? 4.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学生独立思考并自由发言后教师明确): 1.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

35、的故事。 2.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3.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4.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5.学生反复读课文,并集体背诵课文。三、研读赏析,体会对话表现人物的妙处? 1.本文的人物对话写得十分精妙。请反复品读,细细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本文对话描写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特色。(学生自主品赏,相互交流,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

36、、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 (2)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3)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语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4)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

37、同的。 2.表情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要能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并要表演出人物的神态。 3.找两名学生表演朗读。 4.学生再齐背课文。四、拓展学习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学生自由谈: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开卷必有益。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提高人的品位。读书不只是学生要做的事,参加工作的人同样要读书。人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我们不仅学习了通过写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精彩笔法,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吕蒙的经历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热爱学习,树立终

38、生学习的理念。作业布置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改编课本剧。提示: (1)要将“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改编成答话。 (2)要补充吕蒙刻苦学习的情节(或表演)。 (3)要补全鲁肃与吕蒙拜母结友时的对话。 (4)由于时间关系,只限于口头改编。 2.完成相关练习并课外深入了解孙权、吕蒙、鲁肃、等相关故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者课题9. 阿长与山海经第3单元 课时授课时间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学习的写作方式。2探讨对主人公的感情,提高分析能力。3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4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

39、们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串讲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长妈妈的怀念,感受长妈妈真诚、善良、淳朴的性格。教学重、难点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对主人公的感情。教学方法主要教法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辅助手段传统教学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 1.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

40、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改名为朝花夕拾,共十篇,本文是第二篇。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对鲁迅幼小的心灵影响很大,所以鲁迅对她的印象很深,晚年专门写了此文来追忆她。3.读准字音,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及导学案。骇(hi) 掳(l) 孤孀(shun) 惶急(hun)诘问(ji)

41、疮疤(chun b) 渴慕(m) 粗拙(zhu)霹雳(p l) 陆玑(j) 惧惮(dn) 憎恶(zn)懿(y) 辟头(p) 悚(sn)4、理解词语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絮说:絮絮叨叨地说。惶急:惊慌急迫。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诘问:责问。渴慕:非常思慕、渴望。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震悚:因恐惧而颤动。文中是震惊的意思。二、教学导入大家还记得给少年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吗?

42、这个“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和童年时期的鲁迅还发生了哪些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三、检查预习检查字词预习情况,重点检查“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长妈妈”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这些事情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答案。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

43、、粗俗、好事,却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三、再读课文,文本探究?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2.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盲”,却买来了“我”心爱的书,实在出人意料。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爱。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测评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堂: 由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本文教学。 二、感

44、悟精彩句子?1.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

45、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三、分析主体形象,把握文章主旨。1.请仔细阅读课文,分析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2.探究情感变化阅读课文,分析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三段的一个词说就是“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

46、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可概括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3、把握文章主旨?你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影响粗野、庸俗、愚昧。本文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欲扬

47、先抑,波澜起伏。 从整篇文章来看,“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感激、怀念的。而在文章前半部分,以大量的笔墨写如何讨厌阿长,如谋死隐鼠、“切切察察”等。这是“抑”。后半部分着重写对阿长的佩服和敬意。特别是她为“我”买到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于是“我”认为她的确有伟大的神力。至此,“我”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达到了顶点。这是“扬”。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也充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2.选材合适,详略得当。文章始终围绕“阿长”和“山海经”来选材,选取了有关阿长的一些事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现了阿长的性格特征。其中详细写她为“我”买到了山海经这一事件,刻画了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点明主旨。五、课

48、堂小结五、作业布置: 请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像阿长一样的人。(200字左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者课题 10老王单元(章节)课时授课时间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掌握“伛、惶恐、荒僻、塌败、取缔、骷髅、滞笨、愧怍”等生字词。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3.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玛丽亚善良、活泼、质朴、纯真的性格特点。?2.学会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

49、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教学重、难点 1.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 2. 学会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教学方法主要教法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 1.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员

50、、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小说有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略有改动。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从前跟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文中的“单干户”老王在此间也受到牵连。但这并没有影响老王对夫妇的尊敬和关心。老王和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3.读准字音 4.辨清字形:5.理解词语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惶恐:惊慌害怕。荒僻:荒凉偏

51、僻。塌败:塌陷破败。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伛:弯(腰)曲(背)。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滞笨:呆滞笨拙。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愧怍:惭愧。二、新课导入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假如每一个人以纯真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去关爱吧!即使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请你把它们找出来。课文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条件极差等情况。下面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

52、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后面几个段落,是最后一个片段,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四、感悟精彩词句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句中两个“也许”和“更深”有何含义? 两个“也许”表明是的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宽厚的性格。第段中“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一句表明了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大概”一词能否删去?

53、为什么? 这一句是对前面的“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的补充说明,表明老王从来没有想过要占“我们”的便宜或是欺负“我们”,可见老王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大概”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大概”表示一种猜测,它并非是老王的想法,而是“我”根据自己的观察而做出的一种猜测。3.“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一句中的“货”有什么深刻内涵? “货”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表明老先生愿意帮助老王,另一方面表明老王生活越来越困难。这样写在幽默诙谐的调侃中含有悲哀。?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

54、,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愧怍”包含了“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是由的道德观所生发出来的高尚情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小结课堂。 六、布置作业: 完

55、成课后相关练习题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由学生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引入本节课教学。 二、通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 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3.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

56、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4.综上所述,你觉得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从课文中老王的生活片段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他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纯朴的好人。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关心他的生计,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三、把握文章主旨。 细读课文,

57、归纳本文的主旨。通过写车夫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苦境中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课文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笔墨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如“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短的话语却凝聚着老王的真诚与善良。是在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影响着读者。2.以小见大,含意深刻。 文中的老王是一位生活困窘的穷人,靠一辆破三轮车维持生计。可到北京解放后

58、,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老王“晚了一步”“进不去了”,这些都是平常的叙说,但“历史”的因素已经介入:“失群落伍的惶恐”让人若有所思,想到极“左”思潮带来的荒唐事。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也没了生路,如何能活下去?文章通过这些有意无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述一下身边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善良的人。(200字左右) 四、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教师可由此渗入相关的法制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请你

59、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写现在的生活与小时候相比有哪些变化?200字左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执教者课题 11.台阶单元(章节)课时授课时间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2.能复述故事,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2.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2.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教学重、难点1.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

60、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2.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教学方法主要教法学案主导法,点拨法,检测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教学辅助手段传统教学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一、课前预习: 1.简介: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集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2.文学常识: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