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检测卷(三)_第1页
【通用版】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检测卷(三)_第2页
【通用版】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检测卷(三)_第3页
【通用版】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检测卷(三)_第4页
【通用版】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检测卷(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用版】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 检测卷(三)一、选择题,此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据明万历九年(1581年)徽州府的一份土地登记图册记录,该图内的业户共占有3195. 87亩土 地,分别属于6719个地段,平均每个地段缺乏0. 5亩;这些业户的土地有45%分布在本乡,其余 的均分散在外乡。由此可推知,当时徽州府()A.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B.弃农务商的现象比拟普遍C.大地主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D.大量商业资本向土地集聚.明代官营手工业的轮班匠依惯例需在一定期限内到京师各手工作坊无偿服役3个月,成化年间 允许“以银代役”,嘉靖年间更是规定“一概征银,不许轮班匠“私

2、自赴部投当”。这一趋势 ()A.加重了对轮班匠的剥削B.弱化了对工匠的人身管控C.说明官营手工作坊破产D.使白银正式成为合法货币.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牛、羊等家畜,小麦、燕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了美 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南瓜等流向世界各地。这说明新航路开辟()A.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B.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C.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美洲D.带来了欧洲经济的繁荣. 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地区的铁路公司投资回报率很高,再加上各邦政府出于军事目的积极从 国库中拨巨款建设铁路,从而使得这一时期德意志地区铁路迎来了大开展。这一现象客观上() A.阻碍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B.加剧了法德矛

3、盾对立的局势C.推动德意志工业化的起步D.促进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9世纪后半期,李鸿章、王韬等人关于“变局”的讨论,在土大夫之间日渐流传开来,而关于 “变局”的推断由“数百年”扩展为“千年”乃至“数千年”。这说明()A.西方思想拓宽了土人视野B.洋务运动扩展到思想领域C.中国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D.早期维新思想理论的成熟.下为1913-1920年西方列强对华消费品输入情况一览表。表中消费品输入量的变化()A.为民族工业开展提供了契机B.得益于中国外交上所做出的努力年份棉纱粗布面粉火柴袜子1913269万担521万担260万担2845万要211万打1920129万担253万担51万担848万

4、萝55万打C.使“实业救国”理想变成现实D.主要是由于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表为1953-1957年中国电影放映队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的增速比拟,据此推知()1953-1957年放映队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的增速比拟(单位:%)命的支持力度。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都不能阻碍全世界工人阶级听到关于这个国际的消息并同情这个国 际”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根据材料“这种环境是由劳动群众中间的苏维埃运动造成的,苏 维埃运动已开展成为真正的国际运动了可知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高 涨;根据材料“由于多年来特别是战争期间同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作了斗争,许多国家都已成 立了

5、共产党”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争结束初期,许多国家成立了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广泛传播。(2)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的曲线图可知1924年到达一个小高峰,之后整体呈下降趋 势;20年代末至1934年大幅上升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高峰是由于苏联用于支援世界革命;整 体下降是因为苏联开始大规模国内建设(或苏联开始推行一五计划);急剧下降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 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苏联加大了对世界革命的支持力度。19531954195519561957放映队数量较上年增加比例93.926.535.568.67.4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加比例21.44.25.913.03.9A.教育的普

6、及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开展B. “双百”方针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C.观看电影成为当时社会风气的主流D.大规模经济建设加速了文化事业开展.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举足轻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 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回眸历史,愈加凸显出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这个不一般 就在于它是()A.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B.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D.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19世纪60年代以后,轿子作为一种舒适而高雅的代步工具

7、风行于上海租界,1906年工部局预发 的轿子执照数到达758张,1911年仅剩下199张,1912年更减至94张。这从侧面反映了()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开展B.交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C.清政府倡导新习俗、新风气D.自由平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近代西方国家电报行业的开展过程是先有国内线路,再有国际线路,而中国是先有国际线路, 后有国内线路。中国电报业这一特点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B.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C.近代科学技术未实现普及D.传统邮驿制度的健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建筑业与汽车工业上,战争又刺激了对外贸易发 展,从而积累了大量的黄金,信贷业得到

8、很大开展。然而,在这种繁荣局面下,纺织、造船和制 革业的恢复有限,更重要的是农业恢复得极其缓慢。据此可知,当时美国()A.两极分化日益严重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C.粮食短缺难以缓解D.经济开展潜藏危机 12.1971年尼克松提出“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刺激消费、扩大财政支出等。 但由此美国却产生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停滞。这说明了美国() A.自由放任政策导致了经济恶化B.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C.强化宏观干预不符合形势开展D.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中提到: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 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

9、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列宁强调()A.重视工业农业协调开展新型工业经济B.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C.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开展社会主义经济D.构建起计划经济体制加快工业化建设.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20世纪 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A.进出口贸易协调开展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15.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力主张资本市场自由化。1996年,仅印尼、马来西 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的国际私人

10、资本净流入就高达930亿美元,而1997年已净流出120亿美 元。一年间资本变化流量超过这些国家GDP总和的10%。这说明资本市场的自由化() A.推动了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B.有利抑制西方兴旺国家的资本扩张C.维护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稳定D.增加了全球经济动乱的潜在风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市场和开展中国家经济体的GDP实际增速一直高于兴旺经济体 的增速;新兴市场和开展中国家经济体的GDP占兴旺国家经济体的比例,在近30年间由20%至 60%o助推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条件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放缓B.兴旺经济体主导地位的丧失C.社会信息化潮流的蓬勃兴起D.经济全球化提供的

11、历史机遇二、非选择题,此题共4题,共计52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4分)材料一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大局部时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 径。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 重要目的。1567年,明政府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 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跃起来,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 心、以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 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

12、亚、东南亚 的海上贸易。材料二 清初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帝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后又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 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闹的通商单位,专门经营外贸的中国商行在广州迅速增加。1757年,乾隆帝宣 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口,并公布了一套详细的规那么,这就是著名的“广州贸易 体系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 一个多样且整合性较好的经济圈。清朝持续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 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以上海为中心的新的 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这种变化 的原因。(6分

1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对外贸易的相似之处,并简析清 朝“广州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8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2分)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 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 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 在普通军费预算4. 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 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到达6. 34 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

14、利条件。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 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 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 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 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摘编白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并说明当时的历史背 景。(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15、及其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2分)材料一周礼规定:“天子九鼎八裳,诸侯七鼎六修,大夫五鼎四虞,士三鼎二裳。”为 中国古代“分餐制”提可靠依据。西晋末年,合餐制的游牧文化涌入华夏大地,与中原文化相互 交汇。隋唐时期出现分餐合餐的混合制。宋代,由于椅子成为普遍的家具,百姓们普遍选择合餐 制。在他们看来,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更能表达家庭的温馨。宋朝后期,合餐制已成 为社会中普遍认可的习俗。摘编自从古人“分餐制”谈起从分餐制到合食制浅谈中国古代的饮食制度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新式西方快餐与自助餐餐厅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民众。中国餐饮企 业开始模仿,出现了单人点餐,分

16、餐进食的中式快餐馆。中国两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20世纪 80年代某些地方出现肝炎、2003年春季“SABS”传染病)发生,促使国人开始主动地变革和调适 自身的饮食观念,不少人士站在现代“卫生防疫”角度,抨击中国共食制度,建议把吃饭方式由 集餐制改为分餐制。分餐制和“公筷公勺”制度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饮食风俗变革考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用餐方式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用餐方式变化的原因及意义。(6分)20.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4分)材料一不管“协约国”帝国主义者或德国的谢德曼之流、奥地

17、利的伦纳之流这类资本主义的 奴才公布何种禁令,玩弄何种卑劣手腕,都不能阻碍全世界工人阶级听到关于这个国际的消息并同 情这个国际。这种环境是由劳动群众中间的苏维埃运动造成的,苏维埃运动已开展成为真正的国际 运动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实际上是在1918年创立的,那时,由于多年来特别是战争期间同机 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作了斗争,许多国家都已成立了共产党。第三国际是1919年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的。摘编自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材料二材料二2001000苏联给共产国际拨款的开展曲线图(单位:万美元)500100300摘自张泽宇苏联向共严国际提供经费的来龙去脉根据材料一并

18、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产国际成立的背景。(6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至1934年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变化趋势, 并分析其原因。(8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该图内的业户共占有3195. 87亩土地、分别属于6719个地段,平均每个地段不 足0.5亩;这些业户的土地有45%分布在本乡、其余的均分散在外乡”可知,徽州府以一家一户的 小农经营为主,A项正确;材料不是弃农务商,排除B项;材料强调小农经济,而不是大田庄经 济,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资本流向,得不出大商业资本向土地集聚,排除D项。应选:Ao 2 .答案:B解析:明代官营手工业的工匠从最初限期去

19、京师服役,到可“以银代役”,再到“一概征银”, 不许“私自赴部投当”等变化,表达出工匠受到的人身管控不断弱化,B项正确。加重了对轮班匠 的剥削与明朝政府放松对工匠人身束缚不符,排除A项;改变工匠管理方法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作 坊破产,排除C项;材料表达的是工匠服役方法的调整,并非货币改革,排除D项。.答案:B解析:材料“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了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南瓜等流向世界各地”表达 的是新航路开辟引发了物种交流,B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A排 除;当时的贸易中心仍然在欧洲,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应选B。.答案:D解析:铁路的开展需要大量的钢铁、煤炭等资源

20、,因此德意志铁路建设带动了德国重工业的发 展,D项正确;铁路建设推动交通开展,有利于德意志统一,排除A项;铁路建设与法德矛盾无 美,排除B项;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化起步早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C项。应选:Do.答案:C解析:李鸿章、王韬之所以讨论变局,是因为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C项正确。西方思想拓宽视野 指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得到了拓展,与变局在时间线上的纵向延伸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学习 的是技术,而非思想,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早期维新思想并未到达成熟,而且材料主 旨不是围绕早期维新思想展开,排除D项。.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显示,19131920年,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

21、这为民族工业的商品销 售扩大了国内市场,为民族工业开展提供了契机,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表达不出外交上的努力产生 的影响,B项错误;使“实业救国”理想变成现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从材料信息中均不能推 知,C、D两项错误。应选:A。.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1957年,我国主要进行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方面的经济 建设,因此推动这一时期我国电影放映队数量的增长,说明的是大规模经济建设加速了文化事业 开展,D项正确。当时教育并未普及,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 无法得出观看电影成为社会风气的结论,排除C项。.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经济特区的设立。结合

22、所学内容可知,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中的一个,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开展也使它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 制改革的“试验田”,D项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上海轿子的执照数量越来越少,其原因与新式交通工具马车、汽车有关, 反映了交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集中于轻工业方面,与材料中轿 子数量越来越少没有关系,排除A项;晚清时期的清政府观念落后,更不会轻易采用新式交通工 具,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后,自由平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排除D项。.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国是先有国际线路,后有国内线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电报 业

23、首先是服务于侵略者,满足其侵略利益需要的,因此国际线路的开展要先于国内路线,B项正 确。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近代科学技已实现普及,排除C项;.电 报并不是传统邮驿制度,排除D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是“20世纪20年代”,这正是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之前,再结 合信息“信贷业得到很大开展”“纺织、造船和制革业的恢复有限”“农业恢复得极其缓慢”等 可知,当时美国经济开展潜藏危机,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BC三项。.答案:C解析:扩大财政支出等国家宏观干预政策使得市场货币流通量更大,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使 得“滞涨”更加严重,此

24、时应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宏观干预,故加强干预不符合形势开展,C项正 确;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经济干涉,然而材料中出现了加强对经济的宏观干预,排除A项;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存在,使得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而经济滞涨说明了美国并没有克服这一矛盾, 排除B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更多是指令性的,美国仍旧是市场经济,材料无法表达其借鉴一 面,排除D项。应选C项。.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 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认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只能是商 业,这说明列宁成认商业的地位,认为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所在,即利用市场货币关系

25、开展社 会主义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已经实行了 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构建起计划经济体制加快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故 选;Co.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材料中“苏联 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进出口贸易并 未协调开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导致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展出 现困难,不是新经济制度初见成效,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战后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 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片面开展重工业

26、,说明当时苏联产业结构不 合理,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于东南亚这些国家来讲1996年和1997年资本流进流出的比例都比拟 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动乱,D项正确。材料与新兴国家经济开展无关,排除 A项;材料中资本流动量的变化并没有削弱西方兴旺国家的资本扩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东 南亚国家的资本流动量大,并没有表达出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稳定,排除C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市场和开展中国家经济体的GDP实际增速一直高 于兴旺经济体的增速”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开展为广大的开展中国家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和资本条 件,促进了开展中国家经

27、济的开展,D项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排 除A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兴旺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排除B项;信息化的趋 势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而逐渐兴起的,以兴旺国家为主导,排除C项。应选:Do 17.答案:(1)变化贸易中心:由印度洋转向太平洋。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 买中国物品为主。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社会 经济的开展;明政府外贸政策的调整。相似之处:中国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都经历了由政府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中国外贸 处于顺差状态;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积极作用:推动了

28、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客观上推动 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展。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贸易中心、贸易流向、贸易政策等方面回答即 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社会经济的开展、外贸政策的调整,新航路的开辟 等方面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外贸收支、中国的外贸地 位等方面进行总结,第二小问,可从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展等方面进行 分析。.答案:准备;开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

29、营企业内迁。 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 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解析:(1)第一小问的准备,依据材料一 “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 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 统一制式,增加生产”可以得出开展内地军工企业;根据材料一 “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 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可以得出改善交通;根据材料一 “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 在普通军费预算4. 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 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到达6. 34 亿元”可以得出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第二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背景 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第一小问的经济举 措,依据材料二“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 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